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鳳凰:鐘理和的〈貧賤夫妻〉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1915年屏東出生的鐘理和是一般讀者較熟悉的戰(zhàn)后作家。他的傳奇故事--與同姓鐘平妹的戀愛,造成婚姻受阻,遂在二十六歲那年,帶著妻子私奔往大陸東北,以后在北平生活了六年,直到光復第二年才雙雙回到家鄉(xiāng)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拍成電影「原鄉(xiāng)人」(李行導演,秦漢主演),是第一位傳記故事進入大眾電影映象的臺灣作家。
鐘理和回臺不久,不幸生了肺病,在醫(yī)院一住三年,用盡家產(chǎn),夫妻生活是以陷入困境。在他貧病坎坷的一生中,堅持寫作,直到1960年8月,在一邊修改小說中,咯血稿紙而逝。死時才四十六歲。
成長、受教育都在日據(jù)時代的鐘理和(只比呂赫若小一歲,比張文環(huán)小六歲),因了這段特殊的大陸經(jīng)驗,使他一生持續(xù)以中文創(chuàng)作。雖然早在1945年的北平即出版小說集《夾竹桃》,但他創(chuàng)作力最旺盛,產(chǎn)量也最豐富的時段,卻是他回到臺灣以后的十年,因此在文學史上,他明顯不屬于日據(jù)時期,而是臺灣戰(zhàn)后初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此處必須強調(diào)的是,鐘理和受到文學研究者注意,被排在少數(shù)第一流臺灣作家的行列,主要緣由,與其說是他那傳奇性,特殊際遇的一生,不如說是他那一系列精煉而動人的小說,以及他一生對待文學無可比擬的認真態(tài)度。
一般人雖然多少知道鐘理和的故事,卻不大認識或較少討論鐘理和在文學史的位置。作為戰(zhàn)后第一代臺灣作家,其人其作在文學史上至少有兩個面向,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1)另類殖民作家
鐘理和寫作最豐盛的階段,從1950到1960,正是五十年代國民黨剛進臺灣,致力鞏固政權(quán)最早的十年,也是一個高唱「戰(zhàn)斗文學」「反共文藝」,提倡文學為國家服務的十年。那時候,整個文壇是大陸來臺作家的舞臺,臺灣作家處于極邊緣的位置,原因之一,當然是語文能力--多半的省籍作家都還在努力從慣用的日語轉(zhuǎn)習中文創(chuàng)作。問題是,在所有嘗試中文創(chuàng)作的文人群中,程度頂高的鐘理和也跟大家一樣,都是「退稿專家」,屢寫屢退。
幸而險惡的環(huán)境,并不能改變鐘理和對文學的嚴肅態(tài)度。他一個人在臺灣南端鄉(xiāng)下默默寫作,既無報紙文學獎可以名利雙收,也沒有可以改善生活的大筆稿費,但他依然一篇篇寫他熟悉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寫完再一遍遍仔細修改。他有一篇散文叫「我的書桌」,其實就是一小塊長條木板:為了可以一邊照顧小孩(平妹須下田工作),他經(jīng)常是在屋外樹蔭下寫作,用塊木板搭在一把破藤椅上--原來他那些感人而優(yōu)美的文字竟是在這樣的「桌」上生產(chǎn)出來的。這真是臺灣文學史上一幅最堅毅、認真、專注的圖畫;
那埋頭書寫的姿勢,也是這塊土地上最動人的作家身影。這塊木板如今留在美濃的鐘理和紀念館展示,凡是鐘理和小說迷,總有去看它一眼的沖動。
葉石濤等的文學史及許多評論作品,喜歡總結(jié)臺灣文學傳統(tǒng)是「反帝反封建」;
但鐘理和文學,明顯不能歸類在這樣的文學精神之下。林載爵的論文,提出〈臺灣文學的兩種精神〉,他認為相對于楊逵的抗議精神,鐘理和式的「隱忍精神」:「參與著他的同胞和整個社會的災難與不幸,…鐘理和小說里的自己和其它人物,都是在默默的承擔著苦難,然而,這種隱忍精神卻是剛毅的,堅強的」(刊「中外文學」1973年),亦是很有見地的看法。鐘理和是另一種形式的殖民地作家,就像龍瑛宗寫他熟悉的,日據(jù)下那群蒼白的知識分子,鐘理和寫的是戰(zhàn)后初期他身邊一群貧弱的農(nóng)民,都在藝術(shù)手法上達到一定的高峰。也因此,與其說臺灣文學呈現(xiàn)的是「反帝反封建」精神,不如說,因其多次被殖民的歷史經(jīng)驗,臺灣文學因而具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及特性。
。2)意識形態(tài)多變但文學不變
幾十年來臺灣文壇盡管經(jīng)歷各種論戰(zhàn)與意識形態(tài)變遷,從六十年代中西文化爭執(zhí)到七十年代鄉(xiāng)土文學論戰(zhàn),又從中國民族主義到本土文學論戰(zhàn),鐘理和握筆在文學園地里認真﹑嚴肅耕耘的身影,經(jīng)歷幾場文藝論爭的風雨吹打,影像反而更為清晰。也可以說,是他對文學二字的嚴肅態(tài)度,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了不僅具個人風格,更代表臺灣這塊土地特性的作品。一個社會的文學思潮,可以隨著時間改變而吹著不同的風向,然而作為好的,嚴肅文學作品的本質(zhì)條件應該是不變的,F(xiàn)在回首五十年代文學,不論外省籍或本省籍,究竟剩下幾個名字還留在臺灣文學史上閃亮?那千百萬字為緊跟意識形態(tài)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與小說,還留下幾部經(jīng)典作品?文學究竟不能只是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不論為國家服務或為人民服務。尤其鐘理和,他對文學太認真了,絕不肯把文學只貶低成一種工具--他是把整個生命獻給文學的「倒在血泊里的筆耕者」,最后倒在稿紙上咯血去世--是這樣堅毅的作家形象,這種以生命對待文學的嚴肅態(tài)度,使他的名字在臺灣文學史上不僅逐漸鮮明巨大,且大到足以和一整個時代的主流文學,總計千千萬萬字的反共文學相抗衡。是的,既然是臺灣「文學」歷史,諸如意識形態(tài)等等文學以外的東西,恐怕不容易在這樣的歷史上久留,這是我們認識鐘理和的人與作品之后,自然得到的啟發(fā)。
而鐘理和文學里最動人的形象,除了那些農(nóng)民之外,是她的妻子鐘平妹。那個「瓜子臉兒,直直的鼻梁,亮亮的眼睛,眉宇間有著一份凜然不可侵犯的氣概」的客家女兒,正是臺灣文學中堅忍刻苦,也最能表現(xiàn)臺灣農(nóng)村耐勞、勤儉善良的女性典型。以上句子引自鐘理和的〈同姓之婚〉。但寫平妹的名作,還要包括底下討論的短篇小說〈貧賤夫妻〉,此文最早刊于林海音主編的聯(lián)合副刊,時間是民國四十八年,亦即他去逝的前一年,一九五九年。
〈貧賤夫妻〉寫的正是鐘理和從醫(yī)院回家鄉(xiāng)之后的一段艱苦生活。文字一開頭就是:
『下了糖廠的五分車,眼睛往四下里搜尋,卻看不見平妹的影子!唬ㄧ 理和集,133頁)
王鼎鈞曾經(jīng)稱贊鐘理和的文字「夠得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流的文筆」,這篇甚至在頭一段句子,已經(jīng)多少顯現(xiàn)出來。然而越好的文筆越是難譯:五分車,四下里,不見"影子",用具體數(shù)字當抽象形容,干凈簡潔。我們看Shiao-ling Yu的英譯:
"After getting off the Sugar Company"s mini-train, I searched all around but did not see a trace of Ping-mei."
。ò汛颂幍 "影子"翻成 "a trace", 是下了功夫的手法)
『我離開家住醫(yī)院里,整三年了,…三年間無日不在想念和懷戀中捱過!
"It had been fully three years since I had left home to be hospitalized. …Three years, and I spent every day of these three years thinking of her and longing for her."
。ㄟ@句英文用口語念出聲來,有種韻律感,讀者不妨念著試試。)
整體的看,〈貧賤夫妻〉可大略分成上下兩個較大場景。前半段寫男主角歸家后的映象,目的在呈現(xiàn)平妹的賢慧與辛苦。后半段寫主角看平妹為生計去盜木掮木的愧疚難安,其中描寫掮木工人逃躲林警的一場,尤其驚心動魄,讀的人幾乎比看到現(xiàn)場還緊張。
『…我看出是女人,和后面的林警相距不到二丈。小河亂石高低不平,四條人 影在那上面跌跌撞撞,起落跳躍。俄而女人身子一踉蹌跌倒了,就在這一剎那, 后面的人影一縱身向那里猛撲。
哎呀!
我不禁失聲驚叫,同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險些兒栽倒。』(頁144)
。ㄖ灰詈笠痪涞挠⒆g:"Ai-ya!" I let out a cry. At the same time I was seized by a dizzy spell and almost lost my balance.)
最后,還要回到〈貧賤夫妻〉的題目。這題背后有中國人慣用的成語或詩句,我們看慣了,見「頭」而知「尾」,很有想象的空間,并不以為怪。但直譯字面的文字給外國人看,例如翻譯成「一對貧窮的夫妻」,即刻失落小說主旨及題目所蘊藏的美感。英譯者妙手翻出與中文同樣有"四個字",并且一色以"T"字開頭的:"Toge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讓我們能聯(lián)想「夫妻本是同林鳥」的堅持與堅貞,真正神來之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