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王岳川:漢語文化圈與漢字書法話語

        發(fā)布時間:2020-05-2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shù)有著深刻而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漢字是書法藝術(shù)的符號載體,書法是漢字的審美藝術(shù)化。在我看來,傳統(tǒng)書法文化價值在現(xiàn)代性中不僅沒有消失,相反經(jīng)過文化轉(zhuǎn)型和重新定位已經(jīng)有了堅實的現(xiàn)代文化地基:當今世界,人類共處一個“地球村”,東西方“鄰居”間互不了解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文化無國界,華夏文化藝術(shù)將真正進入與“第一世界”文化對話的話語空間。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書法文化將寓清新剛健的人生意識和個性自由于現(xiàn)代性陽剛之美中,將現(xiàn)代人獨特的審美風(fēng)范和審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以強化了的主體意識去領(lǐng)略漢字書法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瀟灑美。

          

          一 漢字存在論:由神性到詩性的存在

          

          漢語不同于其它語言的根本存在特征在于其漢字(方塊字)、單音節(jié)、多聲調(diào)。漢字不僅是漢語的書寫符號世界,更是漢語文化的詩性本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漢字的詩意命名奧秘隱含著東方文化的多元神秘性和歷史象征性。

          

          漢字的長壽使人們總是不經(jīng)意地要對其進行考古學(xué)式的發(fā)掘。一般而論,漢字的歷史有多種說法,一是認為,獲得學(xué)界共識的文字是安陽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前1200),而其形成的時代可以上推到4500年左右。二是認為距今約6000年仰韶文化出土的刻劃符號是最早的文字(前4500-前2500)。三是認為具有8000年的歷史。意大利學(xué)者安東尼奧·阿馬薩里《中國古代文明》認為:“在距河南舞陽縣城北22公里處的賈湖發(fā)現(xiàn)的安陽類型的甲骨文合時期銘文,距今有7-8千年的歷史”。當然這一說法,還需要學(xué)界達成共識。

          

          世界五大文明發(fā)源中的其它四種文字,即埃及圣書、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社會舞臺而進入歷史博物館,盡管梵文今天仍被學(xué)者所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漢字這樣在當代社會中長壽而廣泛運用。漢字這“東方魔塊”所具有的古老生命,打破了《圣經(jīng)》中上帝變亂天下人言語而阻止建成“巴比倫塔”的“神話”,并在人類進入第三個千紀年的世紀轉(zhuǎn)折點時,顯示出日益強健的生命力。

          

          漢字發(fā)展的命運充滿了坎坷和悖論,是一個由“神”性到“王”性再到“罪”性的降解過程。

          

          漢字的產(chǎn)生具有神性的光輝。《淮南子·本經(jīng)》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眰}頡這位新石器時代的文字創(chuàng)造者與規(guī)范者,以“四目”(不僅有肉體之目,而且具有心靈內(nèi)視之目;
        不僅重文字的創(chuàng)造,而且重文字與視覺之象的血脈關(guān)系)仰視天地萬象,而使其脫離歷史的慣性與文字相聯(lián)成為一種永恒的“銘刻”和全新的“命名”。之所以有“天雨粟,鬼夜哭”之說,恐怕與先民震攝于無與倫比的文字創(chuàng)造所閃爍出來的物質(zhì)與精神、當下與永恒的神奇融合(天人合一)的神秘緊密相關(guān)。所以,文字的產(chǎn)生使“造化不能藏其秘”,“靈怪不能遁其形”,一切都因神秘的文字而彰顯,一切都因文字的創(chuàng)造而鍥進永恒的歷史縫隙。

          

          文字進入大一統(tǒng)的中國,就受到王權(quán)思想的支配。法國哲學(xué)家?(Michel Foucault)稱之為“話語/權(quán)力” (discourse/power)的整合。無論焚書的秦皇,還是獨尊儒術(shù)的漢武,無論是今古文經(jīng)學(xué)之爭,還是歷代“文字獄”,都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文字在王權(quán)等級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文字的權(quán)力,使得“立言”終于同“立功”、“立德”一起,成為超越時間空間、掙脫歷史的羈絆和凡俗處境的“三不朽”。只有文字可以為瞬間飄忽的思想鑄造不朽的銘詞,同樣,也只有文字才會引來思想的罪名并招致殺身之禍。

          

          隨著西風(fēng)東漸,全盤西化的呼聲在20世紀中國不斷高漲。于是,譚嗣同號召“盡改象形文字(按,即漢字)為諧聲(按,即拼音文字)”,蔡元培認為:“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錢玄同宣布:“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xiàn)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治本法實是目前最切要的辦法”。因而要“廢記載孔門學(xué)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陳獨秀也說:“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魯迅認為,“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jié)核”,“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而結(jié)論似乎是漢字已經(jīng)過時,必須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于是,漢字從神性、王性的高峰墜入以漢字為罪惡、為落后的文化心態(tài)中。漢字改革在半殖民地或后殖民主義語域中沉重地開始了,以至于到了20世紀80年代,仍然有人因漢字難以輸入電腦而判定漢字與電子信息時代無緣。孰料事實恰與此論相反。

          

          不難看出,漢字文化在文字語言學(xué)研究中進入了漢字拼音化的誤區(qū),才招致了漢字文化的“失語”。中國文化之所以歷數(shù)千年而不敗,與漢字作為統(tǒng)一的文字緊密相關(guān)。漢字作為“東方魔塊”,具有文化穩(wěn)定的功能。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三十年代全部拼音化、拉丁化了的話,中國所有的古籍將在五十年內(nèi)不再會有人懂,文獻成為天書,只有從事語言和文獻研究的專家能讀懂。汗牛充棟的經(jīng)史子集,只需一代兩代人就會無人認識而失傳,幾千年文化只在文字斷代中就成為無根的文化。這種因文字的廢棄而遭致的文化的斷層真可謂是怵目驚心的“文化損毀”了。比如,我們讀《左傳》《論語》或讀經(jīng)史子集哪一卷,讀出原文時當代人很難聽懂。如讀《老子》“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边@樣的話,如果用拼音書寫和讀出可能沒有人能懂。很多古籍,象《易經(jīng)》、《詩經(jīng)》更是這樣。這不是一個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塊漢字的決議問題,而是緊密聯(lián)系著中國文化的壽命問題。中國民族眾多,方言也很多。如果四川人說:“我的鞋子(讀成haizi)丟了!北狈饺寺犃司头浅3泽@,覺得孩子丟了很嚴重,趕快找。四川人從地上把鞋子拿起來時,北方人會說這簡直是開玩笑——這是“鞋子”(xiezi)不是“孩子”(haizi)。四川花還是北方官話,而像上海話、廣東話、閩南話等差異就更大了。聲音(能指)不一樣,所造成的意義(所指)就不一樣。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的傳承力,與漢字文化緊密相關(guān)。這樣喪失了書面語(漢字)的統(tǒng)一性,東西南北中的交流恐怕是很混亂很困難的?梢哉f,以漢字為內(nèi)容統(tǒng)一的書面語可以超越方言分歧而成為全民族共同的表情達意的交流工具。

          

          二 漢字文化論:漢語文化圈與漢語思維論

          

          20世紀的漢語文化圈的確面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挑戰(zhàn)。面對西方話語的強勢,幾千年中國文化經(jīng)歷了痛苦的反思、選擇和再生。到了新的千紀年轉(zhuǎn)換點,漢語文化圈如何面對全球化與本土化問題,如何面對西方的后殖民理論并展開邊緣文化對話,已成為當代中國學(xué)者和藝術(shù)家關(guān)注的焦點。

          

          漢字以及漢字思維或漢語思想,鑄成了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顯意識,這使得漢字與漢語具有一致性,漢字與中國文化具有一致性。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用它表征自己心靈的每一絲啟示和精神的每一點覺醒,記錄民族歷史的鐵與火、榮耀與災(zāi)難,銘刻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和困惑。漢字的“強大陣容”表明了中華民族思想的廣闊度以及“詞與物”(?)對應(yīng)的寬廣度。漢字字符的創(chuàng)造,有一個由少到多,又由繁到簡的歷史過程。漢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時期,就已約有五千個單字。而古老的北閃米特文字作為字母文字體系,只有22個輔音字母,具有 2000多年生命的希臘字母也只有24個大寫字母,具有1500年歷史的瑪雅文的符號約有270個,巴比倫楔形文字有640個基本字,埃及圣書早期有700多個符號,而后增至2000多個。而漢字到了小篆時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另收重文(古籀異體字)1763字。到了隋代陸法言《切韻》(成書于公元601年),收12158字(據(jù)封演《聞見記》)。到了宋代陳彭年、邱雍等編《廣韻》(成書于公元1008年),收26194字。到了宋代丁度等編《集韻》(成書于公元1039年),收53525字。清代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成書于公元1716年),收47035字(連同補遺備考共收49000余字)。近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收錄53768字(加上補遺共收54723字)。中國漢字每一個字都是創(chuàng)造而成的,其字形、字象、字音、字義都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關(guān),都有一段神秘而有趣的故事,都具有不可低估、不可否認的文化價值。

          

          漢字龐大的陣容說明了中國人文字創(chuàng)造的熱情和“立言不朽”的不懈努力。但在實際寫作中,沒有任何一部書能用盡這些字。相反,只需用一小部分就足以表達思想(由繁到簡、從博返約)。據(jù)有關(guān)資料表明,《詩經(jīng)》使用單字2939個,《論語》使用單字1512個,《左傳》使用單字3906個,《孟子》使用單字 1959個,《杜甫詩集》使用單字4372個,《紅樓夢》使用單字 4462個。漢字表情達意的豐富使中國文化既豐厚博大,同時又使基本經(jīng)典和日常讀寫具有容易把握的特點。這并不是像有人所說的漢字成為了“古董”,是正在死亡的文字。相反,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漢字在當代社會有漢語拼音文字輔助,得到日益廣泛傳播,形成一個廣泛的漢語文化圈。

          

          漢語文化圈在張揚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時,并不以自己的文字和文化為卑,并不拜倒在拼音文字的強勢之下,而是在轉(zhuǎn)型性創(chuàng)造的健康心態(tài)中,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交流”和“對話”,以破除民族虛無主義心態(tài)和狹隘民族主義的仇外排外心態(tài)。漢字文化在新世紀再也不能被置之于歷史的盲點之中。漢語文化圈在崇洋的“西化”浪潮中,應(yīng)反思“母語思維”對這個民族的未來意味著什么。漢字文化的開放系統(tǒng)將使一切所謂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quán)”顯得不合法,并將以自己寬容、中和的民族性格和“邊緣”文化姿態(tài),迎接世界八面來風(fēng),使中國文化在自我反省和批判性價值重建中,發(fā)現(xiàn)人類文化多元共生、多元對話、多元互補的世界文化新格局。

          

          漢字是物質(zhì)性的,又是觀念性的,所以漢字被人思,又能促人思。我認為,“字象”不是將每個漢字看成死的構(gòu)成,而是從發(fā)生學(xué)層面賦予其神奇的生命意識,即每個字都是先民的生命意識升華和審美意識凝聚。而當字進入現(xiàn)代人的眼簾時,最初的直感只是字象,透過這種字象,不僅可以與字的對應(yīng)物象相復(fù)合,產(chǎn)生二重物象,而且可以字與字象“并置”,產(chǎn)生一種“并置”的美學(xué)效果。這是由一象到二象到多象多元并置的視象意象心象的迭加,豐富了漢字的詩性特質(zhì)。

          

        在我看來,漢字思維作為漢語文化圈的“母語思維”的集中形式,有其自身的邏輯展開方式。漢字不僅提供了思維的原始字象的鮮活感和神秘感,而且使人通過這一符號(尤其是象形文字)把握到字背后的深蘊的“原始意象”(archetype),在意象并置或多置中,將具體的象升華為抽象之象,從而以一寓萬,萬萬歸一。這種字思維本質(zhì)上是一種不脫離漢字本源的“象喻”或“象思維”,其邏輯過程為:本象→此象→意象→象征→無形大象。這一神秘的符號鏈表征出中國人通過文字反映和把握世界的獨特方式,以及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思維展開形式!跋笮浴标U釋是漢語詩學(xué)的根本特征,是拼音文字所難以獲得的神韻!跋笮浴庇伞氨鞠蟆笔迹K于無形“大象”。何謂“本象”,(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如“月”如“風(fēng)”,皆以文字實指自然景觀中之一象。然而,當蘇東坡寫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fēng)我”時,明月清風(fēng)就成為蘇東坡眼前此時此刻所在的“此象”。再經(jīng)詩人情思汰變,而成為蘇東坡心中之象的“意象”,即是蘇東坡“意象”化了的月與風(fēng),是東坡的月與風(fēng)。這時,“月”和“風(fēng)”在東坡眼中具有了人格化魅力,并成為自我追問(與誰同坐?)的答案——“明月、清風(fēng)、我”。月明風(fēng)清,使我免俗歸樸而亦清亦明,與明月清風(fēng)相伴相坐之我,在這萬塵息吹,一真孤露之境,獲得一種時間空間的超越和高遠深宏的人格本體象征。最后,月與風(fēng)與蘇子融為一體,使詞境高超瑩潔而具有大象無形的宇宙生命意識,很好地傳達了詩人心靈的宇宙情調(diào)。

          

          象征鏈的關(guān)鍵在于思維過程中,音與義是伴象而生的,象是本體,是詩意展開的機杼。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漢語詩歌思維方式與漢字之“象性”密不可分。在詩的創(chuàng)作上,是主體融意為象,凝象為言,以言傳意象,以意象啟無形大象的過程。在詩意欣賞上則是由言視象,由象感意,由意舍言得象,由象而悟大象。這種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雙向過程,象與言意緊密相連,字象激發(fā)、啟活意象并終達無言大象?梢钥吹,“字象思維”和“字象并置”理論有可能是對詩歌創(chuàng)作奧秘的一種新闡釋。不妨說,漢字字象的當代創(chuàng)新,將是處于后現(xiàn)代時期詩人對“中國詩創(chuàng)新性詩意命名”的一個前提和邏輯展開。

          

          漢字思維論除了“象性”原則和“并置”或“多置”原則以外,還看綜合性、意象性、方圓性等原則,這些原則共同豐富著漢語的思維方式。漢人的思維方式具有經(jīng)驗的綜合性特征,即善于對事物作經(jīng)驗的整體把握。漢字是語素——音節(jié)文字,因此,每個字均代表一個有意義或無意義的音節(jié)。而各一音節(jié)所具有之“意”在一種整體氛圍中成為主體經(jīng)驗(意象)的整體表達(如李白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漢字是方中帶圓、圓中有方的方塊字,其一字一方格的特點在西周末年就形成了。小篆體長似“長方”,隸書體扁似“扁方”,楷書體正似“正方”。而漢字成篇成碑的章法皆呈現(xiàn)為一個大的方塊形狀。這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中的陰陽對映、左右平衡、上下對稱為美的思想相關(guān),同時也與天圓地方這一宇宙觀暗合。

          

          三 漢字藝術(shù)論:書體演變中的書法世界

          

          書法將漢字美化雅化,使得漢字從那種簡單傳達意思記載語言的工具變成一門玄妙的藝術(shù)。這是東方藝術(shù)中的一個奇觀。

          

          漢字的誕生,為書法藝術(shù)的源起奠定了基礎(chǔ)。漢字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產(chǎn)生的直接源頭和唯一載體。中國書法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草書、行書、楷書,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階段。書體是隨著字體的發(fā)展而豐富起來的。大體上說,中國書法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幾種字體。

          

          甲骨文的書法風(fēng)格大體可劃分為五個時期:盤庚至武丁為第一期,字以武丁時為多,大字氣勢磅礴,小字秀麗端莊。祖庚、祖甲時為第二期,書體工整凝重,溫潤靜穆。廩辛、康丁時為第三期,書風(fēng)趨向頹靡草率,常有顛倒錯訛。武乙、文丁之世為第四期,書風(fēng)粗獷峭峻,欹側(cè)多姿。帝乙、帝辛之世為第五期,書風(fēng)規(guī)整嚴肅,大字峻偉豪放,小字雋秀瑩麗。郭沫若在《殷契粹編·自序》中說:"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shù)千載后人神往。文字作風(fēng)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偉,帝乙之世,文咸秀麗,……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于廩辛、康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阒媸榔跷,實為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金文,即秦漢以前刻在鐘、鼎、盤、彝等銅器上的銘文。古代青銅器銘文的書寫,剛勁古拙,端莊凝重,成為整個銅器之美的有機部分。迄今已發(fā)現(xiàn)有銘文的青銅器約8000件左右,不同的單字約3000多個,已可釋讀的約2000余字。金文有"款""識"之分,"款"指凹下去的陰文,"識"指凸起來的陽文。其文字內(nèi)容大多指涉一種森嚴、威嚇的權(quán)力。青銅器起初的紋飾和銘文包蘊著一種恐怖的神秘力量。尤其是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在那森然肅然令人生畏的形象中,積淀了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呈現(xiàn)出當時的時代精神氛圍。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廣義的篆書還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石鼓文,是刻在10個石鼓上的記事韻文。字體寬舒古樸,具有流暢宏偉的美,是典型的大篆。大篆由甲骨文演化而來,明顯留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跡。古人認為"篆尚婉而通",篆書特有的美,正在于它筆劃的婉轉(zhuǎn)曲折。小篆,是經(jīng)過秦代統(tǒng)一文字以后的一種新書體,又稱為"秦篆"。它在大篆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同大篆相比,小篆在用筆上變遲重收斂、粗細不勻為流暢飛揚、粗細停勻,更趨線條化。結(jié)構(gòu)上變繁雜交錯為整飭統(tǒng)一,字形略帶縱勢長方,分行布白更為圓勻齊整,寬舒飛動,具有一種圖案花紋似的裝飾美。

          

          隸書的產(chǎn)生,是古文字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出土的四川青川戰(zhàn)國末期木牘、甘肅天水秦簡、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已經(jīng)批駁了大篆→小篆→隸書這種簡單的線性邏輯,而清晰地標劃出漢隸嬗變過程:大篆→草篆(古隸)→隸書。換言之,小篆和隸書都是大篆書體演化的結(jié)果。隸書始于秦代,成熟并通行于漢魏。早期的隸書脫胎于草篆,用筆化篆書的曲線為直線,結(jié)構(gòu)對稱平衡。隸書給人以整齊安定的美感,但它向上下左右挑起的筆勢卻能在安定中給人以飛動美的感覺。

          

          可以說,在漢字的發(fā)展史上,從大的方面說,甲骨文、大篆、小篆基本上依據(jù)“六書”的原則,屬于古文字。自隸書以后,脫離“六書”,成為單純的文字符號,屬于今文字。

          

          楷書用筆靈活多變,講究藏露懸垂,結(jié)構(gòu)由隸書的扁平變?yōu)榉秸非笠环N豪放奇?zhèn)鞯拿。宋曹《書法約言》說:"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致,極其自然,乃為有法。仍須帶逸氣,令其蕭散;
        又須骨涵于其,筋不外露。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方是藏鋒,方令人有字外之想。"

          

          草書產(chǎn)生于漢初。廣義的草書包括草篆、草隸、章草、今草、狂草等。狹義的草書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體系的草寫書法,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草書把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fā)揮到極致,用筆上起搶收曳,化斷為連,一氣呵成,變化豐富而又氣脈貫通。草書在所有的書體中最為奔放躍動,最能反映事物的多樣的動態(tài)美,也最能表達和抒發(fā)書法家的情感?癫菔遣輹凶顬榭v情狂放的一種,為唐代書法家張旭所創(chuàng),至懷素推向高峰。常一筆數(shù)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筆勢連綿回繞,酣暢淋漓;
        運筆如驟雨旋風(fēng),飛動圓轉(zhuǎn);
        筆致出神入化,而法度具備。他們在草書中追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的險絕美,充分顯示出唐代書法的鮮明特色。

          

          行書始于漢末,盛行于晉代。行書切合實用,兼有楷書和草書的長處:既具備楷書的工整,清晰可認,又存有草書的飛動,活潑可現(xiàn)。行書伸縮性大,體變多,縈回玲瓏,生動流美,且平易近人,為書法家提供了筆歌墨舞的廣闊天地。

          

          正因為墨法與筆法的完美結(jié)合,人品與書品的交相輝映,使?jié)h字的美化——中國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徒手線藝術(shù)”與道相通,從而顯現(xiàn)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奧妙,成為中國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塊瑰寶。至于錢玄同在《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1918)中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xué)、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xué)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痹跉v史的演進中已經(jīng)成為文字史上的錯誤結(jié)論。因為認真尋繹漢字和漢字美化的書法的真實意義,實在是不可小看的一件事情。

          

          可以說,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漢字及其漢字書寫的藝術(shù)——書法不僅要為人類藝術(shù)尤其是抽象藝術(shù)作出自己的貢獻,而且要走向世界并成為全人類所能夠欣賞并共同擁有的藝術(shù),其中的關(guān)鍵是必須形成世界性的審美形式共識,并解決漢字審美線條化欣賞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漢字始終是一個底線。書體的變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具創(chuàng)造力與想像力的部分。中國文化中的超前意識,在書法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因為早在漢代,字體就基本定型了,二千多年來,每一個書法家正是通過加進自己個性的成份,使?jié)h字書法藝術(shù)不斷豐富發(fā)展著。在二十一世紀,中國書法當??會在亞洲國家得到新的弘揚,并進一步推向歐美國家。我相信,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必將成為世界性的藝術(shù),盡管可??能需要相當?shù)臅r間,但卻是歷史的必然。(文化研究)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漢字 漢語 文化圈 書法 話語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