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日喻 蘇軾
發(fā)布時間:2019-02-0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題。24分。
日喻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jīng)術(shù)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四部叢刊》本《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生而眇者不識日 眇 眼瞎
B.他日揣籥,以為日也 揣 持、抓
C.君子學以致其道 致 表達
D.夫沒者豈茍然哉 茍 隨便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
①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A ②作《日喻》以告之
①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
B ②日之與鐘、籥亦遠矣
①生而眇者不識日
C ②昔者以聲律取士
①而眇者不知其異
D ②莫之求而自至
12.下列各項對文章的闡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第一段先講了一個“盲人問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識日”的問題在于只是依據(jù)間接的、片面的經(jīng)驗來認識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錯誤結(jié)論。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識日”和“見道”,指出不能達于道的錯誤在于“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沒有認識到“道”的本質(zhì),沒有從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發(fā),只是主觀臆斷。
C.第三段講“求道”的正確方法。引用孫武、子夏的話都是說明了掌握主動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個“學”字深入一層說理,又用南北之人學“沒”作比,突出長期實踐的重要,并進一步指出了單憑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D. 結(jié)尾正面鼓勵吳彥律,說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吳彥律注意兩點:一是求學必須要有目的,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12.C.引用孫武的話不僅解釋了“致”字,而且還說明了掌握主動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話,說明了“學”是“致道”的不二法門,強調(diào)了刻苦學習的必要性。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日喻 蘇軾 蘇軾日喻翻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