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機蘊藏深層影響力 先機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對一片干涸的土地,顯然,第一片雪花最能激起驚喜,即便此刻的北方大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對一雙傾聽的耳朵,第一批到達的信息總是最能撥動心靈,即便此后話語萬千,鋪天蓋地。產生影響也許只需要一個字,消除影響則往往是一個需持續(xù)追求的目標,很難成為真正的現實。無論是作為同樣需要事實與解釋的公民,還是作為記者,我們從體驗都深知,傳播的第一要訣在于發(fā)現先機、抓住先機;在于占據先機,以緊緊把握先機實施深層影響。
什么是先機?這首先與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生活節(jié)奏有關,更與人們的需求有緊密關系。一葉知秋的先機,是詩人的感受;當日新聞的理念當然是對日報作為主要傳播手段時代的注釋。20年的時間輕舟蕩過,人們的時效觀念已經從“今天”進到“此刻”,新聞競爭早已經進入秒級,早已經在追求與事件同步中以第一發(fā)現者和第一解釋權體現獨特影響力。于是,即便是直播事件的進程,也并不能保證一定受到歡迎。人們需要事實盡可能早地到來,更希望同樣盡早地獲得對事實的解釋。
于是,人們發(fā)現,先機并不僅僅是與時間有關的衡量尺度,不僅僅只是意味著更早,而是關于效果的評價標準,是關于如何盡可能有效地產生影響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
其次,它與人們的理解有關,更與人們的追求有關。習慣上,有人會以為只是要比競爭對手早一些,哪怕一秒,就是占住了先機。其實,對于新聞媒介來說,能否感知起于青蘋之末之風,能否在眾人皆沉默之時以事實和分析發(fā)人深省,能否見人之未見,緊緊貼近實際變化著的趨勢,才是真正占住了先機。那才是一種更高水準的履行職責意識,一種更能體現新聞媒介功能與影響的能力。這也許不是一個唾手可得的結果,但卻是一個必須追求的目標。
再者,它與一個集體的效率有關,更與一個集體的見識有關。能否識得見機、抓住先機,占據先機,需要有準備的頭腦和高效運轉的采編流程的協同,更需要一個集體擁有的見識力。只有肯有足夠的見識,才可能有足夠的發(fā)現。事實是人皆可遇的?,而實質則是耐人琢磨的玉石。人們深知,思想的力量最有力。事實的深處是思想,但要從事實中發(fā)現真正的意義與價值,通過分析和解釋體現判斷和認識,就必須有足夠的見識和能力,才能提煉并傳達出。
什么是先機?也許可以說,它并不簡單地只是一個具體的時點,只要獲得,就是勝利;很多時候,它是一個如同跨欄賽跑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超越。超越時間的流逝和代際更替,超越自己。也許可以說,它一種基于歷史向前看的能力,是一種基于戰(zhàn)略思維設計并實施對策的能力,是一種挖掘潛能、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為,最有效的發(fā)現先機、抓住先機、占據先機、把握先機,一定不是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是一種能夠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的實踐結果,而不只是一種機會的賜予。人眼在前,真正的前瞻卻真正不易。
這樣一種需要付出艱辛又散發(fā)魅力的目標,對一個人和一個集體,都意味著需要不斷努力。佇步回望,自1951年1月新華社所辦的32開本的《新聞業(yè)務》創(chuàng)刊,到1987年1月《新聞業(yè)務》合并《新聞攝影》《新聞縱橫》改刊名為《中國記者》,本刊創(chuàng)刊56周年,改刊20周年。本刊的歷史,還可追溯到1933年瑞金時期紅中社所辦的《工農通訊員》、1936年延安時期新華社所辦的《通訊》。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所有參與其間的人不斷受到砥礪,堅持傳統(tǒng),努力有所創(chuàng)新,力求通過堅持正確辦刊方向,體現前瞻性、注重方法論,來有效履行職責,服務于黨的新聞事業(yè)和可尊敬的讀者。因而,對《中國記者》,更意味著我們在與媒體同步、與記者同行的進程中,與我們所摯愛的事業(yè)和讀者共同成長。
每一個結束都是為了新的開始。只要努力,每一步都可以是先機。
相關熱詞搜索:先機 蘊藏 影響力 先機蘊藏深層影響力 零九之先機大勢 微博彰顯影響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