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咽喉反流性疾病與分泌性中耳炎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要】 分泌性中耳炎作為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是導致聽力下降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fā)病機制仍不確切,可能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目前咽喉反流性疾病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是的主要討論的熱點之一,本文就兩者相關性及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關鍵詞】 咽喉反流性疾; 胃食管反流; 分泌性中耳炎
          doi:10.14033/j.cnki.cfmr.2018.5.0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5-0182-03
          【Abstract】 Secretory otitis media,as a common disease in ENT Dept,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hearing loss.However,the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and may be related to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infection,immune response and other factors.At present,secretory otitis media induced by laryngopharynx acid reflux disease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question.In this paper,their correl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will be reviewed.
          【Key words】 Laryngopharynx acid reflux diseas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Secretory otitis media
          First-author’s address:Yongning People’s Hospital in Nanning City,Nanning 530200,China
          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臨床癥狀及并發(fā)癥,即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而胃內容物反流至上食管括約肌以上部位的現象稱為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1]。一直以來學者們并不認為LPR是一種病,而是將其當作GERD的一種特殊形式,隨著認識的深入,學者們發(fā)現兩者既緊密相關,但在發(fā)病機制、癥狀、體征上又有著明顯差異。21世紀初得以命名為咽喉反流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2],從此LPRD被視為獨立疾病進入了醫(yī)學研究者的關注領域,而其與耳鼻咽喉科多種疾病相關[3],目前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討論的熱點之一,現在就咽喉反流性疾病與分泌性中耳炎關系做一綜述。
          1 咽喉反流性疾病
          咽喉反流性疾。╨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約。╱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總稱[4]。抗反流保護屏障破壞被認為是引起LPRD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人體存在食管下括約肌、食管蠕動及抗酸功能、食管上括約肌和咽喉的黏膜抗酸作用等屏障,其能阻止胃內容物進入咽喉及以上部位,而咽喉黏膜缺乏食管黏膜同樣的抗酸保護機制,對反酸更為敏感,當出現反流時,胃內容物進入咽喉部,造成咽喉部黏膜直接損傷,導致LPRD[5]。在LPD中胃蛋白酶具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胃蛋白酶對喉咽部黏膜的損害遠高于對食管黏膜的損害,其在弱酸的環(huán)境下被激活產生細胞損傷,而UES以上區(qū)域的黏膜缺乏抗酸保護的機制。另外,咽喉部黏膜在生理、結構上與食管黏膜存在著差異,造就了咽喉部黏膜和胃黏膜上皮在防御機制上的差異。食管黏膜抗酸能力強,每天能耐受至少50次的酸反流;而咽喉部黏膜抗酸能力弱,對酸刺激更敏感,少量的酸反流就能損傷咽喉黏膜,研究表明每周3次的酸暴露可損傷咽喉黏膜上皮[2]。此外,反流刺激食管遠端反射性地引起支氣管痙攣、痰液分泌增多,患者因頻繁咳嗽及做清嗓動作而損傷咽喉部黏膜[6]。同時食管上括約肌反射性出現松弛,反流物反流到咽喉部造成黏膜損傷。
          2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診斷
          對于刺激咽喉部的感受千差萬別,敏感性也因人而異,故臨床表現更加多樣化,主要癥狀有發(fā)音困難、咽部異物感、頻繁清嗓、慢性咳嗽等,常見體征為喉后聯合區(qū)黏膜肥厚、水腫、紅斑的喉后部炎癥。目前的診斷方法是詢問病史加電子喉鏡咽喉部檢查及至少8周的質子泵抑制劑試驗性治療[4]。Belafsky等[7-8]通過研究觀察于2001年提出反流癥狀指數(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反流體征評分(reflux finding score,RFS),分別對反流癥狀和黏膜損傷程度進行量化評分。此后的諸多研究均證實了兩個量表在診斷LPRD上得價值[9]。24 h咽喉食管pH監(jiān)測或24 h咽喉食管阻抗-pH監(jiān)測和咽部pH監(jiān)測(Dx-PH)是目前客觀的診斷方法[4]。目前大家對LPRD認識尚且不足,其缺乏特異性癥狀和體征,對該病無論主觀癥狀評估,還是客觀檢查評價現今都無確切手段和方法,因此LPRD的診斷是一個排他過程,把導致LPR癥狀可能的其他疾病均排除,才能完成對該病的診斷[10]。
          3 咽喉反流性疾病與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為中耳積液和聽力下降,多發(fā)于兒童,其確切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咽鼓管功能障礙、免疫失衡、局部感染等因素有關[11]。研究表明,LPRD可能參與了中耳炎的病理過程[12]。Sone等[13]通過做問卷調查,運用反流癥狀指數(RSI)評分,發(fā)現在健康人群中410人的RSI陽性率為7.1%,而62例OME患者的RSI陽性率為21.0%,明顯高于正常組;調查的OME患者的RSI評分平均值高于健康人群平均值,由此推測OME與咽喉反流相關。O"Reilly等[14]檢測了509例(893耳)患有中耳炎并行鼓膜切開置管的患兒中耳滲出物,對比64例(74耳)無中耳炎行耳蝸植入患兒的中耳滲出物,中耳炎組中耳胃蛋白酶的檢出率為20%(14%的耳朵),對照組為1.4%(1.5%的耳朵),而且年齡在1歲以內的患兒中耳發(fā)生膿性分泌物滲出及分泌物檢出胃蛋白酶比率更高,提示胃蛋白酶可能是致OME發(fā)病的獨立因素。Park等[15]通過聚合酶鏈法及幽門螺桿菌微生物檢測對OME患兒和非OME患兒進行對比研究。觀察組60例進行鼓膜置管治療后療效欠佳的OME患兒,年齡2~12歲(平均5.9歲),其中2/3的患兒行腺樣體切除術;對照組30例不伴OME行腺樣體切除的患兒。實驗結果,觀察組中30%患兒中耳分泌物中檢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而兩組腺樣體Hp檢出率無差異,提示Hp可能直接參與了OME的發(fā)生。

        相關熱詞搜索:中耳炎 咽喉 分泌 性疾病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