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事認證指南 領事服務指南出臺幕后
發(fā)布時間:2020-03-1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中國人在國外的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國內長期積累而尚待解決的矛盾的一面鏡子。 中國外交部8月21日在其官方網站發(fā)布了2007年版的《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與2000年和2003年頒布的前兩版相比,新版《指南》作了較大的調整,除明確了駐外領事官員的職責外,還列舉了19種尋求領事保護的常見問題。新版《指南》出臺的背景是,隨著中國的政經勢力向全球擴張,中國人的海外安全事件正呈現快速上升的勢頭,2005年,外交部參與處理的各類中國人海外安全事件達2.9萬件,2006年則有3.1萬件。隨著中國人因留學、旅游、投資、打工等出境人數的增多,相關安全形勢會越來越復雜。
在這種日益緊迫的形勢之下,2006年,外交部共發(fā)布領事新聞400余條,出國提醒和須知近400條,比前年增加了約50%。而外交部領事保護處自去年5月29日成立以來,已經參與了3次重大撤僑行動――東帝汶撤僑、黎巴嫩撤僑和湯加撤僑,以及8次解救中國公民境外被綁架和劫持的案件。今年8月23日,“升級版”的領事保護中心在原有的領事保護處的基礎上宣告成立。然而,盡管外交部在通過風險提示和善后服務“兩手”全力化解中國人的海外風險,風險依然如影隨形,這其中有著一些難解和無奈值得國人深思。
非法移民――中國的原罪
2007年10月11日,英國邊境和移民署在倫敦唐人街展開大搜捕,逮捕了30多名以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籍為主的非法勞工。這是英國邊境和移民署今年以來最大的搜捕非法移民行動。由于針對的主要是華人,不由讓人想起2004年轟動全英的蘭開夏郡莫克姆海灣23名華人拾貝者遇溺事件。2005年9月19日,華人拾貝案在英國開庭,控方指遇溺事件完全是組織者的“玩忽職守”所致――這些死者中,有21人是來自中國的非法勞工,這些人由于被當地居民排斥,迫不得已在晚上出海,因為潮水上漲,才意外喪生灘涂。
以遇溺事件為背景,英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尼克?布魯姆菲爾德拍攝了再現中國偷渡客辛酸的電影《鬼佬》(Ghosts)。該片于2007年1月在全英范圍內上映,讓操控中國非法移民的人蛇集團再次成為眾矢之的。據調查,2003年之后浙南部分地區(qū)普通人到英國從事合法工作,比如餐館廚師,需要支付當地合法機構中介費至少20萬人民幣;而如果走非法偷渡渠道,費用大概是15萬人民幣,且可以邊打黑工邊還,這對于很多中國沿海的低收入者非常有吸引力。但偷渡除了法律風險外還有人身安全風險。2000年6月19日,英國多佛爾港海關人員在一輛貨柜車的集裝箱內發(fā)現60名中國非法入境者,58人已被悶死。
私渡英國的例子,只是中國非法移民問題的冰山一角。據了解,非法移民或勞務輸出的途徑主要有4個:一是假借留學之名辦理各種手續(xù),出國后即還原其本來面目;二是通過正規(guī)渠道赴海外務工屆滿后“超期服役”,私自滯留打黑工;三是持旅游簽證入境后便把護照、簽證扔掉,做好“一黑到底”。最后是鋌而走險的偷渡,通過“蛇頭”和中間人,交納高額費用,采取偽造證件、冒名頂替,以“跳船”或乘車的方式,分散或集體偷渡。
據媒體估計,每年大約有5萬名中國非法勞工進入英國,這個數字幾乎和每年中國到英國留學的學生數量相差無幾。而據中國官方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3年底,已有294.4萬名中國勞務人員走出國門;這一數字目前已經突破了300萬。這些出境務工者散布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涵蓋建筑工程、服裝加工、農林牧漁、電子裝配、機械加工、遠洋運輸等諸多領域。2007年7月,美國《耶魯全球化》雜志也刊文指出,自從1970年代改革開放后,已有1800萬中國人離開祖國流落他鄉(xiāng),比3500萬海外華人的一半還多!
由于處在當地法律監(jiān)管的盲區(qū),絕大多數非法勞工很難逃脫被雇主“盤剝”的命運。他們的工資往往只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半甚至更低,還經常被惡意拖欠;甚至有些包工頭會在工作臨近結束時,將工人的住處報告給移民局警察,讓他們兩手空空地“打道回府”。遇到這種情況,由于他們沒有完善的用工合同及保險條款作保障,很難通過打官司討還公道,更何況他們中的許多人文化水平低,語言也不過關,即便想打官司也摸不著門。
在這種封閉和扭曲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些生計無著的非法移民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少數人甚至組織或加入了當地的黑社會,以當地同胞或中國游客為壓榨或打劫對象。在美國紐約、南非等對槍支管理松懈的地區(qū),大多數華人被殺案都與這些非法移民有關。非法移民犯案,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洗脫不掉的原罪。當然,從屬地管轄的角度看,不管是非法或合法入境,勞工都有在安全環(huán)境下工作的權利,移民對象國對此也應負起責任。
素質與文化――尚待提高
9月18日上午,由中國國家旅游局綜合司、外交部領事司主辦的出境旅游安全宣傳日活動在國家旅游局啟動,兩司向現場公眾發(fā)放了《中國公民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出境旅游安全提示》以及《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計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后面這個計劃書,盡管針對中國人的素質與形象問題,一個月前出臺的外交部新版《指南》中就已有諸多的誡免,但如此鄭重其事地編列計劃書并大力宣傳,卻是破天荒頭一遭。這也顯示中國游客在海外的形象,尤其是其中腐敗官員的劣跡,已危及中國的國家形象。
2006年,中國出境人數達3452萬人次,成為亞洲第一大旅客輸出國。不幸的是,歐洲酒店業(yè)今年6月舉行的全球游客評選中,中國游客形象排名全球倒數第三,而日本人卻名列第一。在歐洲人看來,中國游客時間觀念淡漠,嗓門大,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坐公交車搶座,排隊加塞,大庭廣眾之下脫鞋脫襪、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糾紛惡語相向……“中國人,便后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些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游客成為中國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
據《環(huán)球時報》去年12月的消息,馬來西亞一家貼有“中國女子禁止入內”告示的酒吧,將一名在馬經商的中國女性顧客趕出門外,在華人圈里引起了很大震動。據了解,不少馬國夜總會有針對中國女子的苛刻規(guī)定。原來,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女子追隨“荷包鼓脹”的中國游客的足跡,前往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從事色情活動。馬國警方在過去兩年就拘捕了約6000名涉嫌賣淫的中國女子,約占被捕外籍女子的40%!馬國酒吧出于“避嫌”考慮,紛紛打出如此告示與中國女子劃清界限。這就使不少在當地旅游、安家落戶或外派工作的中國女性受到牽連,在 當地警方執(zhí)法活動中被歧視,甚至遭虐待。
受到歧視的不光是“小龍女”,近年來中國出境旅游團因有偷渡嫌疑成員而被整團退回的事件已發(fā)生多起。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中,中國一個赴歐洲5日游的旅游團就被德國警方阻止入境;而2006年北京邊檢總站陸續(xù)接收了幾批被整團遣返中國的旅游團,涉及大陸10個省市百余人。與有偷渡嫌疑相比,更為惡劣的是少數違法亂紀及素質低下的官員在國外對國家及官員形象造成的惡劣影響。早在2001年5月,東北有個市長在法航飛機上霸占了五六個行李架,大罵機組人員而最終被警察趕下飛機。200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徐文艾所率的10人公務考察團在芬蘭赫爾辛基機場被查出持偽造芬蘭司法部邀請函而被遣返。這成了中紀委查處公款出國旅游的導火線。受此影響,旅游市場中利潤最高的公務旅游一度疲軟。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稱,我國近些年真正因私出境的人次數僅占出境總人次數的50%,另一半是打著訪問、考察等旗號的公費出國。據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9年的國家財政支出中,僅干部公費出國一項的消耗就達3000億元。僅以南非為例,目前平均每年從中國各地到南非訪問的有200多個“公務團”,一年在南非至少要花掉公款5000萬元!
總的說來,中國人海外遭罪背后有文化上的差異,但更多的是國民素質和制度問題。中國人在國外的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國內長期積累而尚待解決的矛盾的一面鏡子。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版《指南》的出臺,是在將這些昔日的難言之隱婉告于海外的中國公民。
商業(yè)倫理――亟須完善
加入世貿組織5年多來,中國進口了24萬億美元的商品,中國企業(yè)對外投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截至2005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為572億美元,境外中資企業(yè)達1萬多家,遍布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的進口和中國企業(yè)的對外投資,為世界相關國家和地區(qū)提供約1000萬個就業(yè)機會。而在正常的經貿往來之外,中國還向160個國家和區(qū)域組織提供了2000個以上的援助項目,為相關國家培訓了18萬余名管理和技術人才,減免了一部分國家逾160億元的對華債務。這一切,都是中國政府津津樂道的數字。
但無論是對外投資還是援助,出現的問題已經不少。首先,投資導致的工業(yè)化進程不―定會帶來“興地富民”的效果,這還要看利潤分配機制如何。譬如在安哥拉,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客戶,有20億美元貸款來自中國,但這是安哥拉某些人的勝利――這些人將安哥拉的石油收入據為己有,并讓整個國家繼續(xù)貧困潦倒。所以,盡管非洲多數執(zhí)政者對于中國的無條件援助欣喜不已,但非洲普通民眾不一定有這種好感。更何況,中國開采當地資源并向當地出售制成品的一個后果是,本地生產商慢慢被排擠出舞臺。尼日利亞和南非等國的紡織商對此最為憤怒,因為他們的紡織業(yè)因此失去了數十萬個工作機會。
其次,中國的對外援助方式,從初期單一的無償援助發(fā)展到當前的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優(yōu)惠貸款、混合貸款、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應該說更符合中國現階段國情了。但西方投資者又開始抱怨中國沒有將援助和投資與非洲的人權、環(huán)保及提高石油業(yè)務透明度等問題掛鉤,從而縱容了整個非洲大陸的侵犯人權及腐敗行為。由于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7%來自蘇丹,這樣國際上就有人將達爾富爾問題與中國的奧運會聯系起來,變成了中國的外交問題。另外還有人批評中國的非洲政策正變得至少與其它外國勢力一樣貪婪而不道德。
再次,中國企業(yè)到海外只顧悶頭賺大錢,忽視當地的法律與輿論環(huán)境,打價格戰(zhàn)、任意裁員、偷稅漏稅、不注重環(huán)保等,已經引起了當地人的嫉恨和反彈。2004年9月西班牙燒鞋事件背后的煽動者,是華商在當地的競爭對手,參與燒鞋的正是當地鞋業(yè)的失業(yè)工人。2006年9月贊比亞一名總統候選人向臺灣示好,并批評一個由中國人經營的煤礦條件惡劣,引起中國要與贊比亞斷交的警告。2006年末,太平洋島國湯加的當地居民搶劫并焚燒了超過30家華商的店鋪,僅僅因為對華商雇用從中國來的工人而不從當地招工感到不滿。
最后,一些“走出去”的中國商人抱有歧視心態(tài),認為非洲人非常傻、特別笨,做生意容易蒙騙他們。其實,非洲商人十分精明,非洲國家普遍沿用西方國家的質量體制,對產品質量要求嚴格。因此,在非洲從事經貿活動或投資建廠搞短期行為只會自損信譽,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個體戶進入俄羅斯及一些東歐國家市場所發(fā)生的悲劇就可能在非洲重演。
綜上所述,中國人在海外形象低落及安全事故頻發(fā)的原罪是來自中國的大量非法移民,影響最為惡劣的是少數公費出國官員的胡作非為,而限制中國企業(yè)在海外長遠發(fā)展的內因是其多年來在國內原始競爭中所形成的競爭觀與生存哲學。這里除了偶然因素及制度瓶頸外,大部分問題最后都指向了“中國人的素質”本身。難道“不文明”真是后發(fā)國家的必經階段?也有人認為,“不文明的行為方式只是表象,背后是中國社會道德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巨反差”。這也許是中國外交部領事服務指南出臺幕后更大的無奈與期待吧。
相關熱詞搜索:領事 服務指南 幕后 領事服務指南出臺幕后 中國領事證件服務指南 中國領事保護指南出臺幕后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