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孫志剛、王斌余和太石村的標本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李敖先生在北大演講談到自由主義時,提出個人的兩個應對之法,其一是反求諸己,其二是反求諸憲法。反求諸憲法,其實包括了兩個互相關聯(lián)和互動的主體,一個是公民或人民,一個是政府。公民與政府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二者的關系與互動,是社會政治制度的根本要害所在。
中國現(xiàn)實的政治制度與發(fā)展態(tài)勢,可以從孫志剛、王斌余和太石村三個事件中作一個簡要的判斷。
相對于當下正在熱議的王斌余和太石村事件來說,孫志剛事件已經(jīng)是過去完成時了。但是,將這三個事件放在一起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社會與政治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而這三個各自孤立的事件,不但有著內(nèi)在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且具有標本的意義。
先來看孫志剛事件。南下廣州打工的大學生孫志剛,僅僅因為沒有暫住證,就被“收容”,然后在收容所被活活打死,全社會為之嘩然,然后有北京的法律專業(yè)人士向全國人大提出對《收容條例》進行違憲審查和啟動特別調(diào)查程序。政府這邊的反映是什么呢?全國人大還在不知所措時,國務院卻迅速地在常務會議上廢除了《收容條例》,并計劃制定新的救助辦法。于是贏得了全社會的一片贊揚。
再來看王斌余事件。農(nóng)民工王斌余因包工頭長期拖欠工資,多次索要無果,并遭到工頭的打罵羞辱,情急之下,持刀刺死四人重傷一人。法院一審判王斌余死刑,社會輿論又是大嘩,甚至有法律專家從法理上論證王斌余殺人情有可原,罪不致死。而法院其實也就是政府陷入了正義與秩序的兩難處境。
最后說說太石村。太石村數(shù)百名村民,因懷疑村委會主任有經(jīng)濟問題而提出罷免案。太石村的這些村民的這一行動,于法有據(jù),但鎮(zhèn)政府先是遲遲不予表態(tài),后來總算同意了,但番禺市突然出動上千警察,突襲太石村,將看守村委會的村民驅(qū)散,并拘捕提出罷免案的村民若干人。
這三個事件有什么政治上的意義呢?
孫志剛是完全以公民個體來面對一個惡法、一個惡機構(gòu)和一群惡人的。他沒有怎么抵抗,或者有點小的抵抗,但只是加速了他的死亡。這正是目前中國大多數(shù)公民面對社會不公正的普遍態(tài)度取向和基本行為準則:盡量不惹你,惹不起躲得起,實在躲不起就忍氣吞聲,受著。從孫志剛們自身看,他們或者沒有什么憲法和公民權利意識,或者有一點,也認為那只不過虛假或騙人的東西,不能認真。在社會不公面前,他們是軟弱無力的。孫志剛是被人打死的,他還不想死,其實被逼走投無路的中國公民,更多的是采取了自殺也就是李敖先生所說的“哏兒了”的辦法來與社會作消極的抗爭。孫志剛事件表明了中國公民面對社會不公的不抵抗或消極抵抗的階段。
從政府對這一事件的處理看,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人大的不知所措,一種是國務院的干脆利落。溫家寶總理領導的國務院在孫志剛事件的處理上得了高分。因為國務院主導了這一事件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可以滿意地下一個結(jié)論:政府還是執(zhí)政為民的。但是在對溫總理和他領導下的國務院致以敬意和感謝時,我們還要看到一點:《收容條例》實在是惡跡昭彰,而這一條例的廢除也不更多觸動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也就是說,從政府的角度看,廢除這一條例是一個代價小而收益大的行為。我們從此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是:當政治的改革不觸及當權者的根本和重大利益時,它可以作出很好的調(diào)整。而中國公民與中國政府,可以以一個個人的悲劇,形成政治上的良好互動。孫志剛事件表明了中國政府的前進頂線,也就是說,政府最多能做到什么程度。
王斌余同樣是個人來面對社會的不公的,但他采取了個人所能做的最激烈的反抗――以暴易暴。而社會民意主流對王斌余的反映是:我們甚至可以犧牲秩序來維護正義。當然這種態(tài)度的歸宿是從根本上維護一個正義的秩序。但是政府的態(tài)度雖然處于兩難,但最終必然是秩序優(yōu)先。這種秩序優(yōu)先的動作,雖然也有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考量,但如果我們看到這種現(xiàn)存的表面的秩序?qū)嶋H上更多地維護了哪些人的利益時,也就不難明白政府的用意何在――即使沒有明確的主觀故意,人們也不難判斷這種秩序的維持的客觀結(jié)果。王斌余事件的指標意義在于:相對于軟弱的羔羊公民孫志剛,公民王斌余開始以激烈或者說防衛(wèi)過當?shù)男袨閬矸纯股鐣牟还鐣浾撻_始以正義而不是秩序來呼吁政府的改革和社會的改良。無論是王斌余個人和他所代表的類型人群,還是社會輿論,都向社會的統(tǒng)治集團提出了危險的挑戰(zhàn),而政府則以冠冕堂皇的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者來行使保持秩序的權力,從而隱性地保護現(xiàn)實的社會利益結(jié)構(gòu)。王斌余事件標明公民這一邊開始了以暴抗暴的階段,而政府則開始了以秩序維持利益的階段。
太石村事件的意義在于:是一群公民,而不是一個公民,以合法的形式,而不是以不作為或非法的形式,向現(xiàn)實秩序進行了挑戰(zhàn),以求維護自身合法的利益。而且這種挑戰(zhàn)指向了公民社會和憲政民主的核心。面對這樣的公民行為,政府起碼是地方政府的行動是明確的:如果不能將其扼殺或消解,那么就出動警察鎮(zhèn)壓。太石村事件的標志意義在于:公民的覺悟與政治能力有了質(zhì)的提高,而政府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則撕去了法律與秩序維護者的面紗。政府已表明自己后退的底線何在:當公民的行為哪怕是合法行為,如果觸動了現(xiàn)存秩序以及現(xiàn)存利益結(jié)構(gòu)的核心和要害部分,政府在遲疑之后,最終的選擇必然是鎮(zhèn)壓。一個醒目的現(xiàn)象是,廣東地方政府是在溫家寶總理視察廣東時,做出這一舉動的。我們當然相信溫家寶總理是一個親民愛民的國家領導人,但開明的領導個人與整個權力集團的關系在這一事件中得到了明確無誤的驗證。太石村事件標明了公民開始了以法律為武器合法抗爭的階段,而政府則開始了不惜扔掉法律以赤裸裸的暴力來維持利益的階段。
那么從這三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哪些趨勢呢?
首先,公民與政府的矛盾會激化。由于社會矛盾的加深,和矛盾雙方即不同利益主體捍衛(wèi)自己利益的自覺性和行動性都加大,我們會看到日益增多的矛盾沖突事件。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社會矛盾激烈對抗的階段。雖然中國政府提出了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并且實行了某些修補措施,但是缺少達到這一目標的治本的有效手段,所以社會緊張程度總體上看是在加大。由于雙方矛盾交集于廣泛的、根本的權利,加之中國政治體制的不適應,同時由于現(xiàn)代資訊時代的不可逆,信息的傳播和社會輿論的參與,所以中國國內(nèi)的社會矛盾將進入持續(xù)激化時期。
其次,中國公民和人民將會采取暴力和法律的兩種手段來爭取權利。中國社會的低組織性特點,使得弱勢群體中的公民個人在遭受不公后越來越多地采取個人以暴抗暴,也就是以違法的手段爭取正當?shù)暮戏ǖ臋嘁。而在另一些具有政治素養(yǎng)的公民中,會更多地拿起法律武器。而社會權勢集團會相應地采用法律的手段和更大的暴力手段來應對。在采取暴力手段時,這可能是由某集團去做,如河北繩油村事件,可能是由政府去做,如太石村事件。
第三,前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公民的激烈抗爭與社會輿論的壓力,導致政府被迫和緩慢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由于社會矛盾加大了權勢集團的生存與運行成本,逼迫既得利益集團對政治利益與風險成本進行重新考量,終于使得中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開明派主導了政治方向,于是進行政治改革。另一前景則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社會以類似革命的方式進行改造。
李敖先生在游覽北京天安門廣場后題詞:休戚與共。的確,中國的前途和中國人民的幸福或悲哀,都與共產(chǎn)黨密切相關。在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處,中國走向何種前途,全在中共領導人的一念之間。我們在看到共產(chǎn)黨內(nèi)有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黨內(nèi)有開明的改革派的存在。總之,公民或人民在社會政治的改良進步中不應是被動地應對,而應積極地爭取,以自己的力量為黨內(nèi)開明改革派創(chuàng)造施展身手的必要條件,與之形成良性的互動,以最終地保障自己的權益。黑格爾說得對: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府。這也是李敖在北大演講的主旨:人民要積極地參與歷史的創(chuàng)造,何況我們現(xiàn)在有了法律的手段。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