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異彩紛呈的科學史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今年春季為研究生開了一門“科學史專題:科學革命”,秋季學期為本科生開了“科學通史”。為了配合開課,讀了不少科學史的書。這些書有些是初讀,有些是重讀。
在“科學通史”的書中,我比較喜歡麥克萊倫等人的《世界史上的科學技術(shù)》(上?平2003年版)。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它是由美國的科學史教授即職業(yè)科學史家寫出來的教科書,吸收了國際科學史界半個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在許多大是大非問題上有新的立意。第二,是真正的科學通史。通常的科學通史面臨兩個困難,第一個困難是不知如何協(xié)調(diào)科學史與技術(shù)史,第二個困難是不知如何協(xié)調(diào)西方科學技術(shù)史與非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shù)史。本書以技術(shù)史作為基本的敘述框架,認為技術(shù)并不只是科學的應用,而有著獨立的發(fā)展邏輯,改變了過去把技術(shù)只是作為點綴的做法。此外,通過這個技術(shù)史的基本敘述框架的確立,使這部科技史有一個真正的世界視野,使非西方世界并不是作為點綴而出現(xiàn)。
但是,作為一部世界科技通史,麥克萊倫等人的這本書會讓很多讀者覺得近代以來的西方科學思想史寫得太簡略了,而這部分內(nèi)容往往是許多中國讀者更感興趣的。因此,我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劍橋科學史叢書”以及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學的起源》(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版)作為補充推薦讀物。劍橋科學史共11本,從歐洲中世紀一直寫到20世紀,而林德伯格的書從埃及巴比倫一直寫到中世紀晚期,正好形成對接。劍橋這套書和林德伯格的書,都屬于大科學史家為大學生讀者寫作的科學史專題著作,充分反映了過去半個世紀西方科學史界的編史成就。由于這一代有作為的科學史家(劍橋科學史叢書出版年代是1975-1995),通常都追隨柯瓦雷的科學思想史(Intel 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研究綱領,因而多屬于科學思想史。
“科學革命專題”課是為研究生在修過了入門性的“科學史名著選讀”之后開設的高階課程,因為關于“科學革命”的全方位研究正是20世紀國際科學史界的標志性成果。圍繞這個主題,不同的科學史家展示了大異其趣的編史綱領,產(chǎn)出了豐厚的學術(shù)文獻。通過研究這個科學史主題,學生可以掌握科學史學科的大部分核心文獻,了解大部分重要的編史綱領和編史方法,真正進入職業(yè)科學史家的視野和語境之中。我開列了6本閱讀書目:庫恩的《哥白尼革命》(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柯瓦雷的《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伯特的《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狄博斯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與自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麥茜特的《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夏平的《科學革命》(上?平坛霭嫔2004年版)。這6本書中,伯特代表著傳統(tǒng)的科學思想史研究綱領,柯瓦雷代表著他自己獨特的思想史綱領即對柏拉圖主義傳統(tǒng)的重視,庫恩代表著由柯瓦雷走向社會史、文化史,狄博斯代表著對赫爾墨斯主義、自然巫術(shù)等神秘主義小傳統(tǒng)的重視,麥茜特代表著生態(tài)主義、女性主義的新科學史,夏平則代表著科學知識社會學對柯瓦雷傳統(tǒng)的解構(gòu)。
西方科學技術(shù)史過去不是中國科技史界的研究重點,這方面的翻譯引介可謂非常不足,因此,中國作者寫的西方科技史的著作很少達到專業(yè)水平。我國盡管出版了不少科技史教材,但通常參考的是西方五六十年代之前出版的科學史著作的中譯本。這些老舊的著作或者不是出自職業(yè)科學史家之手——通常是退伍的科學家寫的,或者編史方法非常老套——通常是按照編年的順序?qū)?剖返暮唵位祀s。近幾年,這個局面有所改觀(上述提到的著作幾乎都是在新世紀翻譯引進的),西方科技史研究的最新學術(shù)成果不斷被介紹過來。有了這些引進的基礎,可望在不久的將來,由中國人寫出專業(yè)水平的西方科學史著作來。
在這里需要提到的是兩套大型多卷本西方科學技術(shù)史著作的翻譯工程。第一套是由上?萍冀逃霭嫔缬2004年出版的七卷本《技術(shù)史》,原書出版花了30年(1954-1984),被公認是最權(quán)威的西方技術(shù)通史。自此書出版后,國際技術(shù)史界似乎迄今未有新的出版多卷本技術(shù)通史的打算。第二套值得一提的是由大象出版社(河南)正在組織翻譯的8卷本《劍橋科學史》(與前述“劍橋科學史叢書”不同)。這套叢書的英文原書尚未出齊,大象社計劃中譯本比原書延遲2年左右推出。過去多卷本的西方科學史要數(shù)上世紀60年代由法國科學史家塔頓主編的4卷本,所以我一直建議將它們翻譯出來,但大象引進8卷本《劍橋科學史》的舉動,使翻譯塔頓顯得有些過時。因為這個新的鴻篇巨制,組織了更龐大的作者隊伍(光第5卷就有33人之眾),吸收了更新鮮的史料、編史方法和編史成果。從已經(jīng)拿到的第3卷和第4卷看,學科史、思想史、制度史、社會史融于一爐,觀念論的眼光、社會建構(gòu)的眼光、女性主義的眼光四處閃爍,可以說綜合了目前國際科學史界最新的成就。它的翻譯出版必將大大提升我國西方科學史的研究平臺。其中的第4卷中譯本將在2007年推出,由我本人主譯的第3卷可望在2008年出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