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畔:哀莫大于心不死!——兼說“煉”成教授的六種方式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一年一度的高校評職稱工作又開始了,隨之而來的各種拉關系走后門活動也達到了高潮。我的一位好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學畢業(yè)留校執(zhí)教,一干就是二十年。多年來,是年年報評,年年落選,頭發(fā)胡子白了一大把,還只是個副教授。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以往的失敗就在于為人太正派,得罪了小人。今年幾位朋友看著太說不過去,就來出主意,想辦法,忙得個不亦泣乎。然而,老天不長眼,又是功虧一簣;叵肫疬@十幾天種種低聲下氣、東求西拜的違心之舉,真是感慨萬千,欲哭無淚。痛定之余,追根尋源,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現(xiàn)今的評職稱,有所謂硬件標準,諸如學歷、學位,外語考試成績,發(fā)表論著若干且是否發(fā)表于核心期刊……不一而足。這種規(guī)定本身就非;闹,除了論著一項,一個人能不能勝任某項工作,往往與這些硬件沒有什么關系。就是論著這一項,其實也很可疑。歷史上就有紙上談兵、全軍覆沒的例子,而現(xiàn)實中這種情況就更多了。最近常聽人說,中國的教授在世界上最多,但真正的成果卻很少,發(fā)表的多是些文化垃圾。沒有統(tǒng)計,當然不敢隨便附合,亂下結(jié)論,但典型的例子卻隨處可見。前幾天在學術批評網(wǎng)上游覽,無意中就看到一些“偉大”形象。比如馬斗全先生的《假已如斯》,說的是某學刊主編憑空捏造“考證文章”;
某研究所研究員不僅將謠傳的戈爾巴喬夫一九九九年土耳其“講話”誤以為真,而且還指責糾正者是“為叛徒開脫和辯解”。又比如賀衛(wèi)方先生的《法學之羞》,說的是某大學法學院院長,一位沒有受過法學教育的中學化學教師,四十多歲改行進入法學界,短短十年,居然出版“專著近十本,論文一大批……著述的文字有一百一十三萬字”,而且治學“橫跨了法學幾大領域”。……這幾位的硬件,叫我們?nèi)绾蜗嘈牛?/p>
硬件標準,如果按有關部門的說法,肯定是有種種有益于發(fā)展的硬道理,或不能不如此之理由。但就筆者觀察,這種搞法無非是想減少矛盾罷了。你是某(學、碩、博)士,我也是某(學、碩、博)士,你有論著,我也有論著,誰該上,誰不該上,自然爭執(zhí)不下。于是乎就來點硬指標,先淘汰一批。但是有了硬指標,就解決了問題?不過是些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把戲,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更加糟糕。因為這名額一事,與硬件不硬件其實無關,乃是國家人事部給士子們分派的飯碗。如果是大年,飯碗多而求食者少,或正好相等,蘿卜土豆一起上,自然皆大歡喜。不幸之不幸,現(xiàn)在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各大學之研究生院,源源不斷地制作著門類齊全、品種繁多,卻很難說得清是合格還是不合格的博士、碩士。他們都得有飯吃,有房住,有錢花,而且還要吃得好,住得寬,花得沖。但資源有限,狼多肉少,怎么辦?于是乎,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使盡渾身解數(shù),上下其手。個中苦楚,真是一言難盡!
日前與友人談論此事,深感困惑。無奈之余,數(shù)及種種評職稱悲喜劇,不勝感慨。說起來,怎樣“煉”成教授,不外乎以下六種方式:
一是出類拔萃的。即使單位里評不上,也有社會有識之士的呼吁,上級機關的干預,或許還有友邦學者的驚詫。評不上就另下一個指標,比如部批教授(教育部特批)。筆者所熟悉的一位老師,因為盡做學問,不會搞關系,但在學界影響很大,結(jié)果就當了“部批教授”。但這種情況極少,鳳毛麟角。
二是特別能夠鉆營的。這種人雖然不能算多數(shù),但趨勢是日漸增多。他們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成果如何,而在于會拉關系,上上下下誰與誰關系如何,門清!評委也是人,即使沒有得到這些人的直接好處,也知道不能得罪,以后用得著的地方多了。比如評什么獎,申請什么課題之類,難保不犯在這些人手里。而他們由于會拉關系,也就能夠多出“成果”,比如當個主編——有人“譽”之為“主騙”(假主編真騙子)——什么的,容易得很。
三是當官的。中國自古以來“學”“仕”不分家,所謂“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略有差異的就是:兩千多年前孔老二及弟子們倡導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兩千多年后孔老二的徒子徒孫們(直系的、旁系的、私淑的,等等)實踐的是“仕而優(yōu)則學”——這職稱在他們眼里乃做官應有之學問。明明是搞行政的官員,但不弄個博士學位、兼職教授甚至博導當當,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優(yōu)”秀。而那些與學術根本不沾邊卻掌管著相當權力的領導,就更有條件“優(yōu)”一把了。
四是搞“核訛詐”的。說核訛詐,是有點夸張,但也并非毫無根據(jù)。在領導眼里,參評者手里要是拿著敵敵畏小瓶,就與那核武器沒有什么兩樣。它關系到領導的官運和身家性命,不是核武器又是什么?這種教授或許不是很多,但每個單位還都有那么幾位,這也是中國評職稱運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于是也就不能不多說兩句。
搞核訛詐的一類中,除了敵敵畏教授(不評我就喝敵敵畏)外,還有什么跳樓教授(不評我就跳樓)、心臟病教授(不評我心臟病就發(fā)作),這大概是比較常見的幾種。據(jù)說有一位夜走天安門教授,甚是奇絕,雖不能稱為完全型的“核訛詐”,但稱為“準核訛詐”并不為過。該教授未如愿之前,本應帶學生到外地實習,正趕上評職稱就先留下來,卻沒有評上。半夜里,夫人給系主任打電話,說她的先生失蹤了!系主任嚇得心驚肉跳,馬上動員所有可以動員之力量分頭去找。原來,這位先生在天安門廣場走了半夜——他實在是想不通!他的同事至今也搞不明白,為什么是天安門而不是地安門?莫不是心中的委屈要向毛主席來傾訴吧。還好,這位老師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偉大理想”。真不知道他應當感謝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天之靈的保佑,還是應該感謝學校因其壯舉而增加了一個名額?!
五是其他一些難以歸類的,有所謂馬屁教授(溜須拍馬)、造假教授(弄虛作假報成果)、點頭教授(見人就拜)等等,不一而足。他們除了真學問不行,其他方面還都有點“真本事”。比如這點頭教授如果拿出絕招,就成了下跪教授,即靠著給評委下跪當上了教授,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給所有的評委都下跪——真難為他了。不過,話說回來,他這種做法其實也不是自家獨創(chuàng)。古代的考生們,哪個沒給主考官磕過頭?如此發(fā)揚光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評他當教授又該評誰呢?
最不行的就是第六種,人數(shù)最多,但也最沒有保證,可稱之為撞大運。按硬件標準,他們當然都夠格,但能上不能上,全靠撞大運。看著沒有問題了,不知什么地方出了叉子,半路里殺出個程咬金來也保不齊。
我的這位好友就屬于第六種,是個十足的倒霉蛋。雖然說總有小人搗亂,也常有君子協(xié)助,并不是最慘,尤其比起那些下崗工人來。但又總是不順,或是因為學校要保博士點,或是因為對手“成果”數(shù)量多,或是因為……談起這些事,一臉的無奈。要專著有專著,要論文有論文,還在專業(yè)領域中有相當?shù)挠绊,并且勤勤懇懇工作這么多年,學生評價講課年年都是“優(yōu)”,又是先進教師……作為一名教師,在教書、育人、師德各方面,都是問心無愧,就是評不上教授,活該倒霉!
其實也不是,我說。你不能拉關系,比如與出版社,所以你只能當主編的筆桿子,而做不了主編,就連個副主編都沒撈上。光給別人當筆桿子,自己的專著自然就出得遲;
出了又不會宣傳,比如找?guī)讉人寫書評吹一吹;
你不吹,別人怎么知道?還有,你太原則,頭兒要你干點不原則的事,你不買賬,把頭兒得罪了,能有好果子吃?要不然就搞核訛詐,或者特別能鉆營,你又拉不下臉來。當然,這些年,如果你不去發(fā)揚風格,不去做那些公益事業(yè)比如兼任什么資料室主任、系學位秘書等,一門心思搞點學問,出點大成果,威震學界,職稱也就解決了。哪怕你去讀個在職博士,也比學生評“優(yōu)”強得多,那種不好好教課卻得了真實惠的不有的是嗎?不過,現(xiàn)在說這些都晚了,而這事對你也太不公平,什么烏七八糟的“鳥人”都是教授博導,你還在這里苦熬。干脆跟學校翻車,不行就到教育部說說清楚!還沒有講理的地方啦?
朋友一愣,馬上說,校長最怕家丑外揚,這樣做不但今年解決不了問題,明年也甭想。
聽了這話,我半晌沒做聲。還能說什么呢?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
其實,應當是“哀莫大于心不死”。
附記:就在拙文撰寫后不久,由于我的這位好友敢于越級向校領導投遞申訴材料,終于感天動地,在校長的直接干預下,如愿以償。但這不幸中之大幸,能否作為“煉”成教授的第七種方式呢?似乎還有待于進一步證明。
(原臷\《出版廣角》2004年第9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