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農民要多久才能變成中產者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據媒體報道,著名經濟學教授厲以寧最近談了一個關于中國農村發(fā)展的想法:讓大部分農民變成中產者。我以為這是一個好想法。不知道厲以寧教授是如何討論這個發(fā)展目標的,媒體報道語焉不詳。我愿意接著厲以寧教授的話茬,對這個問題談談看法。
首先,什么是“中產者”需要一個定義。中產者可以從三個基本方面定義,分別是收入水平、閑暇享受和社會權利保障。按照目前的物價水平,中產者至少應該有年收入5萬元/戶,和北京大學的低收入水平差不多。中產者每年享有的閑暇時間也應該在120天左右;
每年為工作疲于奔命的勞動者不會是中產者。中產者還應該享有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的社會權利保障,應該在社會公共事務中有相當的影響力。
農民“變成”按上面定義的中產者,需要一個時間。時間要多長?需要有一個估算。如果時間足夠長,大概所有中國農民都可能變成中產者,這一點我們最好不要懷疑。但如果限定在10年到20年,要“大部分農民”變成中產者,恐怕會非常困難。
按粗略的計算,中國農民,特別是糧食種植業(yè)的農民,每戶需要耕種50畝以上的土地,并在搞家庭經營的同時還兼做其他工作,才有可能達到年收入5萬元人民幣。如果種植50畝糧食,考慮到政府補貼的可能性,年收入有望達到15000元左右,加上家庭經營收入和其他兼業(yè)收入,年收入每戶達到5萬元是可能的。這樣的家庭有可能擁有一套質量比較好的住宅,也可能擁有一輛機動轎車和數輛農業(yè)機械。這樣的農民是可以“安居樂業(yè)”的,比目前一般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還要高一些。當然,這種生活水平還遠不能和發(fā)達國家的水平相比。然而,即使是這樣的“中產者”標準,要達到也非常不容易。要實現糧食種植農民戶均達到50畝土地,需要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按國家統(tǒng)計局的資料,近幾年我國農村人口減少的速度大約是1.6%,按這個速度,糧食種植業(yè)農民要達到戶均50畝土地,時間要在40年左右。若做樂觀預測,農村人口減少的速度再加兩個百分點,也要在25年之后才能達到戶均50畝土地。這還要保證耕地再不減少。因為這里的戶均50畝地是平均數,這意味著還有大量的農民不能擁有這樣的經營規(guī)模,也就是說,他們還一下子達不到中產者的生活標準。再進一步說,大量進城的農民也不見得把土地出售給留在農村的農民,他們可能會將土地租給種地農民,這樣便會使農民的收入打不少折扣?傊,關于大多數農民變?yōu)橹挟a者這樣的發(fā)展目標,要在短期內實現是不可能的。
另外兩個“中產者”目標實現起來也不容易。在農業(yè)機械更廣泛使用的情況下,50畝土地有可能用50個工作日就能完成耕種,再拿近200個工作日從事其他工作,剩余120天作為休息日是有可能的。所以,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中產者的第二個標準是有可能達到的。但是,這要求我們的勞資關系有一定改善,否則,農民可能不得不在壓力之下接受更長的勞動時間,或者農民不愿意兼業(yè),處在半失業(yè)狀態(tài)。這個時候,農民的生活品質便會降低,閑暇也不再完全是福利了。
農民的社會權利改善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確保農民的社會權利僅僅依靠立法是不夠的。法律權利的落實需要一個載體,這個載體是組織系統(tǒng)和一批專業(yè)人士。要產生這樣的載體,既需要國家基礎制度的變化,也需要農民經濟地位的提高,使他們能夠支付得起一定的社會成本。顯然,這個過程會是比較漫長的。
鑒于上面這些認識,我倒覺得不妨把“農民變成中產者”這樣宏大的目標當做一種戰(zhàn)略性的安排,不要急于去把它當做短期的工作去突擊搞。眼下是要著急解決許多迫在眉睫的事情。例如,農民的基本醫(yī)療保障、基本養(yǎng)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就需要盡快地想辦法解決,三年五年不行,十年八年總該有個樣子。還有,中國農村1億左右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還不到1人10元,這種境況不改善,他們就沒有最起碼的生命尊嚴,遑論擁有“中產者”地位。
在寫這篇評論的前夕,我在央視新聞節(jié)目中看到,四川某地農村孩子過生日的“盛典”是吃兩個煮雞蛋。筆者在40年前也有過這樣的生日,看到今天的孩子們仍這樣生活,不免唏噓。我們多么希望這些孩子能快快地變成“中產者”啊!可是,當我們給他們勾畫這樣的前景時,他們一定會拿許許多多眼下的困難要我們解決,對此,我們該何以應對呢?(南方都市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