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記錄,還是獵奇?] 個人信用記錄
發(fā)布時間:2020-03-2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評價失誤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這應當是贊詞橫飛而紕漏百出的問題所在。于建嶸在《糧民》的序言中稱贊作者蔚然“用‘個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會的一個斷面,有助于讀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社會”、“記錄了當下社會中不為人知的真實,為歷史留下了有價值的影像”。如果讀完了這本書,讀者不難發(fā)現于建嶸在贊詞中的諸多謬誤和對讀者的誤導。
比如于建嶸提出的“個人史”這個概念,作者蔚然騎車考察數千戶農民家庭,他是以一個都市人的角度觀察農村,在極為短暫的接觸中記錄了自己的見聞和一時之間發(fā)現的零散故事,如果這種浮光掠影式的觀察能夠拔高到“個人史”的層面,于建嶸先生未免是大詞小用了。至于從書中讀到的“不為人知的真實”,對于任何一個有鄉(xiāng)村生活經驗的讀者而言,他們都能發(fā)現《糧民》所描述的鄉(xiāng)村實際上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鄉(xiāng)村,比如貧窮的生活、糟糕的醫(yī)療條件、鄉(xiāng)村的老年化等等,蔚然的可貴之處在于其積極的行動(實地走訪了上千個貧困戶,并計劃用25年時間走完中國的所有貧困村),但遺憾的是他的考察還是在以一種獵奇的目光發(fā)現“不為他所知的真實”而已。這一點從該書那些讓人驚訝的標題便知:“老奶奶用露水洗臉”、“孩子吃掉貓啃剩下的面包”,在城市與農村的對照下,貧窮是當今中國農村的基本事實,如果一份調查報告通篇是在渲染貧窮而發(fā)現不了貧窮背后更為復雜的農村現實與矛盾,那這份報告的作用恐怕只能是打動一些對農村一無所知的都市人,而無助于對農村問題的研究。
蔚然過于追求數量也使調查流于泛泛,沒有一條明晰的考察方向、線索和重點,這也犯了社會調查的大忌。盡管他在調查中吃盡了苦頭,但調查工作上的隨意和隨機必然使最終的成果不盡如人意。
在這本書的宣傳材料上還標注了這么一個賣點:于建嶸讀完《糧民》,深感愧疚。這種情緒式的評價其實暗藏著一種道德判斷,而道德判斷自然容易導致《糧民》一書的被高估。這種對“合適”題材的介入和書寫,鑄就了《糧民》在道德上的勝利,而對于那些要從這本取巧的農村讀本中了解到“不為人知的真實”的讀者,最終怕是要無功而返了。
相關熱詞搜索:獵奇 記錄 是記錄 還是獵奇? 記錄還是紀錄 紀錄還是記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