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道高于德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一個人若能以對待其他公民的態(tài)度對待最高統(tǒng)治者,這就夠了。對統(tǒng)治者和國家機器有任何多余的敬意與效忠都會腐蝕權力,削弱公民的自立的人格、自由和尊嚴……有道之德是君忠民,無道之德才是民忠君。
孔子:我們當時生活在人間的時候,那真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三千多年后,那種情形似乎是今又重現,一派物欲橫流的景象。好在當政者似乎開始重視這種情形,并采取行動。我看前些日子,從全國范圍內評選出若干道德楷模,供國民效法。這樣做才是正道。子不教,父之過;
民不教,君之過。說到道德,您是道德經的作者,當然天下的第一道德權威。
老子:道德權威,我是不敢當。道和德,的確是我最大的關注。我講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天地間永恒的規(guī)律或超驗法則。我講的“德”是對天道與對正義的追求與擔當,而不僅僅是做好事,關心公益。私德是個人只在家庭中對待家人和個人獨處時所體現的循道之德,公德則是在每一個人在公共生活對待他人、對待公共事務和對待個人自身責任和擔當時所體現的循道之德。順應天道即為德,而遵道守德即是道德。守住了道,該得到的就都能得到了。
孔子:您講的是“天道之德”。我講的是“仁義道德”,是因為“仁義”而“道德”。的確,您的道德來自天道,我的道德來自仁政。仁政應該來自仁者,不論這樣的仁者是家長,還是君王。于君,有了仁政,自然就有了道德;
于民,在家為孝子者,在朝廷也必為忠臣。
老子:照你的看法,“國”不過是“家”的放大,“天下”不過是作為家長的“國長”的天下。忠君的公德來自孝悌的私德的放大。一切道德最終以“忠君”來衡量。這樣就只有一家一族一黨一派的私天下。在我看來,道德是有公德與私德之分的。這是因為有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之分,有私天下和公天下之分。你要是否定了這一界限,公德和私德之間也就沒有了界限。一旦君王無道,一切美德,無分公私,最終全部煙消云散,蕩然無存。結果是公德與私德雙雙淪陷。
在我的天道觀中,私德與公德都是以天道為基礎的,以天道為依歸的。天道是德行的根本,自由是德行的前提。天道要求自由。人人因天道而自由。個人只有在社會中,其思想、其言論、其言論的表達只有處于開放和自由的狀態(tài),才可能具有創(chuàng)造萬物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具有人類智慧的屬性。不信仰天道就沒有公理,沒有公理就不能產生美德的普遍標準和對所有人具有同等約束力的道德規(guī)范。既然是公理,就不能是統(tǒng)治者一家一派的私理。公德的前提是公天下,沒有公天下,就不會有真正的公德。這個天下是老百姓的,民眾才會愛護它。如果這個天下跟他沒有關系,還處處壓制他,那老百姓就不可能“道德”地對待這個不公的天下。
所以,衡量德行的標準是天道,而不是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效忠。在我認定的“公德”中,統(tǒng)治者和權力機關,都不在道德高地上。真正的公德,雖然存在于公共事務領域,卻無關最高統(tǒng)治者。公德先于最高統(tǒng)治者而存在。一個人若能以對待其他公民的態(tài)度對待最高統(tǒng)治者,這就夠了。對統(tǒng)治者和國家機器有任何多余的敬意與效忠都會腐蝕權力,削弱公民的自立的人格、自由和尊嚴。對于一個大國的領導人,關鍵是看他們對天道的敬畏之心和恪守之心,而在道德上對他們根本就不應該有任何期待,絕對不能指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有道之德是君忠民,無道之德才是民忠君。
孔子:我的初衷是,若是通過道德教化,使人人都變成圣賢,滿街都是圣人,這個世界不就美滿了嗎?我實在是不愿意看到那些無道無德、不仁不義的人和事。
老子:你致力于提升民德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是很讓人激賞的!爸灰巳硕际翘焓够蚴ベt,這就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边@個愿望雖好,其前提卻不成立,因而結果也就不會出現。尤其是不能把希望放在統(tǒng)治者施行的德政上。況且,道德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各項社會要素互動的。道德問題離不開天道,離不開自由,離不開相應的政體。自由是道德賴以存活的氧氣,不論公德與私德。沒有自由,任何德性都將窒息。私德問題是個民權問題,公德問題在本質是個政體問題。在專制之下,不會有公德。專制統(tǒng)治本身就沒有道德基礎,哪里有公德?這樣的統(tǒng)治形態(tài)的存在,其本身的道德合理性就是一個問題。在公共和私人領域美德流行的前提是,一個政體本身必須合乎天道,它是否給公德自由生成與發(fā)揚的空間。在道德建設方面,執(zhí)政者要無為。像在經濟生活領域一樣,君有為是有害的和多余的,“民為”則是必要的和正當的。道德一旦變成政治權力手中的工具時,就已經不道德了。無道之邦,怎么可能以德治國?無道之君,怎么可能有德?常常,當執(zhí)政者在向民眾進行道德說教的時候,民眾就發(fā)笑。王朝更迭,貪官先知。你還指望這樣擔負起教民的重擔,成為民眾的道德楷模?
所以,在過去每個王朝后期的政權危機背后,其實最根本的,都是人心的危機、道德的危機!叭收抡,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現象,總是伴隨著王朝的“崩潰”。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歷代的君王,往往在初立的時候,或是在即將崩潰的時候,都會把你抬出來,樹得高高的。他們指望你來鞏固他們,挽救他們,你能做得到嗎?二十四五個王朝,你挽救了幾個?
孔子:說實話,鞏固的作用我還起了一些,尤其是對那些異族統(tǒng)治者。至于挽救,我一個也未做到。當然,有些混蛋王朝,我還巴不得它快點垮呢!他們樹我,根本就未征求過我的意見,是拿我來遮丑。我真想告他們侵犯我名譽。
老子:但是他們也給了你很多的榮譽,你一定聽說過你曲阜老家三孔里的碑牌匾上那些對你的美譽。你被他們利用,的確自有苦衷。他們也利用、曲解我。我們先把這些私人恩怨擱在一邊。
孔子:建議政府要求百姓尊老愛幼、鄰里團結、勤儉持家、助人為樂、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我沒有看出來這有什么錯!
老子:這個聽起來是沒有什么錯。關鍵是統(tǒng)治者根本就無權對民眾提出單向的道德要求,更不能強制實施。道德必須由民眾自己來養(yǎng)成。你在大街上有權要求一個人去做好事嗎?如果他拒絕做好事,你能懲罰他強制他嗎?不要搞那種欽定標準、官樹典型、愚弄導向的以德治國,而是要順應天道來治國。所以,任何世俗的統(tǒng)治者不能僭越天道,把屬于天道的攫為己有!
在中國講道德,我認為需要有下面的前提:
信仰天道的存在;
相信天道高于任何世俗的權力;
相信終極的道德權威在于天道,而不在于世俗的掌權者手中;
相信在天道之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相信對天道的遵從高于對任何世俗權力的遵從;
相信天道之下,每個人都有道德自主權。
再看天道章句之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上等德行的執(zhí)政者只有不自以為有德,不搞以德治國,一切以天道為依歸,才是真正德行高尚的執(zhí)政者。下等德行的統(tǒng)治者一方面抓住權柄,另一方面自以為自己很重視道德,大搞以德治國,反而失去了與天道相合的德性。
上等德行的執(zhí)政者實行的是真正的無為而治,因為他沒有自己的私心和追求,不把自己的專橫意志強加給民眾,不任意妄為,不把權力作為追求私利的工具。下等德行的統(tǒng)治者,總是有遏制不住的大事業(yè)情結,并通過干大事來滿足私利,他們總是要大有為,于是便想出各種事情來折騰百姓。
次于上等德性的執(zhí)政者是很有仁愛之心的統(tǒng)治者,他們追求有為,想干大事,所以往往好心辦壞事。
次于有仁愛之心的統(tǒng)治者是講究“義利”的統(tǒng)治者,然而這些人往往把自己擺在道德的高地上,貶低民眾的道德狀況,自己卻無視甚至踐踏道德,這類統(tǒng)治者雖然戴著“義”的面具,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卻常常是出自一己一派的私利。
次于注重義利的統(tǒng)治者,最致力于推行禮教。他們?yōu)榱俗约旱乃叫模讶朔殖扇诺,處處拿禮教約束老百姓。這樣,老百姓當然響應不積極,他們就不惜使用專政手段,強行灌輸官方的“禮教”,迫使老百姓無限效忠,乖乖就范。
所以,統(tǒng)治者在背離了天道之后便去侈談以德治國,做不到以德治國后便侈談仁愛之政,在仁政也做不到之后,便侈談義利之辨,在義利之辨也無法奏效之后,便訴諸禮教。推行“禮教”反映了統(tǒng)治者的責任心和誠信度已經所剩無幾了,這便是禍亂的開始。
上面提到的這些以德治國、仁政,義利之辯、禮教的說法,都不過是遮蔽天道的花言巧語和虛假外表,這便是愚昧的開始。
所以,守天道有擔當的政治家要把天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心儀于那些德政、仁政、禮義之教,要立足于天道這個根本,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要在治國上實實在在地采行順應天道的方略,摒棄那些遮蔽天道的昏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