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風箏] 風箏用英語怎么念
發(fā)布時間:2020-03-02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風箏的淵源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多悠久?爺爺說,小說《紅樓夢》里,大觀園中姐妹們都放風箏。后來聽我爸爸說,是宋朝,如《武林舊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
長大后我一查資料才知道,早在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把風箏順風放得高高的,剪斷繩子,讓它順風飄,沒想到風箏一個倒栽蔥扎下來,沒成功。南北朝的時候,有人想飛,把個巨大的風箏捆在背上,從山頭上往下跳,差點沒摔死。這些故事都說明,中國風箏至少有2000多年歷史了。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扎風箏的民間藝人著名的共有十大家。首一位是清代同治年間的陳善庭陳家風箏,擅長家禽走獸,十二生肖,后來在北京開了個扎彩鋪,人稱“扎彩陳”。二一位是朗末年間的唐家風箏,選進上好的毛竹,將最適宜做風箏的材料精挑出來,剩余的料才做別的竹器,所以唐家的材料最好。第三位的是張衍祿張家風箏,山東濰坊城關人,他的經(jīng)營很有特點,邊賣邊講解扎制技術,一點兒也不保守,各地的風箏世家都跟他交往甚好。四位是著名民間藝人牟恒邦之女,因其代表作桶子風箏中的彩繪牡丹是她的絕招兒,故人們送她美稱“牟(牡)丹”,牟丹制作的風箏以桶子和板子為主,她獨特的“牡丹仙子”風格別具,其骨架是人物和盛滿牡丹的花籃,放飛時先把人物送上天,然后用“蝴蝶碰”將花籃帶到空中?上渲谱鞣椒ㄒ咽。其五位是郭乃馨郭家風箏,他的風箏繪畫完全采用國畫工筆技法,著色重遠觀效果,喜用大塊對比強烈的透明顏色,他制作的風箏可以拆卸,折疊,并非常講究起飛效能。第六位是胡敬珠胡家風箏,他扎制的風箏,用料十分講究,得用秤來稱,粗細、分量標準統(tǒng)一,并注意竹節(jié)對稱,蒙面松緊適度。因而他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形態(tài)優(yōu)美,工藝精巧,彩繪鮮明,起飛高穩(wěn)。他的技術豐富了串式風箏的制作,其獨特制作方法,廣為流傳。第七位是楊家埠的楊同科楊家風箏,他扎制的風箏大的有300多米長的龍頭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個個都是一級風起,五級風不折。第八位是濰坊城楊萬善的楊家風箏,他的拿手絕活是“風箏碰”。他收集了南北方風箏碰20多種,在多方借鑒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他制作的風箏碰能上天散花,還能返回地面。第九位是韓連溪韓家風箏,他扎制的是硬翅風箏,構圖奇特,像“蘇武牧羊”“鐘馗捉鬼”“飛機風箏”等很受孩子們的歡迎。第十位是孫永春孫家風箏,他的風箏,以串式為主,取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很講究畫工,均采用中國寫意畫的“以意得之”的方法,不拘泥于現(xiàn)實生活,而注重神韻,他扎制的龍頭蜈蚣風箏尤為出色,起初為平板式,后改為平板加立體,如今是立體的。
咱老北京的風箏同屬于北派風箏,最著名的是哈。金兩大家!帮L箏哈家”在南城的琉璃廠,“風箏金家”在北城安定門火神廟。因為哈家擅長大沙燕,故稱“南城大沙燕”,北城的金家,是以燒柴鍋的鍋底灰當顏料涂色,故稱“北城黑鍋底”。后來,又出現(xiàn)了什剎海祝家,擅長“屁股簾”,那就是在下。真的,不是開玩笑,我扎糊的“屁股簾”不僅得到真?zhèn)鳎非常有特點。
獨創(chuàng)“屁股簾”
這“屁股簾”看看簡單,實際做起來難度可大了,技術含量非常高。首先就是選材,咱上哪兒去淘換上好的南方竹子呀,就拆我們家的竹門簾子,隔幾條抽一根,為不能讓大人們發(fā)現(xiàn),位置中間偏上的不能動,動了那是找死,你得抽腳底下的,或者頭頂上的,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再說這紙,開始用報紙,可是太脆,放不了多高就被風給扯碎了,好在我爸爸愛寫毛筆字,蠅頭小楷漂亮著哪!我就偷他舍不得用的宣紙,但也是偶爾抽一張,要是被抓到了可不得了。宣紙也不是拿來就能用,得用撈飯的米湯,晾涼了,浸透紙背,再在陰涼處晾干。又軟、又骨力、又輕,好使。
扎糊“屁股簾”有四大秘訣。這首先就是“扎”,別看就是兩根竹條一交叉,這交叉點要正好在“屁股簾”的上三分之一處,高了低了,都會放不起來,要不然就是一個倒栽蔥直杵地面。其次就是“糊”,再好的面也打不出黏糨糊來。家里那僅有的一點兒富強粉,是過年才用的,我媽都鎖在柜子里,甭想惦記著。膠水,您別笑話,那年頭沒膠水,就是老師也得用糨糊,全國人民統(tǒng)一都用一個牌子的“北京”。好在咱是大隊長,經(jīng)常跟老師打交道,編個謊話就能跟老師那兒(扌匯)點兒。
再有就是“繪”,這可是我的絕活兒,現(xiàn)在的風箏都是彩繪,多漂亮呀!那年頭哪有水彩呀?我們家唯一帶點兒顏色的就是我爸的墨汁。我畫的有特點,全是人物臉譜,當然不是諸葛亮、曹操,也不是寶玉、黛玉,全是我們胡同里的孩子,你說像嗎,有點兒像,你說不像,那是因為咱用的是漫畫風格。
我放的風箏都是一個結局,掛在胡同里十幾棵大槐樹的樹梢上了;當然也有第二個結局,就是電線桿子上。你想想,一夏天糊的幾十個“屁股簾”,掛在樹梢上,風一吹,它們還冥頑不死地上下翻滾著,那也是一道風景呀!晚上大爺大媽們出來納涼,經(jīng)常會驚喜道:“喲,那不是畫的我們家的二丫頭嘛!”
“您瞧那個小瞇縫眼兒,還帶著笑呢!”
“逗死誰,那個痦子也沒落下……”
這最后一個訣竅就是“放”,那可是個力氣活,風力小的時候,你可著胡同拼命地跑,風箏也飛不起來。風力大的時候,你得不斷地拽,舉著胳膊,仰著頭,放半天風箏回家,覺得嗓子痛,都是仰著頭鬧的。
那年暑假,學校組織同學們“屁股簾”大賽,其實都是我攛掇體育老師組織的。地點就在四中的大操場,西城區(qū)的中小學就他們家的操場大,而且有一座四層的紅磚大高樓。那天,天好,藍天白云的;風也好,小東南風緊吹;我糊的“屁股簾”也好(我偷了我爸一張宣紙)。最重要的是線好,我跟鄰居“二兒他爸”借的魚線,雖然他也喜歡釣魚,但不是相聲里邊說的那個在市場上買魚充大個兒的那位,是我的鄰居小二兒他爸爸。
沒多一會兒就飛起來了,左一下,右一下地直往云彩里躥,眼看著線轱轆都快到底兒了,那個“屁股簾”還在不停地往上飛,我一狠心,大拇指一抬,線轱轆“嘟嘟嚕!保幌氯鸥蓛袅。這時一陣東南小風吹來,“屁股簾”直沖云霄,居然飛過了四層大高樓,我高興地大叫:“盧老師,快看!”
我話音沒落,只覺得一陣斜風吹來,“屁股簾”在空中往左畫了半個圓就要往下栽,我趕緊拽手里的線,好不容易穩(wěn)住。它又向右邊畫了半個圓,這回,我怎么拽也沒用,它一個跟頭就栽在四層樓頂上。你說怎么就那么寸,大尖屋頂,落哪兒都沒事,憑我手里專業(yè)的魚線,好歹都能拽下來,可它一頭就扎進樓頂磚砌的煙囪里,卡死了。
任我央求了半天,盧老師也不肯上屋頂幫我取。當天晚上沒睡好覺,可第二天就來精神了,你想呀,有這驕人的戰(zhàn)績,有街坊鄰居那贊賞的笑容,我這“屁股簾”不得糊瘋嘍!掛在樹梢上了,我就再糊一個,掛在電線桿子上了,我再糊一雙。眼看就到9月1號,要開學了,我身為一個大隊長,要主持開學典禮升旗儀式的,卻請假了,為什么,出事了。
先是老媽發(fā)現(xiàn),我們家新買的竹門簾子,指甲蓋兒大的綠豆蠅都能飛進屋。后來老爸發(fā)現(xiàn)宣紙就剩兩張了,這頓笤帚疙瘩打屁股。別說開學典禮風光一把了,我是在床上趴了一天,不能坐,也不能躺,痛呀。這還不算,還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寫一篇深刻的思想檢查――資產(chǎn)階級的貪圖玩樂的落后思想迷惑了我,在小資產(chǎn)階級愛慕虛榮的思想驅使下,將我們家簡樸的生活資源白白浪費掉了……
編輯/王文娜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