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單世聯(lián):1956年與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結構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毛澤東可能是20世紀政治家中最重視文化的一位。在八卷本的《毛澤東文集》中,第一卷的開篇和第八卷的終篇都是有關文化的文章。“以‘文化’始,以‘文化’終,對于《毛澤東文集》的編選者來說,自是偶然之事。但作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毛澤東,在一生的探索中和文化課題結下不解之緣,卻是事實!保1)這樣一個決定性地塑造了20世紀中國文化的歷史人物,理所當然地是現(xiàn)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但我一直有一個感覺,與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極端重視和廣泛研究相比,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研究相對單薄。畢竟文藝只是文化的一個部分,《講話》也只有納入到毛澤東文化思想的整體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中國革命發(fā)生在西風東漸的“后五四”時代;
        革命直接從蘇聯(lián)取得理念資源和實踐示范;
        革命以農民為主力軍——從而,近代西方文化、蘇聯(lián)革命文化、中國農民文化構成毛澤東文化思想的主要資源。以改造中國的革命理想為主導,根據不同的時空環(huán)境與政治需要,有選擇、有重心地提取、配置、轉化、活用這三大資源的過程也就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生成和演變的過程,對于像毛澤東這樣乾綱獨斷、主宰了中國文化生活幾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很具有研究的價值,但從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來看,1956年提供的啟示最為重要。

          青年毛澤東的閱讀范圍相當廣泛。1912年下半年的自修期間,“我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約翰?斯?密勒的一部關于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和孟德斯鳩寫的一本關于法律的書。我在認真學習俄、美、英、法等國的歷史地理的同時,也穿插閱讀了詩歌、小說和古希臘的故事。”“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觀念的大雜燴。我對‘十九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抱有一些模糊的熱情。”(2)“五四”高潮中,毛澤東受到《新青年》和陳獨秀的深刻影響,完全贊成民主和科學的口號,不間斷地閱讀京、滬、湘的日報,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期間還直接參與過學生活動,其風華正茂的歲月也是他一生中接觸并部分認同西方近代文化最多的時期。但在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其暴力革命的生涯之后,毛澤東陸續(xù)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改造世界觀”理論和實踐,堅決告別了以自由主義為核心的西方近代文化:“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的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卑奄Y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本主義文化當做建立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1943年2月,彭德懷在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民主教育在今天來說,就是反對封建的教育。由于敵人正利用一切力量維持中國殘余的封建勢力,作它的統(tǒng)治工具,我們進行民主教育也是為了抗日,為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民主革命的共同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所謂自由,包括思想上的自由,言論出版的自由,集會結社的自由,居住,遷徙、通信以及處理自己生活的自由!^平等,在目前主要是不分階級、民族、職業(yè),在政治上其地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也是平等的。所謂博愛,是使人與人之間鞏固團結,加強抗日力量、在人與人之間發(fā)揚互愛、互敬、互助,‘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自由、平等、博愛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xiàn)。我們今天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博愛還是有限度的,是要青年有抗日自由,婦女有婚姻自由,一般人能夠自由地發(fā)揮他們的智慧,使廣大人民在政治上獲得平等,經濟上能夠逐漸削弱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增加工資,減輕人民負擔,提倡博愛精神,反對人打人的現(xiàn)象,這些就是民主實質。根據上述精神,建立一個完整的制度,以保障自由、平等、博愛成為合法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在文化教育上,目前要進行啟蒙教育,灌輸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3)對此把近代精神與革命實踐相結合的觀點,毛澤東不但當時就致信反對,還把它列為1945年以批彭為主題的“華北會議”的重要議題。盡管毛澤東思想可以部分地與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對話,但作為整體的西方近代文化基本上沒有有機在融化到中國政治家的思想整體之中。

          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中國革命的一整套意識形態(tài)直接來自蘇聯(lián)。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主要由陳獨秀、瞿秋白等演繹和敘述,但從1925年擔任國民黨中央代理宣傳部長開始,毛澤東就根據蘇聯(lián)模式著意建立一套制度來統(tǒng)一和強化政黨的宣傳體制,從延安初期如饑似渴地學習從俄文翻譯進來的唯物辯證法論著到對《聯(lián)共黨史》稱贊推崇,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有鮮明的斯大林主義的烙印,整風學習的二十二個文件中,六個外國文件中有五個是斯大?的著作。但正像他在1920年接受馬克思主義時只取其“階級斗爭”四個字一樣,毛澤東越來越善于在蘇聯(lián)的理念、口號、政策中補充中國的實際內容,從沒有被蘇聯(lián)教條束縛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為我所用、取其所需是他對蘇聯(lián)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江西時期的文化思想和實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關中國革命道路的認識基本認識,以及有關方針、政策的制定;
        二是對新型的道德價值觀和精神作風的倡導;
        三是在反映、表達和傳播上述思想內涵的過程中,形成和創(chuàng)造的方式、載體。在這三個方面,毛澤東都反對本本主義,堅持從他所認識的中國實際出發(fā),利用傳統(tǒng)農民文化形式創(chuàng)造革命新文化。江西蘇區(qū)濃厚的“俄化”氣氛,如“列寧小學”、“高爾基戲劇學!、“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沈澤民蘇維埃大學”、“工農紅軍赦西史大學”、“列寧師范學!、“蘇聯(lián)之友會”等是博古等留蘇學生到來后營造的,是當時“王明路線”在文化思想上的反映。而這個時候,正是毛澤東政治上的失意時期。嚴格地說,就是在中國革命最需要蘇聯(lián)幫助的時期,蘇聯(lián)革命文化也沒有在毛澤東的心靈深處扎根。1938年10月,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概念:“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贝撕蟠蔚谡归_的整風運動就是從思想上和組織上清理中國黨內俄化了的“教條宗派”。1940年3月,當周恩來傳達共產國際領導人曼努伊爾斯基說張聞天是中共的理論家時,毛澤東當即反駁:什么理論家,背了幾麻袋教條回來。(4)他后來說,“整風實際是整蘇聯(lián)的風,是批判斯大林和共產國際的錯誤”。(5)“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指導地位的確立過程,就是中國革命擺脫蘇聯(lián)模式的過程,也是毛澤東探索中國革命文化、擴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這從“馬列學院”先后改名為“馬列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即可看出。

          構成毛澤東文化思想底色的,是中國農民文化。在1927年春《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明確地把自己的文化立場從城市的“洋學堂”轉到農民一邊,其富有個性的革命文化建構之路,是從中國農村社會的土壤上開始的。這一方面與毛澤東自幼受到的文化熏陶有關,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革命手段。中國革命最深厚的偉力來自農民和大地,革命文化不能離開農民文化。在毛澤東設計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科學、大眾三大特征中,他真正突出并在實踐中大力推進的,還是“民族化”與“大眾化”,他所期望的延安文化面貌,一個是文化生產者的工農化,二是文化品格的大眾化。在他指導下的延安文化建設,基本上圍繞有三分之二文盲的農民展開,比如在教育方面,要求大設識字組,編寫普及生產知識的教材,讓農民學會打算盤、記帳、寫信、寫路條;
        在文藝方面,是發(fā)展秧歌、快板書、春聯(lián)、小調、章回小說、年畫等。這種文化形態(tài)與當時的革命環(huán)境高度契合,也符合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的需要,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能以任何輕慢的態(tài)度視之。然而,也不必諱言,農民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毛澤東當然會意識到革命理想與文化現(xiàn)狀之間的距離,但他“又不能、也不會對農民文化采取基本否定的態(tài)度,他必然要務實地表現(xiàn)出一些靈活性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要去適應和遷就農民文化在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否則,他就根本無法想象對農民進行廣泛而有成效的社會政治動員!保6)1942年,毛澤東就以贊賞的語氣肯定彭湃與農民一起去拜菩薩并借機發(fā)動農民的做法。這一“適應和遷就”主要表現(xiàn)為要求從城市來的、主要受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要“脫胎換骨,以工農的思想為思想,以工農的習慣為習慣!保7)作為革命時代文化政策的核心之一,“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在實踐上就是知識分子放棄自己的文化追求全面認同農民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劃清革命文化與農民文化、包括其中落后一面的界限,使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形式”成為“農民形式”,加重了黨的農民化色彩,給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帶來了不少困擾。40年代的胡風即提出過異議,1980年鄧小平又重提反對封建主義問題。當然,毛澤東個人并未無條件地認同農民文化,一方面,他雖推崇民歌和戲曲,但其欣賞趣味仍然偏重于傳統(tǒng)的士大夫文化,從屈原到曹雪芹、從《二十四史》到《資治通鑒》,毛澤東的閱讀生活主要不是由農民直接提供的;
        另一方面,利用農民文化又與其組織農民以改造農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政治理想緊密相聯(lián),毛澤東歷來認為一家一戶的個體小農經濟必須改造,無論在江西還是在延安,毛澤東都主持推動了不同形式的農民組織,直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這類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造工程經常以“反對群眾腦子里的敵人”為前提。(8)農民文化是必須借用的形式,卻又是被改造的對象。1934年毛澤東就指出:“實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動統(tǒng)治階級加于工農群眾精神上的桎梏,而創(chuàng)造新的工農的蘇維埃文化。”(9)從傳統(tǒng)農民文化出發(fā)創(chuàng)造現(xiàn)代革命文化才是毛澤東的文化追求。在此過程中,傳統(tǒng)政治文化對毛澤東影響甚深!皬闹形魑幕瘜Ρ鹊慕嵌扔^察,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毛澤東崇尚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接觸甚少的資本主義文化一般采取虛無蔑視的態(tài)度。甚至可以說,他對中國典籍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熟悉程度!保10)

          所以,不但是西方近代文化、蘇聯(lián)革命文化,就是中國農民文化,也只能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資源。作為一個特異的詩人和成功的革命家,他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由感古來少有;
        作為一個政黨和國家的最高領袖,他既有只屬于他個人的文化觀念也具有服務于其政治理念的文化政策。在長期的武裝斗爭和政治實踐過程中,毛澤東靈活使用各種資源,敢于突破各種規(guī)范,不斷進行各種實驗,提供了無數(shù)主要與他的名字緊密關聯(lián)的文化觀念、意象和符號,不但在中國、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在確認毛澤東的文化思想主要源自農民的同時,又不能把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簡單地歸結為農民文化,比如他對秦始皇的稱頌等等。

          1956年,毛澤東文化思想空前活躍,出現(xiàn)了新的要素和成分。本來,1949年建國后,長期在山溝打游擊的革命者并無充分準備就面臨著建設國家的新挑戰(zhàn),在“一邊倒”的情勢下,毛澤東提出“應該在全國掀起一個學習蘇聯(lián)的高潮,來建設我們的國家。”(11)正如陳晉等指出的:“如果概括當時的社會文化的氛圍,說有一種‘全盤蘇化’的傾向,大概也非過分之辭!保12)然而,就像革命初期照搬蘇聯(lián)而后又為“中國實踐”所否定一樣,意在開天辟地的毛澤東也不會長期滿意于蘇聯(lián)模式。1956年,歷史為毛澤東的文化創(chuàng)造提供了難得的現(xiàn)實機遇:三大改造完成意味著可以直接掌握國家一切資源,斯大林問題的揭露表明毛澤東可以較少顧忌地探索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

          首先是學習的對象由蘇聯(lián)擴大到西方世界。《論十大關系》一開始就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lián)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xiàn)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保13)對斯大林和蘇聯(lián)的批評與對西方國家的好評聯(lián)系在一起,毛澤東曾說過:斯大林如此嚴重地破壞法制這在英、法、美這些西方國家就不可能發(fā)生。據薄一波回憶,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口頭報告還有這樣一段:“我國憲法規(guī)定,地方沒有立法權,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薄斑@一條也是學蘇聯(lián)的,因為起草憲法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一些同志:是不是應該這么寫,據說蘇聯(lián)是這樣,有些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這樣,但美國似乎不是這樣。美國的州可以立法,州的立法甚至可以和聯(lián)邦憲法打架,比如憲法上并沒有剝奪黑人權利這一條,但有些州的法律就有這一條。似乎財政和稅收方面,州和州的立法都不統(tǒng)一。(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美國這個國家很發(fā)展,它只有一百多年就發(fā)展起來了,這個問題很值得注意,我們恨美國那個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實在是不好的,但它搞成這么一個發(fā)展的國家總有一些原因。它的政治制度是可以研究的?雌饋,我們也要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保14)在蘇、美比較中,毛澤東表現(xiàn)出對美國政治的興趣,青年時代對美國“門羅主義”和“門戶開放”的熱情有所回潮。否定全盤蘇化就是把眼界向西方世界打開,毛澤東因此強調“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他批評“學英文的也不研究英文了,學術論文也不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同人家交換了。這也是一種迷信。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對我們的事業(yè)不利”。

          其次,在中國農民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比較中,毛澤東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農民文化的不滿:“拿工人農民來說,工人比較有文化,他們有技術,但還不能當工程師,比較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就差。農民不能說沒有文化,精耕細作,唱民歌、跳舞也是文化。但是他們大多數(shù)不識字,沒有現(xiàn)代的文化技術,能用鋤頭、木犁,不能用拖拉機。資產階級在近代文化、近代技術這些方面,比其他階級要高!薄敖幕鈬任覀兏,要承認這一點”,“不要學西洋的東西的人辦事,是不對的。要承認他們學的東西是進步的,要承認近代西洋前進了一步!保15)這些批評基本上局限于技術、工具的方面,沒有、也不可能涉及到政治、社會組織方面。毛澤東意識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同樣離不開農民,他希望中國農民保持原有的政治忠誠和道德熱情,但要補上現(xiàn)代技術這一課,以達到“又紅又專”的理想狀態(tài)。

          總之,在傳統(tǒng)農民文化、蘇聯(lián)革命文化、西方近代文化之間,毛澤東第一次把西方近代文化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學習對象之一,資本主義、資產階級、西方國家等在毛澤東思想中第一次具有了正面意義,說明1956年的毛澤東已經明確意識到在變化了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革命文化需要轉型。據當時聽到傳達的老人回憶,毛澤東在作《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時還有如“也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甚至是反革命的力量”、“要有集體主義,也要有自由主義”、“中央要成立一個體制小組,專門研究如何劃分權力”、“共產黨要萬歲,民主黨派也要萬歲”等思想極為開放的言論;
        一些與毛澤東有過接觸的人還記得毛同時還有“我們現(xiàn)在實行的是愚民政策”、“我們的問題不止是官僚主義,而且是專制主義”、“馬克思主義大家都可以發(fā)展一點,不要只靠他毛澤東一個人發(fā)展嘛”等只有毛澤東才能說的話。結合毛澤東1955年的“向科學進軍”、“現(xiàn)代化”以及1956年的“雙百方針”、“人民內部矛盾”等觀念,可以說,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在1956年達到最理性、最開放的程度。與此相應,周恩來提出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董必武在八大上提出黨政職能分開、加強民主與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觀點。政治上的“解凍”展示出文化上的“早春天氣”,文藝作品批評官僚主義,經濟上提出商品經濟、價值規(guī)律等問題,社會學界提出控制人口的必要性等等。最重要的,是黨的八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的分析使中國有可能告別“階級斗爭”時代而走向發(fā)展經濟文化的新時代。如果“早春天氣”真的順利進入“春暖花開時節(jié)”,如果毛澤東從此更多地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中國文化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盛世”。

          遺憾的是,1956年新的取向剛剛露出一點苗頭就被徹底冷藏起來,是夸大階級斗爭而不是發(fā)展經濟文化,是倡導個人崇拜而不是發(fā)揚政治民主成為毛澤東晚年思想的重心。與“打倒美帝國主義”的激越口號相應的是“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yè)要商量”政治詩的流傳。對于像毛澤東這樣卓越的政治藝術家,其文化關懷的轉移不是可以簡單猜測的。除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之外,就毛澤東本人來說,對這些主要與西方近代文化相關的新觀念還缺少完整的研究和內在認同,青年時代固然是“大雜燴”,1956年也沒有把這些新觀念融貫到他的整個思想之中,更沒有就這些新觀念如何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具體落實作長期、有效的設計和安排。在政治上,如楊奎松所說:毛澤東“雖然認識到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存在著值得借鑒的可能限制斯大林現(xiàn)象生長的某些長處,卻相信自己身上不存在斯大林那樣的問題,用不著對自己進行監(jiān)督和限制。過分的自信,使他明顯不相信任何人,更不可能重視那種建立在嚴密的法律制度之下的社會監(jiān)督體制。因此,他堅決反對任何企圖在政治制度方面向西方學習的想法!保16)在經濟上,如李銳所說:“《論十大關系》并不是一篇經濟文獻。雖然問題的兩方面都說到了,卻沒有規(guī)定性,也就是說,缺少嚴格的定性定量的經濟指導意義。……《論十大關系》在理論上有很多重要的內容,而在具體實行中,卻難以照顧到這一面又不丟掉那一面。特別是一股什么風吹來之時,兩面性就被沖掉了!藗儫o法掌握‘并舉’的關系的度,也無從了解工業(yè)與農業(yè)、重工業(yè)與輕工業(yè)、土法與洋法等之間的比較關系!保17)1956年的權力結構和社會背景還沒有足夠的動力促進毛澤東對自己的文化思想結構進行結構性調整以適應中國文化建設的客觀需要,一系列新認識還停留在個人的觀念性層次。更重要的是,毛澤東晚年的文化探索比較明顯地存在著理性認識與實踐操作相脫節(jié)的問題。比如,鑒于大躍進的災難性后果,毛澤東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反復強調在人民內部實行廣泛的民主、在黨內實行民主,但正像薄一波指出的:“這次大會以后,民主集中制在黨內特別是在黨的高層政治生活中,并未得到嚴格遵守和真正執(zhí)行,而且日益受到破壞,從而也加劇了黨內生活的不正常!保18)在對資產階級思想文化越來越濃烈的批判中,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日益走向封閉,直到“文革”同時向“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西方近代文化)“修”(蘇聯(lián)革命文化)宣戰(zhàn),曾經以不同方式成為毛澤東文化思想基礎和資源的所有文化都成了革命對象,“文革”以毀滅文化而留在歷史上。以至于李銳認為:“毛澤東基本是斯大林類型的,但在建設新世界方面在科學技術上,還不及斯大林有遠見!保19)這對于1958年以后一心想超越斯大林的毛澤東來說,當然是始料未及的。如果說毛澤東是20世紀上半葉成功的革命領袖,卻在下半葉的建設發(fā)展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那么文化上的解釋就是:他對中國農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配合農村游擊戰(zhàn)爭,卻不能支持中國“站起來”后所需要的真正的經濟、文化和技術上的革命。

          浩劫結束后,1956年成為當代改革的思想起點之一。在國內政策上,1975年鄧小平主持“整頓”時,就建議整理出版《論十大關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轉移的決策與八大路線遙相呼應;
        在對外政策上,面對蘇聯(lián)越來越大的壓力,毛澤東1973年出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并由鄧小平1974年在聯(lián)合中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全面作了闡述,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聯(lián)合第二世界(西方發(fā)達國家和東歐國家)和利用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矛盾的戰(zhàn)略思想!叭齻世界”的理論“雖然在理論上有不合乎實際的方面,但在當時指導我國的外交工作堅持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戰(zhàn)爭威脅,努力建設和發(fā)展與第三世界各國和其他類型國家的友好關系,包括同美國實現(xiàn)兩國關系的正;,都起過積極的作用,并且為我國后來的對外開放政策的推行作了一定的準備。”(20)1979年,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文章中還贊揚“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是多么英明,多么富有遠見”。毛澤東這種對西方發(fā)達國家包括美國的相對友好的分析,與其1956年的觀念曲折相通。從“撥亂反正”實踐到“先進文化”的倡導,從對外開放到與國際接軌,改革后的中國文化建設逐步回歸人類文明的主流;仡欉@一歷程,我們可以獲得對中國當代文化清醒的歷史認知,并對建設中國新文化的方向有一個理性的自覺。

          

          注釋:

         。1)陳晉、王均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8頁。

         。2)《毛澤東自述》,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37頁。

         。3)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0—291頁。

         。4)劉英:《在歷史的激流中——劉英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第127頁。

         。5)引自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9頁。

          (6)陳晉、王均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第38頁。

         。7)毛澤東:《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0頁。

         。8)毛澤東:《文化工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頁。

         。9)引自陳晉、王均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第43頁。

         。10)李銳:《毛澤東的晚年悲劇》,南方出版社,1999年,第329—330頁。

          (11)毛澤東:《在全國政協(xié)一屆四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4頁。

         。12)陳晉、王均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第126頁。

         。13)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頁。

         。14)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5頁。

         。15)毛澤東:《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79—83頁。

         。16)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385頁。

         。17)李銳:《毛澤東的晚年悲劇》,南方出版社,1999年,第186—187頁。

          (18)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第1071頁。

         。19)李銳:《毛澤東晚年悲劇》第74頁。

         。20)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450頁。

          

          2004年2月25日

          原載《博覽群書》2004年第6期

        相關熱詞搜索:思想 結構 文化 單世聯(lián) 毛澤東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