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實際危害【崇洋而不媚外】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如果引用權威說法的話,“崇洋媚外”這個詞是講一味崇拜外國,向外國獻媚,指一種喪失國格和民族自尊心的思想行為。但是,“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不等于崇洋媚外,認為只要外國的都是好的那才是崇洋媚外。”
我關注這個問題已經(jīng)很久了,也和周圍的人有過討論甚至爭論,又看多了國內(nèi)的一些自認為洋氣其實很媚俗的做法,比如說語言使用和行為方式,于是催生了本文的題目。意思無非是:學習外國好的地方,畢竟西方國家比我們先進;只是,我們不能邯鄲學步似的忘記本國文化,更不能東施效顰似的學習不適合本士習慣的東西。
限制洋化的語言
在語言使用上,我們的洋化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嚴重。街道上到處都是英文的招牌,有些招牌的英文字比漢字還大,似乎這樣就國際化了。
到餐館吃飯,如果是日餐館,服務員就會一個個點頭哈腰用日語問好,盡管他們知道食客中絕大部分是中國人。即便是日本人,在中國工作也是能講幾句漢語的。我看見那些鸚鵡學舌般的服務員就感到好笑,每個人都要說一句同樣的問候。其實大可不必,就是在日本也不是這樣夸張。我知道這都是老板的要求,不能怪他們饒舌。其實這些服務員也就只會講一兩句,遇到不講中文的日本人,他們還真的不能交流。
那些針對西方人的餐館在菜單上面直接寫英文,有的甚至上來就是法文菜單。我見到這樣的菜單就皺眉頭,因為用那些單詞堆積起來的外文,你只知道吃的是哪種動物,但不知道是如何做的。就像People In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一樣的英語,單詞都對,但是組合成一句話,中國人不明白,外國人更莫名其妙。
有的朋友不像我這樣矜持,見到這樣的菜單,就贏接把服務員叫來,讓他們拿中文的菜單:“因為我們看不懂英語。”
法國就沒有這樣的現(xiàn)象,你基本上看不到外文的字頭大過法文,法國甚至有相關的規(guī)定,禁止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保護自己的文化和傳統(tǒng),畢竟是行政當局的責任。
約束媚外的行為
中國人重視外來者這一點似乎有歷史傳承,孔子就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甚至還有遠交而近攻的習慣,而現(xiàn)代社會則有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的說法。
一個朋友在法國企業(yè)工作,是這個企業(yè)的財務總監(jiān),屬于外企中高級管理人員。但是只要他帶法國人在國內(nèi)出差,無論這個法國人比他級別小多少,總能受到中國地方廠長的重視,因為人家有一張兩方人的臉。有的,一長接待時還自作多情地說,歡迎他不遠萬咀來到中國。其實他只是一個從深圳分公司過來的法國打工仔。
另一個朋友在法國某家傳蝶機構工作,也很討厭國內(nèi)一些人的做派。這些人在接待法國媒體時,只給法國人遞名片,而對陪同到訪的中國雇員卻缺乏應有的禮貌,連名片都懶得給,盡管無論什么事情都要經(jīng)過中國雇員的翻譯和介紹。
還有的企業(yè),在有外國人到場的時候就請客,沒有外國人時就不請客,要不就是宴請外圍人時花錢多,請國內(nèi)人花錢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和國內(nèi)的報銷制度有關系,因為許多國內(nèi)機構和公司仍然保持外賓和國內(nèi)客人請客不一樣的標準,外賓顯然高于國內(nèi)客人,而且請外賓還好報批,可見中國人從制度上講都有點媚外情結。
其實,我們至今延續(xù)的一些外粵活動的接待規(guī)定實在沒有必要。就拿宴請為例,接待外賓的標準不必再高過內(nèi)賓標準,因為西方人不習慣山珍海味的吃飯方式。美國人的味蕾更為簡單,接待他們時,只需大肉,不必大魚,否則浪贊一桌子,反而給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能只讓外國人便利
商務談判中的例子也很能說明問題。如果在中國談判,國人會自備翻譯;如果去國外訪問,國人會想著自帶翻譯。無論自備翻譯還是自帶翻譯,都要花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尤其出國談判,一個翻譯的費用和一個談判人員的費用一樣。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無論商務活動還是學術交流,有幾個西方來的訪團是自帶翻譯呢?西方人比我們富裕,難道不能讓他們承擔口譯的費用嗎?
我們常常看到,中外兩國最高領導談話時,身后往往各有一個翻譯,各譯各的,平等相待。如果是級別低一些的中外領導會晤,只有一個翻譯的話,那個翻譯一定是坐在中國領導人的后面,是中方帶出的,就是說還是中國人花錢。在電視機前我多次注意到這個現(xiàn)象,從未見到中外會談時只有一個對方的翻譯的場面。
關鍵是中國人很認這個賬,即便會談前對方告知準備了翻譯人員,國人仍然會覺得自己的翻譯減不了,所以該帶的還是帶,該花的還是花。
外交無小事嗎
在中國的外交中,有“外交無小事”之說,據(jù)說這是周總理當年的話,是指外交關乎國家重大利益,有時一句話、一個小行動都會造成國家利益的重大得失。但這并不泛指一切對外交往,尤其在今天開放的情況下,過于強調(diào)就會有偏差,更不能以此佐證對外活動優(yōu)于國內(nèi)活動。
至少對商界來說,接待外國人是家常便飯一樣的事,如果都把這當成大事,那會加重我們的負擔。我們公司還接收了一些外國員工,去食堂時他們一樣排隊打飯,拿筷子吃。
改革開放已經(jīng)這么多年了,中國人的對外活動就像家常便飯一樣,我們應該學會舉重若輕般地對待這類事情,不要把外國人和他們的說法看得過重。西方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不少國家把國內(nèi)問題看得高過國際問題,國內(nèi)法高過國際法。我們知道美國政府簽署的一些國際公約得國內(nèi)議會批準才行,否則簽了白簽。而新加入歐盟的國家多次談判后,好不容易簽訂的入盟協(xié)議也得國內(nèi)公投才能獲得批準?梢,他們重視國內(nèi)事務的程度甚于國外事務。
外事既然沒抬到那么高的級別,也就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法國人沒有我出國的說法,他會說我去德國、去意大利了,就像他去里昂或者諾曼底等國內(nèi)地區(qū)一樣。中國人肯定要說我出國了,以示這種出差不同于一般。
中文成了配角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應該是任何一個正常人的做法。但是國內(nèi)就有人非要洋化自己,他們覺得自己因為有錢就了解了西方的真諦。
在北京看過一個百老匯的音樂劇、讓我頗有感觸。那是京城一個有名的富人自己建的一個小劇場,擺放的椅子寬敞到太師椅一般,這種一兩百人的小劇場如果在紐約,屬于“外百老匯”劇院,以區(qū)別于百老匯劇的大舞臺。
外百老匯都是小劇場,小小的舞臺,狹窄的座位,廉價的門票,有的甚至在地下室演。而京城這個類似外百老匯的劇場豪華得像宮殿一樣,比正宗的百老匯座位寬大多了。
那次演出,演員只有十個人左右,幾個人在臺上以鋼琴和一些小樂器伴奏,另外有五個人輪流演唱百老匯音樂劇的著名曲目。沒有伴舞,沒有布景,也沒有什么道具,只能算作百老匯的壓縮和普及版而已,盡管歌手們比較敬業(yè),唱得也不錯。
來客中絕大部分是中國人,主持人卻選了一個老外,開場白和主講都是英語,然后再有一個中國女孩翻成漢語,把外國人當作主角,中國人是配角。那種感覺是在紐約的劇場,為宣傳中國戲劇、給美國人演出的一種安排。坐在那里看著周圍一個個衣著光鮮的國內(nèi)大款,我知道他們只能在中文翻譯后才能鼓起掌來。
夸張的效仿
劇中休息時,用英語主持的那個美國人讓我們離席站在兩邊,因為有個景觀給我們看。
在大家驚奇的目光中,我看到剛才坐過的座位,100多張?zhí)珟熞尉尤怀两迪氯ト咨,然后中間裂開移向兩側,最后舞臺下面出現(xiàn)了一張大餐桌被自動移到中間,又升到我們原來座位的位置。整個過程持續(xù)幾分鐘時間,我們原來的位置變戲法般的成了吃東西的場所!
主持人幽默地說:正常的招待會都是人走向餐臺,現(xiàn)在是餐臺走向我們!
那是我見到的最夸張的一次酒會。百老匯的劇目我在紐約時看過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舞臺的轉(zhuǎn)換。百老匯人可以在一個狹小的舞臺上,用很短的時間把舞臺布景像變形金剛一樣換來換去,一個山坡轉(zhuǎn)過來就成了房間,再轉(zhuǎn)一次就成了街頭,在上面可以打街壘戰(zhàn),讓人深深感到了這個行業(yè)的效率和智慧。這也是讓百老匯天天上演、同樣的劇目在同一場地一演就是好幾年并創(chuàng)造了戲劇中奇跡的原因之一。
但是,百老匯的觀眾席位卻是永遠不變的,因為每天來的都是不同面孔。觀眾是來看劇的,而不是參加招待會的,所以他們不會想到讓觀眾席的座位有什么能升能降的花樣,根本就沒這必要。只有在庸俗的設計中,才會出現(xiàn)這種東施效顰般的、舞臺不轉(zhuǎn)座位轉(zhuǎn)的現(xiàn)象。
敬請關注下期系列之四十七
加州的警示
相關熱詞搜索:媚外 崇洋 而不 崇洋而不媚外 拒絕崇洋媚外作文 關于崇洋媚外的作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