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對歐洲文明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7-12 來源: 精準扶貧 點擊:
課程名稱: 人類進化與文明
授課老師:
姓
名:
學
號:
班
號:
課程論文課程論文
論題: 論宗教改革對歐洲文明發(fā)展的影響 摘要:宗教改革的原因就是復雜的,文藝復興的影響、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世俗政治格局的影響,除了這些世俗的原因之外,宗教改革運動必然有其深層次的思想淵源,這種內在的動力促使改革隨后朝著它不可預知的方向前進,對西方的發(fā)展造成了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引入并探討此次宗教改革對于西方近代文明在各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宗教改革
原因
思想淵源
影響 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在政治上處于分散狀態(tài),基督教以羅馬教皇為中心結成國際性組織。教會不僅控制了人們的思想,實行愚民政策,而且利用它在社會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使哲學、科學、文學都成為神學的附庸,為神學服務。教會認為凡與信仰無關的知識都就是無用的,它讓人民“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與神學”。另外,天主教會還就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勢力集團。政治上,教皇不僅掌握著教會最高的行政權與司法權,還可以裁決俗界各國的糾紛,任意廢止各國的世俗法律,甚至決定各國皇帝與國王的廢立;經濟上,天主教會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三分之一,還向全體居民征收什一稅,利用各種手段搜刮錢財,如教皇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比德意志皇室的年收入還多;精神上,教會還占據著意識形態(tài)的統治地位,用神學理論為封建統治辯護,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為封建統治與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此,教會不僅成為了統治者的政治工具,壟斷了人們的精神,享有尊榮與特權,壟斷了圣經
的解釋權,甚至,宗教的政治化程度,導致了教庭與皇權的緊張。
針對羅馬教會體制與教皇的專制統治,改革的呼聲首先來自宗教體制內部。在 14 世紀開始,教會內部通過召開宗教大會,試圖用大會討論形式來糾正與防止因教皇濫用權力而造成的禍害。之后以愛拉斯謨與蒙田為代表的天主教改革派,受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影響,主張用溫與的、開明的、更符合人性的思想與教會統治形式來代替羅馬宗教的教條主義與專制主義。雖然她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張并沒有得到羅馬教廷的采納,但愛拉斯謨等人主張的宗教個人化與平民化,以及通過教育而非強制手段的宗教信仰思想,對宗教改革后期的宗教寬容觀與信仰自由形成起過很大影響。
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就是教皇企圖通過“贖罪券”這種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用來增添建筑與藝術的輝煌的手段來滿足教皇個人無度的花費。1517 年,通過行賄當上大主教的亞爾伯特為了償還行賄簽下的巨款,自愿從當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行“贖罪券”,
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在她的“九十五條論綱”中批判了教會的這種做法并闡述自己的改革思想。這篇矛頭直指羅馬教皇的基督教論文被公認為宗教改革的開端!毒攀鍡l論綱》主要就是針對教會提出的通過購買贖罪券來進行贖罪的理論而進行辯駁的。路德針對性的提出了人對于本身的救贖應該通過對基督的信仰就能得到,而不必通過羅馬教廷這個中介,將信仰從教廷剝離而歸于信徒本身,這就是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她的真正目的在于否定教會在宗教信仰中的絕對權威。隨后在數次與羅馬教廷的斗爭中,路德表示拒絕放棄自己的理論。在德國諸侯
的幫助下,路德的新教印象深遠。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的另一個先驅,加爾文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宗教理論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在加爾文領導下,日內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資本主義共與國。加爾文改革的影響之巨更就是舉世罕見。作為宗教改革時期最完備的神學體系,加爾文教的影響輻射整個歐洲大陸,甚至后來有一批加爾文教徒乘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有的歷史學家稱加爾文為“美國之父”。而對于解放思想而言,加爾文教更就是大大鼓勵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精神。加爾文改革的理論來源十分廣泛,有中世紀奧古斯丁的宗教思想,還有馬丁·路德宗教思想。但就是就結果而言,加爾文教對于整個歐洲的意義遠大于奧古斯丁與路德教。其次,加爾文不斷對外發(fā)展歸正宗的影響。使之在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后,最最重要的就是,加爾文的預定論,她關于天職、善功等的論述成為了后來資本主義精神的標桿。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在極大的程度上的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我們都知道,西方文化以宗教為主,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宗教,一旦宗教進行改革,意味著整個民族的人民的生活與宗教信仰要發(fā)生一定的改變。這屬于一項全民運動,它不僅清洗了中世紀污濁的教會制度,更給廣大教徒的生活帶來新的希望。這就就是宗教改革最重大的意義與影響。
在我瞧來,宗教改革對歐洲文明主要有以下幾個影響。
一、宗教改革對民族國家意識的促進作用
在宗教改革之前,歐洲人對于自己的國家并沒有十分明確的概
念。傳統的依附于封建領主讓她們無法形成民族國家這個意識。路德的宗教改革讓老百姓開始意思到自己不單單屬于封建領主,而就是屬于一個民族國家,同時羅馬神圣教廷開始被地區(qū)性的小教會組織所代替,這一變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帶來了讓君權擺脫了神權的束縛,否定了教皇的絕對統治地位,強化了君主與封臣之間的聯系,加強了封建君主的統治權力。進行宗教改革的國家的君主逐漸將教會掌控與自己手上,王朝國家讓位于民族國家。在宗教戰(zhàn)爭期間,荷蘭人憑借新教信仰抵御了西班牙人的入侵;瑞士經過宗教改革,分散的各洲組成了統—的聯邦,在教皇權力與哈布斯堡王朝衰落的有利國際環(huán)境下,完全擺脫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統治,成了—個主權 國家,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尼德蘭的宗教改革與反西班牙封建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相伴而行,最后建立了獨立的荷蘭共與國。經過宗教改革風暴的洗禮,除德國與意大利仍處于離破碎狀態(tài)外,西歐—批統一的民族國家走上了發(fā)展壯大的道路。
當然新教并未造就近代世俗國家,宗教改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新興民族意識的覺醒,然而它卻幫助近代國家從宗教權威的藩籬里解放了出來,使政教合一變?yōu)檎谭蛛x,這樣的國家自治就是近代資本主義政治生活中的—個基本特征。
二、促進了西歐各民族思想的解放與科學的繁榮 信仰自由就是宗教改革的后果之一,而宗教信仰自由觀的形成加強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個人意識”與“自我中心”觀。這種宗教個人主義式的自由觀可以表述為“個人信仰不需要中介,她對自己的精
神命運負主要責任,她有權利與義務以她自己的方式并通過她自己的努力,直接建立與上帝之間的聯系。”這種自由觀指出上帝直接與個人有契約關系,而不就是天主教宣稱的教會代表人類集體與上帝發(fā)生協議關系。宗教個人主義在宗教信仰領域里反對經院似的權威主義、教條主義的宗教觀,反對以教皇為代表的至尊權威。人們傾向于獨立思考,在不同意見與認識中通過論辯來認識真理,新教的宗教觀在某種意義上就就是鼓勵個人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決心與勇氣。“統一教義這個中世紀的愿望必須放棄,這于就是擴大了甚至在種種根本問題上人的獨立思考的自由。” 崇尚獨立思考的思想自由也給宗教改革之后的17 世紀帶來了科學的繁榮。17 世紀無論就是自然科學還就是社會科學都產生了重大成果。伽利略、牛頓、萊布尼茲、笛卡爾、洛克差不多都就是這一世紀的人?梢钥隙ǖ卣f,17 世紀這幅壯麗科學奇觀直接得益于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思想與信仰的自由,而且也為隨后的工業(yè)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房龍感慨地說“自由思考的障礙一旦掃除,被阻塞了近千年的科學探索潮流便沿著自然形成的渠道奔騰而去,一度中斷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哲學家的成果又從以前丟下的地方重新撿起來。” 三、推進了歐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程 宗教改革運動不僅對宗教神學作了深入的批判,而且提出了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神學體系,即新教教義。其核心內容就是“信仰得救”與“預定論”。這種新型的宗教觀認為,《圣經》就是教徒信仰的唯一依據與權威,人的靈魂得救依靠對基督的信仰,從而推翻教會長期鼓吹
的善功救贖論與教皇最高權威論。這一帶有顛覆性的改革運動,雖然,樹立了新的權威,但也攪動與活躍了歐洲文明進程。
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各國擺脫了教廷的政治干涉與經濟剝削,國家機構走向世俗化。一種新的世俗制度在西歐興起。與此相繼發(fā)生的文藝復興運動,與之相輔相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與空間。促進了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由于新教強調教育的普及,強調個人理性對《圣經》的理解,使教育的普及成為理性的啟策,一反中世紀蒙昧主義的教育與對任死教條的服從,使歐洲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理性主義的氛圍,這必然在歐洲厲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德國隨后出現了資產階級文化啟蒙袋將萊辛、席勒、歌德等。此外,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黑格爾也直接繼承了新教的批判精神,在近代西方的哲學領域中作出了白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龍文武 ,周蓉:《從文化角度瞧宗教改革在歐洲歷史上的作用與意義》,《大眾文藝》雜志 2) 金相文:《學!,2002、04 3) 張若愚:《英國宗教改革及影響》,2009、02 4) 張仁穎:《論馬丁·路德對德國文化的影響》,《德國研究》2002年第 2 期 5) 洛克:《論宗教寬容》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