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上海戶籍新政的老毛病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改革完全禁止人員自由流動的戶籍制度,是眾望所歸。各地也進行了不少改革嘗試,但所有這些改革,經常是新瓶裝舊酒。
比如,上海近日推出一項戶籍新政,允許某些人員獲得上海戶籍,其條件有: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7年;
持證期間參加本市城鎮(zhèn)社會保險滿7年,在本市繳納所得稅,在本市被聘任為中級以上職稱或技師以上職業(yè)資格,無違反國家及本市計劃生育政策規(guī)定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
應當說,這個政策要比其他城市出臺的戶籍新政稍好一些,那些新政完全是政府刺激房地產市場的工具。上海市在此時出臺這樣的政策,自然也有這樣的動機,不過同時也有吸引人才的目的。該市官員、專家也很為這一點自豪。但稍加思索就會發(fā)現,這種自豪感完全是荒唐的。
戶籍制度建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政府全面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一大制度工具,計劃經濟等其他制度是以此為基礎的,F在人們廣泛注意到的是這一戶籍政策最顯著的特征:禁止人員從鄉(xiāng)村流入城市。但其實,戶籍制度的目的不止于此,它禁止一切人員在任何方向的自由流動。城市人口也不得流向農村,人員也不能在城市之間自由流動。北京人遷徙到上海同樣不能獲得戶籍。
從這個角度看,上海市的戶籍新政,乃至于其他城市完全基于功利目的而出臺的買房入戶政策,都是在僵化的戶籍制度上撕開了一點小縫,至少有一部分人可以享受遷徙自由的權利。但所有這些政策,也都有極大的局限性。
在經典戶籍制度下,人員并不是不能流動。戶籍制度的本質是禁止個人、家庭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遷徙,而此禁令其實是為了方便政府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人口流動。政府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以戶籍制度的收放來安排、控制人員的流向與規(guī)模。過去幾十年來,鄉(xiāng)村精英一直都是可以流入城市的。政府之所以放開這個口子,是因為政府相信,資源聚集于城市,可以推動現代化事業(yè)。
這也正是上海市此次戶籍新政的內在邏輯。戶籍是城市政府為自己聚集資源的一個工具。對于城市政府來說,有控制地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增進本地利益。城市政府愿意接納的是“人才”,而不是“人員”、“人口”。
這兩者的區(qū)別是巨大的。很顯然,“人員”是隨機的,法治國家的所謂“遷徙自由”,指的正是隨便什么人,白領也罷,企業(yè)家也罷,農民也罷,甚至乞丐!叭瞬拧眳s是政府明確認定的。誰是人才,往往由城市政府單方面說了算,只有那些在政府看來對政府有用的特定人員屬于人才,因而,政府需要什么人,什么人才能獲得戶籍。
因此,戶籍新政所允許的人員流動,是政府挑三揀四的結果。人才在城市政府眼里不過是一種生產要素而已,是實現政府目標的一件工具,與資本、土地無異,而不是具有尊嚴、理應享有平等權利的人。以吸引人才為目的的戶籍制度改革,雖然算是朝著廢除戶籍制度的正確方向邁出了一小步,但并未從根本上脫離戶籍制度的控制邏輯。
很多專家援引香港吸引內地人才的計劃或者美國針對中國技術人才的入籍計劃,來論證本地政策的合理甚至高明。這些人完全忽略了一點:大陸人士與香港的關系,絕不同于陜西人與上海的關系,至于中國人相對于美國,更是外國人。現代國家禁止人員在國家之間自由流動,本身就是現代國家制度之惡。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套用到國內不同地區(qū)之間,更是思維混亂的表現。奇怪的是,如此混亂的說法,不斷出自官員、專家之口。這令人不能不懷疑,很多決策者、專家從來沒有弄清,什么是現代國家,什么又是政治與法律上的“統(tǒng)一”。
現代國家都是國民國家,至少是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它的根本特征是,每個人在國境之內完全平等,在境內任何地方都能夠享受到國家法律的平等保護,這包括,他可以在境內自由遷徙,任何地方政府不得對此施加不合理的限制。僅對特定“人才”開放戶籍,就屬于不合理的限制,因為它取消了普通人的遷徙權。而在一個現代國家,如果人們不能自由遷徙,怎么能算是“國”民?
來源:華商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