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李世洞:從“常凱申”,到“布雷頓伍茲體系”

        發(fā)布時間:2020-06-2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引子

          

          頃讀《聯(lián)合早報》2009年6月11日文《中國學術界鬧笑話 蔣介石竟變成“常凱申” 》。據(jù)該文介紹,一篇署名“高山衫”的網(wǎng)絡文章揭露,由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書中,僅名字翻譯謬誤就有幾十處,其中最荒唐不過的,當屬蔣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為“常凱申”,結(jié)果成為中國名校制造的又一起學術笑料。該書作者是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副教授。忍俊不禁之后卻涌出了濃濃的苦澀和悲哀。不由得想起我在14年前寫的一篇小文章——《從“布雷頓•伍茲體系”說開來》。14年過去了,仍然冒出了比那個還荒唐的的讓人想哭的笑話,這究竟是一種偶然還是反映了我們學術界某些普遍的現(xiàn)象呢? 當時該文刊登在《中國美國史研究會通訊》上,讀到此文的恐怕不多。

        因此筆者又翻出舊文,不揣冒昧,“重復發(fā)表”。無他圖,僅在于給學術界朋友提供進一步思考的材料。下面就是該文原文,為適應新情況,個別字句做了改動。

          

          《從“布雷頓•伍茲體系”說開來》

          

          為紀念二戰(zhàn)結(jié)束50周年,想“趕時髦”寫篇東西,在參考一篇譯文時,發(fā)現(xiàn)有“布雷頓•伍茲體系”一語(入江昭:歷史學的國際化,載《現(xiàn)代史學的挑戰(zhàn)》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第535頁)。初讀茫然,以為是好標新立異的山姆大叔又搞的一個什么新花樣。繼讀則釋然,原來“布雷頓•伍茲”(Bretton woods)就是指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1944年7月,40幾個國家的代表在此開了一個國際會議,決定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安祭最D•伍茲體系”,大概就是指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在前幾年我國加入(恢復)世貿(mào)(當時稱作“復關”——恢復關貿(mào)總協(xié)定的席位)組織呼聲甚高的形勢下,這個專有名詞起碼在學界已不陌生。但不知何原因,卻弄出這么一個人物化的“布雷頓•伍茲體系”的譯名來。由此引發(fā)一些感想:

          其一,做翻譯者難,做個好翻譯者更難。譯出的東西要既信且達又雅,不僅需要具備駕馭兩種文字的能力,精湛的專業(yè)修養(yǎng),還得有廣博的知識。換言之,既要專又要雜。歷史著作,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三教九流,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特別是出自老美學者手下的作品,更喜歡時不時地夾一些俏皮話,俗語典故,以增加文采,吸引讀者。可是對我們這些“老外”的譯者來講,就增加了理解和翻譯的難度。不認真對待,就會出現(xiàn)紕漏,甚至鬧出笑話。翻譯,絕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緊靠詞典就能完成的“文字轉(zhuǎn)軌”工作。它包含著再創(chuàng)造的艱苦勞動。外譯中,中譯外,均概莫能外。十幾年前看到一篇談論翻譯的文章(已記不住具體名稱了),大致意思是:一位“老外”將《水滸傳》翻譯成英文,譯到武松打虎一節(jié),店小二“計劃供應”完水酒后不再讓喝時,武松氣極罵道:“放屁!”(本人未查對《水滸傳》原文)。

        這位洋兄弟竟將此話直譯成“Break Wind”(生理意義上的“放屁” ),弄得外國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認為中國古典名著狗屁不通。上世紀50年代,一位蘇聯(lián)專家視察一家工廠,詢問該廠負責人下一步有何打算,該負責人回答:胸有成竹。翻譯老兄竟譯為:肚子里有根竹竿。專家急了:“還不趕快送醫(yī)院搶救!”諸如此類的事實或者笑話,皆說明翻譯絕對不是“詞典加鋼筆(嘴巴)”的活計。遺憾的是,不少人仍把翻譯作品等而下之,申報正高職稱或者博導職務,如果光有翻譯著作(翻譯專業(yè)除外),那就連門也沒有。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們認為:“翻譯不是創(chuàng)作!

          我無意貶低撰寫專著的艱辛和其產(chǎn)品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但如果認為搞翻譯很輕松,其作品不含創(chuàng)造性勞動,那就有片面和膚淺之嫌了。其實,從某種角度上看,翻譯更有其難處。譯者不能像專著作者那樣,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發(fā)揮論證。他必須跟著原著走,而這“走”又不能亦步亦趨,必須若即若離!凹础钡倪^頭是直譯,“離”的過頭會走樣,后果都是歪曲。而要做到恰如其分,真是需要“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那樣的推敲功夫了。其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絕對不亞于撰寫專著。專著高,還是譯著高,不能籠統(tǒng)判定,必須具體分析。遺憾的是,喜歡“一刀切”的中國,眼下還難以做到這一點。

          其二,建議稿翻譯的女士先生們,別自砸招牌。下筆翻譯時,一定要做到一絲不茍。“一絲”者,細小也!安黄垺闭撸J真也。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專有名詞,也要弄懂、弄準。前面說的要有廣博知識,那只是力爭的目標。事實上,誰也成不了事事皆曉的“萬事通”。這就需要向工具書、專家、專著請教,切不可用“大概也許差不多”的想當然態(tài)度對待之。老一輩學者在翻譯時為了一件事,一個詞,花幾天功夫查閱資料,甚至寫信向海內(nèi)外學人請教的事例比比皆是。他們的這種學風確實值得我們學習。“無錯不成書”這句話,我以為它只在既嚴格的界定下才具備真理性,即它是指“終點”,而不是指“出發(fā)點”。一本書出來了,出現(xiàn)了瑕疵謬誤,可曰:“無錯不成書”。但如果開始動筆時,就以此話為座右銘,那就很危險。他可能成為馬虎有理的依據(jù),粗制濫造的盾牌。為了避免這句話可能引起的負效應,我想最好還是“書無完書”取而代之。

          抓住一個詞的誤譯,寫出這一大堆文字,絕對不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對譯者刁難揭丑,實在是因為筆者在閱讀一些翻譯作品時,常常發(fā)現(xiàn)這類甚至比它還荒唐的謬誤。它是馬虎學風在翻譯工作上的一種表現(xiàn),反映了“翻譯不過是文字轉(zhuǎn)軌”的一種輕視心理。如不注意克服,對讀者有害,對自己也不利。“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希望學界同行,多在“勤”和“苦”字上下點功夫,出點力氣,使學術界的“假冒偽劣”產(chǎn)品日益減少,甚至銷聲匿跡,讓真品精品茁壯成長,學壇欣欣向榮。

          

         。ㄔd《美國史研究通訊》95年第4期,此次刊登時做了一些修改)

          

          2009年6月11日

        相關熱詞搜索:布雷 伍茲 體系 李世洞 常凱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