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窯洞對”與民主錯位
發(fā)布時間:2020-05-2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著名的“窯洞對”從提出到現(xiàn)在,已經整整60年了。
1945年7月初,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訪問有什么感想。黃炎培說,他六十多年耳聞目睹,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黃炎培點頭稱是:“把民主來打破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60年過去了,中華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毛澤東當年許諾的民主新路,卻至今沒有蹤影。毛澤東在“窯洞對”里談到的民主,雖然只有兩條,“人民監(jiān)督政府”,“人人起來負責”,還是點到了民主的本質:人民的參政權和監(jiān)督權?墒,毛澤東說的是“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一個“讓”字,便使民主這個概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畸變。誰來讓人民監(jiān)督政府?當然是共產黨和他領導下的政府。這就是說,黨和政府讓你來監(jiān)督,你才可以監(jiān)督;
黨和政府不讓你監(jiān)督,你就不能監(jiān)督。杜絕專制制度、限制政府權力的民主,竟然變成了受專制政府支配、為專制制度服務,這算什么民主。
這種大錯其位的民主觀念,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為民作主”、“以人為本”。它同近現(xiàn)代的民主觀念,有著本質的差別。這種本質性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是為鞏固專制制度服務的,后者則是摧毀專制制度并防止它復辟的銳利武器!盀槊褡髦鳌薄ⅰ耙匀藶楸尽钡闹黧w,存在于人民之外,人民之上,是帝王將相。古代的政治家有鑒于興勃亡忽的教訓,認識到民猶水也,君猶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告誡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君臣,要“以人為本”,“為民作主”,才能完善、鞏固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制度。民主的主體卻是人民自身,是人民自己當家作主。他們選舉代表、官吏,建立政府。國家機構按照人民的意愿建立,并服務于人民;
它的運行必須符合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政權機構的權力制衡、監(jiān)督機制,就成為民主制度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建立民主制度可以從根本上鏟除專制制度,并杜絕專制制度復辟的可能性。
近一兩年來,有的學者反對民主,提倡仁政。應當指出,“仁政”是對“以人為本”的呼求的理論回應。仁政的提出者呼吁“為政者要有一點惻隱之心”,“要給老百姓一條活路”,赤裸裸地表露出為專制制度獻策的用心。因此,他們反對專制制度的天敵——民主,也就必不可免了。他們對民主的責難有二:一是把民主歸結為“西方民主”,認為西方民主不適合于中國;
二是把民主局限為選舉制,認為中國沒有條件實行普選。這兩條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不錯,民主觀念首先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而且首先實踐于西方。但這并不意味著民主只適宜于西方,就像市場經濟首先出現(xiàn)于西方、西裝首先是西方人的穿著,并不意味著中國就不能實行市場經濟、中國人就不能穿西裝一樣。民主觀念首先出現(xiàn)于西方,只是因為近代文明之光首先照亮了西方,而近代文明卻是全球的國家、民族都必須經歷的洗禮。所以,它既是西方文化的碩果,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晶。民主作為近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性的意識形態(tài),它的意義和作用不僅影響西方國家,而且具有普世價值。只要中國還存在著制度上觀念上的專制主義和奴隸主義,就需要以政治民主來克服這些封建上層建筑;
只要我們決心邁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就必須推行民主制度,才能溶入國際合作的世界格局。
至于把民主局限于選舉制度,則來源于把民主解釋成為多數人統(tǒng)治的某種西方觀念。固然,選舉是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內涵,但民主并不限于選舉。民主既然意味著人民當家作主,人民就不僅有權選舉自己的代表和政府官員,而且有權把政府機構置于自己的監(jiān)督和制約之下,隨時糾正違背人民利益的政府行為。所以,民主權利絕不是一個選舉制就可以概括的。把民主歸結為“西方民主”,歸結為選舉制,實際上不過是為鞏固專制制度服務的一個障眼法罷了。
民主雖然是具有普世性、普適性的價值觀念,但它在實踐中卻不能不表現(xiàn)為有產者的民主。馬克思曾指出,生產者沒有生產資料所有權是不能獲得自由的,作為自由在政治領域的體現(xiàn),民主也和人民獲得生產資料所有權息息相關。有產是民主權利的物質基礎!豆伯a黨宣言》里談到無產階級只有奪取政權,才能“爭得民主”。因為在馬克思的那個時代,無產階級只有奪取政權,才有可能獲得生產資料所有權,成為有產者。而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表明,隨著社會生產的迅猛發(fā)展,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勞動者獲得生產資料所有權,由無產者轉變?yōu)橛挟a者。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權利的范圍一百多年來不斷擴大,正在向全民民主的方向發(fā)展。在我們中國,民主也是同人民的有產化密切聯(lián)系著的。民主化和有產化的進程相互推動,相互促進。依照這個歷史規(guī)律,指導思想上就必須以政治民主化來促進人民有產化,同時也要以人民有產化來促進政治民主化。民主需要以人民有產化為保證,人民有產化也需要政治民主化的推動。因此,我們既要提倡以職工持股為核心的產權改革,也要著手以民主化為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首先要解決的不是普選制,而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腐敗問題,即如何鏟除腐敗的體制性根源,這就需要解決現(xiàn)有政治體制的制衡與監(jiān)督問題。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應該是建立人民可以監(jiān)督、制約政府權力的機制,如實現(xiàn)言論自由,人民可以隨時對任何一級政府和官員提出批評、舉報;
推行新聞出版自由,人民有權設立報社、雜志社、出版社,充分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
廣泛建立社會團體,為人民參政議政、監(jiān)督政府提供渠道;
放寬以至廢除對知識分子的思想言論的種種鉗制(如輿論一律、與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等等),樹立知識分子關心國家命運的責任感;
如此等等。只有實現(xiàn)這些改革目標,才能糾正對民主的認識的錯位,真正跳出黃炎培所說的周期率,避免“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不幸前景。
2005年7月14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