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車上的教育學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常年坐公共汽車,常常能觀察到一些發(fā)人深省的現象。
場景一:一位奶奶抱著三歲左右的孫子上了公共汽車,祖孫倆在一個雙人座坐了下來。兩站之后,車上的人多了起來。奶奶對孫子說:“寶寶坐到奶奶身上,讓一個座位給別人,小孩不能單獨占座位……”可是小孫子不干,好說歹說都沒用,他非要自己一個人坐,無計可施的奶奶只好站起來給別人讓座,自己一直站了五六站。
場景二:開往市郊的公共汽車在寒風凜冽的公路上疾馳,車上卻有一扇車窗開著,不少乘客感到太冷,要車窗旁的少年拉上窗玻璃,可是那少年一臉冷傲的表情,毫不理睬!鞍衍嚧瓣P上,你怎么能這么自私?別人怕冷……”他身旁的女士看來是他母親,一個勁地勸他.可是他堅持要“透氣”,不肯關窗。他母親最后只好向大家解釋,兒子暈車,迫不得已。然而,幾公里下來,大家都看出那孩子沒有絲毫暈車的跡象。一位壯漢忍無可忍黑著臉伸手硬生生關了車窗,這才結束了“凍人”的一幕。
場景三:去火車站的公共汽車擠得滿滿的,有幾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和牽著小孩的婦女都站著,艱難地保持身體平衡,此刻,有一位牛高馬大的大學生獨自一個在雙人座上坐著,他身旁座位上放著兩個旅行包。面對周圍擁擠的人們,他就像入定的高僧,專心閉目欣賞著耳機里的音樂……
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睆哪俏蝗龤q小男孩身上,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他的未來——自私的少年、自私的大學生。1980年,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主持了一項研究。他們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五大類。2003年,那些幼兒長大了,已經26歲,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面談,并對他們的親友進行了調查,其結果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性格依然屬于當初歸類的類型。而那位大學生的未來呢?走上社會后的他想必缺乏起碼的團隊精神,縱然滿腹經綸,也很難有益于社會。
從公共汽車上那幾個場景來看,三歲孩子的奶奶責任最重,她的心軟、退讓很可能讓自己的孫子將來難有出息。專家研究顯示,父母的教育方式、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對孩子的性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那位少年的母親找借口替他開脫,將來很可能會品嘗自己釀成的苦果,她應該對孩子嚴一點。至于那位已經成年的大學生,但愿未來的挫折能讓他有所改變……
凡事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做家長的應多從旁觀的角度去領悟育兒教子之道,三歲不教、七歲不矯,孩子的惡習根深蒂固之后,要改就難了,那時再后悔就晚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