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趙云:論意識的結構與物質決定意識的方式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摘要:自然界是由兩個在方向上完全相反的物質過程組成,生命是逆熵過程的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逆熵物質過程的方向性決定了人的自我意識的方向性;
        人的身體(物質)的存在屬性和其外部(物質)世界的關系決定了人的價值意識和它的方向性;
        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屬性方式決定人的感覺意識:人腦(物質)系統的進化程度決定人的“理性意識”(的能力)

          

          在哲學家和科學家之間 ,“物質”的概念是有差別的,“物質”對于科學家們來說是一種經驗的客體,一種可通過我們的神經系統觀測、感覺、體驗、并通過科學的方法去與驗證的東西,它們的存在方式和運動是可以感知并且有規(guī)律可循的;
        在哲學家們那里,物質表示一種現象,一種不依賴我們的意識并且決定著我們的意識的客觀實在。而意識,則是這個物質世界是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以往的唯物主義哲學,用“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來描述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今天,自然科學正在以不可思異的深度和廣度發(fā)展著,人類無論對原子核內部世界還是浩瀚的宇宙空間,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唯物主義哲學不能繼續(xù)再以“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這樣簡單的方式回答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今天的唯物主義哲學,日益需要對不斷發(fā)展的科學實踐進行的觀照與思索。

          我們的問題是:

          1、如果物質決定意識,那么,物質是以什么方式決定意識的?

          2、物質決定意識的方式,是如何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實現的?

          

          1、兩個在方向上完全相反的物質的運動過程——熵過程與逆熵過程

          在今天發(fā)現的科學規(guī)律中,能夠描述目前的宇宙構架的只有熱力學第二定律。它指出:自然界里任何自發(fā)的過程,都是朝著熵增大的方向進行,從有序到無序,能量從高到低,熱量梯度的從高向低,朝著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自發(fā)地運動著,這就是主宰無機物質世界的熵過程。這是這個宇宙中物質最基本的運動方式之一,但是,物質世界還有著另外的一個和熵過程在方向上完全相反的運動方式——逆熵過程:生命系統就是目前我們所知的另一種和無機物質的熵過程在方向上完全相反的逆熵過程。在生命過程中,由于來自體系外部的負熵流抵消了體系內部的熵增,因此,體系內部的熵在生命生長的過程中顯負值,生命的自組織、細胞的分化、生長和發(fā)育、結構和組織的不斷分化和壯大、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這些過程中,生命體系統的熵都顯負值,或者說,朝熵減少的方向、朝負熵的方向流動。

          

          熵過程和逆熵過程,這是自然界存在的兩個方向上完全相反的物質過程。由于其方向的相逆,因此,其本質也應當完全不同。以往的唯物主義哲學產生于思維對自然物質過程所知無幾狀態(tài)的天才描述,但是在科學的探索已經揭示出兩種在方向上完全的物質運動過程以后,后來的唯物主義繼承者們,難道還能繼續(xù)用一個“物質”概念,概括這兩個在方向上完全相反的物質過程的完全相反的本質嗎?!

          

          2、哲學的“物質”與“意識”概念:

          物質指一切客觀實在;
        意識,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動的總和,是高等級生命體(人作為最重要的代表)的神經系統產生的精神現象,是高等級生命體的機能。

          

          物質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很綜合的哲學范疇,而對意識的定義,卻因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及各學科中的研究方向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定義及分類方法。為著研究的便利,我們按照功能分類法把意識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①、感覺意識層面、②自我意識層面、③、價值意識層面、④、理性意識層面四個部分。我們將對這四個意識層面分別討論物質決定意識的方式。

          

          一、客觀世界的存在屬性狀態(tài)決定人的感覺意識:

          

          感覺意識,是感覺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不同于動物的本能的條件反射的活動,它不僅是感覺,而且上升到了意識層面,是高等生命體對自身存在及客觀環(huán)境存在的一種主動知覺。感覺意識脫離本能并區(qū)別于本能的根本證據在于:本能是直接的,條件反射性地對外部的刺激作出反應,當刺激消失,本能反應也隨之消失;
        而在人的意識狀態(tài)下,當來自外部的刺激消失以后,人腦中還能出現外部的山、水畫面,人生的回憶和映像,這些特點和依賴條件反射的本能有著本質的不同;
        意識還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制造出外部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和過程,這就是人腦的幻想和創(chuàng)造才能,生物的記憶能力是意識的產生的前題:只有當生物形成了強大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腦,能使感知到的外部事物在腦中留存樣本,并且隨時提取激活這些樣本時,意識活動才可能脫離原始神經系統的刺激—反應模式而產生出來。在這種意義上講,生物腦系統的記憶能力的產生,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前題。

          

          感覺意識包括人對自身存在及環(huán)境客觀存在的感知。外部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時間、空間、質量等屬性是它們的存在方式,生物為了適應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進化出了可以感覺到客觀物質世界的自然屬性的感覺器官。感覺是遺傳的:它依賴于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的感知神經系統和人腦共同的作用。感知神經系統把外部刺激的信號(視覺信號、味覺信號、聽覺信號和觸覺信號等)傳遞到腦中形成樣本,把腦中來自遺傳的某種特質(或者是丘腦中的丘覺?)激活,于是產生了感覺的意識圖像。感覺范圍是被遺傳限制的:人腦中如果沒有遺傳的針對某種外部刺激的感受和反應能力的特質,那么人就不可能感知到這種事物,比如人不可能感知超聲波和紅外線,而海豚則能依賴超聲波定位和追捕食物。

          

          目前神經和腦科學研究越來越揭示出丘腦在意識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丘腦不僅擔負著信息中轉的任務,不僅是主要的人的情緒之類的感受性意識的器官,而且,可能承載著我們人類重要的遺傳密碼:謝健青定論指出:感覺神經系統形成的信號傳遞到大腦,在大腦的相應區(qū)域上經過分析形成出外部事務物的樣本,但是還不能形成真正的意識,大腦的樣本只有在激活丘腦中的丘覺后才能獲得真正的意識。丘覺,才可能是人的神經系統在進化過程中遺傳下來的認識外部事物的特質。

          

          在人的這些感覺經驗中,感覺意識的一方面要被人遺傳的中樞神經系統及人腦的進化程度所限制,另一方面,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它所感受到的材料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物質決定意識理論,這一點在以往的唯物主義哲學中已經被詳盡分析和論證。

          

          二、逆熵物質過程決定了意識的方向性和主體性部分——自我意識

          

          1、逆熵過程最本質的存在屬性決定了生物體具有“自我”

          意識是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人腦是最杰出的代表)的產物,生命是逆熵物質過程的產物,因此,意識是物質的逆熵過程進化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它的本質屬性服從于逆熵物質過程獨特的存在屬性。

          

          生物個體的存在有一個區(qū)別于無機物質世界的最顯著特點,生物體,是一個有著規(guī)定性的逆熵物質系統。這規(guī)定性就是生物體的自我。

        自我是生物體存在的本質屬性。它在自然存在狀態(tài)中由生物肌體與環(huán)境相分隔,在生物個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上,表現在以自我為中心對環(huán)境事物以有利益(有價值)、沒有利益(沒有價值)、或者有害(負價值)而作出的主動的趨利避害的本能行為;
        而當生命個體成為生物界最高等級的人,人生活在由價值觀念和文化構成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的自我意識則主導著以自我實現為目標的自我價值的追求、建設過程。

          

          “自我意識”,是人或者其他具有意識的生物體的高級神經系統在其自我的基礎上發(fā)展產生的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的意識的方向性的源泉。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任何系統處于封閉狀態(tài)時,都將遵守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就是這個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過程———熵過程。但是,按照普利高津的觀點,如果一個系統是開放的,就有可能有負熵流進入系統,那么,如果它的系統屬性可以有效地利用外部的負熵流,抵銷系統內部的熵增,當外部的負熵流大于體系內部的熵增時,該系統的熵就會取負值,該系統就會朝著增加組織性,有序性的方向發(fā)展。這種系統的物質過程就是自然界另一個在方向上和熵過程完全相反的物質過程:物質的逆熵過程。借助自然的機緣,無數個這樣的逆熵系統,在遠古的自然界產生、存在,消失...但是,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產生這樣一個(生命)系統,它借助自身的特有的同化作用、不斷利用系統外部的負熵流抵消體系內部的熵增,不斷增加自身的組織性和分化性,并能夠通過遺傳、變異,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存在下來并且不斷通過進化完善自身,終天繁延成為今天我們這個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現象。

          

          按照對生命的共同認識,目前科學界把生命現象規(guī)納為具有以下八種特征的物質現象:

         、、化學成分具有同一性;

          ②、有嚴整有序的結構;

          ③、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有序結構;

         、、生命具有應激性與運動性;

         、、具有穩(wěn)態(tài);

         、、能夠生長發(fā)育;

         、摺⒕哂蟹敝澈瓦z傳、變異以及進化的能力;

         、、具有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

          

          以上八種特征,是從不同科學學科的視角對生命現象進行的規(guī)定性描述。第①、②、⑤條表達了生命作為一種能夠利用外部負熵流逆熵系統所必須具有的化學和結構性特點;
        第③條屬于對生命的群體屬性的描述,這種屬性只有在更高等的生物群體中才會出現;
        第④、⑥和⑦條是建立在現代生物學、生理學之上的非常重要的生命特點描述,表達了生命體能夠進行自組織并且能夠進行遺傳,這種特點的出現,才能使生命系統區(qū)別于其它很容易在自然界消失的逆熵物質系統,在這個自然界中延續(xù)生存下來并且得到發(fā)展;
        第⑧條實際上是對生命體系存在能力的描述,但是這種適應性也是非常有限度的。目前的科學界認為:符合以上八種特征的物質系統的出現,標志著由一個一般的逆熵系統進化為一種在類的意義上“不死不滅”的生命系統。即,作為生命的個體可以死亡,但是這種個體的獨特的質,卻可以通過繁殖和遺傳、變異和大自然的選擇作用實現進化,把生命的獨特的質不斷地向以后的生命個體傳遞,在時間的一維流駛的長河里“永生不死”。

          

          但是,目前科學界認同的八種生命共同特征,屬于化學、生物學、生理學等學科范圍內的生命現象描述,由于學科的研究范圍的限制,把生命最重要的逆熵物質過程的本質特點遺失了:逆熵物質過程的本質特別在于逆熵物質系統能夠有效地和外部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交換過程中有效地利用系統外部的負熵流抵消體系內部的熵增,使體系的熵取負值,只有這樣,逆熵物質系統才可能在自然界延續(xù);
        它屬于生命過程的方向性特質;
        對于生命系統而言,能夠不斷地從環(huán)境中索取食物,把環(huán)境中有用之物變?yōu)樽晕疑眢w的組成部分,并把身體不再需要的廢物排出體外,這種生物體和外部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能力,對生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生命的同化現象,是生命最基礎的方向屬性,無論如何應當成為生命的一種本質特征。這樣,我們把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加上一條物理化學和熱力學范疇的描述:

          

         、帷⒛軌蛑鲃雍屯獠凯h(huán)境進行物質及能量的交換,通過交換有效地利用外部的負熵流抵消體系內部的熵增使系統的熵增取負值的的物質系統。

          

          2、生物體的“自我”規(guī)定了生物神經系統產生和進化的過程,決定了人自我意識的方向

          

          最原始的原生生物具有自我,原生生物的“應激性”是其自我在環(huán)境中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是這些原生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方式。應激性是原生生物對自身存在及環(huán)境關系的一種本能狀態(tài):原生生物就靠這種應激性,在原始的海洋里游動,逃離危險,覓取食物,繁延后代,保存自身;
        應激性是一個原生的核,在它里面,存在著一切發(fā)展成為生物神經系統的胚芽;
        應激性具有方向性,它的根本特點是趨利避害,以生物體的自我作為主體,以環(huán)境中的事物對自身“有利或者有害”的區(qū)別進行區(qū)別判斷和取、舍的行為方向選擇。

          

          生物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進化出了神經系統,原生生物的這種應激性的功能————趨利避害,隨著這種緩慢的進化過程,更隨著漫長的生物的神經系統的進化過程,在生物的神經系統中沉積下來。生物的神經系統在功能上,全面代替了原生生物的應激性功能,使那些比原生生物高級的生物能夠更有效地選擇環(huán)境,更有效地實現趨利避害的生命本能。

          

          腔腸動物水螅有著網狀的神經系統,它對刺激的反應是發(fā)散的;
        蝸蟲進化出了梯狀的神經系統,它的頭部有一個膨大的咽上神經節(jié),從咽上神經節(jié)伸出兩條腹神經索和背部相連,兩條神經索之間有橫神經連接,它對刺激的反應是定向的,身體一處受刺激,全身都會反應;
        文昌魚有了的中空的背神經管,它已經是真正的中樞神經系統;
        而鯽魚已經有了真正的盡管還不發(fā)達的腦;
        我們人類則進化出遍布全身的神經末梢和通過脊髓、延髓、腦橋、中腦、網狀系統及小腦和前腦的真正的復雜的腦系統。(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生物的神經系統從發(fā)散向集中,從簡單到復雜的漫長的進化過程,是被生物的自我規(guī)定的過程。進化的本質在于遺傳過程中出現的物種變異,這種變異往往在環(huán)境的刺激下產生,是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它使生命的神經系統向著更復雜和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環(huán)境的單向選擇性,使那些產生了不利于生物生存功能的神經系統,即對生物的自我有害的神經系統在自然的選擇中隨著生物體被環(huán)境淘汰而一起被淘汰,只剩下那些其功能對生物體生存有利的、即有利于生物自我存在的神經系統存在下來。自然選擇的作用,就是這樣,決定了生物的神經系統的進化過程要完全被生物的自我所規(guī)定,要符合生物體自我的利益。

          

          當生物出現了神經系統和腦以后,生物行為的方向性判斷(趨利避害的本能性行為)由原來原生生物的應激性承擔變?yōu)橛缮锏纳窠浵到y和腦承擔。對于時刻面臨生存困境的生物體而言,行為的方向性判斷不可或缺,因此,原生生物在把它的“應激性”本能通過遺傳變異傳遞給更高級的生物的神經系統的時候,這種生物體自我的方向性的傳承也是連續(xù)的,不可或缺的,任何不連續(xù)的遺傳和變異過程產生的物種都將被無情的自然選擇淘汰,這也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我們揭示的生物進化的真諦。對于生物個體而言,這種行為的方向性判斷和選擇能力更是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標志。雖然最原始的神經系統也能幫助生物進行方向性判斷,但是,人類的復雜的腦和超強大的中樞神系統所產生的意識,則不僅能夠幫助人進行行為的方向性判斷,更能進行復雜的邏輯判斷,進行更復雜的概念的推理和邏輯性的思索,而這種邏輯性思索的結果,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升了人的適應環(huán)境和改造環(huán)境的能力,提升了人的方向性判斷的層次。我們今天的科學探索,無一不是借助于這種能力。

          

          生物的神經系統由發(fā)散向集中,由簡單向復雜的漫長進化過程中,一個個生物體就象是長長的生命鎖鏈的一個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扣著一個環(huán)節(jié),盤旋著向高處升去,至到它的頂點——人的大腦。原生生物的原始的本能——應激性,這個包涵著最復雜生命密碼的生物屬性,也伴隨著漫長的進化過程和生物神經系統的進化過程,在生物自我的“規(guī)定”下,把它的復雜密碼在生物的神經系統中沉積下來,最后伴隨人腦的進化和意識的出現,在人腦的復雜的神經和物質結構中沉積下來并且在人的意識中呈現出來,成為人意識的方向性的源泉——人的自我意識。

          

          人的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存在屬性區(qū)別于環(huán)境屬性的一種意識狀態(tài),它由最原始生物的應激性進化而來,是人的意識系統中具有方向性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自我意識把自我和外部客觀世界分離開來,使人在客觀世界中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行動方向。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①自我認識:包括對自我的自然存在狀態(tài)(肢體活動狀態(tài))的認識和對自我在社會關系存在狀態(tài)(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自己在社會網絡系統中的位置和在別人心中的位置)的認識;
        ②自我體驗;
        ③意志體驗和自我調節(jié)。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部分。它是自我意識的基礎,它又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對自身狀況的邏輯性推論。自我評價是以個人意識中經過長期形成的價值意識體系為基準(我們將在價值意識中詳細討論)對自己能力、品德、行為等方面作出的綜合評估。

          

          自我體驗指人的需求心理體驗或者感受類情緒體驗。人的需求體驗有生理和心理兩種,饑餓感和性欲等需求是建立在人生理感官之上的需求體驗,它們是一種有方向性的矢意識。它們雖然和人的自我緊密相連,但屬于人的生命的原始的本能,它們先于人的意識而產生,雖然歸于人的自我意識的部分但是有時能脫離人的自我意識而存在;
        而人的榮辱感、道德感、自尊心等心理反應卻是建立在人的純意識狀態(tài)的需求體驗,就需求本身要受到人生存的社會價值體系的規(guī)范;
        它們是純心理的和純意識的,得到的滿足感也是心理的,它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

          

          自我意識的意志體驗和自我調節(jié)是人的意識中最具有能動性的部分,它是人行為的動力源泉。意志是建立在人的需求體驗之上的意識形式:由需求體驗產生了心理的目標和動機,為完成這些目標和動機積累心理能量的過程,構成了人的意志體驗;
        意志能夠支持人為了實現目標不斷地努力奮斗,實現目標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又使人不得不對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特征進行控制,調整。它們是人的自我意識中最精彩最主動性的部分,它將引發(fā)人的各種復雜的動機,幫助人建設人的價值意識,為人確定各種即時的目標和人生的理想目標。自我意識的方向性,傳承于生命的漫長進化過程和生命的恒久不變的自我。

          

          人的自我意識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從生命的傳承和進化過程中繼承了生命系統的方向性。這種方向性使自我意識是一種矢意識,這種方向性是人的行為的主要依據。人的意識系統中,多數的感覺沒有方向性,不能夠指導人的行為。只有痛感和饑餓感等少數感覺具有方向性,它們指向人的本能性反應。只有人的自我意識,承接了從最初的逆熵物質系統到海洋中最簡單的原生生物到各種復雜的腦系統這一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生命的秘碼,把生命的規(guī)定性——生命的自我,在人的意識中以自我意識的形式呈現出來。

          

          三、人的身體物質系統(人的自我)和環(huán)境事物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人的價值意識和和價值觀念

          

          人的價值意識系統是人的動機指向和目標意識之源。價值意識具有方向性,這種方向性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人的自我意識在其對環(huán)境事物發(fā)生的價值判斷過程中的定向的傳遞;
        另一個,來自社會的價值觀念,是社會價值觀念向人的心理意識中內化的結果;
        但是,這種社會價值觀念的內化必須受到人的自我意識的檢驗。不和人的自我意識發(fā)生沖突,才能夠順利實現內化,因此,人的價值意識系統,在總體方向上是和自我意識的方向性相一致。

          

          1、人的自我意識通過價值判斷活動把方向性傳遞給價值意識,使價值意識具有方向性

          人的自我意識的方向性最后在人的動機意識中表現出來,并成為人的行為的方向性之源。但是,自我意識并不構成人的動機意識的直接動因,人的自我意識,還要在它和環(huán)境事物發(fā)生關系過程中通過對環(huán)境事物的評價建立價值意識,并把它的方向性傳遞給價值意識。價值意識誘發(fā)產生的各種需求體驗,才是人的動機意識的最直接動因。動機意識直接導致人的行為。人的行為的最基本的特點是人絕大多數行為都要受到意識活動的支配。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人的本能需要和行為,比如食欲和性欲,它們是人更本質的需求體驗,由這種體驗產生的需求意識和動機屬于更原始的形態(tài),它們不是由意識活動發(fā)動的,只受人遺傳的身體屬性支配和發(fā)動,它們在人的意識中被映照,并被人的意識過程所控制。

          

          價值屬于關系范疇,具有關系的屬性。人的價值意識有兩種產生途徑:其一是在人的自我和外部的事物之間發(fā)生關系時產生的:當人的自我意識以自我為基準對外部的環(huán)境事物發(fā)出選擇性判斷,認定某一具體的環(huán)境事物有利(有價值)無利(無價值)或者有害(有負價值)的意識判斷時,這種意識行為就成為意識的價值判斷行為,于是就產生了價值意識。在這類價值意識的形成過程中,人的自我意識通過價值判斷把它的方向性傳遞給了價值意識,使價值意識具有了方向性。

          

          2、個人的部分價值觀念是是社會價值觀念向個人心理意識內化的結果;
        內化的過程要受到個人的自我意識的檢驗:只有不和個人的自我意識相沖突的社會價值觀念才能順利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念。

          

          社會是個人生活的主要環(huán)境,社會以其價值觀念向個人的意識系統中內化的方式規(guī)范在社會中生活中的個人行為,使社會中生活的個人的行為有序化。社會的價值觀念有方向性規(guī)定的:道德、法律、風俗、習慣、文化都為在其中生活的人指明了什么事情是好的,應該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好的,不能做的:這些價值觀念以其明確的方向指向,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保證社會的秩序。社會價值觀念通過它向人的意識中內化而成為人的價值意識。內化過程受到人的自我意識的檢驗和規(guī)定:只有最后和人的自我意識的方向性相一致(不一致時必須戰(zhàn)勝人的自我意識,客觀上也是保持了一致)的價值觀念才能內化到個人的價值意識系統中,成為個人的價值意識和行為準則。

          

          人的成長過程中,盡管有長輩的言傳身教,學校教育、社會道德輿論和法律的監(jiān)督作用,但是社會的種種價值觀念也并不能完全內化到個人的意識系統中,成為個人的價值意識。人的自我意識對這些社會價值觀念的接受有選擇性:這些社會價值觀念如果不和個人的自我意識相沖突,即這些外來的價值觀念的方向性和自我意識的方向性相一致或者不沖突,它們就能順利內化,成為個人的價值觀念的一部分,如果一種社會價值觀念的方向和人的自我意識的方向不一致甚至相反,這種價值觀念就不能夠實現順利內化;
        這類社會的價值觀念向個人的價值意識系統內化的過程中就要和個人的自我意識進行斗爭,斗爭的結果,決定個人接受社會觀念與否和接受的程度。

          

          當人類開始形成社會群體的集群捕獵、勞動和生活,社會,就成為個人生存的第一環(huán)境。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也適用于社會對個人的選擇。社會價值觀念,是人在社會中生存的通行證。如果一個人不按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那么,它就不會被這種社會或者亞社會形態(tài)接受,他的生存將舉步維艱。因此,個人接受社會的價值觀念并按基本的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是必須的,也是被強制的?偟膩碚f,社會的價值觀念對個人的自我是有極為有益的,接受一個社會形態(tài)或者亞社會形態(tài)的價值觀念并按這些觀念的要求行為,個人將被這個社會或者亞社會形態(tài)接受,在這個社會或者亞社會形態(tài)中得到自我肯定和生存發(fā)展的權力。而人的自我意識的首要規(guī)定就是要使人在環(huán)境中生存和發(fā)展。因此,總體而言,絕大多數社會價值觀念和個人的自我意識的方向性是一致的,不沖突的,可以很順利地內化到個人的意識系統中,成為個人的價值觀。

          

          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人的自我意識還處在幼稚的發(fā)展時期,許多需求體驗還沒有成熟和經驗,人的自我意識對社會價值觀念的抵抗力是最弱的,個人對社會價值觀念的接受是最快的,這個時期個人接受的社會價值觀念很多會伴隨一個人一生,成為他在生活中的價值準則。當人的年齡越過了這個時期,個人的自我意識已經相對強大和穩(wěn)定,對社會價值觀念的接受速度會慢很多;
        如果某個社會價值觀念和人的自我利益及自我意識中的存在的價值觀念相沖突,他就會強烈排斥這一社會的價值觀念。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一個人的某些童年和少年及青年時期接受的社會價值觀和在以后的生活中和他個人的“自我”強烈沖突,他也會把這類社會價值觀念從他自己的價值意識體系中刪除,以自我意識經過價值判斷形成的自我價值觀念代替之。比如貪污腐敗是一種可恥行為,這是每個人從小都接受的教育,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接受這一觀念。但是,當某些人位高權重,個人的自我劇烈膨脹,他就會把腦中內化的關于貪污可恥的觀念刪去,把自己的貪腐黑手伸向不屬于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的財產。

          

          人的價值意識和價值需求是人需求體驗的目標和動機之源。需求體驗和動機直接導致了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受到人內在的心理意識中內在規(guī)律的支配,即受到人的的價值意識的支配:人為什么選擇這樣的行為而不是那樣的行為?為什么向東而不是向西?為什么都追求接近美的事物而遠離厭惡丑陋的事物?人為什么都在在生活中不斷追求榮譽、權力和金錢?這些,都是由人的意識系統中的價值意識和自我的價值需求所決定。價值需求體驗是個人性的,對個人而言,只有被他的自我意識確定是對他有價值的事物,才能構成他的動機指向,成為他在生活中追求的目標。人的所有需求體驗的目標和動機的最后目的,都是在努力得到目的物的價值;
        而人的行為,則是一個價值追求的過程:勞動的過程中人在創(chuàng)造他所追求的價值;
        食物的價值在于它是人生存所必須;
        而美食、美景、美音、美色的價值在于它能使人得到感管的享受;
        金錢的價值一方面在于它能交換人必須的生活資料,能夠用它購置生活的各種必須品,又能使人在生活中得到自由和享樂。而權力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組織性資源,能提高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等級,在社會的權力關系發(fā)達的國家,甚至能得到金錢不能買到的一切;
        而文化榮譽,則使個人能夠在類的概念上得到永恒的價值肯定。

          

          價值意識的存在形式是觀念,觀念,是一種具有方向性的意識形態(tài),是“矢意識“。各種各樣的觀念按照個人的自我意識規(guī)定的秩序排列,組成個人的價值意識系統;
        這些觀念要經常受到人和自我意識的重新檢驗,(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對于以前合乎要求而當前不合乎自我意識要求的觀念,會被自我意識重新刪除離開個人的價值意識系統,而代之以新的合乎他的自我意識要求的價值觀念。這個價值系統誘發(fā)人的價值需求(主要是社會價值需求),引發(fā)人的動機,并導致了人的主要社會行為和結果。社會價值觀念向個人的心理意識中內化,作為社會價值系統通向個人心理的唯一管道,是社會影響個人價值觀并借助個人的心理意識影響個人的行為的唯一方式(法律等社會強力約束只能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不能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念)。

          

          四、人腦(物質)系統的進化程度決定人的“理性意識”(的能力)

          

          理性是人腦的高級機能,是人腦的一種能力。理性的作用,是幫助人對感覺意識得來的材料樣本、情緒性感受、自我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存在于人腦中的價值觀念及經驗知識,運用腦的邏輯能力綜合在一起進行分析、思考、判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經過由表及里的改造和整理,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飛躍,它能反映事物的全體和本質的內在聯系,使人得出外部客觀事物和自己行為策略的最恰當的結論。

          

          人看不到紅外線,聽不到超聲波,不能憑借本身的感覺器官知曉火星和木星的情況,但是人的理性能力可以使人通過使用工具和儀器延伸人的感覺,看到和聽到這些:理性能力不能代替人的感覺意識,但是能幫助人的感覺意識更好地完成它的功能。

          

          人具有自我感知的自我意識,有感受類情緒性反應,有各種需求體驗和動機意識,但是,在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他如果不顧環(huán)境的情況而一味按照他的自我意識和感受行為,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他必須借助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找出實現自我利益和自我價值的最佳途徑,他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有計劃,有策略,有步驟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理性,不能代替自我意識,不能決定自我意識的方向,但是可以幫助人的自我意識更好地完成它的功能。

          

          人具有個人的價值意識和價值觀,社會也有社會的價值觀念系統,這兩個系統既相互重合又相互沖突著,人在社會中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目標?什么是人真正需要的?什么是表面上需要的?什么東西對人有更大的價值?怎么樣做才能幫助人最大地實現他在社會中的價值存在?人的價值意識不能告訴他,人的理性能夠告訴他,什么才是人在各種環(huán)境中最大的價值目標,人該怎樣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最有效地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理性不能代替人的價值意識和價值觀念,卻可以幫助人有效地選擇符合自我規(guī)定性的價值觀念,幫助人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和行為實現自己的價值。

          

          理性是人腦的一種能力,它必須借前題材料才能夠進行自己的推論:理性只能借助于感覺而感覺,借助自我意識、價值意識形成方向性的判斷而判斷;
        理性不能夠在感覺意識之外形成自己的感覺、也不能左右自我意識和價值意識的方向性判斷:苦的東西(感覺意識)在人的理性中也是苦的;
        危險的老虎(人的自我意識視為危險)在人的理性中也是危險的;
        一臺電腦的科學價值(由人的價值意識作出)在人的理性中還是那個價值。但是,理性能夠通過它的強大的邏輯功能幫助人,使人的感覺更完備,使人的自我意識更成熟、使人的價值意識更有利于自我的生存和發(fā)展。

          

          人的理性的能力依賴于人腦的進化和人類知識經驗的積累:而人腦屬于逆熵物質過程進化到高級階段的產物;
        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科學知識經驗,也是人類生活的累積產物;
        因此,人的理性能力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被人腦神經系統的進化程度所決定,也被人類生活的文明沉積所規(guī)定,而它的內容,則被外部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性所規(guī)定……。

          

          綜上所述,唯物主義哲學關于物質決定意識的理論,雖然在提出之時所依據的科學基礎并不深厚,但是它是符合生物進化和腦意識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哲學推論。這種理論必須在科學的發(fā)展中不斷得到檢驗。而作為哲學理論本身,它也應當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不斷拓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才能在前進的時代潮流中保持自己的影響力。

        相關熱詞搜索:意識 物質 結構 方式 趙云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