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族銅鼓舞]雷山銅鼓舞
發(fā)布時間:2020-02-12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序號:129類別:民間舞蹈 編號:Ⅲ-26 項目名稱: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 發(fā)布時間:2008年6月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雷山縣
簡介:雷山苗族銅鼓舞是擊銅鼓而跳的一種祭祀舞蹈,傳承至今的主要有雷公山區(qū)的掌坳、高巖等村。
寫下標題的時候,十余年前在雷山縣掌坳觀看銅鼓舞和聆聽古歌唱誦的情景又浮上心頭。其實,我觀看蘆笙舞的場面太多了,有的動作都已熟諳于心;而掌坳的那一幕卻難以忘懷,有一種震撼的感受。它不僅有優(yōu)美的舞蹈、高難的動作、悠長的樂音,而且是苗族老人們用洪亮的鼓聲召喚遠逝的祖先,用心靈在與祖先對話。在掌坳那并不寬闊的銅鼓場上,老人們那全無表演痕跡的、用心投入的神情,透視出一種旁若無人的、最自然的精神力量,這是在別處不大見到的。
掌坳是一個屹立于山坳上的、寧靜美麗的苗寨。成片的竹林組成一道道天然屏障將寨子環(huán)抱著。掌坳離縣城只有七八公里,而且通汽車,村里年輕人幾乎都出外打工了。但只要你走進寨子,就會感受到它那如同“桃花源”般的氛圍,似乎保持了銅鼓舞得以傳承延續(xù)的那種情韻,這是特別難能可貴的。掌坳不愧有“銅鼓舞鄉(xiāng)”這一民間稱謂。
楓香樹是掌坳苗寨的神樹。據(jù)傳當年寨上的先祖遷徙到這里的時候,曾經(jīng)從深山老林里扛回一截長達九尺、合抱粗的楓木。把它摳通了,兩頭蒙上牛皮,前后花了49天的時間,將其做成了一個大木鼓。有鼓就有凝聚力。鼓聲響起后,雷公山四方八寨的苗族同胞都涌來了,日日夜夜圍鼓而舞,祭祀先祖。
雷公山一帶留下了清朝雍正年代清軍鎮(zhèn)壓苗族人的種種記憶。掌坳由木鼓而變?yōu)殂~鼓的傳說,便是其中之一。據(jù)說當年貴州巡撫張廣泗的部下來到掌坳時,聞見苗人擊鼓,唯恐苗人作亂,于是便點火焚燒了這面木鼓。悲愴而憤懣的苗族人對祖先的崇拜、對藝術(shù)的愛好是沒法禁絕的。當時,貴州的許多民族地區(qū)都有了銅鼓,并有了以銅鼓伴奏蘆笙舞的習俗。于是,掌坳苗族人便各戶出銀,購置了銅鼓并跳起了別具風格的銅鼓舞。
村里有兩個銅鼓場。吃新節(jié)到了,銅鼓被請出來。將銅鼓懸掛于銅鼓場上,擊鼓人一手執(zhí)木槌敲擊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心,構(gòu)成一種和諧的音響。還有一人手提一只回音桶,桶口對著銅鼓口,來回“接音”和“送音”,讓鼓點更加深沉渾厚,傳得更加悠遠。村民們則圍成圓圈、踏著鼓點起舞,每一種舞步都有不同的鼓點。至高潮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喊出“嗨哧哧”之聲,氣氛極其熱烈。其動作主要來源于苗族人的狩獵、農(nóng)事等日常生活,如騎馬、捕魚、撈蝦、捉螃蟹、趕鴨、斗雞等,最后還要跳送鼓舞,將銅鼓恭敬地送回藏洞中存放。銅鼓舞的動作熱烈奔放,胯部的扭動和雙手的擺動很有特色。
在雷公山區(qū),許多苗寨都有跳蘆笙舞時以銅鼓伴奏的習俗,而在掌坳跳的卻是以銅鼓為主的獨特舞蹈。為何在同一個文化圈里,有的點上能孕育出一種獨特文化,而另一些點上卻只有從眾,只能觀看、模仿、學習?我想,這是與當?shù)氐奈幕滋N、文化氛圍密切相關(guān)的,更取決定于當?shù)厥欠裼心硞文化事項的杰出人才。杰出的民間藝人、傳承人,都是深切了解本民族文化、極有藝術(shù)天賦的人,他們是民間文化得以生長、延續(xù)、傳播的支點。
當年我見到一位年過七旬的吳老者,他從小對銅鼓就不止是一種愛好,更有一種敬畏。他說:“銅鼓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老祖宗就和銅鼓在一起。只要有銅鼓,人就不能亂穿衣、亂說話、做壞事。壞人,老祖宗是不讓他挨銅鼓邊的。”掌坳的苗族同胞歷來對銅鼓文化的信仰、敬畏,是這種文化得以傳承的根基。吳老者學會擊打銅鼓已經(jīng)幾十年了,他把銅鼓的音韻當作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他說:“只要銅鼓一響,人就有精神,想唱想跳,全身上下都有氣力呵!”
以今天的條件來看,要學習一種民間技藝并不難,那些在旅游點“打表演工”的農(nóng)村青年,個個都是多面手,各民族的技藝都拿得起來。但他們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對技藝所含文化底蘊的了解,以致讓技藝成為無根之花,無本之木。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雷山 苗族 銅鼓 雷山苗族銅鼓舞 雷山苗族大腿女 雷山苗族婦女的生活便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