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極右翼與未來的世界|未來的世界
發(fā)布時間:2020-03-1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海德爾、勒龐、福圖恩......,布什、小泉、貝盧斯科尼......右翼思潮的興盛是西方政治向右轉的前提,也是極右翼得勢的社會基礎,極右翼的得勢又推動了西方社會的向右傾斜。西方世界為什么全面右傾?右翼思潮為什么盛行于世?極右翼為什么扶搖直上?它們將對國際關系有什么影響、為世界格局帶來什么變數?
--編者
主旨發(fā)言:閻學通 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王緝思 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
張世鵬 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金熙德 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史志欽 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
時間:2002年5月10日
地點: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
閻學通 今天想請大家來討論一下右翼與極右勢力發(fā)展的問題。我覺得這可能不是法國或歐洲的問題,可能是世界性的問題。這股力量的社會基礎是什么?動力來自何方?將來會不會從弱到強發(fā)展起來?另外,希望大家也談談,右翼思潮和右翼勢力在世界上的發(fā)展會不會影響這些國家的對華政策?如果有影響,我們應該怎么辦?
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王緝思 在討論"右翼思潮"時,首先應該對"左"與"右"有個概念分析。把法國的勒龐、美國的小布什、日本的小泉都稱作"右",我都沒有什么疑義,但是還有許多問題難以解決。比如,在發(fā)展中國家,怎么區(qū)分"左"與"右"?而且美國的"左"與"右"和歐洲的又不一樣,很難區(qū)分清楚。 就說美國吧,9.11以后,美國為對付恐怖主義而在國內采取許多措施,大大加強了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干預。從這個角度講,人們說小布什是"右",但不是傳統(tǒng)的"右",因為傳統(tǒng)的"右"正好相反,是政府減少對社會及經濟的干預,就是放手。所以,這里面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發(fā)展中國家"左""右"的區(qū)分就更加復雜了。如,能不能說阿拉伯國家中溫和派掌權就是右派掌權?原教旨主義是"左"(主張以激進方式改變現狀)還是"右"(主張回歸過去)?如果原教旨主義是激進的、左的,要求大的變革,是對全球化的一種反彈,那么它的對立面,溫和的、親西方的政權能不能稱"右"?如果能這樣說,世界上的政治光譜就比較清晰了,即維護現存的資本主義秩序、維護西方主導、親資本的就是右;主張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經濟危機、對壟斷加以限制、發(fā)展中國家加強對西方侵蝕的抵御,就至少可以稱作中間偏左。
“右"的光譜
張世鵬 在西歐社會的政治光譜中,"右"分幾種:
一、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這是中右勢力。包括里根、撒切爾夫人,他們在經濟上是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推行放松控制、私有化、自由化的經濟政策。但在政治上,在涉及國家,民族、種族、家庭、倫理道德、文化價值觀念方面是保守主義的。30年代西歐有一次保守主義革命,保守主義政黨與法西斯同流合污。2000年海德爾在奧地利上臺,展現了新保守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聯合執(zhí)政的模式,但當時出現這種情況的還只有一個奧地利,F在看來,意大利、丹麥、挪威等國都在模仿這個模式,其他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往這個方向走。
二、比保守主義更右的是右翼民粹主義。人們往往籠統(tǒng)地稱它們?yōu)闃O右勢力,其實極右勢力又分右翼民粹主義和右翼極端主義,兩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合法的,雖然它比保守主義更右一些,但同新舊法西斯還不一樣。法西斯就是赤裸裸地要推翻民主制度,右翼民粹主義還是要在民主范圍內活動,利用議會民主制選舉上臺,我叫它"合法的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美國政治學專家所說的:從"拍賣政治"轉到"營銷政治"。多黨議會民主制就是政治上的市場經濟,經濟家賣的是股票,政治家賣的是選票。"拍賣政治"就是推銷自己的政治綱領,讓公眾相信自己的政治綱領是正確的,投我一票,F在的"營銷政治"就是要研究政治市場的需求,看老百姓想的是什么,哪些口號能夠獲得更多的選票。所以排外、反腐敗、反官僚,能得到許多下層公眾、特別是窮人的擁護。工人并不是天然的左派,在西方社會反共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影響廣泛的地方,工人會投票擁護極右派。
三、右翼極端主義,也就是新老法西斯主義,如德國光頭黨等。這類組織在西方一般是被取締的、是非法的。這股勢力非常頑強、被取締以后往往改頭換面,換個名字,重新登記注冊,開展活動。
史志欽我們現在把歐洲右翼政黨一股腦都稱為極右勢力。實際上它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極右政黨沒有一個稱自己是極右的。它們經常宣稱自己是"非左非右",是"第三條道路"。對極右翼的界定,目前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于是對它們的稱謂五花八門: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法西斯主義政黨、新納粹、極右翼、激進右派、新右翼、極右民粹主義等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26個稱謂,涉及50多個特征,足見這個問題的復雜性。但總的看來極右勢力有這么幾個特征:1.極端的民族主義,2.極端的種族主義,3.排外仇外,4.反民主反體制、主張建立強國家。
一些極右翼政黨,其政策主張不一定很極端。極右政黨雖然思想體系龐雜,但其核心是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強調國家和民族的旗幟,強化反移民情緒。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反對歐洲一體化(個別極右翼政黨除外),認為一體化將會取消各國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要民族國家,不要歐洲聯邦"。
在很多情況下,極右政黨的民族主義情緒有著強烈的反美國傾向。他們把美國看作是霸權的超級大國,一些極右翼人士還認為,全球化是由美國主宰,法國及歐洲處在從屬地位,他們反對美國主導這樣一個世界新秩序,希望與美國平起平坐。
世界政治向右轉
張世鵬 世界政治向右轉,這是自80年代里根、撒切爾在美英上臺后開始的一種發(fā)展趨勢,人們經常說,里根主義、撒切爾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從那時到現在,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氣候總的趨勢是不斷向右轉,世界范圍也是這樣,其中最大的事件就是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這中間有一點緩沖,在90年代中期,歐洲社會民主黨人再度執(zhí)政,提出所謂的"第三條道路"(當時有人說"歐洲一片粉紅色"),實際上,是社會民主黨向右傾斜,即民主社會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化。在這以前還有共產黨的社會民主黨化,這都是政治文化向右轉的具體表現。法國右翼民粹主義頭目勒龐1973年建立民族陣線,由最初2%的支持率,攀升到目前的17-18%,是一個逐年上升的趨勢。到今天大家嚇一跳,怎么勒龐能得這么多選票,進入法國總統(tǒng)選舉的最后一輪投票?!現在雖然希拉克戰(zhàn)勝了勒龐,但是,希拉克在移民、多元文化、社會治安等問題上,要考慮右翼選民的意見,它的政策要向右傾斜,政治文化從總體上還是要繼續(xù)向右轉。這種整體右傾趨向引起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慮,他們發(fā)出各種危險警報。
王緝思 不管美國、歐洲還是日本,右的抬頭都是全球化引起的反彈。如反移民(針對勞動力自由流動)、針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在發(fā)達國家中極力維護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族群等等主張,都是偏右的。從資本自由流通角度,它是維護現在制度的,但又不允許人的、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它對全球化的反彈、反思不同于左派對全球化的反彈、反思。
張世鵬 總的來看,這種向右轉的趨向越來越明顯,這是全球化引起的強烈反彈。在全球化過程中,在資本主義國家,受益者是少數,遭受損害的人越來越多,發(fā)達國家中的貧富分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西方左派有人說,發(fā)達國家中正形成一個世界精英階級--全球金融壟斷資產階級。與此同時,在全球范圍正在形成一個流氓無產階級,它同過去的無產階級不一樣,過去的無產階級是有職業(yè)的,所以講"工人階級一揮手,所有的輪子都得停止轉動",罷工斗爭可以使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癱瘓。現在的流氓無產階級是失業(yè)的,再怎么揮手也影響不了社會經濟生活。而且現在是失業(yè)越多,經濟效益越好。
我和同事們翻譯過一本書《全球化的陷阱》(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一開始就講到1995年的一次國際討論會上,那些世界精英們提到的可怕前景:現有勞動力的20%就可完成全球的商品生產和服務,剩下的80%的人就靠"喂奶"過日子。什么意思呢?第一、給這80%的人一點飯吃,別餓死了;第二、給一些廉價的黃色的、低級娛樂活動,使之沉溺于此、安于現狀。這種前景預測并不是調侃,是很嚴肅的。如果真是這樣,少數人壟斷了知識、信息、勞動崗位、社會財富,而絕大多數人靠施舍過日子,這樣的社會在政治上絕對不會是民主社會。歐洲著名的自由主義學者拉爾夫?達倫多夫就曾經預言:"21世紀是一個極權主義的世紀"。新自由主義把經濟競爭推向極端、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所謂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強者獲勝、勝者通吃,這樣搞下去,只能強化各個國家、各個種族、各個民族之間的生存競爭。再加上人口爆炸、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土壤荒漠化、食品與水資源短缺、各種原材料資源匱乏,整個人類的生存競爭21世紀將空前激烈。
全球化在世界范圍進一步強化了經濟競爭、生存競爭。這種競爭的最后結果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世界的滲透,不可避免地加強各國、各民族、種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所以今天種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排外主義和霸權主義比任何時代都強烈,這不能不說是全球化的一個悖論。一些左派指出:進入21世紀,人類仿佛又將繞回到20世紀初,那時也有一次科技產業(yè)革命、通訊運輸業(yè)革命、也有一次全球化。那時是老自由主義,這次是新自由主義;那時有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次有科索沃戰(zhàn)爭;那時失業(yè)率達到空前高度,這次歐洲的失業(yè)率無論從絕對數量或相對數量都達到了當年法西斯上臺前的水平。歐盟有2000萬人失業(yè),經合組織有4000萬人失業(yè),全世界有10億人失業(yè)!現在就差一個黑色星期五,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大爆發(fā),或者一個具有世界性破壞影響的突發(fā)經濟事件。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局面,在這個背景下,種族主義和極右勢力的崛起就是必然的。
現在西歐很多人說,現在幸虧還有社會福利國家制度,不然的話,法西斯早就上臺了。哈貝馬斯在最近出版的《后民族主義時代》一書中專門有一章"從災難中學習什么"。他認為20世紀惟一的亮點就是50-6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吸取30年代資本主義大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教訓,認識到富人應該向窮人讓步,做一定的階級妥協(xié),這樣才能使社會安定,于是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提出大眾福利的口號,建設社會福利國家,創(chuàng)建"萊茵資本主義"模式。自從里根主義、撒切爾主義上臺,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崩潰以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妥協(xié)局面消失了,現在反過來反攻倒算--削減社會福利、打擊工會,整個向右轉。
歐洲:極右勢力的三次浪潮
史志欽 實際上,"左"、"右"的概念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界定形式。"左""右"的概念很難界定,有專家甚至認為,應當用"極端主義"代替我們現在說的"極右翼"。極端主義可能更能概括目前的種種現象。
戰(zhàn)后以來,歐洲極右勢力的興起大約出現過三個波次。第一個波次大約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出現,當時意大利法西斯退伍軍官建立了一個名為"意大利社會運動"的組織,引起關注。70年代英國的"民族陣線"在選舉中取得突破,進一步引起重視。第二個波次是80年代,法國勒龐建立的"國民陣線"在選舉中的選票超過法國共產黨,引起歐洲政壇震驚。第三個波次出現在90年代,意大利北方聯盟、意大利全國聯盟(原意大利社會運動)進入政府及2000年奧地利海德爾的自由黨進入政府,在歐洲引起大規(guī)模抗議浪潮。這次勒龐在法國大選中爆冷更是出乎人們預料。
從表象上來看,歐洲極右翼崛起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兩極格局的瓦解,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為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極右翼提高了機會。冷戰(zhàn)結束后,一度受壓抑于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民族主義思潮泛濫。第二是傳統(tǒng)的左右翼失去特性,向新自由主義轉變。左右翼面對的共同問題是經濟效益低下,因此需要進行社會福利改革,但改革都無多少成效。前兩年頗為流行的"第三條道路"也不能根治歐洲根深蒂固的疾病。
從更深層次講,歐洲極右翼的出現實際上是歐洲傳統(tǒng)治理的危機。極右翼的共同特點是對現行體制提出挑戰(zhàn)。在許多國家,選民對政治表現出不滿與疏遠,選舉中的投票率低,政治家在公眾中的形象不佳,主流政黨已經失去民眾的信任。選民認為政治家是自私的,只考慮自身利益,不關心選民疾苦,只關心選民的選票。這樣,選民在投票箱前就投了抗議票,支持極右政黨。
法國國民陣線之所以在80年代異軍突起,一個重要原因是,1981年法國共產黨與社會黨聯合執(zhí)政后,政府背棄了競選時許下的諾言,共產黨限于尷尬的局面,進而疏遠了自己的傳統(tǒng)左派選民。國民陣線則較好地以反體制政黨的面目出現,吸引了廣泛的抗議票,取代了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加上,近幾十年法國左右共治的治理模式,使選民感到兩黨已經沒有多大差別,他們都不能解決法國根深蒂固的矛盾。從選票分析看,那些支持國民陣線者,他們大多屬于社會下層。都一度是共產黨的傳統(tǒng)選民。法國《費加羅報》撰文指出,投勒龐票的工人竟占了工人總數的30%,20%的農民也投了勒龐的票,手工業(yè)者及小商人占19%。在談到支持勒龐的原因是;49%的人說他們找不到別的合適的候選人,其實這是一些抗議票。另外年青人比較多,還有失業(yè)者,即浪氓無產者,也就是劣勢群體。還有,從選民的性別來看,男性多于女性。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美國向右轉
王緝思 2001年初小布什上臺,已經標志著美國開始向右轉。克林頓執(zhí)政的八年,表現了美國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興旺發(fā)達,當時占了相當大主導地位的思潮,包括主張文化多元主義、崇尚寬容、強調保護黑人和其他少數族群的權益,對同性戀、墮胎都比較寬容。布什上臺后,9.11是個契機,使美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美國社會文化中深層的一些保守思想借9.11之機而復活,壓得溫和派和新自由主義抬不起頭來,這令我很吃驚、很受震撼。原來對美國既有好印象又有壞印象,現在壞印象增加了很多。當時我作為"老外",生活在美國,感覺就很強烈。一個"老外"在大街上或航班上犯點事,美國警察要是把他抓起來毒打一頓,去哪里說理?受到什么法律保護?如果你是阿拉伯人或穆斯林,所受的懷疑就更不用說了。不像過去那樣,"老外"不感到和美國人有多大差別。我不知道現在外國公民的權利在哪兒可以得到保護。
這種情況還會不會發(fā)展下去?美國還是不是以前我們看到的、理想中的那個美國,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膚色的人能夠共處的美國?現在來自"左""右"兩方面的沖擊都表明,世界決沒有這么美好,美國本身也沒有這么美好。那么,這個世界向那個方向走?現在"右"的在向極端走,"左"的也在向極端走。本?拉登在各國,特別是阿拉伯國家民眾中有許多支持者,但各國政府都不支持本?拉登。冷戰(zhàn)時期那樣以意識形態(tài)、以國家為中心地劃分"左""右"行不通了。
日本政治總體右翼化
金熙德 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靠的是外源方式,由外力推動,和歐美相比,它沒有緩慢的資本主義和市民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沒有形成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兩黨制的政治平衡狀態(tài)。在日本政論中的左、中、右概念有其特定含義,他們主要叫"革新派"和"保守派",戰(zhàn)后幾十年,保守派一直占主流、處于執(zhí)政地位,推行保守主義路線。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存在右翼思想和右翼團體,大大小小人數不等,公開的組織就有一萬左右,主要的有幾百個。實際上日本自民黨中就包含有左派和右派,而不是像美國公開分成兩黨,日本的特殊性也在于此。政治幅度是相當寬泛的,自民黨內左、右翼共存,社會黨在外面牽制。這種特殊的政治文化體制為戰(zhàn)后日本的發(fā)展起到了好的、正面的作用。
冷戰(zhàn)后,日本右翼思潮是在發(fā)展。過去,在兩極格局下,在存在著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時期,以社會黨為代表的革新思潮確實發(fā)揮了作用。冷戰(zhàn)后,社會黨這一極就垮了。1993年自民黨失去多年執(zhí)政地位后,為了重返政治舞臺中心而想盡辦法,與社會黨聯合執(zhí)政。在聯合政府里,社會黨占少數,首相之位卻讓給了社會黨的村山富市。結果社會黨領導、駕馭不了自民黨,社會黨的政策越來越與自民黨趨同,成為"沒有色彩的政黨",在選舉中議席從100多席慘跌到20多席,名存實亡。過去社會黨的力量也不足以通過什么法案,但至少可以阻止一些法案的通過。而現在自民黨想通過什么法案就通過什么法案,因為沒有了對立面。從日本政治大的方面看,是總體在右翼化。現在日本是"比較激進的保守派"占主流,就像以小澤一郎為代表的,或現在正在走的這條路,他們急于突破現有憲法體制,追求"擁有其他國家都有的權利",成為"普通國家",對戰(zhàn)后初期吉田茂制定的以經濟為中心和低姿態(tài)的路線(即"保守本流",日本就是通過此把經濟搞上去了),發(fā)起了挑戰(zhàn)。自民黨中的右翼勢力抬頭,占了主流,要擺脫戰(zhàn)敗國陰影,走政治大國、軍事大國之路。
對民主的挑戰(zhàn)?
金熙德 日本與歐美不同,日本實行的是間接的民主選舉辦法,森喜朗是日本政治家中最無能的,他居然能當上首相,所以有一種說法,在日本原來的政治體制中,最無能的政治家才能當上首相,而鋒芒畢露的人很難成事,因為左右兩方面都會反對他。小泉是鋒芒畢露的人,他是少數派,他上臺主要是靠基層黨員的選票,這是選舉制度改革以后才有的現象。在原來的制度下,選民只選舉由哪個政黨上臺,而誰當首相則是在派系里由幾個長老決定。小泉首相確實是日本國民自己選出來的。
幾年前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當上了東京都知事,許多調查都表明,小泉以后,當首相的會是石原慎太郎。我想,右翼上臺與直接民主有關,民主越徹底,越有利于極右翼上臺。日本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就是因為日本的新民族主義非常普遍。日本正處在一個沒有大政治家、沒有理念的時代,政治家們只想到如何能拿到更多的選票,他們的競選諾言上臺后很少能兌現。如小泉,他面對恢復景氣和改革兩個互相矛盾的局面,要改革就不會有景氣,還會增加失業(yè)。他競選時提出要重點解決這兩個問題,結果到現在沒有一點起色,其實也就是說說而已。右翼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它們會迎合選民心理。接著就再選更右的,或許會是惡性循環(huán)。
張世鵬 自由與民主本身就是一對矛盾,自由市場經濟的結果是貧富分化,如果從市場經濟競爭中受害的是大多數,民主就應該是少數服從多數,這個資本主義自由制度就不穩(wěn)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社會福利國家建設問題,如聯邦德國,社會福利國家的劃撥福利占國民收入的1/3,緩解了市場經濟所造成的消極后果,把這種消極后果減少到社會能夠承受的程度,這是成功的例子。正如哈貝馬斯所說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原來在冷戰(zhàn)年代似乎已經解決的問題現在又重新繞回來了,勞資妥協(xié)協(xié)議現在被資本家撕毀了,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壓力,沒有兩個制度間競爭的壓力,資本家開始向西歐工人運動多年的斗爭成果反攻倒算,要用斧頭砍殺社會福利。
會對世界有什么影響
閻學通 聽了幾位專家的發(fā)言,我越來越覺得我們所討論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想提幾個問題:第一,右翼的上升到底是"歐洲現象",還是"世界現象"?右翼勢力發(fā)展好像不僅僅是歐洲國家、發(fā)達國家的現象,好像全世界都在往右轉。全球的中心工作似乎只剩下了一個,就是發(fā)展經濟。只要把經濟搞好了,世界上的一切就都好了,這種經濟至上主義正在使人類走向政治理想日益淡漠的社會。政治家的功能原本是告訴和引導民眾往哪里走,現在卻是跟著民眾走。政府的政治目標不是讓國民生活得比別國幸福、平等、安全和自由,而是比別人有錢。國際社會比的是誰有錢,誰的國力強,誰的經濟殷實。其結果是有錢的人成為社會樣板,有錢的國家成為國際樣板。全世界都在為增加財富而奮斗,在經濟財富與政治理想之間的平衡沒有了。
要增加財富,就得提高效率;要想提高效率,就得犧牲平等。平等已不是人們追求的主要社會目標,人們追求的是財富和強大。一切向錢看,這種全球性的經濟中心主義也許就導致了整個國際社會都在朝右走。越來越多的人思想向右轉,于是極右的勢力才能有市場。右翼思潮恐性不是個區(qū)域性的問題,可能是帶有全球性的問題。
第二,如果右翼勢力在很多國家上臺,這些國家的對華政策是否會變得非常強硬?右翼追求的最高目標是國家經濟實力的上升,而中國也在加強經濟建設,也在追求國家實力的上升,那么與這些國家的競爭就不可避免。右翼思潮的發(fā)展使國與國的關系就更加是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政治上的認同作用更小。是否可以認為,右翼勢力上升會導致國家間利益沖突加劇,這可能驅使右翼執(zhí)政的國家對華政策趨于強硬。
第三個問題是,全球都在往右走,我們怎么辦?
史志欽 對于極右翼得勢對世界的影響,可能大家覺得很悲觀。我覺得,目前在歐洲極右翼勢力的發(fā)展在短期內還不會造成很大的動蕩。從第一次選舉到第二次選舉,勒龐得票率基本維持在18%左右。歐洲社會結構的特點是"兩頭大、中間小",資本家、壟斷資本家屬少數,劣勢階層也是少數,而中間等級是多數。同時,極右政黨作為一種政治思潮和勢力必將長期存在,因為在西方這樣一個多元化社會里,任何一個政黨不可能代替所有人的利益,必定會有這樣那樣的政黨代表那些邊緣階層的利益。極右翼勢力為什么有這么多選民,實際上他們是對現政權的政策心存不滿。我認為這次選舉的結果對政策影響的意義要大于選票的意義,極右翼進入第二輪選舉,震動了歐洲左右翼政治家,極右翼提出的一些主張必然要在主流政黨政策中有所反映。
右翼執(zhí)政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我的相法與學通的想法不大一樣,我認為對我們的壓力還沒那么大,或者從國家政權的角度看,還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為什么到目前為止,我們對美國、對日本采取的是一個相對溫和的態(tài)度?如果真正感受到了我們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脅了,一定會有強烈的反彈。其實,右翼勢力在西方得勢,可能會對我們國內產生的影響,重要在經濟和社會方面,以及灌輸了一種保護資本膨脹的價值觀。它對我們國內的社會分層、對國內社會的穩(wěn)定有影響,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上升,使人們一切向錢看,崇拜"大款",忽視弱勢群體的利益。還有就是操縱媒體。西方媒體進入國內,會進一步宣傳他們的價值觀,向人們宣傳買房子、買車、旅游,忽視社會公平。
金熙德 日本的變化對中國有直接關系。我在同日本年輕一代的政治家的接觸中感到,他們不管是民主黨的、社會黨的還是自民黨的,基本上都是上述觀點,沒有什么不同聲音。他們對歷史問題沒有認識(不像一些老政治家),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你到日本就能體會到,80%~90%的日本人對歷史根本不想談,不想分清什么是非,和我們想的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中國外交必須清楚這一點,和這些"新生代"打交道很困難,F在日本國內政治整體趨向右傾,所以小泉才敢一而再地參拜靖國神社,嘩眾取寵。今后中日關系要有一個長期的磨合過程。
閻學通 今天的討論觀點不太一致,也可能是不同國家對于右翼思潮的標準有所不同所致。不過,大家都認為右翼思潮的出現與全球化有關,與兩極分化有關,與經濟發(fā)展趨勢有關。大家認為右翼勢力的發(fā)展會增加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不利于民主與平等,但對中國的影響可能還是因不同國家而異。這次討論有兩點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一是看法上的基本分歧說明這個問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二是大家都認識到此事重大,這點希望能引起更多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心!
相關熱詞搜索:極右 右翼 未來 右翼、極右翼與未來的世界 世界各地的極右翼政黨 極右翼崛起的局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