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影像和詩意]阿卜杜拉·阿巴斯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如果說詩歌是阿巴斯電影的延續(xù)與再創(chuàng)造,那么攝影就是阿巴斯電影的源頭與母體。 2008年1月26日,伊朗籍國際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來到中國北京,其攝影作品會在北京皇城藝術館展出。至此,為期1年3個月的阿巴斯綜合藝術成就中國巡回展將畫上完美句號。之后,阿巴斯的作品將離開中國前往法國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繼續(xù)展出。
電影:“看似不可能的里面有時又有著一定的可能性”
作為仍然健在的世界級導演,阿巴斯的電影成就世人共睹。1997年,憑借電影《櫻桃的滋味》,阿巴斯獲得第50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導演戈達爾說:“電影始于格利菲斯,止于基阿魯斯達米!”
在伊朗,電影是件“危險”的事情。一如阿巴斯本人當年獲得了金棕櫚獎時遭遇的情形――頒獎時與凱特琳娜•德諾芙的一個擁吻使他不得不在外國“避一避”。因為公共場合向異性表露情感以及身體接觸在伊朗是大忌。
銀幕上,伊朗婦女在公共場合必須遮住頭發(fā),穿寬松的袍子遮蓋住身體的曲線,男女間親密的行為只允許發(fā)生在夫妻間。銀幕上的女性永遠不能看到暴露的頭發(fā),即使在其私人的房間內(nèi),而扮演夫妻的演員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是真實的夫妻,那么他們違法了……諸多類似的限制使得伊朗的電影導演不得不在夾縫中尋求出路――象征、隱喻、以兒童故事為素材折射成人世界……
“但是看似不可能的里面有時又有著一定的可能性!卑退拐f。
一如阿巴斯在他的電影中熟練運用的技法:在《橄欖樹下的情人》結尾處那個著名的全景鏡頭里,阿巴斯將“做愛”處理為兩個瞬間接觸的黑點,消失在廣袤的自然間,勾聯(lián)于想象與象征。這是阿巴斯的技藝,他以“最微小的總和展示了情色”。出人意料的是,在某些場合,阿巴斯竟然捍衛(wèi)伊朗苛刻的電影審查制度!他說道:“真理有很多緯度,所有的謊言都擁有真理的成分!
當某些影像在阿巴斯的電影中被遮蔽掉時,另一些可見的影像卻奇妙地開始演變?yōu)橐环N權力――所有的電影人都必須服從限制來拍攝,此后產(chǎn)生的圖像成為激發(fā)人們產(chǎn)生無限想象的工具。那是“使全部假象進行增生的電影,它所追尋的,就是朝理想化進行永無休止的奔跑”。
少量的幾個人物、線性敘事、作為背景的日常事物,阿巴斯的電影畫面甚至可以用“簡單”一詞形容,但阿巴斯的簡單之中孕育著深刻的內(nèi)涵以及眾多的闡釋路徑。在他看來,簡單蘊涵著豐富。正如阿巴斯最欣賞的日本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一樣,小津的電影正是簡單而深藏哲理的,而他開放式的拍攝讓觀眾體會到了觀看的自由。
阿巴斯以自己的方式向他崇敬的電影先輩致敬,于是,就有了長達74分鐘、只有5個長鏡頭的《五》。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阿巴斯說:“這5個章節(jié)是在我腦海里自然而逐漸地產(chǎn)生的,我沒有劇本,每一段拍攝都花了些時間。尤其最后一段,為它我去了五六次外景地,因為一個月里只有兩天是滿月!
“我的作品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我也從未受過什么特別的影響,一切故事都來自我的生活。”
詩歌:“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都需要詩意”
對于阿巴斯來說,任何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都可能成為他的興趣愛好,比如:寫詩歌、做一名木匠。這位不論白天或是黑夜都戴著深色墨鏡的伊朗人謙虛地說這一切不過因為電影也是他的“副業(yè)”之一。
在那冊并不厚的阿巴斯詩集《隨風而行》中,我們感受到阿巴斯遠離塵囂的心靈。一首首俳句式的簡短句子勾勒出伊朗人的日常生活。在他直接而具體的書寫里,一切具象化的事物煥發(fā)出厚重的意義――阿巴斯電影式的人生思考與困惑。其詩歌衍生出的連帶意義輻射出阿巴斯的生存背景以及他植根的文化土壤。
“白色馬駒/浮出霧中/轉瞬不見/回到霧里”――世事無常不斷變換,幻象與實象交替更迭;“火車嘶鳴著/停。阼F軌上酣睡”――大反差的不和諧美;“春風不識字/卻翻作業(yè)本/孩子趴在小手上/睡得香”――日常事物,真實美景;“土路盡頭/融進陰霾天際/幾個雨點/掉落塵!报D―不受干擾的孤寂自然……
“我必須要說的是,很多人在表達藝術的時候是沒有詩意的。但我認為詩意對藝術表達非常重要。而且,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都需要詩意!
阿巴斯的“詩意”是東方式的。在他的貼著骨子里生長的東方情懷里,東方人的隱忍與頑強顯得更為重要。
在詩歌《越想越不明白》中,從最初問“雪為何如此的白”到“為何一無所獲者手上,盡是老繭”,它直接延續(xù)了阿巴斯電影中直抵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雪、蜘蛛、狗、母親、一無所獲者是真實世界里的堅忍;潔白、秩序、威嚴、忠誠、愛、老繭是真實世界里的頑強。但阿巴斯卻采用了一連串的疑問句式呈現(xiàn)種種真實,直接導致這種引入的懷疑如同病毒一般蔓延在嚴謹?shù)恼鎸嵆绦蚶。以致真實的意義被徹底顛覆!
“我對世界有諸多的疑惑,這些疑惑刺激著我的創(chuàng)作。雖然我拍過不少電影,但電影不足以表達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為電影也有局限。我澎湃的內(nèi)心需要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平靜,比如,詩歌、藝術、哲學。
“對我來說,詩歌是暗室里的光亮,它照亮我的內(nèi)心;詩歌是抑制痛苦的止痛藥,它讓我重獲內(nèi)心的平靜。我相信,無論是電影,抑或是詩歌,那份能打動我的深刻的情感也流淌在你們的心間,因為那是你我共同的部分。”
攝影:“影像是萬物之源”
如果說詩歌是阿巴斯電影的延續(xù)與再創(chuàng)造,那么攝影就是阿巴斯電影的源頭與母體!拔艺J為影像是所有藝術之母。我之所以被電影吸引,應該說是因為影像總是讓我著迷,并不是因為電影是一種更完整的藝術。每種藝術都有各自獨特的功能,攝影也是如此,它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和地位。”
在阿巴斯看來,攝影是一種基本需要。通過攝影,他學會如何觀察世界,使得“自己內(nèi)心積累影像”,懂得取舍,并且“理解美的表現(xiàn)形式和基本意義”。
“影像是萬物之源。我經(jīng)常從一幅內(nèi)心影像開始寫作劇本,也就是從存在于腦子的一幅影像開始建構和完善劇本的!
零星的一兩個人點綴在天空與路的盡頭,又或者是一條在大山身體上鑿出的蜿蜒曲折的路,再不然是大片云朵仿佛匍匐著在泥濘的鄉(xiāng)間小路上前行……這些是阿巴斯帶來的題為“路”的系列攝影作品。
現(xiàn)場銀幕上不斷回放著阿巴斯的《基阿魯斯塔米的道路》。在影片的旁白里,阿巴斯說道:“我也說不清,‘道路’這個主題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也許可以說:是從我開始攝影的時候,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為什么就是‘道路’。我只知道,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過去25年來零散拍攝的照片里,竟已有上千張是道路、車轍、曲徑。我想這些照片的根源要回溯到童年時代,我對路的迷戀從那時就開始了。我的電影里,也總是下意識地出現(xiàn)很多大道或小徑的鏡頭。一個很確定的事情就是這些道路承載著從過往而來的記憶。它們象征人類未經(jīng)記載的尋覓,對生命的尋覓。也許是感傷的,也許只為一口食糧,道路上就畫下雜亂的線條……”
展廳四壁掛著的“路”系列作品采用了阿巴斯最愛的黑白兩色極簡主義攝影風格拍攝完成。阿巴斯認為:“黑白攝影在某種程度上比彩色攝影更接近藝術。在一個更大的藝術發(fā)揮空間里,所有人能同時面對真實與虛幻。”
“人類的眼睛不是只識黑白――彩色攝影里黑白也被其它顏色覆蓋或者轉化,尤其是在拍攝雪景的時候,彩色攝影里的雪都變成淺藍色,我不喜歡!
除了忙碌的巡展活動,阿巴斯最近還在執(zhí)導一部歌劇。“這比做電影輕松多了。”阿巴斯開玩笑地建議所有電影導演,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嘗試做一次話劇,“因為這實在太好玩了”。(本文圖片選自阿巴斯詩集《隨風而行》)
相關熱詞搜索:詩意 阿巴斯 影像 阿巴斯:影像和詩意 阿巴斯影像和詩意 影像和詩意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