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貿易的歷史 走出朝貢的歷史陰影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朝貢體系是指以古代中國為中心、以周邊小國定期朝貢為特征的東亞國際體系。這種體系在歷史上曾經發(fā)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由于當時中國擁有在周邊國家看來最為強大的實力、最為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是它們爭相學習的對象。
許多小國都很樂意加入這個體系,中國皇帝的賜封甚至是它們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但這個體系日益走向保守與封閉,在近代終于被西方入侵所打破、解體,最終融入近代民族國家體系。
朝貢體系雖已遠去,許多熟知歷史的中國人對它抱有復雜的感情。一方面,多數人意識到這只是歷史的遺產,不可能在當前重新出現或復制。另一方面,許多人仍然發(fā)自內心地贊美這個體系,特別與美國主導下的霸權體系相比,認為朝貢體系下中國崇尚和平,不干涉周邊國家內政,并堅持“厚往薄來”而非自私自利的交往原則,這些無疑與美國的強權政治行為有著天壤之別。
這種心態(tài)有其合理之處,但卻不是一種全面的認識。古代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確實不太注重經濟效益,但這種財富上的付出卻以獲取政治收獲為目的。所謂的政治收獲就是周邊國家承認中國的宗主權、定期向中國表示臣服和“孝敬”(朝貢),滿足當時中國皇帝們虛幻的天朝夢。
這種對禮治的堅持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馬戛爾尼使華的時候,乾隆皇帝也把英吉利當作屬國,堅持要他屈膝下跪作為覲見禮節(jié)。
當然,中國皇帝們維護朝貢體系還有一個現實的考慮,那就是通過羈縻這些屬國來維護邊境的安寧。也正是出于這一目標,古代中國為了制止在它看來是對它邊境的侵犯活動,必要時也會付諸有限度的武力。不過,與歷史上那些窮兵黷武的帝國相比,古代中國的確看起來不是那么富有侵略性。
事實上,不管朝貢體系在當時是否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抑或落后,在當前鼓吹其優(yōu)點卻是不合時宜的。一個簡單的道理是,朝貢體系是以不平等為雙方關系特征的,當時中國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中國皇帝則是天子,周邊國家必須稱臣納貢。
而當前國際體系尤其強調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國家間的平等,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得擁有超越于其他國家的法律地位。特別是對于許多東亞國家來說,與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相比,它們都是小國,更加強調在對華交往中的平等地位。
在傳統(tǒng)的東方文化中,等級是一種正常觀念,朝貢體系事實上也不過是中國古代等級文化的一種外化與延伸。但一旦平等的觀念確立并深入人心,等級制就成為了人人所厭憎并疑懼的了。
這也就是歷史上為什么許多小國心甘情愿甚至主動要求加入朝貢體系、但在當前則特別反感任何類似于朝貢體系安排的重要原因。
面對這一變化了的歷史事實,中國人應該保持與時俱進的心態(tài)與認識,全面看待朝貢體系的歷史遺產,特別是慎言該體系的優(yōu)越性。
無可諱言,在當前的東亞合作中,中國的地位與作用是一個敏感但無法回避的話題。部分由于朝貢體系的歷史遺產,部分由于新中國建立以來與周邊一些國家之間曾有過不和諧關系,許多東亞國家仍然對中國在東亞合作中的角色抱有疑慮,不愿意賦予中國以領導者角色。
當然,要把中國這樣一個不斷發(fā)展中的大國排除在外是不可能的,也無助于地區(qū)合作的深入,東亞國家也不打算這樣做,它們應對的方式是奉行大國平衡戰(zhàn)略,主要是維系甚至加強美國在東亞的存在,以此來牽制中國。
但這樣一來,整個東亞合作又很難像歐洲那樣走向地區(qū)一體化的道路,實現整體上的地區(qū)團結,從而損害了東亞合作的潛力與前景,導致可能在未來全球地區(qū)間競爭喪失優(yōu)勢。
要避免這個結果的發(fā)生,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就必須既超越朝貢體系的歷史陰影,又走出互不信任的現實怪圈,探討實現新的地區(qū)合作模式。對中國來說,尤其重要的一點是走出對朝貢體系的歷史迷思,認真關注周邊國家的現實關切,強調一種平等但有效的地區(qū)合作。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中國在地區(qū)合作中保持低調、務實的政策是有益的,有利于化解其他東亞國家的疑慮。
事實上,在政府層面,中國領導人在出席東亞會議時,也一貫強調東盟(亞細安)的主導地位,從而推進了中國與其他東亞國家的合作關系。但是,整體上看,許多中國人對于朝貢體系的認識仍然比較片面,包括一些學界的研究也少有對其進行全面的反思與批判的成果。
這實際上是低估了朝貢體系歷史遺產對現實東亞國際關系的影響,不利于中國與其他東亞國家之間全面互信關系的建立。
或許,朝貢體系歷史遺產中仍然值得當代中國學習和發(fā)揚的一點就是:一個國家只有建立一種在當前時代最有吸引力、最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其他國家才會自愿追隨并加入以它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而中國要實現這一點,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
相關熱詞搜索:朝貢 陰影 走出 走出朝貢的歷史陰影 走出陰影 走出心理陰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