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村紀事】敵敵畏紀事
發(fā)布時間:2020-02-1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來時沒有出生證明,去時沒有死亡證明。對青龍山村人而言,活著,已是證明存在的唯一方式。 這是一個荒誕的故事,卻真實存在了12年。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平山鎮(zhèn),有一群村民,偷偷返回被強拆的村落,重建村莊,從此遠離文明社會,并脫離政府管制12年。如同深藏大山的桃花源。
然而故事并不美好。他們的戶口被官方凍結(jié),全村都是黑戶。一系列鬧劇不斷上演。這是我們眼中的奇聞,也是他們苦澀的生活。
詭異的生與死
這個“特殊”的村莊,名叫青龍山村。生老病死的常識,在這里都已不再適用。
村里的女人懷孕臨產(chǎn)時,親屬要翻山去請接生婆,不敢去醫(yī)院。因為他們都沒身份證,更別說準生證,孩子出生也沒出生證明。因為接生手段簡陋,部分孩子生下來就有疾病,有的早早夭折。
孩子長大后,也是黑戶,只能到鄰鎮(zhèn)的學校借讀。學校大多了解青龍山村的特殊情況,允許孩子們?nèi)雽W,但沒法辦理學籍。其實好好讀書也沒有用,因為村里的孩子沒身份,不能參加高考。
村民梁冬梅,18歲時通過獨立招生考試,考上了牡丹江律師學校。本可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專生。但報名須知第一條,就將她拒之門外,“持本人身份證和戶口簿、學歷證明報到!
梁冬梅的家人纏著校方哀求許久,校領(lǐng)導啼笑皆非,“全國各大院校哪個有沒身份證的學生?”
梁東梅撕掉了所有的課本和筆記。這個被老師評價為口才一流的女孩,只能在村里經(jīng)商。
比她小幾歲的賈秀智,高中成績不錯,老師說考個本科沒問題,可惜參加不了高考。校長急得開會商量對策,但招生辦不愿破例。
她連考場都沒進去。被迫去哈爾濱打工。但換了3份工作,她都簽不了合同,因為沒身份證。
今年年初,她進了康師傅在哈爾濱設立的分廠,當要簽合同辦“五險一金”的時候,她又被卡住了。無奈下,她找了份賣服裝的工作。老板要身份證做抵押,她就借了別人的暫時應付著。
村里人為了證明“身份”,想盡了辦法。賈秀智的鄰居,一個年輕男孩,為了外出打工,干脆偽造了一張刑滿釋放證明。寧可冒充坐過牢的犯人,也好過沒有身份。
他回村后,還把這個當做經(jīng)驗推廣,“到哪都不用身份證,好使”。為了生存,名聲已經(jīng)不再重要。
村民們不能到銀行存錢,積蓄都寄存在外地親友賬戶里。他們開車不能出山,因為都沒有駕照。甚至結(jié)婚,他們也拿不到結(jié)婚證,婚姻如同走鋼絲,一切都靠“承諾”保證。
有的村民在結(jié)婚前,就要先說好離婚的事:萬一分了,財產(chǎn)怎么分割?還有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兩口子吵架,女方直接回娘家,“說不過了就不過了”,女方說,“反正又沒和你登記”。
村民于洪偉死時只有18歲。他一度夢想?yún)④姡且驔]身份而作罷,整日在村內(nèi)瞎晃。后來他遭遇車禍,不治身亡。肇事方一度沒法賠償,因為他沒身份。
后來肇事方為了能順利私了,找關(guān)系幫他辦理了戶口。他在死后,才以這種特殊方式拿到了身份。
不過他算幸運的,因為他有法醫(yī)鑒定,所以可以火化。村里的其他人死亡,開不出死亡證明,送不了殯儀館,只能在村里隨便埋了。
來時沒有出生證明,去時沒有死亡證明。對青龍山村人而言,活著,已是證明存在的唯一方式。
脫軌十二年
青龍山村距離文明社會并不遠。它位于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所屬的山區(qū)之內(nèi),距離省會城市不足100公里。
但這里脫離政府管理已經(jīng)有12年了。青龍山村曾因移民被強拆,1999年4月10日,村民偷偷返回1日址,重建村莊,被官方認為“違法開荒”。當年一次沖突后,官民甚少往來。青龍山村自由發(fā)展,如同瘋長的野草。
這里沒有自來水,不通電,也不通公路和郵政。村內(nèi)大多是土坯房,均無玻璃窗,用塑料布頂替。村里沒有村委會,也沒有大喇叭廣播,但逢有事相商,村民便點起鞭炮,全村人很快聚集在一起。
他們的發(fā)展模式類似于建國初的集體公社。每年開春,村民開車在村外圈地,“誰先搶到就歸誰,搶到的畫個圈,圈里的地就歸他家種”。
好在青龍山村地多,雖然三面環(huán)山,但村外多坡地,土地肥沃。平均每戶都有近百畝的耕地。
村里如果有糾紛難以解決,多由兩大家族出面協(xié)調(diào)。一個是前任村長所在的于家,一個是與于家有聯(lián)姻的梁家。
事實上,十幾年來村內(nèi)甚少沖突,甚至連盜竊案也沒發(fā)生過一起。村里沒有治保隊,附近鎮(zhèn)里的派出所也早早放出狠話,“只要村里不死人,我們什么也不管!
不過集體制的管理也頗多弊端,村里幾乎沒有公共設施。幾年前,兩大家族決定集資修一下村內(nèi)泥濘的土路,號召每戶捐款200元,但沒成功,“大家都挺自私的,沒村委會也沒什么約束力”。
雖然封閉落后,但青龍山村算不上貧困。目前全村共有93戶,400余人,生活來源主要靠種地。當?shù)爻霎a(chǎn)的玉米和黃豆在附近名氣很大,常有人進山收購。去年,該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5000元。
“這里土質(zhì)好,沒有什么旱澇,秋天收完糧食后,每家每戶的玉米都可以堆成山”,村民郭鳳林說,以往年景好時,“狗都吃大米飯”。
他們一般十幾天出山采購一次,附近鎮(zhèn)子的商戶很歡迎青龍山村來客,“買很多菜和日用品,買一次能管十幾天”。
村民買的最多是蠟燭,一次買好幾捆。除了富裕人家有太陽能電池板,其他人家照明只能靠點蠟,晚上不到9點就睡。
這里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稗r(nóng)閑時打打麻將,平時嘮嘮嗑就算娛樂了”。
村民們的消息十分閉塞,2005年有記者進山采訪時,他們一度還稱總書記是江澤民。
這里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桃花源”。村民在山中自生自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中國獨―份
可惜這里畢竟不是桃花源。惡劣的居住環(huán)境和尷尬的身份問題,讓村民苦不堪言。
村里的唯一水源是一口抗日戰(zhàn)爭時留下的老井。老井還曾在強拆風波時被政府用灰土填埋過,重新挖開后,水井水質(zhì)奇差。
“喝著有一股怪味,必須燒開幾次才能喝”村民每天4點就要排隊打水。村民說因為水質(zhì)原因,幾年來多數(shù)村民已經(jīng)患上了心臟病和腎病,并有人因此去世。
采訪中,多數(shù)村民說會兒話就要劇烈喘氣,“醫(yī)生說是心臟肥大,都是喝水鬧得。”
因為不知當?shù)卣畷駨娭七w村,村民有錢不敢蓋磚房,“湊合活著,不知哪天就要被趕走!
和青龍山村一山之隔是三余村,屬“現(xiàn)代化新農(nóng)村”。村民很羨慕那里文明、衛(wèi)生的生活環(huán)境。外界通往青龍山村的公路只到三余村。大雪或者大雨等惡劣天氣時,青龍山村便與外界完全封閉。
“你見過嫁進來的新娘滿腿是泥嗎?”村民說,他們屬于被政府拋棄的棄嬰。
如果說這些尚可忍受,“見不得光”的身份,讓村民們糾結(jié)了一輩子。
村里的孩子大多不用功讀書,覺得出路無望。村里的新媳婦不愿生孩子,怕耽誤孩子一生。12年來的黑戶血統(tǒng),讓村民只能自找出路。
賈秀智的妹妹賈秀艷,沒有重蹈姐姐進不了考場的悲劇,而是考上了大學,成了村里少數(shù)的大學生。
她的戶口是父親找關(guān)系辦下來的,當然戶籍不在青龍山村,而是哈爾濱市的江北區(qū);恼Q的故事由此發(fā)生。這個小姑娘也成了戶口本上的戶主,村里還有幾個別家的年輕人,為了上學,都掛靠在她名下。
8月末,賈秀艷就要返回哈爾濱上學,她說只有回到哈爾濱才感覺世界亮堂些,才是個有身份的人,“不知道這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
村里的老人多持悲觀論調(diào),憂心村子的前途!跋裎覀冞@歲數(shù)吧,戶口不給就不給了吧。主要是后代問題!50多歲的熊志斌說。
8月13日,這位村里的赤腳醫(yī)生,剛剛被官方任命為臨時村委會書記,成為十多年來,青龍山村第一位村領(lǐng)導。
這讓很多人看到了回歸體制的曙光。不過,熊志斌認為青龍山村的問題已經(jīng)拖了十幾年,解決起來很困難,“這是發(fā)達國家的黑暗角落,中國獨一份!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紀事 盲村紀事 小村紀事 皮村紀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