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5.12四川大地震:中國對外傳播的變局和轉機】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從言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漢語的符碼和語藝優(yōu)勢在于擁有大量的復合詞,這些復合詞往往體現(xiàn)一種辯證關系,“危機”一詞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包含了“危險”和“機會”并存,這一樸素的辯證法。
中國的民族凝聚力、舉國動員力和輿論傳播力得到了海外媒體和公眾的廣泛贊譽
5?12四川大地震是建國以來爆發(fā)的最大規(guī)模的公共危機事件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這場危機爆發(fā)前夕,中國所處的國際輿論形勢異常嚴峻。在經(jīng)歷了年初的南方雪災,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4月初奧運圣火境外傳遞遭襲和4?28山東列車相撞等“天災人禍”之后,中國的國家形象遭遇了空前的挑戰(zhàn),中國民眾與西方媒體之間的對立關系一度達到劍拔弩張的地步。在此背景下,即將于百日之后開幕的北京奧運會還能否在友善祥和的國際輿論氛圍下順利舉行,這顯然是當下全體中國人和所有關心中國發(fā)展的國際友人最為關注的問題。
出人意料的是,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災難卻為中國化解國際公關危機、重塑國家形象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雖然災難造成的損失是前所未有的,但在政府、媒體、公眾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在應對這場危機當中所表現(xiàn)出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舉國動員力和輿論傳播力得到了海外媒體和公眾的廣泛贊譽。
按照“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的最新觀點,一個國家的“巧實力”(smart power)是能否贏得國際輿論主導權的重要因素!扒蓪嵙Α笔且哉、經(jīng)濟、軍事為代表的“硬實力”和以文化、傳媒、意識形態(tài)為代表的“軟實力”巧妙結合后,在“國際意見市場”上能夠發(fā)揮更大影響的一種新型“合力”。這次四川大地震使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硬實力”的顯著增強,在抗震救災工作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政府的公共傳播和大眾傳媒――尤其是以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中央級主流媒體,表現(xiàn)出的前所未有的高效、公開、透明和人性化,鮮明地體現(xiàn)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
兩者結合而成的“巧實力”把一個開放、和諧、以人為本的國家形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無怪乎海外媒體評論道,在北京奧運會前夕爆發(fā)的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災難讓“新中國”提前“登場亮相了”。
運用“巧實力”的巨大進步,是中國近年來政治、社會和媒體變革的必然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國殤日的“5?12”也是中國新聞傳播史上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國內(nèi)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大篇幅、不間斷、多角度報道這場危機,境外記者第一時間獲準奔赴災區(qū)采訪,并且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和普通民眾的支持和幫助,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災情、澄清謠言。如果將此次地震與五年前的SARS危機作一對照,這三個“第一時間”無疑反映了中國在運用“巧實力”上的巨大進步。然而,這一進步的取得并非偶然,它是中國近年來政治、社會和媒體變革的必然結果。
首先,“非典”危機之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相繼建立起了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和新聞發(fā)布制度,政務公開和政府信息公開成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從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等新觀念,到全國人大修改《突發(fā)事件處置條例》,刪除了“媒體不得擅自進行有關突發(fā)事件的報道”的條款,再到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些都為這次四川大地震期間有效的危機傳播提供了政策和機制上的保障。
其次,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草根媒體”迅速崛起對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觀念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地震爆發(fā)后的幾分鐘內(nèi),相關的信息通過手機短信、視頻、即時通信(QQ和twitter)等新媒介傳遍了大江南北。在位于震中地區(qū)的“孤島”――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它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途經(jīng)。由于相關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其政府網(wǎng)站得到及時更新,發(fā)布當?shù)刈钚碌臑那,獲得了高達百萬的點擊率。這種新媒體主導的新型傳播生態(tài)使得以往具有中國特色的所謂“新聞、舊聞和不聞”的劃分失去了意義。
危機傳播的基本原則是“真實地說,迅速地說,首先來說”(Tell the truth, tell it fast, tell it first)?梢哉f,在這次四川大地震期間,危機傳播的這一3T原則在中國政府的新聞發(fā)布和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當中得到了切實的貫徹。在5月12日14點28分地震發(fā)生后,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分別在14點47分和15點,播發(fā)了有關震中和震級的詳細信息。另外,國家地震局在16點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及時提供了權威、專業(yè)的信息,并且對“當天晚上北京發(fā)生6級地震”的網(wǎng)絡謠言做出了澄清。
應該說,中國政府和主流媒體建立的公信力在隨后幾天的報道中逐漸發(fā)酵!都~約時報》、《泰晤士報》、BBC、CNN等國際主流媒體大量引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提供的信息和畫面,無論從篇幅、規(guī)模和力度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政府和媒體罕有地成為了西方主流媒體的主要信源,一掃國際輿論對中國“官方”信源的不信任態(tài)度。
第三,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把改革開放的中國推向了全球傳播的前臺。2007年1月1日起實施了保障境外記者采訪自由的“國務院477號令”以后,中國的對外傳播工作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變局。這次四川大地震期間,先后有近百位境外記者到災區(qū)采訪,尤其是有20多位境外記者在地震爆發(fā)后,獲得了與境內(nèi)記者同等的“待遇”,一同在第一時間赴一線采訪,這是“國務院477號令”得以貫徹落實的結果。
境外記者來自新聞現(xiàn)場的報道,與引自中國“官方”信源的消息相互補充和相互印證,使得有關中國報道獲得了本土與全球視角的良性互動。一方面,來自中國本土的聲音大量出現(xiàn)在西方傳媒上;另一方面,境外記者客觀、公正的報道,以及中國政府對國際救援的接納營造出一種“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普世主義氛圍,緩解了由此產(chǎn)生的中西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和沖突。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級領導以罕有的高調(diào)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外媒體的新聞報道中。一方面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的斗志,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改變了西方媒體和公眾對中國政治體制的“刻板印象”。我們看到了高層領導人在災民面前發(fā)自肺腑的真情流露,我們看到了素來神秘和低調(diào)的軍隊將帥在抗災第一線從容不迫地接受境內(nèi)外記者的采訪。西方政治傳播中的核心理念――“媒體執(zhí)政”(governing by media)獲得了中國領導人的認同,并且付諸實行,這不能不說是這次四川大地震危機傳播當中出現(xiàn)的又一個新的變化,也是中國政府和領導人運用“巧實力”的一個范例。
誠然,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抗震救災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新的困難和挑戰(zhàn)還會不斷出現(xiàn)。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5?12四川大地震開創(chuàng)了中國政府危機傳播和對外傳播的變局,大大增強了中國憑借北京奧運會提升國家形象、消除各種輿論“噪聲”的信心和勇氣。只要中國能夠堅持危機傳播的基本原則,充分運用“巧實力”,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就一定能夠成為中國獲得國際輿論主導權的“轉機”。
。ㄐ畔⒎答佌埌l(fā)至xiaotanzhen@126.com)
責編:譚震
相關熱詞搜索:變局 轉機 地震 5.12四川大地震:中國對外傳播的變局和轉機 汶川地震 中國對外傳播的變局和轉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