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歷史的價值

        發(fā)布時間:2017-02-0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的價值篇一:淺析科學技術歷史研究的價值

        淺析科學技術歷史研究的價值

        摘要: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回望歷史長河,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了那些表面上的浪花和波瀾,而忽視了貼近河床的潛流。技術就是這些潛流中最重要的一股。本文闡釋了科學技術歷史研究的多元價值以及給出了一些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科學技術歷史 多元化價值

        釋家三世佛的哲學是:要用三雙眼睛看世界——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是智者的思維,也是賢者的思維。因為不了解過去,就不能科學地認知現(xiàn)在;而不了解現(xiàn)在,也就不能科學地認知未來。歷史學正是認知過去的學問。所以,在文明的時代,智者應學歷史,不學歷史不能成為智者;賢者應學歷史,不學歷史不能成為賢者。其實特別是科技史,因為科學技術史第一生產(chǎn)力。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研究科學技術歷史的多元化價值。

        (一)認知

        科學技術是人類睿智的結晶,從古至今的一切認識成績中,科學技術突出的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釋

        歷史的價值

        放的精華。然而這些精華是如何發(fā)展兩來的?其發(fā)展是否其有內(nèi)在的規(guī)律?諸如此類的阿題研究,都需要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挖掘和整理科學技術發(fā)展歷程中所留下的各種史料和實物,其實,無論是牛頓的力學定律,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今天的任何科技成果,實質(zhì)上都是歷史的產(chǎn)物,只要它是現(xiàn)實的,實質(zhì)也就是歷史的。

        人類的發(fā)展在于,不再盲目于任何事物,而是有理性地從事某種事物,也就是說,人們要問個為什么,并且要考慮邏輯性與合理性,然后才去行動。人們閱讀歷史、解讀歷史,目的就是為了現(xiàn)在,人類的進步與人們對歷史的了解與解讀有關,因為歷史囊括了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切成功的規(guī)則與失敗的教訓。如果一個民族不讓失敗的歷史重演,那么就不能推出它的進步是可能的。歷史,就如同法律上的一個個案例一樣,可以使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有某個參照物,判斷的準繩。一個遺忘歷史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永遠也走不出童年期的民族,童年雖然有其天真可愛的一面,但是它也具有無知野蠻的一面。

        所以它所具有的認識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當今知識高度綜合和信息爆炸時代,這一價值更是不能低估。

        (二)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直接相關。由于一定的生產(chǎn)力水平?jīng)Q定著特定的生產(chǎn)關系,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一定的上層建筑,而科學技術又是生產(chǎn)力的重要決定因素,從而作為上層建筑的倫理道德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狀況是顯而易見的?v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以看出,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科學技術水平不同,則其所形成的倫理道德也不同,就猶如封建制度下的倫理道德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倫理道德不同一樣,它與科學技術的水平密切相關。今天,科學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可以開展對動物以至對人進行“克隆”的高度,面對這樣的新形

        勢,已出現(xiàn)許多舊的倫理道德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只有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調(diào)整人與人的道德規(guī)范,形成與時代發(fā)展相一致的倫理,才是最終合理的結論。為此,學習和研究科學技術史,能使人們正確對待科學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后果,找出其在新時代條件下與倫理道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而促進與時代發(fā)展向一致的倫理道德的形成,這對于社會進步將是十分有利的,其價值不容忽視。

        (三)精神

        科學技術史實質(zhì)也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史,這部活動史活生生地記載了無數(shù)科學家為探索和追求真理前仆后繼、不懼艱險、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艱難歷程,它鮮明地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毋庸置疑,學習和研究科學技術史對于樹立和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價值。其實,人除了物質(zhì)生活,還需要精神生活。隨著當今社會越來越發(fā)達,體力勞動更多為機器所取代,相對而言,閑暇時間越來越多,精神生活在人一生中所占的地位就進一步提高。未來所謂的窮人,有一部分就是精神上的貧乏。歷史可以把迄今為止人類最美好的事物集中起來,供人們欣賞、使用。閱讀科技文字的享受,比目光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城市不知要豐富多少倍,何樂而不為呢。

        (四) 經(jīng)濟價值

        在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中浩繁的科學技術活動及其成果,實在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寶庫,具有重要的開發(fā)與利用價值。實踐證明開展科學技術史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在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建設中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尤其在我國全面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大好形勢下,加快和加大科學技術史的開發(fā)性研究,充分將其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價值,是當前開展科學技術史研究時務必給以高度重視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關于科學技術研究的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科學技術是塑造我們文明和生活最重要的元素?墒牵膶W藝術越古老,我們就越是一唱三嘆;而科學技術越古老,就越是無人喝彩。 相對于文學史和藝術史而言,科學史和技術史從來都是最寂寞的;在我們國家,似乎更是如此。面對這些嚴重的問題,我們在研究方法上應該多注意一些問題。

        (一)、 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不能局限于一些既有的正統(tǒng)的觀點和結論,這樣永遠發(fā)現(xiàn)不了新東西。敢于引進新理論和新方法?萍际肥腔A研究中的一門學問。做這樣的學問,就該向國際一流水準看齊。我們須要從理論上總結中國學者研究科技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了解國際科技史研究的主流和新進展,盡快引進國外的科技史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學科建設。要積極開展學科史研究、跨學科的專題研究和綜合性研究以及科學、技術和醫(yī)學的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使研究成果具有更多的解釋功能和啟發(fā)功能。有了足夠的思想積淀,再進行創(chuàng)新,一定會有所突破。

        (二)、 要注意應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如統(tǒng)計的方法)。擁有一些具體的定量指標有利于研究。比如,普賴斯通過統(tǒng)計的方法才發(fā)現(xiàn)了文獻指數(shù)增長規(guī)律。

        (三)、 要有歷史的觀點。

        應重視材料的翔實可靠。要把人物、觀點等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分析,不能以今人之是非評價古人。例如,燃素說、預成論等這樣一些今天看來是不科學的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深刻的原因的,有些甚至是合理的。

        (四)、 最好能解剖麻雀。

        比如,研究一個重要科學家,研讀他的全部著作(包括通信、日記等等),同代人對他的評價,把握住他的思想發(fā)展脈絡。當然,要有可能獲得所有這些資料才行。這樣的深入一些的研究,常常比包羅萬象的通論更有價值。

        (五)、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鞏固與國際的中國科技史圈子和漢學界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加快融人世界科技史大家庭的步伐,使我們的科技史研究進一步地國際化,提高中國學者在世界上的聲音;诠餐呐d趣,與國外科技史研究機構和組織建立交流關系,開展合作研究,多參加或參與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和活動,爭取到國外做訪問研究的機會。鼓勵青年學者到科技史的發(fā)達國家留學,直接吸收國外的理論和方法以取得新資料。同時,須吸引那些學有所成的科技史學者回國從事研究。鼓勵用外文發(fā)表論著,在條件成熟時,出版英文學術期刊。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資料和交流信息,各研究機構建設好自己的網(wǎng)頁。

        參考文獻:

        [1]袁江洋:科學史的向度,《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8卷第2期(1999年),第97~114頁。

        [2] 竺可楨:為什么要研究我國古代科學史,《人民日報》,1954年8月27日。見《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280—282頁。

        [3]林文照: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科技史料》,1981年第3期,第l一4頁。

        [4] 王俊偉: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技發(fā)展史,《中國政史地》,2011,3

        [5] 史曉雷:科技史是常為新的,《科技導報》,2011,1

        歷史的價值篇二: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

        關于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

        世界歷史研究所于 沛

        歷史認識不是體驗性的感性認識,而是與價值判斷聯(lián)系在一起的理性認識。就歷史學的本質(zhì)來說,它是一門立足于現(xiàn)實的、關于價值判斷的科學。漢司馬遷明確表述了他著史的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雹龠@里的“一家之言”,不言而喻是價值判斷的產(chǎn)物,“求真”和“經(jīng)世致用”成為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袄碚撀(lián)系實際是發(fā)展社會科學的根本方針,也是馬克思主義倡導的優(yōu)良學風”,在歷史研究中也是如此。“以為研究過去對現(xiàn)實沒有意義,是不對的?茖W地認識昨天和前天,就能對正在運動著的今天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并能對未來作出科學的預測??在研究歷史時,要有現(xiàn)實的時代感”。②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自然也不能離開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

        英國克拉克爵士主編14卷本《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時說:“一部歷史書與僅僅是一堆有關過去的報導之間的區(qū)別之一,就是歷史學家經(jīng)常運用判斷力”。“歷史不是人類生活的延續(xù),而是思想意識的延續(xù)”。“就歷史學而言,我們可以斷定,如果說它是一門科學的話,它是一門從事評價的科學”。③顯然,評價離不開判斷,沒有判斷,所謂評價也就成了無本之木,因為判斷是評價的基礎和依據(jù)。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是由歷史認識的主體完成的!爸黧w是人”,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④總之,歷史認識主體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有一定社會關系的人,這就決定了歷史認識的社會屬性,而這種屬性,更多的是在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

        當前在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上,存在著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首先需要明確在歷史認識中是否需要進行價值判斷;其二,承認價值判斷,并不等于由此進行的所有價值判斷都是正確的。那么,應該如何遵循科學的路徑,求得歷史認識正確的價值判斷?今天討論這兩個問題,對于提高歷史認識的科學水平,更充分地實現(xiàn)史學的科學認識功能和社會功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歷史認識是和價值判斷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價值判斷的歷史認識是不完整的歷史認識,因為它失去了歷史認識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功能。在歷史認識中,只有通過價值判斷才能夠使歷史認識主體和客體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充分發(fā)揮認識主體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① 《漢書》卷62《司馬遷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735頁。

        ② 《胡繩全書》第3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8頁、472—473頁。

        ③ 克拉克主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張文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2、24、31頁。

        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頁。

        性。在歷史認識過程中,歷史學家的主要任務不是、或不可能是通過對“過去”的描述去說明歷史,而是通過認識、分析這樣或那樣的“過去”的意義,來闡釋歷史的真諦。前者的描述是一種考實性的認識,在通過描述來回答“是什么”;而后者的闡釋,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價值認識和價值判斷,在回答“為什么”。對于歷史學家來說,任何孤立的、單獨的文本如果脫離歷史認識過程,“并沒有自身的價值。它們就像所有過去時代遺留下來的。緘默無言的殘渣瓦礫一樣,只是作為認識歷史關系的源泉,即中介材料”。① 這些中介材料只有納入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的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其科學價值。否則,中介材料將永遠是中介材料。價值判斷是歷史認識不可或缺的階段,脫離這個階段,中介材料不會自發(fā)地成為可以闡釋歷史認識本質(zhì)內(nèi)容的科學的歷史文獻。

        因此,在歷史認識諸多的判斷形式中,價值判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直接關系到或影響到歷史認識成果的質(zhì)量。價值判斷雖然往往以理論描述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著具體的內(nèi)容。一般說來,價值判斷既不是單純的歷史判斷或單純的現(xiàn)實判斷,也不是單純的理論判斷或單純的實踐判斷,而是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判斷。歷史認識中的價值判斷雖然是對已經(jīng)逝去的歷史內(nèi)容的判斷,但這種判斷中應滲透有鮮明的時代精神;作為價值判斷結果的理論描述,來自社會歷史發(fā)展實踐和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的“精神”的產(chǎn)物。

        歷史認識中的價值認識和價值判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同時又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明確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差異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般說來,價值認識應是價值判斷的基礎和前提,價值判斷則是價值認識的深化、升華和結果。如果歷史認識僅僅停留在價值認識的階段,那就只是認識,卻沒有結果,就等于歷史認識放棄了自己重要的和基本的功能。同樣,價值認識在歷史認識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離開了價值認識,價值判斷就失去了基礎、前提和內(nèi)容,也就無從談起。

        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雖然是一種歷史的判斷,但它應該是體現(xiàn)認識主體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精神的判斷,即是一種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判斷,不僅有歷史感,而且還有時代感。在歷史認識中,認識主體正是通過價值判斷回答當代社會發(fā)展中提出的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把歷史認識論和社會認識論聯(lián)系在一起,無論是一般的社會認識論還是現(xiàn)實的社會認識論!吧鐣J識論是關于人們怎樣認識社會的哲學學說,它以人們認識社會的認識活動為對象,考察人們認識社會的特殊活動結構、進化過程和特殊規(guī)律。從另一角度看,人們認識社會,實質(zhì)上又是人類社會總體進行自我認識的實現(xiàn)形式,因此,社會認識論又是對于人類社會自我認識之謎的哲學探索”。②歷史認識和社會認識有許多共同之處,特別應看到歷史認識有著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在歷史認識的過程中,通過價值判斷可以將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它們之間原本就存在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外史學理論研究取得很大進展,有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問世,對當代中國史學的復興與發(fā)展做出重要的貢獻。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史學理論研究中也存在著較突出的問題,首先是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不僅是史學理論研究脫離歷史學① 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第255頁。

        ② 歐陽康:《社會認識論》,(歐陽是中國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頁。

        研究的實踐,而且歷史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脫離社會發(fā)展的實踐,忽視乃至回避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中提出的問題。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從史學學科自身發(fā)展來看,人為地將歷史認識與社會認識割裂開來,忽視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或?qū)r值認識與價值判斷相混淆,或使價值判斷脫離現(xiàn)實生活,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樣,史學理論研究和與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歷史認識、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等等,在一些人的著述中出現(xiàn)了脫離學科發(fā)展實踐或社會發(fā)展實踐的抽象化、概念化傾向?傊,是在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面前止步不前,從而使歷史認識半途而廢。這種抽象化、概念化的結果,使原本活潑生動、與社會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歷史學和歷史學理論,成為脫離社會生活實踐的玄學。顯然,這些研究無法發(fā)揮史學的學術或社會功能。

        歷史學的生命力在于時代和社會發(fā)展對它的需求,以及它如何回應時代和社會的呼喚。歷史學的意義不在于對歷史過程、現(xiàn)象和事實簡單直觀地描述,而是基于歷史矛盾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進行理論的闡述和概括,因此不能沒有價值判斷。

        在歷史認識中,價值判斷是聯(lián)結歷史認識與現(xiàn)實的社會認識的紐帶,這是因為人類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的歷史,歷史過程的社會性與社會意義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對此不應也不能視而不見。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不僅體現(xiàn)出歷史價值觀,同時也體現(xiàn)出社會價值觀。此外,歷史與現(xiàn)實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也是客觀存在,如果人為地割裂這種聯(lián)系,就會使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脫離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變成沒有社會實踐內(nèi)容的抽象的概念判斷。正如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密不可分一樣,歷史認識和社會認識同樣密不可分。這就決定了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的特點,是歷史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的辯證統(tǒng)一。

        正確的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過程,也是逐漸接近客觀的歷史真理的過程。但是,“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的、絕對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①這表明,在進行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時,歷史認識主體不僅受主觀的自身認識能力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無法逾越時代的局限。就像真理具有相對性一樣,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也有相對性。同樣,就如同不存在終極的絕對真理一樣,也不存在絕對的、終極的歷史價值判斷。恩格斯說:“如果在人類發(fā)展的某一時期,這種包括世界各種聯(lián)系——無論是物質(zhì)的或者是精神的和歷史的——的最終完成的體系建立起來了,那么,人的認識的領域就從此完結,而且從社會按照那個體系來安排的時候起,未來的歷史的進一步發(fā)展就中斷了——這是荒唐的想法,是純粹的胡說”。②這里恩格斯雖是對杜林的批判,但對于如何正確認識歷史價值判斷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每一時代的歷史學家,都是從他所生活的具體時代和具體歷史環(huán)境中去觀察、思考、認識歷史,而觀察、思考、認識的目的,不在于使自己所生活的那個時代重演歷史,而是通過① 《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76頁。

        對歷史的研究和理解,更清醒地觀察、思考、認識今天和未來。包括歷史學家在內(nèi),任何人都是歷史的產(chǎn)物,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觀念,都屬于一定社會歷史范疇,印上鮮明的歷史烙印。人是歷史的人,既不可能超越歷史,也不可能回避歷史。

        20世紀初,梁啟超作為中國新史學思潮的旗手,以進化論、進化史觀為理論基礎,發(fā)起了“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他認為“史界革命”是時代的需要,中國史學的陳腐和落后,是中國社會發(fā)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不能立于世界之林。①在《中國史敘論》、《新史學》,以及后來撰寫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等著作中,梁啟超尖銳地批判封建史學,明確提出以進化史觀為理論基礎的“新史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進化史觀不僅是20世紀初中國新史學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是當時歷史認識中進行價值判斷的理論武器。

        20世紀初新史學思潮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它和19世紀末以來中國維新和民主的社會思潮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救亡圖存、圖強御侮,成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達爾文的進化論和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先進思想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思潮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嚴復曾夾敘夾議評介了英國學者斯賓塞的名著《社會學原理》(中譯名為《群學肄言》),系統(tǒng)闡釋了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論原理。與此同時,嚴復還發(fā)表了《天演進化論》,大力宣揚赫胥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強調(diào)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都存在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問題。中國只有奮起成為強者、智者,才能改變“亡國亡種”,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現(xiàn)實危險。正如當時進化論和進化史觀聯(lián)系在一起一樣,同樣是以進化理論為基礎的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也聯(lián)系在一起,在它們直接影響下的社會的價值判斷,和史學的價值判斷也是不可割裂的。進行歷史的價值判斷時,不可避免地會與社會的價值判斷發(fā)生聯(lián)系。

        現(xiàn)代著名史家陳垣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以及目錄學、年代學、?睂W、史源學、史諱學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艱苦的開創(chuàng)性和奠基性的工作,成績卓著。陳垣雖致力于古史研究,但他始終強調(diào)發(fā)揮史學的社會功能,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自覺地和社會認識的價值判斷結合在一起,因此他“提倡有意義之史學”,使其研究客體雖然是遙遠的古代歷史,卻依然表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精神。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陳垣選擇抗清思想家顧炎武和其他抗清民族英雄為研究對象不是偶然的,他的研究不是發(fā)懷古之幽情,而是在歷史研究中將“社會的價值判斷”與“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結合起來,通過歷史研究同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進行斗爭。在此期間,他先后完成《南宋河北新興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諍記》和《中國佛教典籍概論》等著作,通過歌頌抗擊侵略的仁人志士,揭露異族的殘暴統(tǒng)治,以明抗日愛國的心跡。完成于1943—1945年的《通鑒胡注表微》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這部史著既是陳垣史學研究的總結,也是他在敵占區(qū)不甘心受壓迫的心理表現(xiàn),如在《臣節(jié)篇》中,通過南宋胡三省論臣節(ji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在外國史學中,歷史的價值判斷和社會的價值判斷也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雖然因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認識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會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例如,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① 梁啟超:《新史學》,《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7頁。

        姆提出“雙元革命”(dualrevolution)的概念,指出,“雖然這場雙元革命——更精確的是法國政治革命和英國工業(yè)革命——的主要載體和象征是法、英兩國,但是,我們不應把這場革命看成是屬于這兩個國家的歷史事件,而應看作是一座覆蓋了更廣泛地區(qū)的火山的孿生噴發(fā)口”。①霍布斯鮑姆認為,法國政治革命和英國工業(yè)革命在世界歷史的范圍內(nèi),具有廣泛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他的這種價值判斷,不僅僅是純粹的歷史學的價值判斷,同時還是社會的價值判斷,即沒有脫離法國政治革命和英國工業(yè)革命之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實際的社會發(fā)展。這再次使人們認識到,后人對已經(jīng)逝去的歷史事件進行歷史的價值判斷時,不可能脫離他所生活的現(xiàn)實社會具體的內(nèi)容。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②這是1917年意大利學者克羅齊提出的著名命題。在他看來,每一個歷史判斷的基礎都是實踐的需要,它賦予一切歷史以當代史的性質(zhì)。因為無論與實踐需要有關的那些事實如何年深日久,歷史實際上總面向時代的需要和實際。對歷史事件進行價值判斷,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這個歷史事件所產(chǎn)生影響,直至在今天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自覺地或不自覺地進行比較。因此,人們有時也會采取“歷史追溯”的方法,對發(fā)生在今天值得記憶、思考的事件,從歷史上尋找答案。例如,在18世紀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期間曾出現(xiàn)波旁王朝的復辟,但是,這并沒有改變封建主義最終為資本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趨勢。這對于科學認識蘇共亡黨、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后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無疑是有益的。

        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和史家撰寫的歷史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個概念。人類的歷史約有300萬年左右,但人類文字產(chǎn)生以來的歷史卻不過五六千年。只是在產(chǎn)生文字以后,人類才有可能用文字記述自己的歷史。英語中的 “History”,法語中的“Histoire”,都源于希臘文的“Histria”,其本意是“征問”,強調(diào)歷史要問詢和探究,回答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史學——無論是“記事”,還是“征問”,所得出的結果往往以歷史著述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有生命力的歷史著述總離不開歷史的價值判斷,因為對歷史的任何問詢和探究都需要進行價值的判斷。

        李大釗認為,歷史過程與歷史著述有聯(lián)系,但卻是兩種意義、性質(zhì)不同的東西:“歷史這樣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lián)續(xù),是人類生活的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發(fā)展的東西,是周流變動的東西;他不是些陳編,不是些故紙,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東西,不是印成呆板的東西”!胺N種歷史的記錄,都是很豐富,很重要的材料,必須要廣搜,要精選,要確考,要整理。但是他們無論怎樣重要,只能說是歷史的記錄,是研究歷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說他們就是歷史。這些卷帙,冊案,圖表,典籍,全是這活的歷史一部分的縮影,而不是這活的歷史的本體”。③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歷史要“活”起來,明確歷史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必須通過歷史認① 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輝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頁。

        ② 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田時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6頁。

        ③ 李大釗:《史學要論》(已經(jīng)核實,將刪節(jié)號去掉,改成兩斷引文,內(nèi)容無誤),《李大釗史學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198頁。

        相關熱詞搜索:價值 歷史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 最后的晚餐的歷史價值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