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順:教師評價與學術道德建設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學術道德建設是時下高校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包含學術評估在內的教師評價則是其中的焦點所在。目前的教師評價遭遇了眾多的批評,被認為是學術腐敗的一個重要誘因。暫且不論這些批評的正確程度如何,就教師評價對于學術道德建設具有的作用和分量而言,是有必要認真審視一番的。這是以德治校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高校的領導者,必須在這個問題上實實在在地有所作為。
一、目前教師評價的主要問題剖析
教師評價中被提起和被批評最多的是量化指標問題。不少人認為,一些學術作假和質量低下的典型案例大多與對學術成果的過分數量要求有關。而提出這些量化指標的校方,大抵也有學校排名、能否進入重點建設、能否得到經費支持等一大堆苦衷。
那么,量化指標是目前教師評價的主要問題嗎?是學術道德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嗎?
科研成果、科研經費在教師評價中權重很大,教師的獎勵、升職、待遇、地位都與此息息相關。不僅如此,它們還維系著學校的排名和聲譽,事關學校的前途命運。而這兩方面的量化指標又直接產生于、作用于學術行為,所以人們很自然地要把學術道德中的一些流弊歸咎于此了。
對教師學術評價的過度量化,特別是重量輕質,的確會助長急功近利的浮躁學風,甚至導致學術腐敗的產生。但問題是出在量化使用的片面和極端,量的度沒有把握好,質的標準沒有掌握好,而不在量化指標本身。因為任何一所高校在考核教師時,總是要提出一些量化指標,這是學校的規(guī)模和發(fā)展目標所確定的任務總量使然,也是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之必需。
所以,學術評價量化指標的不恰當使用是目前教師評價的問題之一。但恰當合理地確定量化指標只是改善學術道德狀況的必要手段,而且屬技術層面的問題。對學術道德狀況發(fā)生更加深刻影響的卻是價值層面的問題,也就是蘊含在教師評價內的價值導向。
在目前的教師評價內,最為凸現的是功利性、實用性的價值取向。如上所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有許多實際利益與之緊密掛鉤,同時,教師評價是作為現行高校體制內的一種激勵機制而存在的,學校通過這個機制實行優(yōu)勝劣汰,實現教師隊伍的優(yōu)化組合,從而為增強學校的綜合竟爭能力奠定人才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功利性、實用性的價值取向是現實所必需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當功利性、實用性的價值取向成為教師評價的價值導向,甚至成為最有效的價值導向時,它就會形成對學術道德的沖擊,成為非道德的力量。教師評價之所以對學術道德狀況產生影響,價值導向就是這樣一雙有形或無形的強有力的手。
當然,在目前的教師評價中,學術道德水準、師德學風并非無足輕重。但較之功利性、實用性的價值取向卻軟弱得多,蒼白得多。諸如\"師德一票否決\"、對剽竊造假者的懲戒等等,或可操作性差,\"一票\"界定不清;
或處罰不力,遠不如對作弊學生處分嚴厲。至于在學術道德建設積極意義上的切實措施則更加欠缺。那些超越功利和實用的人生價值取向,在教師評價中遠沒有取得主導地位。
教師評價的價值導向偏誤,高校領導首先應當認真自省。
\"以人為本\"是高校改革發(fā)展中為大家反復確認的一個重要理念。但是,在確定教師評價標準時,往往又\"以事為本\",重結果(成果)而不重過程,重物質而輕精神。\"以人為本\"的最終落腳點便是物質分配的變革,而少有精神的積累。在\"以事為本\"的理念之下,教師只是學術成果的生產工具而不是學術創(chuàng)造的真正主體。鮮活生動的主體性學術創(chuàng)造為實用的、工具性的學術活動所束縛、所牽累,不能不與\"以人為本\"理念的變形有關。
從主觀愿望而言,任何一位高校領導都不會不重視教師在學術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都會批評那些見物不見人的舉措,真誠地希望\"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在實踐中得以落實。然而,當我們面臨高校競爭的巨大壓力時,當現行的辦學體制對我們有許多制約時,當我們面對諸多現實的矛盾和困難時,\"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會淡化,自覺不自覺地被許多現實的、實用的考慮所肢解和取代。更何況,在教師評價體系中,那些道德的、精神的標準以及對于過程的評價確實很難確定,很難掌握,很難操作。然正因如此,才需要高校的領導用高度的責任感去進行不懈的探索,這也是對\"社會主義的政治家、教育家\"的起碼要求。
二、將學術道德精神注入教師評價體系
學術道德建設有兩個層面:一是實踐的層面,即把學術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化為學術主體的自覺行為;
一是理性的層面,即貫穿在道德實踐中的道德精神,在它的作用下,外在的道德命令會轉化為人的內在自我要求,由他律轉化為自律。要使那些超越功利和實用性的價值取向成為教師評價體系的主流價值導向,從而促進學術道德建設,就應當努力將學術道德精神注入教師評價體系。
中國的學術道德精神既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學術道德精神就是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國\"方略的具體體現。
站在\"三個代表\"的高度,站在時代進步大潮的前沿,江澤民同志高度重視高校在繁榮學術研究、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中的巨大作用。他一方面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創(chuàng)造支持科學探索、鼓勵學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學術氛圍\",一方面則寄希望于高校教師以良好的學風和高尚的師德促進這一進步。
作為學術主體和學術道德的維護者、建設者,高校教師必須自覺融入\"以德治國\"的偉大方略,落實到\"以德治學\"的行動中。要按照江澤民同志的殷切希望去身體力行:\"要堅持嚴謹治學、實事求是、民主求實的學風。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潛心鉆研;
要認真讀書、多思慎思,關注現實世界,注重學術積累;
要厚積薄發(fā),出精品,出上品;
要加強團結,和諧合作,在學術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進步。
古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大學的老師要做傳授知識的\"經師\",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師\",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yǎng)學生\"。
倘若高校教師能夠自覺地\"以德治學\",那么,這一過程所產生的學術精品毫無疑問地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由此而積聚的崇尚科學、探尋真知、不斷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的學術品格和道德精神,當之無愧地將載人中國先進文化的史冊,昭示中國先進文化的勃勃生機。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建黨治國的偉大目標。在學術道德的意義上,只有達到\"大師風范\"才能符合這個目標要求。為人敬仰的學術大師們?yōu)槲覀儤淞⒘藢W術道德的典范,他們把人生最重要的道德實踐體現在治學態(tài)度上,把對學術的追求作為自己的畢生理想,作為自己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有一種獻身學術的人文情懷。它超越了一般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生活境遇、職位升遷等為轉移。
大師風范是學術道德的理想境界,也是學術道德建設的標桿和旗幟。盡管在教師中間,能夠成就大師者寥若晨星,但教師評價的價值引導卻不容置疑地應當朝著這一方向,開辟一條通向理想境界之路。將大師的學術道德精神注入教師評價體系,是高校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這正顯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志存高遠與腳踏實地的統(tǒng)一,是理想與現實的統(tǒng)一。
三、培養(yǎng)優(yōu)良學術道德,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有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有了\"大師風范\"的引領,教師評價的主流價值導向不難確定。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面對令人擔憂的學術道德現狀,通過怎樣的努力,糾正教師評價的導向偏誤,使高校的學術道德狀況逐步改善,一步步接近理想目標?已經有些高校,如北京大學,采取了切實措施;
不少院士、教授、學者提出了許多建議和良策。得之啟發(fā),我想從解決問題的思路方面作一些補充。
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確立教師在學術道德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學術道德建設的治本之策。學術道德狀況的改善和水準的提高,最根本的要依靠教師的自覺和自律。要用各種形式引導教師思考和回答\"什么是學術\"、\"為什么而學術\"這些與人生觀、道德觀相關的大問題,走近道德自律的\"自由王國\"。當高校教師能夠擺脫名利束縛,馳騁在學術領域的時候,他們也一定能夠自覺擔負起學術道德建設的責任和使命。已經有不少專家學者做出了先導和示范,他們應當得到更多的實質的支持。
確立教師的學術道德建設主體地位,決不意味著可以任其自然,無為而治,相反,高校黨組織要立足主動建設,把它作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性工作,扎實推進。
首先要從學術道德的基本要求做起。對學術道德的基本要求,概括起來就是\"誠信\"二字,其操作的層面就是遵守學術規(guī)范、嚴格學術紀律。這也是教師評價的基本面,是教師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教師連基本的誠信標準都無法達到,我們就有理由對這個教師的上崗資格提出質疑。但在現實中,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人人都會贊同在教師評價中需要有一個\"誠信\"的道德標準,但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這里既有法紀條文不夠完善、操作程序不夠明確和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更有執(zhí)紀太軟、執(zhí)法不嚴的問題。涉及到違規(guī)違紀教師的處理,固然比學生處理更加復雜,不能草率從事,但是,如果我們對學術造假等違紀行為都心慈手軟的話,那么,學術道德的底線就會失守,教師的道德形象必然受損,主體地位則無從談起。
重建教師的學術主體意識,是確立教師在學術道德建設中主體地位的思想、心理基礎。為此,我們在承認教師評價中功利性、實用性價值取向的現實合理性的同時,必須更加關注事業(yè)心、責任感、學術理想等超越性的價值取向,變\"物化\"為\"人化\"。當務之急是要改革現行的教師職稱評定制度,建立以崗位責任為核心的教師職務聘任制度。教師職稱評定的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使教師在一輪又一輪的\"職稱排隊\"中逐步喪失作為學術主體的責任意識和學術理想,淪為職稱的奴隸。因為職稱只是對教師的一種學術評價,是一個學術水平的職銜,并沒有責任、承諾的含義。況且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非學術因素大量涌入,特別是評定名額限制和論資排輩,大大降低了職稱的學術含量,大大張揚了享受待遇的意義。而以崗位責任為核心的教師職務聘任制與職稱評定的一個最重要區(qū)別,就在于突出了不同教師職務的不同責任,并把教師的履職承諾作為聘任制度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這是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的一項很好的制度規(guī)定,把對教師的學術評價、道德評價統(tǒng)一在履行崗位職責的過程中,從而強化了教師的學術主體意識。當然,重建教師的學術主體意識,還需要采取許多措施。比如,嘗試實行\(zhòng)"終身教授\"制度,充分尊重學術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讓處在學術上升期、高峰期、平穩(wěn)期和衰減期的優(yōu)秀教授都能安于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為學術發(fā)展作長期的積累。這一方面的制度和措施,都是同教師的角色認同相聯(lián)系的。
確立教師在學術道德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還必須下功夫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高校首先要關注自己的學術文化個性。雖然學術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是,表現在各個學校的學術文化卻千姿百態(tài),各有特色,比如北大的\"兼容并包\",清華的\"厚德載物\",其基本意義都是求學術精神之寬容和厚實,然兩者所表現的學術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在考慮建設校園的學術環(huán)境時,首先注意的不是抽象意義上的學術文化,而是具體到本學校所擁有的那一方天地。要在發(fā)掘和發(fā)展本學校的學術文化傳統(tǒng)上先做文章,做大文章。而這篇文章只有本校的教師才能做得精彩。對學術文化環(huán)境的認同也因此增強。在高揚個性的同時,高校學術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中還有不少共性問題不容忽視。比如,貫徹\"雙百方針\",鼓勵學術批評;
又如,允許失敗,不以成敗論英雄;
還如,促進學術民主,教學相長,重視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何為那些長期坐\"冷板凳\",在從事艱苦的學術積累,或為攻克世界性難題而默默奉獻畢生精力的教師創(chuàng)造一種環(huán)境,給予支持和激勵?雖然這在教師中只是鳳毛麟角,但在充滿各種誘惑的今天,如果他們能夠在校園里找到一張屬于自己的\"平靜的書桌\",那么,高校的學術文化環(huán)境就能孕育出新時代的學術大師來。
江澤民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上引用古訓\"道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來語重心長地囑咐青年大學生:\"認知只有賦之實踐,才具有徹底的意義\"。學術道德建設也是這樣。這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yè),我們必須知行統(tǒng)一,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
。ㄗ髡邽槿A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