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有效教學期待有效的語文知識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一、 知識:有用、無用、有害
常?吹竭@樣的命題:思維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好習慣比知識更重要……這樣的命題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似是而非的一面。有脫離知識(概念)的思維嗎?知識妨礙了好習慣的養(yǎng)成嗎?無論是思維,還是習慣,與知識似乎都不構成對立性,更不構成可比性。知識是供人使用的。一方面,知識會束縛乃至窒息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嶄新世界或嶄新的生活方式的最大膽的想象,仍然是由概念指導的,仍然遵循著代代相傳的、精織于思維發(fā)展中的邏輯歷史”(馬爾庫塞《審美之維》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111頁)。這是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悖論。自從淡化知識的勁風不是很負責任地猛刮一陣之后,語文教學到底需要哪些知識,從課程標準的制定者,到教材的編制者,似乎都很不了然,更不要說廣大語文教師了。
其實,知識向來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肯定不是指人類社會所積累的全部知識。知識至少可以分為這樣三類:一類是有用的知識,一類是無用的知識,還有一類是有害的知識。曹文軒先生指出:“知識史,實際上是好知識與壞知識對抗、甚至是惡斗的歷史!保ú芪能帯缎≌f門》,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99頁)人類數(shù)千年的歷史,已經(jīng)積累了無數(shù)的知識。但是,或許是由于錯誤的實踐,或許是由于認識的偏頗,或許是由于人性的卑劣,人類建立的知識系統(tǒng)從來就不是完全純潔有益的。食用菌與毒菌競相生長,毒菌的色彩反而斑斕悅目。有用的知識與有害的知識攪和在一起,始終在干擾我們的視聽,影響著我們對正確思想、正確方式和方法的選擇。無論是個人還是人類社會,有害知識的侵害怎么估算都不過分。大到希特勒的侵略戰(zhàn)爭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小到危害個人身心的減肥與美容,有害的知識指導了錯誤的實踐。如果一個人接受了無用知識的教育,那他就會成為一個無用的人,多余的人,如果一個人接受了有害知識的教育,那他自然就會成為有害的人。
不過,無用的知識與有害的知識,并不能成為打倒知識的理由。是知識帶來了現(xiàn)代文明,這是無須論證的客觀事實。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或即將進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說法,更說明知識對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理清各種知識的性質(zhì),盡可能降低有害知識的副作用,減少無用知識對人們的困擾,才是積極的態(tài)度。當然,這又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惟其困難,才需要有識之士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智慧。
二、 語文知識:界定與論證的雙重缺席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文史不分,偏于讀經(jīng),很少有本體論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語文獨立設科以來,語文教學努力追求科學性,語文知識越來越豐富。有人曾列出過150多門與語文教育“相關”的學科。閻立欽主編的《語文教育學引論》將“語文教育學”的基礎理論綜合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文專業(yè)理論”、“系統(tǒng)科學”五大系列。于亞中、于浦江主編的《中學語文教育學》將與語文教育相關的“語文學”,視作包括語音學、文字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文章學、文學的“語文知識”和包含聽知學、演講學、閱讀學、寫作學的“語文能力”以及“語文教育訓練”三大層級。李海林在構建“言語教學論”時,圈入的地盤也有“語用學”、“言語交際學”、“心理語言學”、“篇章語言學”、“風格學”、“修辭學”、“語境學”、“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聽知學”、“演講學”、“閱讀學”、“寫作學”等十三門之多。(參見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44、245頁)令人感到非常荒誕的是,語文知識如此豐富,可是廣大語文教師卻感到?jīng)]有多少知識可教,到底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呢?
問題出在語文課程的自付闕如上。郝永德在其《課程研制方法論》一書中指出:“從形式上看,課程表現(xiàn)為一種知識體系,課程研制的核心內(nèi)容也就主要表現(xiàn)為對知識的選擇與組織,因而,知識是課程的最直接的一級制約因素,而其他因素諸如社會或?qū)W生是通過賦予知識以某種價值取向及方法的方式來影響、制約課程的,是以知識為中介的二級制約因素,拋脫了知識,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保ㄞD引自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50頁)我們雖然圈進了與語文教育相關的大量學科知識,但真正“拿”過來,被公認為是語文知識的似乎并不多。新大綱之前的語文教材,囿于工具論的局限,拿來的主要是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形式)知識、文章學知識、文學知識和古漢語知識,試圖憑借這些知識,養(yǎng)成學生的語文能力。不管怎么說,這是在努力構建語文課程。“淡化”之前,首先撤掉了邏輯知識;“淡化”之后,語法知識事實上退出了語文課程,F(xiàn)在的語文實驗教材,據(jù)說是根據(jù)新課標理念編寫的,即使是根據(jù)選文安插的一點支離破碎的知識也極其有限,具體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靠教師冥思苦想出來,或者向?qū)W生問卷調(diào)查得出來?傊Z文教學的隨意性,較之大綱時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語文課程何在,教材編撰者也只能含糊其辭。
課程標準僅僅是目標而已,為達成目標可以也應該設計相關的課程,教材應該根據(jù)具體的課程編制。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表表示:
這里,課程對課標負責,教材對課程負責,課程是關鍵,課程設計的前提又是對知識的選擇與組織。所謂被圈入的150多門相關學科,或者五大系列之類,都是一種粗略的估計,從來沒有哪位專家、哪個部門、哪個組織,做過認真的篩選,嚴格的界定,仔細的論證。三個維度天天講,知識與方法始終渺無蹤影,有的是耳熟能詳?shù)乃^新理念。殊不知新理念也需要具體的傳播路徑,能力的培養(yǎng)須憑借有效的知識。譬如批判性閱讀,在我們這里只有這么一個理念,而歐美學者則認為存在一些專門的技巧。他們提出,發(fā)展下列技能,將有助于人們依據(jù)邏輯推理來評估書面材料:1.區(qū)別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2.找出錯誤的比喻,這種錯誤是由比較項目之間缺乏可比較性造成的;3.找出因沒有考慮各種可能性而導致的錯誤的兩分法;4.找出沒有充分證據(jù)的結論;5.判斷前提的準確性,如確定是否應作出結論;6.識別自相矛盾的地方;7.識別不相干的問題;8.識別過分強調(diào)事物的共性,而忽視個性的做法。(《心理學百科全書》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50、351頁)毫無疑問,語文教學有這些方法(知識)的指導,比籠統(tǒng)的鼓勵學生批判要有效得多。
三、淡化:合理性與荒謬性
上文說過,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很少有本體論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語文學習是一條暗胡同,走得通與否,看個人的悟性。20世紀語文教學從古代綜合性的、百科全書式的教育中獨立出來,一批有志于語文課程建設的專家學者,走向追求知識化的征途,從而有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一所謂八字憲法。毫無疑問,相對于古代百科全書式的語文教育,八字憲法是語文教學史上的一場革命,意義不容低估?梢哉f,這一套語文知識體系,是20世紀語文教學研究的最大貢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