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學校被取締后的孩子們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9月1日,豐臺區(qū)有關部門宣布取締打工子弟學校。取締的理由是這些學校未經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屬非法辦學,而且學校師資素質差,辦學條件不足。
豐臺區(qū)政策公布伊始,即引起了社會關注。而幾乎與此同時,在?冢谡憬B興縣,在全國很多地方,當地有關部門都以同樣的理由,關閉了這些打工子弟學校。(本報曾經對此進行過關注)
9月19日,新浪教育,張琪岳文章對豐臺取締打工子弟學校的評價是,“這里只有無聲的抗議。歷史會以怎樣的方式輪回呢?......這是中國教育界的恥辱,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城市管理者道德感和行為合理性的喪失的重要表證。這是嚴重時刻!
而政府也并非是一位的取締而不管這些孩子,于是,政策設計者給孩子和家長設計了出路:將大部分沒有被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的學校取締后,或者將孩子送回老家,接受當地的義務教育,或者轉到當地公立學校就讀,享受優(yōu)質的和城里人同質的教育。
由于此事引起媒體和廣大公眾的關注,有關部門于是保留了6所打工子弟學校,作出了“規(guī)范和引導,不是一位取締”的政策。
可是孩子和家長卻沒有按照有關部門先前確定的方向,到公立學校借讀或者把孩子送回老家接受當地的義務教育,而且留下的幾所打工子弟學校也不可能彌補原先幾十所學校留下的真空。
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家長有家長的辦法。
學校有學校的辦法。
自助者老黃
11月4日,北京豐臺區(qū),新發(fā)地。
“就是兩條腿跑斷了,我也要給孩子找個學校。”
從老黃的經歷看,他和兒子似乎已經適應了到處流浪的學校和流浪的課桌。
老黃在這個城市里已經有13年了,兩個兒子都是這個城市的水養(yǎng)大的,他的兒子應該說就是學者們經常掛在口邊的第二代移民,他們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學者們關注的第二代移民的教育問題。
就是這個被稱作問題的事,折騰苦了老黃,兒子已經換了三個學校了,這次他把他的兒子送到大興一所叫做“振華”的打工子弟學校。
“我希望我兒子比我強,我孫子比我兒子強。我沒念幾天書,但不能耽誤孩子。那里能讓孩子上學。雖然遠點,但還是有學上的!
“城里人知道讓孩子將來上大學,俺農村人就不希望孩子成國家棟梁?”
大多數來城里孩子家長不同的是,老黃和他的打工者弟兄有特別強烈的愿望,“我不想看到我的孩子將來和我一樣賣菜!
老黃又和他的同伴們不同,還多了一點私心。他悄悄的指著他的兒子說,“我總感覺,這小孩將來能做大事,但先得讓孩子學上。
既然這么希望兒子成才,為什么不送回老家,或者送到公立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老黃說,不是那么簡單。
“孩子這么小,就和父母分開,誰讓我們把孩子送回家,就讓他試試把他孩子送到幾千里外去接受那里的義務教育!
沒想到看起來老實的老黃也會很氣憤,“在這里有的學校教的比家里的老師還好呢,再說,農村家里又挺亂的,孩子小,大人不在身邊,很容易被壞孩子帶壞了。”
在那里(振華學校)一個學期450元(還負責接送)還可以接受!
老黃也承認公立學校教的好,兒子做夢都想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樣去博物館,去看古觀象臺。而老黃卻不能幫助兒子實現他的夢想,因為他三證不全(身份證,工作證,務工證),“我沒有證,可和孩子有什么關系呢?再說600元半年的借讀費我也交不起。因為要吃飯,要租房,還得給老爹寄錢。我能賺賺多少錢!
而正是城里人很不起眼的600元借讀費,和一些似乎離孩子很遠的東西粉碎了相當多來京務工子弟進公立學校的夢,同時,也為打工子弟學校留下了生存空間。
沒有學校的孩子
高小紅,9月26日離開了她的學校,一直跟著媽媽在市場出攤。和老黃一樣,高媽媽從來沒有想過讓她回老家。但她卻沒有老黃那樣幸運。
一開始高媽媽把小紅送到一家附近的公立學校。好不容易湊夠了借讀費,但是沒幾天,她就回來了。
“那里的同學都是城里的,老師經常組織他們去城里的好地方玩,可爸爸沒有錢給我,我不去,我總覺得同學們都是那樣看著我。”小紅低著頭,“我就是不想在那里上學,我還想回原來的學校!
一位打工子弟學校的老師老師告訴記者,“一些家長也愿意送到公立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好不容易湊足借讀費,但學校里的提供的素質教育機會,卻不能承受,這個班,那個班,去不起!辈灰,“他們掙的錢太少!
于是,小紅就留在了媽媽身邊,每天學著吆喝生意,“但這也不是長法,她爸爸一直在找一家可以上學的民工學校,我們知道,這么下去,孩子的學業(yè)就耽誤了!
而一位心理研究者對記者說,打工者孩子不愿意到公立學校上學除了費用方面的考慮外,更主要的是他們不能和城里孩子融合到一起。一般來說,打工子弟和城里孩子是兩個世界長大的,當處于劣勢地位的打工子弟到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公立學校讀書自然會產生心理上的落差,而且,一般情況,學校和班級都不把他們的成績計算到班級、學?偝煽兝,大多數評比沒有他們的份,這還不包括孩子之間的歧視成分,打工子弟們不愿意到公立學校讀書就是很正常的了。
飄到大興的孩子
由于豐臺地區(qū)將打工子弟學校取締,使得相當一批人把孩子送到了鄰近的大興。記者經過多方打聽才找到一所叫作“振華”的學校。
振華學校是專門為打工子弟們辦的學校,有一千多名學生在就讀。學校里有操場、教室,顯然要比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學校的條件好些。
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樣,孩子們做游戲也很天真爛漫。
張杰校長對記者說,“我們學校本來就招了好多學生,但每天還是有許多家長打電話說要把孩子送來,但學校力量有限,只招了很少的學生。”至于沒有來這里的孩子的去向,“我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現在家長們找個學校很難!
在學校并不大的校園里,孩子們在無憂無慮地做著游戲。一位女老師給記者指著幾個孩子,他們是從那邊(豐臺)過來的,我們每天會有車接他們,一個月收他們55元錢路費。
當我們準備回去的時候,一個家長領著一個小男孩向里張望。兩個人足足站了半個小時,最后在家長的堅持下,孩子走了,眼神中可以看到只有孩子才有的傷感。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孩子和家長,但學校太小,無法容納!币晃焕蠋煂τ浾哒f。
和外邊的孩子相比,里面的孩子是幸福的。
更為重要的是,豐臺區(qū)的這種全部取締的做法(父母有“三證”的而又想在北京上學的流動兒童少年可到當地的公立學校去借讀)至少有三點值得商榷:一是適齡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利誰來保護的問題。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要區(qū)別對待。有沒有“三證”是成人的事,政府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對流動人口進行規(guī)范化的管理。成人的責任理應由成人來承擔,而不應該由還不諳世事的未成年人來承擔。況且父母在京,把孩子送回家上學,就涉及到監(jiān)護的問題。據有關報道和研究,“留守孩子”(即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在家里)由于沒有父母的監(jiān)護以及缺少父母的關懷而普遍成績不好,并且有相當一部分還養(yǎng)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成為當地的一個社會問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