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樹:臺灣國民黨主席選舉給大陸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昨天(7月16日)臺灣國民黨主席選舉揭曉,臺北市長馬英九戰(zhàn)勝立法院長王金平,當選國民黨的新主席。對大陸公眾來說,臺灣島上的這次在野黨黨內選舉,有這樣幾個事實值得關注:
首先,這是國民黨建黨100余年來第一次有兩人同時競爭黨魁位置。王金平、馬英九幾乎勢均力敵,選情空前激烈。投票時間從上午8點到下午4點,隨后開始計票,到晚間9點多,計票結束,馬英九得375056票,王金平得143268票,馬英九成為國民黨新任黨主席。
其次,據BBC和美國之音報導,雖然選戰(zhàn)中出現過雙方陣營互挖墻角、互相攻擊的現象,甚至有賄選傳聞,但馬、王二人至少在可見的言行中保持了君子風度。在開票統(tǒng)計確定前,王金平見票數相差太懸殊,先致電馬英九恭賀對方當選,隨后在總部發(fā)表談話,承認敗選。馬英九在篤定當選新任的國民黨主席之后,亦匆匆前往王金平的競選總部,雖然并沒有見到王金平,但馬英九表示希望王、馬團結,共治黨中央,有賴王金平協助黨務改革。馬還表示,愿意邀請王金平擔任國民黨副主席。
再次,這次國民黨選主席,被認為不僅是國民黨問鼎2008年“總統(tǒng)大選”、希圖奪回執(zhí)政權的一場“資格賽”,而且是國民黨黨內民主化進步的重要標志。
以上幾點,對于關心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的公眾來說,都不無啟發(fā)價值。
大陸現存政治體制遠遠落后于今天的臺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管臺灣島內的政情如何復雜,不管――由于受到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某些官場或民間“潛規(guī)則”的影響――臺灣政治中還有多少與現代民主憲政并不完全吻合的東西,臺灣的政黨政治、選舉政治畢竟已經邁出了堅實的幾步。臺灣的“總統(tǒng)”已經實現了全民直選;
國民黨的競選黨魁也標志著在這個小島內民主意識和民主制度的申揚。而在大陸,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仍然是一黨統(tǒng)治的天下。我們這里的選舉制度的大體情況是:除村民委員會是直選外,直接選舉僅限于縣、鄉(xiāng)級人大的“人民代表”,市(自治州)以上人大代表實行間接選舉(由下一級人大“選舉”產生上一級人大代表);
官吏(從鄉(xiāng)鎮(zhèn)長到國家主席)則全部是間接選舉,也就是由各級人大“選舉”同級別的政府官員。又由于無論“直接選舉”還是“間接選舉”,也無論被選的是“人大代表”還是政府官員,候選人的產生都握在中共各級組織部門的手中(法律規(guī)定的允許代表聯合提名候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能發(fā)生實際影響),這使得選舉只不過是徒具形式,走走過場而已。由選民在“組織推薦”的人大代表候選人名下劃個圈,或者由被“組織”欽定(形式上由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在同樣由“組織”欽定的同級政府官員、上一級人大代表的候選人名下劃個圈,對于真正的民主來說,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這套制度操作的真實意義不過是為了保證“黨”對代議機構和政府部門的絕對控制。至于執(zhí)政黨內部的民主建設,恐怕同樣是乏善可陳。迄今中共最高領導人的產生和交接仍然是在一個小圈子里“內定”的方式,普通黨員對此絕無施加任何影響的可能。而在黨專制條件下,黨的最高領袖同時就是國家最高領袖,這自然意味著黨內生活的非民主同時就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非民主。
簡言之,我們的民主建設任務任重而道遠。要解構黨專制經營幾十年造就的這個巨大的制度,解構黨文化給人們的認知方式、行為方式和心靈生活造成的巨大影響,需要中共黨內的有識之士和民間自由力量的共同努力。這個任務肯定是艱巨的,可能需要一、兩代人乃至更長的時間。不過我們應該有信心。臺灣國民黨執(zhí)政時,也曾奉行威權主義的統(tǒng)治,臺灣民主化進程的浮出水面,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短短二十幾年,臺灣島上的民主化已經取得這樣的成就。大陸的情況當然要復雜些,但完成專制到民主的轉型,這一點無論臺灣還是大陸都是一樣的。我們面臨同樣的任務,只不過臺灣走在了大陸的前頭。
相信臺灣的經驗對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會是個重要的參考。
(作于2005年7月17日,北京)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