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一生的所有姚淇淇,華辰風 [陳佩熏 與“淇淇”一生的告別]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當同學選擇外語、經(jīng)濟作為報考專業(yè)時,她選擇了極度冷門的生物學,理由是不喜歡湊熱鬧; 為了采樣、收集魚類習性,三年里,她沒有離開過四周環(huán)水,只有數(shù)十戶漁家的孤島;
年過半百的她擱置下前半生熟捻的魚類研究,轉向哺乳動物白鰭豚,并成為學界權威――
偌大客廳里,壁櫥上、沙發(fā)上都堆滿了布制玩偶,清一色的小動物。一張鑲嵌在鏡框里的江豚照片安靜地放置在鄰近老人家臥房的壁柜里。相比于客廳和其他房間,陳佩熏的臥室要小且簡單得多,一張床、幾張她和家人的合影、一副擺放床頭的海豚模型便是全部內(nèi)容。
不滿兩歲的重孫子在保姆陪護下到樓底玩兒去了,年逾八旬的陳佩熏坐在一堆玩偶環(huán)繞起來的沙發(fā)里,燙卷起來的頭發(fā)讓她顯得比實際年齡小不少。她說自己習慣了從念書就保持的短發(fā)裝束,簡單且清爽。
這里只是外孫女在北京的家,老人自己的房子在湖北武漢。一是想念孩子們,二是天熱到北邊避避暑,尤其是在老伴過世后的這十多年里,來回走得更頻繁些。
十五年前從研究員崗位退休后,陳佩熏就不再參與中科院水生所具體科研工作,她對自己帶出來的,如今也身為博士生導師的眾多弟子有足夠信心,其中的一個博士生已經(jīng)是那里的副所長!澳贻p人有他們?nèi)碌乃季S方式,年齡到了就得為他們讓出位置,而且是徹底地讓出來。”除了每遇重大事情接受咨詢外,她更多愿意在家里逗逗小孫子了。
出鄉(xiāng)關獨自游學
陳佩熏非常感謝父親給予自己求學的機會,讓她擺脫了千千萬萬山區(qū)女孩因沒有文化而終生做一個家庭婦女的命運。祖籍地湖南龍山縣地處鄂西、川東交界,偏僻落后。自幼攻讀私塾鄉(xiāng)序的父親年少即闖蕩四方,做過縣令,當過省參議員。
1927年,陳佩熏出生在長沙,隨后因故全家折返龍山老家。1940年,父親去世的前一年,重視子女教育的他把13歲的陳佩熏送到離家百里遠的貞信女中,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而且這一走就是十多年,其間再也沒有回過老家。
1943年,陳佩熏考入福湘女中,離家更遠了。她回憶說,那時候由母親獨挑大梁的家境已經(jīng)越發(fā)窘困,所幸他們家在長沙還有幾處房產(chǎn),十多歲的小佩熏只好按月上門向房客收取房租,才勉強維系自己的開銷。那是一段缺少父母疼愛,也是磨礪她走向獨立的歲月。
1946年,陳佩熏沒有像她的眾多同學一樣報考外語、經(jīng)濟專業(yè),而是考入武昌華中大學(現(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生物系,她說自己當時的想法就是不想湊熱鬧,而且她覺得當時極度冷門的這個專業(yè)正好合適自己不喜歡自我表現(xiàn)的個性。說來也巧,在別人看來艱澀難學的課程,她卻總能輕松拿到滿意的分數(shù),“隨意”報考的專業(yè)竟然正是她擅長學習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高中同學畢業(yè)五十年聚會時,她這個當年成績只能算作中游的學生已經(jīng)擁有最為突出的成就。她對此的解釋是,自己幸運地找到了合適自己的道路,并且一路堅持了下來。
既當學生又是師叔
1950年秋,陳佩熏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分配的大學生,她被安排到湖北農(nóng)學院做老師。不過,一直覺得自己不善言辭的她從開始就覺得自己講課不行,成不了一個好老師。1952年中國科學院提出調(diào)整方案,籌劃由上海水生生物研究所創(chuàng)建分別位于青島的海洋生物研究所和設在武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紤]到絕大部分人員不愿意離開上海到外地工作,時任副所長的伍獻文先生到武漢考察建所事宜時,有意從湖北農(nóng)學院帶兩位青年教師回去培養(yǎng),然后讓他們回來成為骨干力量。學校推薦了陳佩熏,她幾乎沒有絲毫猶豫地隨伍先生去了上海。陳佩熏將之歸為“走向社會有幸碰到的第一個機遇”。
在上海,陳佩熏被分配到上?茖W社秉志老先生處學習魚類解剖學。秉志先生是我國近代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動物學界的開山鼻祖。陳佩熏從學用魚類解剖刀開始,逐漸可以獨立完成鯉魚骨骼系統(tǒng)的解剖學研究。到后來,她能熟練到一條魚在水中煮散了架,依然能將骨架和所有小骨頭完整地拼攏成一條魚的骨骼系統(tǒng)。1955年,秉志先生從武漢水生所被調(diào)往北京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工作,他有意帶陳佩熏過去作為自己的助手。又是一個十字路口:要么跟隨名師,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在實驗室里從事基礎學科的研究;要么在武漢梁子湖從事淡水魚類生態(tài)學這個全新課題的研究。陳佩熏選擇了后者。她順應了自己生性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的個性,并最終參與開創(chuàng)了這一全新的領域。
陳佩熏說自己很幸運,短短的幾年里,先后跟隨三位大師學習了三方面的知識。跟隨秉志老師學習的是魚類分類學,跟隨伍獻文老師學習的是魚類形態(tài)學,跟隨劉建康老師學習的是魚類生態(tài)學,這些知識為她打下了終生從事水生生物學研究的基礎。更有意思的是他們?nèi)耸侨吶耍来雾槼袨閹熗疥P系,且劉建康老師還是伍獻文老師的女婿。從學術輩份上講,她又可以算得上是自己老師劉建康的師叔。
與水結伴,與魚為伍
1954年,上海水生所遷到長江沿岸、湖泊眾多的武漢,陳佩熏受命在位于梁子湖中央的一個叫梁子鎮(zhèn)的小島上籌建工作站,僅有一艘機船作為交通工具維系著島上與陸地間的交流。也是從這里開始,她開始了自己五十載與長江為伴的歲月。
作為要在水里搞一輩子研究的人,會游泳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陳佩熏在劉建康老師的親自指導下,掌握了這一求生的本領?烧l會想到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魚類學研究者竟然暈船。她說,自己從沒有后悔過當初投身該領域,只是暈船這個天生的弱點實在非她人力所能改變。
陳佩熏從事魚類生態(tài)學研究是從考察梁子湖的水源和出口開始的,隨后,她被指定在經(jīng)濟魚類中做“鯉科魚類的年齡和生長”以及“鯽、鯉、戴氏”的個體生態(tài)研究”。通過研究,陳佩熏對前人從鱗片上環(huán)片的疏密排列作為鑒定年齡的法則提出質(zhì)疑,并給出自己的觀點:鯉科魚類的年輪標志是環(huán)片的切割現(xiàn)象;年輪形成的時期是生殖季節(jié);環(huán)片的排列形式與旱澇等環(huán)境有關。基于這些觀點,她發(fā)表了自己第一篇學術論文《梁子湖鯉魚鱗片年輪的標志及其形成的時期》,并在1956年水生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作為青年科研人員的代表,作了該論文的報告。翌日的《湖北日報》做了大幅專題報道,陳佩熏聲名鵲起。
可是卻鮮少有人知道,成績?nèi)〉帽澈蟾冻龅钠D辛。1954年到1956年的三年里,周圍的同事逢年過節(jié)就會返回武漢,而陳佩熏從踏上小島的第一天起,就沒有離開過那個只有數(shù)十戶漁家居住的孤島。有時候為了精確統(tǒng)計魚類的活動習性,二十出頭的她整晚上孤身一人劃著小船在湖面上飄蕩,湖邊不時傳出的蛙鳴聲是她歇息時愿意傾聽的曲調(diào)。陳佩熏從沒帶過女學生,也從不挑選女同志作為自己的新戰(zhàn)友!皬氖挛覀冞@一行,常年待在野外,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女孩子遇到的困難會更多一些!
1959年,水生所接到“長江草青鰱鳙產(chǎn)卵場調(diào)查”課題,主要解決葛洲壩興建后對四大人工養(yǎng)殖魚類的影響,而立之年的陳佩熏參與主持該項工作。他們組織了宜昌以下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沿江的水產(chǎn)單位和大專院校相關人員共同完成。通過大范圍調(diào)查,他們得出結論:長江上不需要建特殊的魚道,僅此一項為國家節(jié)約數(shù)千萬的投資。
結束了十多年的野外工作后,陳佩熏等人抓緊時間整理長江魚類資料,然而“文革”徹底擾亂了科研進程。1972年,回到水生所的陳佩熏受伍獻文先生所托,重新投入魚類生態(tài)學的研究!白鑫覀兩镅芯渴遣荒軘嗟,生態(tài)、物種都在變化,斷了,之前的努力就都付諸東流了。”不過,1976年,她還是主編完成了專著《長江魚類》,這也是我國第一部魚類生態(tài)學專著。由于歷史原因,當時出版該書時不讓署個人的名字,除陳佩熏工作的水生所外不少使用該書的人至今不知該書為何人所作。
與“淇淇”在一起的日子
從事魚類研究近三十年的陳佩熏本該一直在該領域走下去的,然而,1978年,一封來自國外鯨類研究組織發(fā)來的求助信再次改變了她的命運,他們要求中國方面提供白鰭豚的資料,而當時我國對這種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有的物種也是一無所知。為此,中科院決定成立白鰭豚研究小組,陳佩熏被“點將”擔任白鰭豚研究組組長,時值1978年秋,陳佩熏51歲。對她來說,從魚類學領域突然轉到幾乎完全陌生的鯨類學領域,這是一個壓力;而自己也早不再是當年梁子湖畔的年輕人,這又是一個壓力。
據(jù)了解,研究小組成立時,長江里還生活著約400多頭白鰭豚,然而由于水域遼闊,在野外搜尋的兩年里,他們始終沒有找到一頭活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對于陳佩熏的研究組來說是個里程碑的日子,那天湖南城陵磯打來電話告知當?shù)貛讉漁民捕捉到白鰭豚。經(jīng)過30多個小時的路程,工作人員將背部留了兩個連通傷口,年紀1歲多的小家伙帶回了武漢。它就是后來為公眾熟知的“淇淇”――取“鰭”之諧音,也寓含珍奇之意。
陳佩熏形容當年初見淇淇時的處境為“趕鴨子上架”!斑B它吃什么都不知道”。青菜、饅頭、瓜果、蟲子,甚至雕成魚形的蘿卜,最后才確定,它只吃魚。為了救治重傷的淇淇,陳佩熏找來著名醫(yī)學家裘法祖的學生,帶了進口青霉素消炎。傷好后,淇淇被移至專門為它提供的魚池――這也是后來斥巨資建成的“白公館”的雛形,而研究組工作地點就設在邊上一間二三十平方米的工棚里。陳佩熏每天和年輕小伙子們一起騎自行車往返于研究基地和水生所6公里的土路。
四歲左右,淇淇已經(jīng)長成小伙子,陳佩熏籌劃給它尋找伴侶。1986年是陳佩熏的幸運年:他們成功捕捉到兩頭活體白鰭豚“珍珍”、“聯(lián)聯(lián)”;世界首屆“淡水豚類生物學及物種保護學術討論會”在武漢召開;白鰭豚被列入“瀕危種”,而之前僅列為“情況不明種”。正是研究小組的努力,白鰭豚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明星。前進的道路總是曲折,用來和淇淇配對的珍珍在兩年半后突然死亡,這場費盡心機的“包辦婚姻”最終失敗,淇淇也沒能繁育后代。
2002年7月14日,在人工飼養(yǎng)存活22年半后,淇淇走了,它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存活時間最長的4頭淡水鯨類之一。此后,多國科學家組成的聯(lián)合組在長江展開過多次拉網(wǎng)式搜尋,也沒能再見到一頭活的白鰭豚。這個比大熊貓更珍貴,在長江水域生活了2500萬年,國際上稱之為“旗艦種”的白鰭豚從人類視野里消失了。雖然從國際上講,只有在最少二十年時間里再看不到白鰭豚,才可以宣布它絕跡,但“這種想法更多只是國人一種不愿意接受現(xiàn)實的想法罷了。”白鰭豚因此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種。
“淇淇對科學的貢獻最大,我們誰都比不上它!标惻逖f。在與淇淇朝夕相處的二十二年里,陳佩熏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鯨類生物學與保護生物學專著《白鰭豚生物學飼養(yǎng)與保護》,此外她還編寫了科普讀物《珍稀動物白鰭豚》,與漫畫家趙嘉俊合作以連環(huán)畫形式出版了少兒讀物《白鰭豚淇淇的故事》。經(jīng)過在理智與情感之間尋求平衡,科研組把淇淇的內(nèi)臟取出來,用超低溫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爾馬林里保存,身體的形狀用一般哺乳動物制作標本的方法,把皮剝下來,再還原成它的形態(tài)!斑@是它為我們?nèi)祟愖鞯淖詈蟮呢暙I!
周圍常有人半開玩笑說,“現(xiàn)在白鰭豚被做沒了,你們失望嗎?”陳佩熏其實早在十年前就料到白鰭豚會走向絕跡,“水、聲、環(huán)境污染一個都沒有少,它的消亡實際上已經(jīng)非科研力量所能控制得了的。”讓陳佩熏略感欣慰的是,目前國內(nèi)江豚的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巧合的是,人工飼養(yǎng)的江豚連續(xù)兩次產(chǎn)仔的時間都與陳佩熏生日是同一天――7月5日。
后記
采訪行將結束時,在外面玩耍的小孫子回來了,整個房間不再安靜。陳佩熏也暫時中斷了回憶,忙著叫孩子向記者打招呼,還讓他親自己一口,孩子聽話地走過去叫了聲“太太”,并輕輕地“吧嗒”了一下,老人很滿足地笑了。
專訪陳佩熏的文章并不多,而且內(nèi)容大多與據(jù)傳為最后一頭白鰭豚的“淇淇”緊密相關,似乎一再為“白鰭豚之母”的雅號做著詮釋。其實,無論是魚類還是后來的白鰭豚研究,她都做出了巨大成績。老人將今天的成功歸于自己運氣好,每個十字路口都選對了方向。其實,誠如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所說,“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老人說,單從環(huán)境上講,她更喜歡武漢東湖畔的生活,有山有水,在外面走上一陣看到的風景大不相同,而現(xiàn)在待的這個小區(qū),雖說有十多棟居民樓,綠化也不錯,可她卻鮮少出去轉悠,在一個四周用圍墻和鐵門封閉起來的小區(qū)里,少了自由自在。臨末,她說,自己現(xiàn)在年紀上來了,才變得愛嘮叨,以前,她是斷然不會坐下來和人聊與工作無關的話題的。■
相關熱詞搜索:告別 陳佩熏 淇淇 陳佩熏 與“淇淇”一生的告別 陳佩熏 一生摯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