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曹新宇:很不一樣的“戊戌敘事”

        發(fā)布時間:2020-06-13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重建“戊戌敘事”是一個宏大工程,《1898年中國故事》在嚴密考訂史料的基礎上作了有益嘗試,對傳統(tǒng)敘事框架作了很大修補,提出了很多新的學術見解——這些見解未必能為歷史學界全盤接受,但其啟發(fā)性是毋庸置疑的。

          《1898年中國故事》,馬勇著,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第一版,29.00元很不一樣的“戊戌敘事”

          

          但凡接受過中等教育的中國人,似乎都知道1898年在中國所發(fā)生的戊戌維新運動和稍后的戊戌政變。傳統(tǒng)敘事框架大致是:在列強瓜分中國日趨嚴重的歷史關頭,年輕的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等維新志士的推動和協(xié)助下,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改革。然而由于這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政治經濟特權,因而受到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來自滿洲貴族政治守舊勢力的反對,當戊戌新政進行剛剛一百天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出手囚禁了光緒帝,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等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康有為、梁啟超等流亡海外,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徹底失敗,除了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戊戌新政期間的所有舉措均被全案推翻,中國重新回到舊有的政治軌道。

          在過去很多年,傳統(tǒng)敘事框架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認知,只是這個敘事框架顯得太過簡單,而且有許多問題并不能給出合乎情理、合乎邏輯、合乎事實的解釋。比如,所謂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滿洲貴族政治守舊勢力既然對戊戌新政如此仇視,那么怎么解釋太后在最初階段對光緒帝將要進行政治改革采取默許乃至支持態(tài)度,因為她清楚地知道政治改革的必然后果,那么她為什么不是防患于未然,事前制止,反而鼓勵光緒帝大膽改革呢?又比如,譚嗣同、康廣仁等六君子既然忠心報國、熱心改革,為戊戌新政發(fā)動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那么為什么清政府會在一夜之間翻臉,不經司法審判就將他們迅速處死?再比如,康有為流亡海外時,一直宣稱他擁有光緒皇帝給他的衣帶詔,命令他設法拯救皇上,可是我們看到不僅皇上在紫禁城執(zhí)政如故,而且皇上一再發(fā)布斥責康有為的御旨,多次重申康有為等人犯上作亂的事實。難道一個堂堂的政府不如一個人有信譽,還是別有原因在?凡此,一直引起學術界的關切和重視,20年來新資料的大量發(fā)現和舊資料的重新解讀使這種種謎團慢慢露出其冰山一角。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最近出版的《1898年中國故事》在學術界20年研究累積的基礎上重建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戊戌敘事”。

          根據《1898年中國故事》表述,慈禧太后對新政改革的態(tài)度固然很復雜,但作為大清王朝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她始終如一地期待自己的國家能夠在社會轉型期順利渡過,能夠重建過去的輝煌,因為在“家天下”的政治體制下,“朕即國家”是最高的政治信念,沒有任何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家庭興旺發(fā)達,否則就很難合乎情理和常識。著者不僅就此提供了新的評價視角,而且根據新舊史料的排比、重讀,在事實層面重建了戊戌前數十年中國政治發(fā)展的過程,以及慈禧太后在這一過程中的真實作用。著者認為,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漫長時期,慈禧太后實際掌控政權的近半個世紀里,可能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變化最大最徹底的一段時間,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新政不僅為大清王朝重建輝煌提供了物質基礎,更重要是伴隨著經濟成長,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動,社會管控的相對寬松所導致的國民心理變化,民主意識萌生,在為1895年后“維新時代”的形成,為1898年的政治變革準備了足夠的條件。如果說這些變化完全出于慈禧太后的預料,恐怕并不合乎歷史事實,正如費正清曾經分析的那樣,作為精明的政治家,慈禧太后和她的統(tǒng)治集團清楚知道對外打開一個缺口之后的后果,那就是社會轉型與變動絕非只是經濟層面的,經濟的變化必然帶來政治乃至整個社會層面的變動,大清王朝雖然不愿像日本明治政權那樣進行急劇性的政治變革是事實,但慈禧太后心目中并沒有完全拒絕伴隨經濟成長而發(fā)生的政治變動,只是她期望政治變動最好是漸進的,最好不要給社會帶來劇烈震動。所以,她不反對陳寶箴1895年在湖南開始的新政嘗試,不反對張之洞、嚴修、袁世凱等地方督撫疆臣官紳等一切有益于中國發(fā)展的政治、經濟、軍事變革,所以當1897年底民族危機再次高漲時,慈禧太后同意并支持光緒帝政治改革的嘗試也就在情理預料之中。讀者或許不能完全同意著者的分析與評判,但不能不承認著者的論述是建立在可信史料的基礎上。

          至于六君子之死,《1898年中國故事》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六君子在戊戌年間的歷史性貢獻,仔細分析六君子的性格,特別是根據新舊史料重建了新政后期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新政治勢力主要囿于“信息不對稱”而作出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因為各種史料已充分表明,在所謂的“戊戌政變”發(fā)生之前,清廷并沒有廢黜光緒帝的任何計劃,最高政治層面對新政舉措的分歧,比如剛毅、張之洞、陳寶箴等對廢八股改科舉的不同看法等,其實只是政策出臺過程中的合理現象,并不能證明清廷內部已經分裂出革新與保守鮮明對立的兩大派別。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由于康有為性格的高度敏感和深深的猜疑心理,使他在新政開始時就以為有一個龐大的政治上的假想敵,設想清政府內部有一個以慈禧太后為首,以榮祿、剛毅等滿洲貴族為中心的所謂政治上的極端保守勢力,所以當政治急劇變化引起社會不穩(wěn)定,光緒帝向四小軍機中最為持重且與張之洞等方面大員關系密切的楊銳問計時,楊銳給出的一計就是將康有為驅逐出北京,理由是“康不得去,禍不得息”,康有為急躁的政治建議和不那么高尚的政治品格在在影響了政治穩(wěn)定,違背了政治場的游戲規(guī)則。楊銳的這一建議,康有為至死都不知道,即便知道,他也不愿意面對。

          楊銳的建議為光緒帝所接受,于是發(fā)御旨命康有為火速離開北京前往上海主持《時務官報》,緊接著又有林旭當面向康有為傳達性質相同的口諭。由于康有為不知道光緒帝御旨出臺的幕后背景,所以他在接受光緒帝御旨的同時,卻自以為是地以為慈禧太后等政治保守勢力已經搶先動手囚禁了光緒帝,所以康有為著手部署動用袁世凱的軍隊,動用江湖力量,準備以暴力手段解開和平變革不太順利的紐扣:包圍頤和園,逮捕慈禧太后,迫使慈禧太后放棄權力,或者處死太后,事情的性質由此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所以當這一計劃逐漸暴露后,六君子敢做敢當坦然面對清政府的血腥殺戮,因為按照大清王朝的法律,即便是未遂的軍事政變,也是犯了大逆不道的死罪。當然從后來的政治理念看,清政府不經公開審判就如此決絕血腥殺戮,除了擔心外國勢力的干預外,也表明慈禧太后本人對這一事情是多么憤怒。

          至于所謂“衣帶詔”,《1898年中國故事》根據嚴密的資料考訂,重建了這一公文怎樣由光緒帝交給楊銳而演化為林旭傳遞的口諭,再演化為康有為后來在海外的所謂衣帶詔的形成過程。作者認為,過去對康有為偽造衣帶詔的指責以及由此對康有為個人人格的懷疑可能是不公正的,作為一個當局者,康有為不知道光緒帝向楊銳問計,更不知道楊銳竟然建議將他康有為驅逐出京作為平息政治亂局的關鍵,甚至不知道與他情同師生的林旭竟然也接受了這個建議,充當說客,向他當面?zhèn)鬟f命他火速出京的御旨。而且更重要的是,楊銳、林旭在事變后都不在了,再也無法向康有為陳述真相,所以康有為基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只能按照自己的判斷進行。說這個衣帶詔基本上是假的或許可信,說康有為有意識地偽造,似乎對康有為的人格太過低估。

          重建“戊戌敘事”是一個宏大工程,《1898年中國故事》在嚴密考訂史料的基礎上作了有益嘗試,對傳統(tǒng)敘事框架作了很大修補,提出了很多新的學術見解——這些見解未必能為歷史學界全盤接受,但其啟發(fā)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時,該書在表述方式上完全不像一般學術著作那樣程式化十足,那樣艱深晦澀,作者盡量舍棄學術性的語言程式,且重新回歸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講故事”的優(yōu)良習慣,通過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懸念迭起,講述了一個很不一樣的1898年中國故事,讀來引人入勝。這讓人想起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黃著的寫法在國內受到一致推崇,但在學界卻少有實踐者,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筆者不知馬勇先生是否從黃著中受到了啟發(fā),但愿意把該書看做黃氏寫法的一個本土版本,在國內歷史學界,這樣寫法上的新嘗試是值得鼓勵的。

          

          原載《中華讀書報》2008年11月26日。

        相關熱詞搜索:敘事 很不 曹新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