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我在美國當“外國記者”】中國美國華盛頓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作者簡介 2003年7月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2003年7月起在北京周報社工作,擔任英文編輯記者,2006年8月至今任北京周報北美分社記者。近幾年采寫報道20余篇,如:Spreading the Olympic Spirits(傳遞奧運精神)、APlace of Their Own(美國奧運軍團備戰(zhàn)北京奧運會)、Seeing Is Believing(西藏情況眼見為實)、Digging Deep(海外華人心系祖國為汶川大地震積極募捐)、Campaign for Change(美國總統(tǒng)大選之民主黨代表大會)、All in the Family(美國家庭收養(yǎng)中國兒童的故事)、Beefing Up Military Inevitable(專家評論中國增加軍費開支)、Two Cultures Unite in a Family(中日聯(lián)姻的故事)等。
          
          揣著美國夢到紐約
          
          每一個學英語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揣有一份美國夢,我也一樣。只是。讓我始料不及的是,我那朦朧且遠尚未成型的夢想會以這樣一個清晰的方式在我面前豁然展開。2006年8月,在我邁出北外校園的第三個年頭,我拖著兩大箱沉甸甸的行李,只身來到了美國,隨身攜帶的還有兩盒我的新名片,上面印著:北京周報北美分社記者陳文。
          初來乍到的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而身為記者的職業(yè)敏感讓我在好奇之余又多留了一份心思。分社選址在新澤西,與紐約市區(qū)僅一河之隔,屬于大紐約地區(qū)。世界金融中心紐約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這里生活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鬧中取靜的中央公園,你可以看到黑人、白人、黃種人等各色人群;在人群熙攘的第五大道,你可以聽到英語、西班牙語、漢語,甚至不知道是哪個小國的語言;在熱鬧的曼哈頓下城,你可以品嘗到墨西哥餐、意大利面、法國甜點、中國佳肴等各國美食。紐約就是個大熔爐,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們在此融合,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我從小就喜歡到處跑,喜歡新鮮事物,這也讓我比較容易適應新的環(huán)境。我曾經跟友人開玩笑說:“別擔心我,我是扔在沙漠里都能存活的人!奔~約這么個應有盡有的大都市自然不在話下。隨著新奇感的逐日消失,我知道我已經開始漸漸融入其中,而這并不需要多長的時間,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于是我開始尋找新聞線索,開始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首先我得到這邊的外國記者中心登記注冊。成為其中的一員后,我就可以憑著這個類似于我們國內外宣辦的機構頒發(fā)的記者證參加美國國務院及其他政府機構舉辦的各類發(fā)布會和采訪活動。拿到證件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現(xiàn)在的身份是“外國記者”,在這里,我成了一名“老外”。
          在很多美國人的眼里,記者是個頗受尊敬,甚至是了不起的職業(yè)。許多場合中,與美國人交談時提及自己是來自中國的記者,常常能夠看到并感覺到他們言語中流露出的些許敬佩之情。與其他大多數(shù)做國際新聞的駐外記者不同的是,我原來一直從事的是外宣工作,更多地關注外界對中國的評價,所以來美后我總是會有意無意地觀察、留意美國人以及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各種看法。
          
          “中國”概念在美國很普及
          
          兩年多的在美采訪經歷讓我強烈地感覺到“中國”概念在美國的普及,美國大眾對中國的興趣超出我的想象。不管是走在國際化大都市紐約的街頭,還是在靜謐的安納波利斯小鎮(zhèn),我經常能遇到擦肩而過的路人微笑著跟我說:“你好!”不管會中文的還是不會中文的,我遇到的美國人總能跟我聊上很長一段時間有關中國的話題。最令我吃驚的是,一次在新澤西的地鐵上,我與同行的中國記者用漢語聊天,身邊一位美國年輕人居然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加入了我們的談話,跟我們講起了上海的經濟、北京的文化,而他本人竟尚未去過中國。這位美國小伙子說,他從各種報道中了解到,中國充滿各種各樣的機會,他計劃學好中文去中國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我真的很自豪,我知道所有的這些興趣都來源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中國形象的日益提升。
          美國人對中國的興趣從某種程度上讓我頗感“壓力”。因為這使得我在美國當記者期間,既要采訪別人,也要隨時準備應對別人的采訪。記得2006年年底,剛來美國沒多久,我采訪了一位收養(yǎng)了3個中國小孩的美國單親母親,她跟我談到自己領養(yǎng)小孩的經歷,談到中國現(xiàn)行政策的改變等,采訪進行得很順利,直到她問我:中國人領養(yǎng)本國的小孩需要符合什么條件、經過什么程序,為什么現(xiàn)在中國政府對外國人領養(yǎng)中國小孩加了那么多限制?這些問題不算難,可是卻把我問住了。我可以瞎說一通應付了事,但是我不能這么做,在對方眼里,我是一位就職于中國官方刊物的記者,我所說的即使不代表政府也應該是事實性的。在確實不了解實情的情況下,我只好如實相告:不好意思,我這次來采訪太匆忙了,沒有做足功課,但是我可以回頭查好再告訴你。從那以后,每次采訪我都要把相關話題的背景資料查清楚,自己先消化了,隨時準備應對采訪對象對我的“采訪”。
          那次的尷尬經歷讓我感觸很多,其實做外宣應該是不分場合、不分形式的,搜集采訪資料寫成文字并發(fā)表在報刊雜志上是做外宣,而這樣面對面的交流其實是一種更好的介紹中國的方式。許多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早已不僅僅局限在中國功夫、唐人街的中餐、中國制造的玩具等方面,他們對中國的興趣已滲入到方方面面,大到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方針,小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費習慣。一個正在崛起的東方大國到底是怎樣的,那里每天都在發(fā)生著什么事,這是許多美國人所愿意了解的,也正是需要我們外宣工作者來解釋的內容。
          
          美國人看西藏問題
          
          今年以來,中國發(fā)生了不少大事, 這對于我們外宣工作來說,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年。3月份拉薩打砸搶燒事件、4月份奧運火炬境外接力活動發(fā)生惡意擾亂事件、5月份汶川大地震、8月份北京奧運順利召開、9月份曝光三鹿有毒奶粉事件等。接二連三的大事讓中國一次又一次地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美國的一些智庫及非政府組織針對這些問題召開多次研討會,每場活動我都積極參加,一來了解一下外界對這些事件有何評價與看法,二來也準備在必要的時候(比如說發(fā)現(xiàn)有扭曲事實的情況)至少向一些同去參加活動的外國人解釋真實的情況。
          最大的意見分歧是關于西藏問題的。今年3月份在西藏發(fā)生打砸搶燒事件后,我參加了亞洲協(xié)會的一次相關討論會;顒又形矣龅搅艘晃幻绹睦咸,她看到我就義憤填膺地說:你們政府在屠殺西藏人。我問她這個觀點從何而來。老太太說她有不少藏族朋友就是這么告訴她的,他們還舉了很多例子,給她看了很多材料。我跟她解釋說事實不是這樣的,西藏在和平解放后得到了許多政府的政策支持,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藏族人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等等?墒抢咸是一個勁地搖頭,她只相信她的藏族朋友告訴她的“事實”,而認為我所說的都是假象。
          在美國,與這位老太太一樣因為聽信片面之詞而對中國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見的人也不少。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外宣做得不夠深入,亦或許是我們的宣傳或是報道方式刻有太明顯的“政府宣傳”痕跡,不足以讓人信服。比如,在那場關于西藏問題的討論會上,主辦方播放了一段若干年前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關于達賴喇嘛的紀錄片,片子的第一句話――達賴是一個披著羊皮的狼――引起現(xiàn)場一陣哄笑。其實在對外宣傳報道中,我們與其一開始就給人物或事件下定論,不如擺出事實和數(shù)據(jù)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孰是孰非。這樣的方式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在跟美國人討論問題發(fā)生分歧時,我也盡量避免使用諸如“你聽到的這些消息都不對”、“你的觀點不對”之類的話,而是盡可能客觀地舉出我所知道的事實例子,這樣常常能起到不辯自證的效果。
          來到美國兩年多來,我不斷地采訪著別人,也被別人采訪著,在這兩種角色的跳動轉換之間,我越來越有這樣的感覺,外宣工作不是生硬的單向的灌輸,而是在良性互動中潛移默化地達到傳遞事實真相、增進互相了解的目的。
          
          責編;吳奇志

        相關熱詞搜索:我在 美國 外國 我在美國當“外國記者” 美國nba美女記者 美國nba美女記者hale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