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昌保:我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點建議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從整體來說,全國農民的絕大多數還無法憑“各搞各”去參與市場競爭。我們應堅持走集體經濟為主的道路,去扶持、引導、帶領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發(fā)展自己
自1978年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三農”問題再次成為全黨、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焦點是近幾年來的事。
近年來,無論各級黨委、政府,還是有關專家、學者,對解決“三農”問題也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如有的認為是因為農民負擔太重,故建議要給“三農”減負;
有的認為是因為農村和城市是二元經濟結構,故建議“要給農民以國民待遇”;
有的認為是因為農村人口太多,故建議要農村“城市化”、農業(yè)“工業(yè)化”、農民“居民化”;
有的認為是因為農民沒有資金和技術,故建議要招商引資,引進資金和技術,并列出了一個公式“公司+農戶”……等等,毋庸置疑,這些意見和建議的提出絕對是有理有據的,也絕對是有的放矢的。
但對這些大都付諸實施的意見和建議,來一個“回頭望”時,我們就不難發(fā)現,有的能有所成效,如給“三農”減負的重大舉措――農村稅費改革;
有的則見效很難,如給農民“國民待遇”的問題,不然的話,農民進城務工的“工錢”,就不需黨和政府出面干預了。既然事實如此,那我們就不得不對“三農”問題作進一步地探討和思考了。
對此,我個人認為,應把重新明確農村發(fā)展道路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下面,我想對自己的這點建議,從兩個方面談一點膚淺的看法。
第一:對農村發(fā)展道路,我為什么強調“重新明確”四個字?
我之所以強調這四個字,是因為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特征的農村改革在經歷了近26年后,就目前而言,全國農村發(fā)展大致走出了兩條路:一條是以家庭經營為主,“各搞各”,集體經濟幾乎為零,這在全國是絕大多數;
另一條是以集體經濟為主,搞“共同上升、共同富!保彝ソ洜I幾乎為零,有資料顯示,走這樣發(fā)展之路的村莊在全國有7000多個,按占全國農村比例來說,是極少數。
對這兩條路,上到中央,下至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從農村改革開始一直到現在,實事求是地說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觀點和態(tài)度。但我們只要將這二條路下的一個絕大多數和一個極少數稍作對比,就不難發(fā)現:“三農”問題恰好出在絕大多數身上,而其余的極少數不僅幾乎沒有,反而在全國農村和當地農村還十分出類拔萃,如河南的劉莊和南街、山西的大寨、江蘇的華西、北京的韓河等等。
即于此,我認為,現在應該是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重新明確農村發(fā)展道路的時候了。這個問題雖然十分敏感,但不容回避,也不能回避。小平同志說過,發(fā)展是硬道理。辯證唯物主義也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既然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各搞各”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為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發(fā)揮一定的作用,那么我們就應勇敢地認真地面對現實,大膽地來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這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反對回到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前的“一大二公”,也要反對搞“刮風式”的全國農村“一體化”。在這之中,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農村還是要走以鞏固壯大集體經濟為主的發(fā)展道路。要明確這是一個總基調和總原則。這樣明確后,一方面可給全國農村的極少數吃“定心丸”,以讓他們放手、放心、放膽地發(fā)展得更快更好;
另一方面,也可為那些還在苦苦摸索中的全國絕大多數提供思路,以讓他們早日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向。要知道這個總基調和總原則,與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因為在這個總基調和總原則下,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同樣可以搞,但在搞的過程中,不是一分了之,依舊“各搞各”,而是要讓集體成為各家各戶的“支撐”和“主心骨”,以便扶持、引導、帶領他們更快更好地發(fā)家致富。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三農”問題的解決有一個最基本的依托和支撐。否則,“三農”問題的解決就會走入“一個問題剛解決,或者還未解決徹底,新的問題又冒出”的“怪圈”,我這樣說 ,絕非夸大其辭,很現實的例子:比如針對“三農”減負的稅費改革還未結束,就冒出了“打工經濟”中要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
第二,我為什么說應把重新明確農村發(fā)展道路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 ?
這個問題,我在前面的論述中有所提及,在這里我還想毫不謙虛地結合我們洪林的情況說一說。我們洪林村現有256戶,1281人,農工商企業(yè)19家,資產總額2.8億元,其中自有資產積累戶均53.5萬元,人均16.5萬元。村民享受著學前及九年義務教育免費、醫(yī)療免費、水電半價、社會統(tǒng)籌養(yǎng)老保險等十多項福利。1982年以來,我們村先后被評為全省文明單位、紅旗單位、最佳文明單位、全國創(chuàng)建文明村鎮(zhèn)示范點、全國文明村鎮(zhèn)創(chuàng)建工作先進單位等,村黨委先后二次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連續(xù)三輪被湖北省委評為全省村級黨組織“十面紅旗”。
我是1970年擔任洪林村支書的,至今已34年了;厥缀榱纸34年的發(fā)展歷程,我覺得我們能在“吃糧靠返銷、種田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起點上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除了有黨的富民政策的鼓舞和引導,有各級組織、各級領導、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關心和支持,有全村父老鄉(xiāng)親的共同努力外,關鍵是我們穩(wěn)健地走出了一條適合村情的發(fā)展之路。這條路就是“鞏固壯大集體經濟,共同上升、共同富!敝。
對洪林發(fā)展歷程,我把它概括為三句話:
第一句是“手挽手并肩走”,即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發(fā)動貧困的鄉(xiāng)親團結一心,靠大搞農田基本水利建設,大搞“三圃生產”和科學種田,解決了全村人的溫飽;
第二句是“放開手大步走”,即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堅持集體經濟不解體,帶領村民大搞穩(wěn)農興工,從而使全村經濟由農業(yè)型轉為工業(yè)型。同時,在強大集體經濟支撐下,村民在1985年前實現了自行車、電風扇、沼氣池、電視機、將軍樓的“五個一”到戶,并享有吃水、用電、理發(fā)等“不要錢”;
第三句是“甩開膀子跑步走”,即在上世90年代和進入新世紀,我們與時俱進地提出“集體濟為主,混合經濟為輔”的思路,繼續(xù)堅定地走“共同上升、共同富裕”之路。通過依靠強大的集體經濟大搞內引外聯(lián),參與國企改制,收購擁有1200多名職工、紡織規(guī)模達4萬錠的洪湖市最大國有企業(yè)市棉織總廠紡部工場,全面盤大盤強全村紡織支柱和紡織龍頭,從而集體經濟繼續(xù)快速發(fā)展。2003年全村實利稅1600多萬元,其中日均上繳國家稅金近2萬元。
洪林村發(fā)展到今天,既沒有百萬富翁,也沒有貧困戶,普遍存在于農村的“上學難”、“就業(yè)難”、“養(yǎng)老難”、“計劃生育難”、“社會治安難”等問題,在洪林均不僅不存在,而且在有些方面毫不謙虛地說做得還可以。如在就業(yè)方面,在洪林的外來務工人員就達1300人。在養(yǎng)老方面,全村男60周歲、女50周歲以上退休人員月均可領到350余元的社會統(tǒng)籌養(yǎng)老保險金;
在扶貧幫困方面,我們通過開展以“互聯(lián)幫帶”為主要內容的“雙帶”活動,從1987年至今,已與洪湖市全市108個村支部建立了“互聯(lián)幫帶”關系,幫助其中24個村脫貧致富,12個村跨入了省地市先進行列。而在此期間,我們先后為幫帶互聯(lián)村折借資金 270多萬元,代培各類技術管理人員280多人,捐資30萬元幫貧困村建校1所;
在村民文化生活方面,我們有投資達300多萬元的洪林文化宮這個基本陣地,有管樂隊、秧歌隊、龍燈隊、腰鼓隊、禮儀隊等八支基本文體隊伍。
當然,洪林村相比全國先進兄弟村還有差距,但從洪林發(fā)展歷程和洪林所取得的成績來看,這些成績雖然有限,但我覺得洪林也不失為全國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只 “麻雀”,通過解剖洪林這只“麻雀”,也不能不說明,解決“三農”最根本的還是要把農村發(fā)展道路確立好。正所謂綱舉目張,我相信,只要我們抓住了“農村發(fā)展道路”這個綱,“三農”,問題就一定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要知道,從整體來說,全國農民的絕大多數在當前乃至今后一個較長時朗,無論是文化素質,還是技能素質都還無法憑“各搞各”去參與市場競爭,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只能堅持走集體經濟為主的道路,去扶持、引導、帶領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發(fā)展自己。同時,也只有在強大集體經濟的支撐下,才能解決存在于農村的孤、寡、病、殘等“弱勢群體”的生存、發(fā)展問題。
當然,在確立了集體經濟為主的農村發(fā)展道路之后,接著而來的,就是要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要真正把那些德才兼?zhèn)洹⒄嫘臑槊竦娜瞬胚x拔到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的崗位上來。我相信,只要有了一條好的發(fā)展道路和有一套忠實服務于這條好的發(fā)展道路的好班子,“三農”問題就一定會得到徹底根治。
。ㄗ髡邽楹楹泻榱执妩h委書記)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