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形象片報道的幕后故事】 國家形象代表是誰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2011年1月17日,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首播,成為胡錦濤訪美期間一個有意味的插曲。新華社對外部積極呼應海外分社報道,在北京連發(fā)三稿:《感動中國的面孔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世界十字路口”講述真實中國――中國國家形象片制作團隊講述創(chuàng)作故事》、《探尋國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被法新社、《南華早報》、《中國日報》等海內外英文媒體轉載。
山重水復
為做好這一報道,對外部國內室英文編輯白旭、上海分社對外部副主任許曉青和央采中心外事記者孫奕組成一個臨時的報道團隊,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從京、滬兩地合圍。
許曉青最先出擊,她的首要任務是采訪總部位于上海的國家形象片制作團隊――一家名叫靈獅的廣告公司。許曉青使出多年積累的“記者偵察探案”功夫。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靈獅公司地址,然后直撲過去,結果被保安告知“這家公司已經(jīng)搬家了”。這招不靈,再換一招。一個關鍵詞“光明日報”吸引了許曉青的注意。憑多年在上海媒體圈的人脈關系,《光明日報》上海站站長作為靈獅公司的“資方”,終于把她力薦給該公司董事長沈贊臣。
沈贊臣及其團隊的行蹤自世博后就變得頗為神秘。許曉青告知對方“我在上海”,對方就回答“我在北京”,反之亦然,得到的永遠是“在異地”的答復。一來二去,許曉青才慢慢了解,形象片已進入最后修改階段,號稱被“封存”,當然制片方也就被“封口”了。到12月中旬,制作方透露了他們的難處:形象片的播放“將與國家領導人的出訪行程有所關聯(lián)”,其保密程度甚至超過世博開閉幕式內容。許曉青敏銳地意識到,這部形象片很可能在胡錦濤主席訪美時播放。
1月13日,《新京報》援引國新辦一位負責人的話,報道了國家形象片將要播放的消息,被新浪網(wǎng)等門戶網(wǎng)站掛在次顯著位置。這意味著形象片報道戰(zhàn)役正式打響!
功夫不負苦心人。靈獅公司在13日晚終于回復――同意次日上午在北京分公司接受采訪。
14日上午,白旭和孫奕興沖沖地來到位于大望路的靈獅北京分公司,卻意外得知,公司接到指示不能接受采訪。
當時倆人已無意求證這個說法的真實性。見到了主創(chuàng)人員,見到了公司老總沈贊臣,本身就是一個進展,如果能再套出點兒什么,就好了。一番斗智斗勇后,沈答應提供出鏡人物名單,但最后一刻他被另外一人阻止了。
柳暗花明
白旭和孫奕很失望,但很快決定,可用之前許曉青采到的一些素材再加上自己采到的一些東西先做起來,以便消息一公布,就能第一時間把稿子發(fā)出去。
果然,1月17日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播出了。幸虧早有準備,白旭和孫奕趕緊上網(wǎng)下載了形象片視頻,然后電話采訪專家及在華美國人,先向他們描述片子內容再請發(fā)表看法。身在上海的許曉青憑借以往的老關系也迅速采訪了在形象片中出鏡的殘疾人運動員金晶。
進展比想象的還要順利。北京時間當天傍晚,《中國聚焦:感動中國的面孔亮相紐約時報廣場》就播發(fā)了,其中不僅有消息性內容,還有專家點評、外國人看法和參與拍攝者的話,英文稿很快被法新社、《中國日報》、《南華早報》采用。
乘勝追擊
這篇稿件受到新華社總編輯的肯定,他同時要求“選擇不同角度”,“進一步深入采訪,通過人物故事更好地展示豐富、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
我們決定兩條線平行作業(yè):在北京的白旭和孫奕等人分頭聯(lián)系片中出現(xiàn)的草根群體,而許曉青則負責采訪創(chuàng)作團隊。
沒有名單?沒關系!我們看到片子中出現(xiàn)的人名后,便聯(lián)系相關分社記者請求幫助,如新疆老阿媽阿里帕,就是新疆分社記者阿依努爾幫助采訪到的。
孫奕對廣告公司的軟磨硬泡也小有收獲,對方終于提供了部分出鏡者的聯(lián)系電話,于是我們又采到了鄉(xiāng)村女教師李靈、熱愛航海的翟墨,還有鞍鋼工人郭明義。
1月22日,我們采寫的《探尋國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播發(fā)了,稿件不僅展現(xiàn)了那些不為外國人所知的中國草根人物的故事,以情動人,也寫到評論者對片子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如片子藝術感不夠強,有些地方外國人可能看不懂等,以求客觀平衡。
1月23日,帶病堅持工作的許曉青發(fā)回另一篇力作:《“世界十字路口”講述真實中國――中國國家形象片制作團隊講述創(chuàng)作故事》,中英文播發(fā)后,也被多家中外媒體采用。
回頭來看,采訪過程雖然曲折糾結,但當看到作品被中外媒體大幅采用時,我們感到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談到經(jīng)驗,我們體會很深的有四點:
第一,采訪要有韌勁。用許曉青的話說,她在這三個月里使出了“多年積累的記者偵查探案功夫”,還調動了在“上海媒體圈的人脈關系”,而孫奕也是百折不撓,和廣告公司來回過招。
第二,積累很重要。雖然我們在第一篇稿件播發(fā)時并沒有正式采訪到沈本人,但這之前我們“套”出來的他關于片子的一些想法和制作過程也很寶貴。
第三,臨陣不慌,分工合作。尤其是后兩篇稿子,我們都有明確分工――誰負責采訪哪個部分、誰負責寫中文還是英文。這樣,我們才可能實現(xiàn)在周末的兩天之內完成報道任務。
第四,正面報道更需貼近海外受眾。我們之所以選擇草根人物的報道角度,就是因為他們的故事鮮為人知但同樣感人;再比如報道提到了一些專家和外國人指出的不足,更客觀平衡,令海外讀者感到真實可信。
[文章實例]
探尋國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節(jié)選) 白旭
對美國人來講,維族老媽媽阿里帕、鄉(xiāng)村女教師李靈、熱愛航海的翟墨和鞍鋼工人郭明義還是比較陌生的面孔。他們不像姚明那樣被體育迷津津樂道,也不像章子怡一樣,出現(xiàn)在很多電影里。
但他們和其他中國各界精英一起,出現(xiàn)在17日在美國開播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中,向美國觀眾講述中國普通百姓的故事。
看著片中的自己,阿里帕有些遺憾。“早知道是宣傳我們國家的形象,我就會好好準備一下了,在烏魯木齊訂制一套漂亮的民族服裝!彼f。
去年來北京拍攝時,這位來自新疆阿勒泰地區(qū)青河縣的維吾爾族老人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后來當被告知片子要在全球播出時,阿里帕感到很緊張。
“我一直出汗!彼f。盡管只是出現(xiàn)一秒鐘,她在拍攝時總是問工作人員:“我能不能拍好啊?這樣行嗎?”
影片中,這位維吾爾族老人身穿鵝黃色長袍,戴著花頭巾,慈祥地微笑著。“我是以一個母親的形象出現(xiàn)的,代表了中國的母親。”她用維吾爾語說。
阿里帕自上世紀60年代起,含辛茹苦撫養(yǎng)著收養(yǎng)的維吾爾、漢、回、哈薩克4個民族的10名孤兒。如今,這個大家庭已是幾代同堂,全家共有180多口人。
“用個體代表國家來塑造國家形象這種理念非常進步!敝袊鴤髅酱髮W國際關系研究所暨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教授孫英春說。
已在中國生活10年的25歲英國男孩邁克?桑切斯也認為,選取普通人亮相形象片的想法很值得稱道。“和那些名人一樣,普通人也是中國社會的重要一員!
美籍華裔魏君子則對這些陌生的面孔感到有些迷惑。他建議人物形象若能用小故事來展現(xiàn)會更吸引人!叭绨⒗锱晾蠇寢專绻蜗笃某隼蠇寢尡缓⒆觽儑@的場景,再配上文字比如‘19個孩子的母親’,就能幫助觀眾更直觀了解中國人的愛心!
――摘編自新華網(wǎng)北京1月22日電
責編,譚露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幕后 形象 中國國家形象片報道的幕后故事 中國的國家形象是什么 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