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三個王朝更替是怎樣
發(fā)布時間:2020-11-07 來源: 讀后感 點擊:
印度三個王朝的更替是怎樣的
導讀:我根據(jù)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關于《印度三個王朝的更替是怎樣的》的內容,具體內容: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 2000 年前后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共有三個較大的王朝,包括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臥爾王朝。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三個王朝的更替,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 2000 年前后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共有三個較大的王朝,包括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臥爾王朝。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三個王朝的更替,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大帝國。
公元前 327 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率軍隊越過興都庫什山侵入西印度,所到之處建立了據(jù)點。亞歷山大試圖征服恒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羅和拉瓦爾品第,向南部和東部推進,遭到當?shù)亓α康牡挚。當時恒河平原最強大的勢力是摩揭陀國,處在難陀王的統(tǒng)治之下。大約在公元前 317 年,該國一名出身剎帝利貴族、叫旃陀羅笈多的青年,在他的足智多謀的顧問考底利耶的協(xié)助下,率軍擊敗了西北印度的馬其頓人的部隊,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后他進抵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推翻了難陀王的統(tǒng)治,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孔雀王朝。他又吞并周邊若干鄰國,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到了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阿育王時代,孔雀王朝達到鼎盛。他即位 8 年后,征服了東南海岸的羯陵伽國,此時帝國的版圖幾乎包括除
泰米爾地區(qū)的整個印度和阿富汗的相當大一部分。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強大的國家權力,完成了多項重要的事業(yè)。例如,旃陀羅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發(fā)達的道路系統(tǒng)。道路設有驛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標記。阿育王時代又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三里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在主干道的交叉點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候使用。此外,為了提高農業(yè)產量,帝國還在各地修建了運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較完善的灌溉體系。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統(tǒng)治范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持。這些詔文是用多種文字寫成的,被稱為"阿育王詔敕"。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東南海岸各地都有發(fā)現(xiàn)。有的詔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巖上的。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提倡和保護佛教,社會上流傳著他與佛教的一些故事。據(jù)說,在他當君王的早期,用暴力和酷刑治理國家。在首都華氏城北部有一個監(jiān)獄,人們稱它為"阿育王監(jiān)獄"。在監(jiān)獄里,使用各種刑具嚴刑拷打犯人。國王曾下令,任何人只要進了這座監(jiān)獄,就別想活著出去。一天,一位佛教的圣者毫無原因地被關了進去,獄吏將他投入熱水鍋里,水竟無法燒沸。獄吏將此事報告給阿育王,他感到很奇怪,便對佛教開始感興趣。后來他下令取消了那座監(jiān)獄,并修正刑法,對犯人從寬發(fā)落。這時,他的軍隊恰好平息了羯陵伽地區(qū)的叛亂,殺戮了成千上萬的叛亂者,并俘虜了許多人。阿育王良心受到責備,產生了悔恨和悲憫之情。他下令將所有俘虜釋放,并發(fā)布了一封表示懺悔的文書,之后穿上僧袍,皈依了佛教。他下令禁止打獵,并親自食素,獻身于實施"大法"(道德與虔誠)統(tǒng)
治。這導致了孔雀王朝內外政策的重大變化。阿育王放棄了以屠殺和放逐人民為手段的軍事征服,釋放了戰(zhàn)爭俘虜,對民眾采用"虔誠感化"的政策。
同印度許多傳說一樣,這個故事很難說到底有多少真實成分。不過,阿育王推崇佛教,倒是可由他發(fā)布的多個詔敕來證明。在這些詔敕里,他贊揚佛教,勸告人們皈依佛教,并將佛教精神體現(xiàn)到日常生活中。他明令禁止濫殺動物,并設立人與動物醫(yī)院,向窮人施舍。他還在印度各地興建佛寺、佛塔,親自巡拜。佛教徒稱他為"轉輪圣王"。他雖是熱心的佛教徒,但也不排斥其他宗教。耆那教、婆羅門教等也受到同樣的保護。由于他的善德善行,印度人民至今還懷念這位國王。
印度笈多帝國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創(chuàng)建的另一個大帝國。
沙摩陀羅笈多(公元 335——380 年)統(tǒng)治時代,笈多王朝大規(guī)模向外擴張,他在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東部后,又揮師南下,征服奧里薩和德干東部,勢力一度擴張到南印度馬德拉斯西南地區(qū)。他海上的勢力擴大到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和爪哇等地的印度人僑居地區(qū),為印度歷史上另一個輝煌的大帝國——笈多帝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沙摩陀羅笈多被稱為印度歷史上的拿破侖。他的事業(yè)由他的兒子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繼承。后者在位時間大體是公元 380——413 年。超日王繼續(xù)實行對外征戰(zhàn)政策。他一方面用聯(lián)姻的辦法,加強與北印度和德干地區(qū)酋長們的關系,以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同時向統(tǒng)治西北印度的幾個塞種人小王國進攻,繼續(xù)擴大帝國的版圖。到公元 409 年前后,除了克什米爾以及印度南端的一些小王國外,幾乎統(tǒng)一了全印度,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
笈多王朝統(tǒng)治下的印度,經歷了約 100 余年的政治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時期。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控制著下面眾多的小王公,王公下屬的官吏管理著行政。在這個時期內,以經濟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為中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旃陀羅笈多二世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修復了許多被破壞了的大型灌溉設施以發(fā)展農業(yè)。笈多王朝控制著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同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希臘、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進行廣泛的貿易。對東南亞及中國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恒河三角洲以及羯陵伽港口,即沿"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印度商人經馬六甲海峽到達過中國的廣州進行貿易。當時帝國使用統(tǒng)一的貨幣地那拉。由于工商業(yè)的發(fā)達,城市里出現(xiàn)了一個富裕的工商階層,這些人成為高雅文化的消費者。我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況。他在歸國后撰寫的《佛國記》(即《法顯傳》)中,稱贊笈多王朝統(tǒng)治者施仁政,"人民殷樂",實際上當時正是王朝的鼎盛時期。
旃陀羅笈多二世還實行宗教寬容政策,扶持學術文化,使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個方面——宗教、哲學、戲劇、詩歌、藝術以及天文學、數(shù)學等科學技術方面都呈現(xiàn)出繁榮的局面。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據(jù)說旃陀羅笈多二世當政時,身邊有九位大學者,號稱后宮"九寶"。這九位學者是:劇作家和詩人迦梨陀娑、天文學家彘日、名醫(yī)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納卡、字典學者阿馬拉辛哈、數(shù)學家桑庫、詩人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爾帕拉、文法學者瓦拉魯奇。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些人都是大知識分子,把他們稱為"寶",可見當時統(tǒng)治者對知識和人才的重視。
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個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統(tǒng)文化
——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也可以說是中世紀印度文明的全盛期。它被一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與我國的盛唐相媲美。從文化上看,在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出現(xiàn)全面繁榮的同時,印度文化也趨于成熟和定型。
印度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帖木兒攻占德里,主要是為了掠奪,并沒有建立統(tǒng)治。建立統(tǒng)治的是他的第五代孫巴布爾。巴布爾機智、勇敢、力氣過人,他的奶奶是成吉思汗的一個親戚,這樣,他將就著算是繼承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兩方面的血統(tǒng)。相傳他曾在5分鐘內單獨一人憑打斗殺死5個敵人,兩天之內騎馬飛馳160英里,為了與人打賭曾兩次游泳橫渡恒河。巴布爾幾次率兵征戰(zhàn),打敗了德里蘇丹軍隊。1526 年,即巴布爾 22 歲時,以一支 12000 人的精銳騎兵部隊,擊敗了土耳其依卜拉欣君王的 10 萬大軍,殺死數(shù)千名俘虜,占領德里,建立了莫臥兒王朝。在印度所有外來的統(tǒng)治者中,莫臥兒王朝可以說是最偉大的一個王朝,它的行政統(tǒng)治較完備,各宗教的關系以及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較融洽,經濟和文化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這個王朝給印度注入了伊斯蘭教文化因素,使印度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巴布爾還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留下一部文筆優(yōu)美的回憶錄,死時 47歲,可惜。
莫臥兒帝國到了阿克巴大帝(1542——1605 年)時代達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可與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
"阿克巴"意即"最偉大的",是印度人對他的稱呼。他的原名叫穆罕默德
什么什么的記不清了。他是巴布爾的孫子,有著頑皮、好動、勇敢、機智的天性,喜歡做各種危險的運動。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騎士,喜歡玩馬球,并發(fā)明了會發(fā)光的馬球以便夜間也能進行這項運動。他學會了如何駕馭兇悍的象群,并隨時準備外出獵取獅子與老虎。他 14 歲那年,被伊斯蘭教教士請去,用彎刀砍掉一俘虜?shù)氖准,由此得到了伊斯蘭教武士頭銜——"異教徒的劊子手"。他不愛讀書,宮廷請了許多有學問的教師來教他讀書,但都遭到他的拒絕。
18 歲時他已獲得了全部的統(tǒng)治大權。他繼承了他祖父的熱忱與貪婪,向外擴展疆界,經歷一連串的殘忍苦戰(zhàn),征服了南亞次大陸大部,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印度的歷史長河流淌到 16 世紀中葉,出現(xiàn)一個平靜而寬闊的區(qū)段,這就是統(tǒng)一強盛的莫臥兒王朝時代。
到阿克巴逝世時,莫臥兒帝國的版圖已包括北自克什米爾南至哥達瓦利河上游西起喀爾東到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廣大地區(qū)。1566 年,帝國首都遷至阿格拉。阿克巴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要比德里蘇丹時期出色得多。在他統(tǒng)治時期,政府對全國的土地重新丈量和分類,并根據(jù)土地類型按新稅制征稅。這些作法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帝國經濟繁榮,宮廷生活豪華,此時的印度再次躋身于當時世界富強國家之列。
在文化上,莫臥兒王朝雖推行伊斯蘭教,但為了統(tǒng)治廣大印度教徒,統(tǒng)治者也大量任用印度教徒,因而阿克巴的宗教政策是相當寬容的。他試圖為他的帝國制訂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推行一種以皇帝為最高神明的新宗教。他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總帶有或多或少的陰影。"據(jù)
說他還吸收各宗教的精華,創(chuàng)造了一個叫"神一教"的世界宗教。這個宗教雖沒有流行開來,但他對宗教的寬容態(tài)度影響了他以后的統(tǒng)治者,也促進了兩大宗教的融合。他雖然是個文盲皇帝,但后來他承認了書籍的價值。
他治世時,注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建立了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圖書館。這些資料包括許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底稿和繪畫作品。在他統(tǒng)治的時代,詩人、畫家、建筑家、雕刻藝術家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被贈送大批皇家的物品。他親自監(jiān)督印度教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翻譯。他自己不能讀書,只能靠他人讀給他聽。他經常找那些深奧難懂的書卷來研究,由此獲得了淵博的知識,最后,他竟成了一位愛好文學與藝術的文盲學者,真是奇人!在他的提倡和保護下,文學、藝術、繪畫、音樂等,每一種藝術都出現(xiàn)了繁榮。
菩提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凡佛得到的啟示
阿克巴大帝死后,其子賈漢杰即位,繼續(xù)推行阿克巴的政策。在從阿克巴大帝到其孫子沙賈漢的大約 100 年間內,帝國版圖又有所擴大。但到了莫臥兒王朝的奧朗則布皇帝(1658——1707 年)治世時期情況有了變化。奧朗則布生性拘謹,對伊斯蘭教極為虔誠。他推行偏狹的宗教政策,毀壞印度教神廟來改建清真寺,致使各地怨聲載道,戰(zhàn)亂不斷,各地獨立勢力增強,帝國出現(xiàn)衰落。1707 年奧朗則布死,王朝又經歷了幾個君主,但時間都很短。這時的莫臥兒帝國實際控制的范圍已經很小,后來僅限于德里王宮周圍的一小片地區(qū)。最后,在馬拉提人的打擊下,帝國徹底瓦解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