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先聲?】 東亞經濟共同體

        發(fā)布時間:2020-03-1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中國復興首先是在東亞區(qū)域內的復興,這離不開與東盟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合作。要進一步推動與包括東盟在內的東亞國家提升經濟往來水平、并最終形成經濟共同體,一個重要方面乃是要根據東盟的戰(zhàn)略思維對癥下藥,逐步化解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各種紛爭,為中國復興筑起堅實基礎。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創(chuàng)建,是中國與東盟乃至整個東亞經濟合作的良好寫照,標志著東亞區(qū)域的經濟一體化進入了新的層面。
          
          自貿區(qū)助推中國復興
          
          中國一東盟自貿區(qū)的構想和啟動,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國與東盟歷經十余年不斷磋商的結果。中國一東盟自貿區(qū)建設,對雙方來說乃是“雙贏”,同時,又極大推動了東亞內部及與外部世界的貿易自由,日本、韓國、美國等世界重要國家,近年來步中國后塵也先后與東盟或東盟內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定。這些不斷擴充的自由貿易體系,已經整體提升了東亞區(qū)域的自由貿易程度,東亞區(qū)域的貿易壁壘一步步拆除,內部商品往來日益便捷。
          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自貿區(qū)建設,以及東亞區(qū)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展現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外部原因是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經濟區(qū)域化是對沖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的一個必要舉措,但更重要的動力還在東亞經濟發(fā)展本身。首先,該區(qū)域是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最為活躍的區(qū)域,區(qū)域經濟總量在世界總量中占比不斷增大。
          據世界銀行2008年的統(tǒng)計,東亞(包括東盟“10+3”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qū))區(qū)域在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額,按照名義GDP雖然只有19%,但按購買力平價已經超過歐盟,基本與北美自由貿易區(qū)(NAFTA)相當,約占世界的25%。
          與此同時,東亞區(qū)域內貿易、投資已高于區(qū)域外國家,區(qū)域內部的經濟分工體系已經形成。到2006年,東亞的區(qū)域內貿易已經達到1.5萬億美元,增長了將近20倍,占東亞總貿易量的比重已達50%以上。這既與1985年廣場協(xié)議后日本企業(yè)紛紛到亞洲各地投資相關,也與中國作為制造業(yè)大國的崛起相關。目前在東亞區(qū)域內貿易中,中間產品的份額已達到65%,大大高于歐盟的50%,F在日本、韓國及東盟的對華貿易額都已超過了對美貿易,今后這種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遂意味著該區(qū)域內制造業(yè)生產流程正日益分散化。
          在此過程中,中國與日本發(fā)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區(qū)域的經濟分工與合作,經歷了“日本化”和“中國化”的過程。日本先于東亞其他國家完成工業(yè)化后,其對外資金技術輸出,促進了東盟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起飛;而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后,通過加入國際經濟循環(huán)成功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使東亞區(qū)域形成了其他國家生產部件、而在中國完成總裝的分工協(xié)作體系。日本企業(yè)的系列化和華人網絡的擴大與深化,促進了區(qū)域經濟整合,也為東亞地區(qū)秩序的形成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從實物生產與交換的角度說,東亞區(qū)域業(yè)已形成有機聯結、相對自足的經濟世界。這種分工合作的東亞經濟體系,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場”的強大支撐,也是中國逐漸提高產業(yè)水平、推進產業(yè)升級的必要憑借。
          
          東亞貨幣和金融合作正在加快
          
          緊隨自貿區(qū)的啟動,中國、東盟及整個東亞之間的金融合作也提上議事日程并取得進展。
          東亞金融合作有關構想浮出水面,一開始表現為東盟國家的迫切需求。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使亞洲國家深切體會到缺乏本區(qū)域內部貨幣合作和金融支持的巨大風險。日本于1997年最早提出建立“亞洲貨幣基金”構想,它雖然因條件限制而一時擱置,但到2000年5月,中日韓與東盟成員國財長會議便簽署了以貨幣互換安排為主要內容的《清邁倡議》,旨在解決本區(qū)域的短期流動性困難,防范亞洲國家在投機資本攻擊下再次遭遇貨幣危機。2002年6月,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提出亞洲債券基金概念,并于2003年正式啟動該基金。2006年5月的亞洲開發(fā)銀行年會,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會議開始正式探討創(chuàng)立亞洲貨幣單位(ACU),這個由多種亞洲貨幣組成的“一攬子”貨幣計劃一旦形成,各個亞洲國家就可以讓本國貨幣釘住它從而把價值保持在一定范圍內。2007年5月,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會議正式提出設立共同外匯儲備基金的設想,即各成員國央行分別劃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建立儲備庫,集中用于在危機發(fā)生時以貸款的方式提供短期資金救助,確保成員國央行擁有足夠資金抵御投機性攻擊。
          在新世紀以來美國實體經濟顯著走衰、虛擬資本主義強化后,亞洲貨幣與金融合作的另一大使命則是防范美元崩潰。到2009年,東亞國家已集聚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既反映了東亞國家的財富水平,同時對東亞國家又是一根燙手山芋。一旦美國出現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美元資產就將大幅縮水,而美元體系如果崩潰,還意味著東亞國家?guī)资甑男量嘁部赡軞в诘┫。對美國經濟和美元的依賴是本地區(qū)的一大弱點,而中國在這方面尤其為甚,今天中國所創(chuàng)造的2萬多億外匯儲備中,絕大部分是以美元資產形式存在。東亞區(qū)域必須在產業(yè)結構、投資、貿易以及貨幣和金融體系上,全面展開由著眼亞洲之外向重在亞洲內部的調整,這不僅對其他東亞國家,也中國來說也是關鍵的一步。
          也因于此,中國近年來與包括東盟在內的其他東亞國家一道,積極推動東亞貨幣和金融合作。全球性金融危機強化了亞洲國家加強貨幣與金融合作的緊迫感,東亞區(qū)域的貨幣與金融合作步伐明顯加快。區(qū)域內國家和地區(qū)大量簽署貨幣互換協(xié)議,到目前為止總金額已達1180億美元。如中國與韓國簽署規(guī)模為280億美元的中韓本幣互換協(xié)議,韓國和日本達成額度為200億美元的韓日本幣互換協(xié)議。而2009年3月泰國布吉島東盟和中日韓(10+3)特別財長會議則決定,將2008年5月計劃籌建的800億美元區(qū)域外匯儲備基金規(guī)模擴大50%至1200億美元,以增強亞洲抵御投機性貨幣攻擊的能力。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捍衛(wèi)東亞國家的經濟和貨幣穩(wěn)定性,對該區(qū)域擺脫美歐市場控制、走向自主經濟發(fā)展,也有著歷史意義。
          東亞貨幣與金融合作的動力同樣并非完全是外部性的,實際上,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亞洲內部經濟地圖的變化,也對形成有機關聯的亞洲貨幣與金融體系提出了急切的要求。區(qū)域內貿易額的迅速增長、各種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大量建立、自由貿易區(qū)的逐漸形成,使東亞經濟在物流上已高度自由化,這必然要求區(qū)域內部資本流動的自由化。水到則渠成。東亞貨幣和金融合作的眾多約束條件已逐漸具備。
          顯然,中國不能如以往那樣一味依靠對美國出口過日子,也不能老是把海外資產與美元綁在一起,在中國與東盟建立起自由貿易區(qū)、形成分工體系的情況下,與東亞特別是東南亞的貨幣與金融合作,是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減少對美國出口 依賴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國發(fā)展成為金融大國的堅強基礎。
          
          東亞經濟一體化還須過難關
          
          東亞區(qū)域目前在自貿區(qū)建設、貨幣與金融合作上表現出來的良好局面,正在給人以東亞經濟共同體即將形成的觀感。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東亞世界的經濟整合,包括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還面臨不少障礙和困難,如不能有效克服,東亞經濟共同體或東亞共同體仍將不免留于紙面,中國復興的前景也將蒙上陰影。
          就在中國一東盟自貿區(qū)正式全面啟動前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到美國游說,強調美國的國家利益主要在亞洲,要求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qū)的力量存在,以平衡中國興起對亞洲的沖擊。而在中國一東盟自貿區(qū)正式全面啟動之后,印度尼西亞率先向東盟理事會提出對228種產品推遲關稅減免,并且表示要跟中國在自貿區(qū)框架內重新談判有關條款。這些“雜音”的出現,與東亞各國目前在經濟發(fā)展尚不太平衡、區(qū)域內經濟結構類似有關,這與歐洲共同體和歐元形成之前歐洲各國在經濟上發(fā)展程度上相差不大形成鮮明對照。
          日本和中國兩個經濟大國如今已在世界第二、三大經濟體之列,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無論個別還是整體與這兩者的經濟總量相比都有天壤之別。東亞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均C,DP也相差懸殊,日本、新加坡、韓國等發(fā)達國家已在兩三萬美元以上,而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國則還不足2000美元。另外,東亞區(qū)域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結構上嚴重重疊,基本都以出口為導向,而且偏重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這容易使東亞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激烈競爭。
          從政治和安全上,東亞國家間廣泛存在的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糾紛、歷史積怨等,近年來在某些層面有加劇趨勢,這也會影響到相互間的經濟合作。信手拈來,中國和日本之間有東海劃界和釣魚島主權歸屬之爭,韓國與日本之間有獨(竹)島和日本海命名之爭;韓國與中國在黃海一些島嶼的歸屬上也有爭議;而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之間,也在南中國海存在著大量海洋權益爭議。此外,圍繞馬六甲海峽航道安全問題,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均曾表達了與沿岸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進行安全防衛(wèi)的意圖,都想在此海域植入自己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北至日本海,南達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都能看到海洋紛爭的影子。
          此外,東亞世界絕大部分是發(fā)展中國家,有些國家還處于政治不穩(wěn)定狀態(tài),而且恐怖主義活動在某些國家也屢有表現,這些也會對東亞區(qū)域深化經濟合作和加強一體化趨勢,產生不利影響。
          中國復興首先是在東亞區(qū)域內的復興,這離不開與東盟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合作。要進一步推動與包括東盟在內的東亞國家提升經濟往來水平、并最終形成經濟共同體,還須克服上述難關。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乃是要理解東盟的戰(zhàn)略思維。
          在處理與大國的關系上,20世紀下半葉以來,東盟曾經有過三種較有影響的思想觀念,一種是不結盟政策,主要為印度尼西亞所倡導;另一種是中立化思想,馬來西亞是其提出者;再有一種,乃是大國平衡理念,新加坡是其不懈主張者。在東盟整合的過程中,新加坡的大國平衡理念,逐漸為多數東盟國家所接受,在東盟內部有更大影響力。
          簡單地說,東盟的大國平衡戰(zhàn)略思維,主要有兩點內涵:一是不讓任何一個大國在東南亞地區(qū)獨大;二是力求使東盟在大國間發(fā)揮橋梁甚至牽引作用。基于前一點,東盟在地緣戰(zhàn)略上,所奉行的乃是開放的地區(qū)主義,也就是說對所有大國開放,不在經濟、安全和戰(zhàn)略上特別厚待某一特定大國,而在某一大國對該地區(qū)影響力明顯超過其他大國時,就會致力于提高對其他大國的合作水平,以平衡大國間的實力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盟與中國交往水平的提高,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冷戰(zhàn)結束前后,日本在經濟上,美國在經濟、安全和戰(zhàn)略領域對該地區(qū)影響最大,出于平衡美國、日本的考慮,東盟加大與中國的來往水平,如建立“10+1”對話機制,與中國商議建立自由貿易區(qū)等。但東盟的交往對象并不限于中國,同期內與印度、日本、美國都在發(fā)展合作關系,連澳大利亞都已漸漸被東盟拉攏人“東亞”范疇。
          基于后一點,東盟國家力求以整體的形態(tài),主導東亞地區(qū)事務,即以小球帶動大球。以東盟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各種論壇和對話機制,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這些論壇和對話機制的建立發(fā)展,提高了東盟對內對外的議事能力,增強了東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東盟的主體性也因此得到很大保障。
          東盟國家不愿意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既要背靠中國,又希望發(fā)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關系,以平衡中國影響。這也是在中國一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qū)的同時,東盟又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也建立或尋求建立自由貿易區(qū)的原因。中國與東盟國家打交道,包括穩(wěn)定自由貿易區(qū)架構以在此基礎上提高經濟來往層次,需要根據東盟的戰(zhàn)略思維對癥下藥,逐步化解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各種紛爭,以此為建立協(xié)調有序的東亞共同經濟世界創(chuàng)造條件,也為中國復興筑起堅實基礎。
          
          東盟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其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三國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fā)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文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相繼加入,使東盟擴大到10國。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首腦會議是東盟最高決策機構,會議每年舉行一次。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qū),即“10+1”,英文縮寫是CAFTA。這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qū),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qū)。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協(xié)議,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文萊六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到0.6%,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從9.8%降到0.1%;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這4個后來加入東盟的成員國在2015年與中國實現90%零關稅目標。

        相關熱詞搜索:東亞 先聲 經濟共同體 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先聲? 東亞共同體誰提出的 中日韓經濟共同體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