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中國志愿者:進步與差距_志愿者口號創(chuàng)意8個字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內(nèi)容支持 丁元竹 賈西津 李煜暉         如果要評選2008年度的“熱門詞匯”,或者2008年度“感動中國的社會群體”,“志愿者”肯定高票當選。2008年至少有兩件大事,使“志愿者”這個群體,似乎在突然之間,顯出了奪目的光芒。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志愿者”這三個字,足以讓人們聞之熱血沸騰。據(jù)估計,共有約500萬志愿者活躍在災區(qū)和全國各地的救災工作中。而圍繞即將開幕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將有10萬賽會志愿者、40萬城市志愿者和超過100萬的社會志愿者為人們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也許你本人就是一名志愿者,也許你的身邊就有志愿者,也許你在某一時刻得到過志愿者的服務,也許你在某一場合看到過他們的身影。其實,志愿者平時已經(jīng)悄悄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是也許他們往往不被人們注意。
          
          點點滴滴與默默無聞
          
          “感動中國”的志愿者
          2003年7月的一個晚上,徐本禹的內(nèi)心經(jīng)受著從來沒有過的巨大矛盾。父親良久沉默后的支持讓他深感歉疚。家中的房子至今仍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父親最少的時候一個月只有十幾元的收入,把自己供養(yǎng)到大學讀書,父母多年來的艱辛,徐本禹都記在心里。
          小時侯,有一次家中沒有錢吃飯,是母親向鄰居借了兩元錢才度過難關。徐本禹又想起另一位母親:大一那年冬天,自己只有單薄的軍訓服,室友的母親送給了他防寒的衣物。還有學校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四年來給了他多少幫助啊。“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你的手!”母親的話忽然在耳邊響起。就這么定了,“別人給我一口飯,我要還別人一碗肉!”
          于是,徐本禹放棄了公費讀研的機會,決定履行對孩子們的承諾,回到一年前曾去支教的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zhèn)狗吊巖村為民小學,去做一名志愿者教師。這個決定在他就讀的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很快傳開。
          “剛剛走進大學的時候,平時經(jīng)常用課余時間去草坪上撿垃圾,幫著義務分發(fā)信件。雖然這些事情都是義務做的,但是自己卻感受到給人方便所帶來的快樂。漸漸地,自己熱愛上了志愿服務這份工作。”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徐本禹講了自己最初的志愿服務工作。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與七名志愿者一起回到了為民小學。這里是一個信息封閉的“孤島”,不通公路,不通電話,物質(zhì)文化生活極度匱乏,晚上只能點油燈照明,他們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湯。同來的伙伴有人病倒了,最后一個又一個離開了這里。
          徐本禹住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很少見到陽光。在這里,他一周要上六天課,每天上課時間達八小時。由于信息閉塞,許多事情孩子們理解起來都比較困難。但是通過點點滴滴的努力,“孩子們可以聽懂普通話了,與人交流也不害羞了”。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對自己單純的志愿支教工作產(chǎn)生了懷疑。他認識到,志愿者更應該利用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和號召力帶動貧困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就在這時,大方縣大水鄉(xiāng)黨委書記邀請徐本禹去大水鄉(xiāng)大石小學任教。
          大石小學的情況甚至比為民小學還要差。在海拔1600米的高原上,冬天,風從木板拼成的教室墻上的縫隙里吹進來,像刀一樣拉得師生們皮膚生疼。徐本禹將他支教以來所親歷的一切寫成了三封信寄給了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的領導們。2004年6月26日,校方被信中內(nèi)容所打動,派出了兩位老師來到大水鄉(xiāng)看望徐本禹。就在兩位老師在大方縣的山路上顛簸的時候,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宣布捐助八萬元幫助徐本禹,用來為當?shù)氐男W建設校舍。
          這一次,徐本禹不再是孤獨一人地在支教的道路上苦行。一位老師將在大方縣拍攝的100幅照片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以《兩所鄉(xiāng)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為題發(fā)到了網(wǎng)絡上。發(fā)出帖子后的短短九天里,點擊總數(shù)就超過了100萬。緊接著,從祖國內(nèi)地到港澳臺、從亞洲到歐洲、從北美到澳洲,要求捐款捐物的電子郵件雪片一樣地飛來……通過徐本禹的引導,人們的善心匯聚起來,大石小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大水鄉(xiāng)的經(jīng)濟也隨之有了發(fā)展。2004年,徐本禹被評選為“感動中國的人物”。
          “現(xiàn)在,志愿服務不僅是我生活中不可磨滅的一段經(jīng)歷,不僅讓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友情和成熟,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務已經(jīng)成為了我性格和靈魂的一部分。”他對本刊說。
          從世界走進中國
          絕大多數(shù)志愿者或許并不像徐本禹這樣為人們所知。他們所做的志愿工作不同,但都在點點滴滴的工作中默默地奉獻著。
          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志愿者精神?通常人們認為,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出自自愿,不以獲得報酬為目的,他為推動人類發(fā)展和促進社會進步而工作,志愿服務是他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可以是個人行為,也可以是集體行動。志愿精神的產(chǎn)生基于個人對社會和人類的愛心與責任感,而這種愛心與責任感又取決于個人的成長背景、教育和經(jīng)驗,也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所以,志愿服務也是個人表達其對人類和社會愛心與責任感的一種方式。
          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在國際社會,志愿者源于對戰(zhàn)爭的人道主義援助。在和平年代,志愿者幫助弱者、消除貧困、保護環(huán)境,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凈化社會風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歐美國家的志愿服務已有較長時間的歷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志愿服務制度和體系,專業(yè)性強,注重立項的可行性,注意規(guī)范化、法制化,并且向國際化發(fā)展。一些國家的志愿服務工作是在聯(lián)合國國際志愿服務協(xié)調(diào)委員會等機構協(xié)調(diào)和指導下開展的,不少項目是跨地區(qū)、跨國界的,志愿人員常常被派往世界各地從事一定時間的志愿服務,因而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志愿服務活動已經(jīng)成為這些國家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務活動幾乎家喻戶曉,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廣大公民的自覺行動。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丁元竹教授,從1997年就開始致力于志愿服務工作的研究。丁教授向本刊介紹說:中國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動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以前。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于社會主義國家對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主義義務,中國曾經(jīng)對亞洲、非洲的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大量的國際援助,內(nèi)容包括軍事、經(jīng)濟等。伴隨著這些援助活動,中國政府曾經(jīng)派遣了大量的志愿人員到國外參與相應的項目。
          而在中國最早從事服務工作的志愿者則來自聯(lián)合國志愿人員組織。1979年,第一批聯(lián)合國志愿者來到中國偏遠地區(qū),從事環(huán)境、衛(wèi)生、計算機和語言等領域的服務。20世紀80年代中期,民政部號召推進社區(qū)志愿服務。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兩萬余名鐵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之后,40余萬名大中學生利用寒假在全國主要鐵路沿線和車站開展志愿者新春熱心行動。由此,青年志愿者行動迅速在全國展開。為推動青年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團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社區(qū)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中國國內(nèi)最大的兩支志愿者隊伍。他們都有自己的組織體系,都與一定的政府組織聯(lián)系在一起。
          自1993年共青團中央發(fā)起實施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全國累計已有2.68億多人次的青年和社會公眾為社會提供了超過61億小時的志愿服務。按照《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進行注冊的志愿者總人數(shù)已超過2511萬名。
          
          汶川救災使中國志愿者得到充分展示
          
          他們也許并不知道
          什么是志愿者
          在丁元竹教授看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本身就蘊含著這樣一種志愿精神:幫助別人,樂施好善。在此次汶川地震后的救援工作中,這種美好的東西迸發(fā)了出來。在很短的時間里,有那么多人在并沒有人組織的情況下,自發(fā)趕赴災區(qū)幫助救災,而且其中很多的人,也許并不知道什么是志愿者、有什么志愿者組織,他們只是出于一種普通人的幫助同胞的善良之心。
          在這次抗震救災過程中,有國外媒體評論認為:發(fā)生在中國的這次毀滅性地震“催生”出以前在這個國家不曾看到的一個現(xiàn)象――志愿者大軍。對于這樣的評論,丁元竹稱表述得“不準確”。他認為,中國早已存在大批的志愿者,說這場災難“激發(fā)”了中國人的志愿意識和精神更準確一些。
          的確,在此次的汶川抗震救災的大軍中,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是農(nóng)民、是學生、是經(jīng)理、是律師、是醫(yī)生、是教師、是自由職業(yè)者……他們又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志愿者。地震發(fā)生后,他們中的很多人頭一次向單位請假,目的是為了奔赴災區(qū),去救助那些素不相識的災區(qū)群眾。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沒有醫(yī)療、心理救助、救援等專業(yè)技能,他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是收貨發(fā)貨,就是給災民們盛飯,做著最瑣碎的事。盡管災區(qū)生活艱苦、余震不斷,但志愿者卻仍然以數(shù)十萬的規(guī);钴S在這里,令世界為之震動、矚目。
          有人說,2008年是中國的“志愿者元年”;也有人說,汶川救災是志愿者首次集中亮相。或許,若干年后,人們會發(fā)現(xiàn),這次大規(guī)模的救災,既是志愿者的集體亮相,更是一次對這個群體的檢閱和考驗。
          形成多元的“草根”組織
          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賈西津副教授也表示,抗震救災使中國志愿者得到一次充分的展示。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志愿者活動的整體特點是:大批個體志愿者參與其中,也有很多志愿者是通過政府、黨團、NGO(非政府組織)渠道參與的。不過,賈西津認為,相比之下,有組織和無組織的志愿行動,效果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大多數(shù)有政府背景的NGO,例如中國紅十字會等組織的志愿者活動效果會更好。
          賈西津說,這次救災行動,既反映了志愿者的熱情和志愿者活動的很大的進步,同時也暴露了我們在志愿者工作上的一些缺陷和問題:組織不夠發(fā)達,不夠多元。一部分志愿者被納入到政府的系統(tǒng)中,多元化的社會組織比較多,但參與規(guī)模一般不是很大,還有很多志愿者沒有任何組織性的參與。她認為,這次行動也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社會團體組織化的建設非常重要,這種組織化的建設需要多元、開放、有序的法律環(huán)境,使志愿者不僅有服務的熱情,還能夠容易形成自己的組織,使得大量個體的行動形成有序參與。僅依靠黨政機關的動員是達不到這一目的的,社會應該形成一種自組織的機制,有發(fā)達多元的“草根”組織,并且使這些組織之間形成一些聯(lián)系,這樣才能使志愿者的參與更加有效。
          賈西津認為,志愿者組織化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進行合理規(guī)劃,志愿者可以有選擇性地、主動地參與服務。有些志愿者盡管有意在某個時間段從事某項服務,但是由于缺乏組織和協(xié)調(diào),往往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來從事服務,而一旦有了志愿組織的協(xié)調(diào),就可以根據(jù)其時間和專長進行安排。此外有組織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進行長期性服務。由于震后的很多工作都是長期性的,經(jīng)過組織后的志愿者,可以分期分批進入災區(qū),不會造成在某個時間段“擁堵”,而某個時間段又會出現(xiàn)“空白期”的情況。事實上,個人參與的力度是有限的,相互之間協(xié)調(diào)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單純的人力、時間投入。這些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最有選擇性、積極主動的有序參與,還需要發(fā)達的公民志愿組織的體系。
          可持續(xù)的志愿服務和
          可持續(xù)的志愿精神
          丁元竹也表示,我們還需要可持續(xù)的志愿服務和可持續(xù)的志愿精神。
          首先,國家要號召國民把參與志愿服務作為自己的社會責任,長期堅持下去。
          丁元竹介紹說,9.11事件發(fā)生后不久,美國總統(tǒng)布什號召開展“公民服務”活動。2002年2月,在其國情咨文中,布什要求美國人民在其一生中至少要為所在社區(qū)貢獻4000小時以上,大約相當于兩年的時間。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出現(xiàn)了許多志愿者隊伍。在災后重建中,這些志愿者組織得到了政府的肯定,日本政府也就此制定了日本的“非營利法”,自此志愿者和志愿組織在經(jīng)費上得到了政府的補助。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考慮實行社會組織分類管理,指導志愿組織的發(fā)展。可以根據(jù)社會組織的服務類型,如衛(wèi)生、教育、科研、慈善、社區(qū)、文化、福利等制定不同的稅收政策,在財政上鼓勵從事社會服務的社會組織發(fā)展,放寬對這類組織的登記管理。
          第三,要通過教育來培訓和提高市民、游客、觀眾的應急意識和能力,使國家更好地對恐怖事件、犯罪事件、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災害事件等作出反應,為突發(fā)事件準備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可持續(xù)的志愿服務和志愿精神。
          丁元竹表示,在應對這場空前慘烈的地震中,需要廣大志愿者的熱情,也需要理性的志愿者。在這個關鍵時期,災區(qū)的確需要有組織的、理性的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說,災區(qū)重建不是一朝一夕,災區(qū)人民的心理康復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國家已經(jīng)規(guī)劃了一個三年期的恢復重建日程,有心理學家說,災區(qū)人民的心理恢復也需要不少于三年的時間。在未來的日子里,志愿者在災區(qū)重建中具有廣闊的活動空間,大有作為。待災區(qū)秩序得到一定恢復,志愿者自己和所在組織在資源上和技能上都有所準備,再參與進去也為時不晚。在地震災區(qū)重建中,志愿者任重道遠。
          
          中國志愿者風雨三十年
          
          發(fā)自內(nèi)心的奉獻精神
          2006年的某個周六,發(fā)生在天安門廣場奧運倒計時紀念牌前的一幕讓路人駐足注目。站崗時軍姿筆挺、巡邏時目光炯炯,守衛(wèi)天安門廣場的武警戰(zhàn)士們總是生出一種凜然的軍人氣質(zhì)。然而,當一個看似很平凡的女孩經(jīng)過奧運倒計時紀念牌前時,一位守護著紀念牌的武警戰(zhàn)士卻忽然用軍人的嗓音吼出一句:“老師好!”路人驚訝的目光和善意的笑容讓這個女孩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她叫白璐,現(xiàn)在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負責人,那年她才是個大一的學生。
          
          “當時真是有點不知所措,因為是第一次有人在教室之外喊我老師,而且是一名守衛(wèi)天安門的戰(zhàn)士。每次想起都很感動。”其實,在白璐負責的“國旗班志愿英語支教項目”中,很多北外的學生都有過這樣的體會。
          據(jù)白璐介紹,“國旗班項目”是北外青協(xié)的傳統(tǒng)項目,從2001年就開始了,每年都會有60~80名同學參與其中。之所以叫做“國旗班項目”,是因為最開始的時候,該項目的主要對象是天安門武警國旗班,后來,雖然受眾范圍逐漸擴大,但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白璐說,只要是在校期間,每周六早晨8點到11點,她都會帶領志愿者到天安門武警中隊進行支教。授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武警們?nèi)粘?zhí)勤時所需要用到的英語,例如回答群眾的問路、勸阻游客吸煙等。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支教都是抱著鍛煉自己的態(tài)度,但一被叫做老師,就有一種責任感了。”正是出于一種感動和一份責任感,白璐把這個項目堅持做下來了。在奧運會馬上就要到來的時候,這些年的努力也看到了成果。
          沒有語言就沒有交流,語言不通,交流就不順暢。自從申奧成功開始,北外青協(xié)的志愿者們就一直在努力充當中外民眾的溝通之橋。
          據(jù)北外志愿者關資鑒介紹,從去年7月份開始,陸陸續(xù)續(xù)有很多北外志愿者參與到了“好運北京”測試賽的志愿工作中。而在今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北外幾乎全部的大三同學和相當多的大二同學都放棄了暑假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機會,留在北京參與奧運會的志愿工作。奧運會結束以后,很多的志愿者還會繼續(xù)留在崗位上參與殘奧會的服務等。
          去年以來,北外的志愿者還開展了“富平學!钡闹Ы袒顒。富平學校是由著名學者茅于軾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致力于扶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本土非營利機構,主要是為家政從業(yè)人員提供英語輔導。志愿者們每周二下午來到學校,根據(jù)學員實到人數(shù)靈活安排上課。許多已經(jīng)找到工作的家政從業(yè)人員因為英語水平的提高而能夠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服務。
          “志愿活動應該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奉獻精神,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付出,才是真正的志愿者行動。志愿活動就是用一顆顆奉獻的心搭鑄成的。”
          在白璐眼里,志愿者的工作就是一個由組織到實施的過程,不求回報,不問為什么,甚至都留不下太多的深刻記憶。因為她把這些工作看得那么平凡,不愿意往上面添加任何的光環(huán),也不愿賦予它們太多的意義。這一切,只是來自她的本心,她的很多志愿者朋友,也都和她一樣。
          變隨機參與為日常參與
          白璐的志愿者理念恰恰契合了賈西津?qū)χ驹刚吒拍畹慕缍?#65377;賈西津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許多人對志愿者的理解存在著誤區(qū):提到“志愿”時最先想到的是“不要錢”,是“義務和免費做好事”。其實“志愿”的首要含義是指“自由意志”,自由選擇你想做的事情,附帶的含義才是不包括從事商業(yè)等行為的非贏利活動。
          賈西津向本刊記者介紹說,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例如美國,志愿者在居民中所占的比例是30%~50%,很多人在日常都程度不同地參與到某些志愿組織中,或是有固定的志愿參與服務的途徑。美國、英國、日本的社會志愿參與比例都是比較高的,而中國目前已知的最高數(shù)據(jù)是3%~8%,依據(jù)這一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志愿者比例較低,參與的普遍性也較低,參與習慣和自主性不強,更多的是在緊急情況下(如抗震救災)和重大活動(如舉辦奧運會)時的動員。另外,和上述國家相比,在參與的深度上差距更大。我們的很多志愿者的參與都是比較隨機的,沒有明確的自我意志。而國外的志愿參與則有很多相應的組織、規(guī)則和要求,很多人都有固定的參與渠道,對于他要參與什么樣的活動和組織有明確的意志,有簡捷和固定的渠道。定期性的參與對于參與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而從這次抗震行動來看,我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還是很高的,但是日常的參與熱情就比較低。希望今后的志愿活動能夠更為長期化和規(guī)范化,逐漸變?yōu)槿粘⑴c。
          另外,賈西津還向記者談到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志愿者人員,如社區(qū)治安員、公交疏導員、交通協(xié)管員等。她認為這種志愿者的性質(zhì)是比較模糊的,他們多是由老年人、下崗職工組成,或由居委會組織,其中確有些人熱情參與,但并沒有明確的個人選擇意愿,實際上有分派的因素在其中。事實上,通過單位、居委會、政府部門等渠道進行服務崗位的分配,都會使志愿服務的個人色彩減弱。這是中國志愿服務與國外不同的地方。
          培養(yǎng)對勞動的熱愛、
          奉獻精神和公益觀念等
          “I don’t speak English(我不會說英語)!”
          讓陳勵子意想不到的是,這句話成了跟她學英語的爺爺奶奶們記得最熟的一句話。“如果老外問你什么事你不會說,就跟他們說這句話,他們就會去問別人,自己也不會顯得太冷淡。”
          在前面的例子中,徐本禹和北外學生,可以算是大學生志愿者的縮影。陳勵子和她的同學則是年齡更小的一個群體――中學生。那還是去年暑假,距奧運會還有一年的時間。剛剛讀完高一的陳勵子,在老師的支持下,和同學們一起來到學校附近的一個社區(qū),開展了他們的一項志愿者活動――為期一周的奧運社區(qū)英語講座。
          “一開始覺得,能有十來個人來聽就不錯了,可是第一次開課就來了差不多30個人。事先我們就想,讓這些爺爺奶奶學一小時英語是有困難的,因此就設想,既要教一些簡單會話,又有一些情景表演,就是扮演老外來問路什么的,應該怎樣回答人家。我們安排了幾個專題:打招呼、問路、衣食住行,等等。最后一天還和爺爺奶奶們進行了一次匯演。”
          陳勵子是北師大二附中文科實驗班的學生,這個班的特長就是英語特棒。但僅僅英語棒還是不夠的。“第一天講課,同學們急出一身汗,因為爺爺奶奶們總反映講得太快太多,記不住。后來我們就對自己的方案不斷修改,還采用了一個特土的辦法,給每個人發(fā)個講義,上面的單詞都注上中文的發(fā)音。”
          陳勵子的經(jīng)歷,可以說是這個學校開展志愿者活動的一個縮影,而這個學校的志愿者活動,又是我國在中學生中提倡志愿者活動的縮影。
          “我們是把志愿活動當做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現(xiàn)在的中學生,學習壓力大,平時更多的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間里,生活比較單調(diào)和枯燥,許多人雖然有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愿望,但是卻缺少機會,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這樣一種機會,同時還希望通過志愿活動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個人品質(zhì),如對勞動的熱愛、奉獻精神和公益觀念等。”李煜暉,北師大二附中學生處副主任,具體負責學校的學生志愿者工作,在接受本刊采訪時這樣介紹。
          在北師大二附中,學校長期組織學生志愿活動,如每天早晨上課前各班對校園的分區(qū)打掃,組織高一新生在學校附近清掃過街天橋、清除小廣告、做公交引導等。
          中學的志愿服務,一是自己進行的志愿服務,二是響應市、區(qū)教委和團委的要求、倡議進行的活動。陳勵子她們的社區(qū)奧運英語就屬于前者,有的活動是同學們自發(fā)策劃的,比如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解悶。區(qū)里提供的活動,內(nèi)容更為豐富,現(xiàn)在參與最多的是奧運城市志愿者服務,在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到國家大劇院一帶提供服務,包括醫(yī)療救助、生活服務、介紹北京風土文化等。
          中學生志愿者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志愿者的明天和更美好的希望。
          雷鋒精神是否屬于志愿行為
          在接受本刊記者訪時,共青團中央志愿者部的負責人這樣談了他的看法。他說,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青年志愿者行動弘揚光大了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tǒng)美德。
          他說,上世紀60年代產(chǎn)生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學習雷鋒活動,是一項由億萬群眾廣泛參與的持久的社會主義道德實踐。進入90年代以來,作為學習雷鋒活動在新時期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青年志愿者行動應運而生,志愿精神正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丁元竹也認為,雷鋒精神就是一種志愿精神,只是后來的宣傳太泛政治化了。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掀起的學雷鋒活動,影響深遠,雷鋒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志愿者活動是對全民學雷鋒活動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志愿者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正是雷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雷鋒活動的本質(zhì)是發(fā)揚奉獻精神,做好事,做份外的好事,志愿者行動的本質(zhì)也是如此,兩者都具有公益性。志愿者行動和學雷鋒活動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
          1999年以前,人們把每年的3月5日稱作“學雷鋒活動日”。1999年,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決定從2000年開始,把每年的3月5日命名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
          不過,賈西津認為,雷鋒精神用“奉獻”形容更為貼切。雷鋒精神中的部分行為屬于志愿行為,如自發(fā)做好事。但雷鋒精神更多的是強調(diào)“螺絲釘”的精神,這實際上與“志愿者”的本意――個人的自愿選擇,恰恰是相反的。
          丁元竹還談到了最近幾年中國志愿者的變化,他認為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參加志愿工作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民政系統(tǒng)和共青團組織這兩支志愿者隊伍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上千萬人,而且還不僅僅于此,民間的各種志愿者組織也在不斷地壯大和發(fā)展,而且勢頭很猛。
          二是從制度建設上來說,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自1999年8月廣東通過《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以來,我國已經(jīng)有11個省建立志愿者服務法規(guī),正在計劃建立的省也不少。全國人大有關方面也對志愿服務立法給予了關注和重視。
          三是從項目的運作上來說,內(nèi)容更加豐富。從過去單純的一天、兩天,甚至僅僅是幾個小時的志愿活動,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各種不同的項目,如招募普通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到西部貧困縣的鄉(xiāng)鎮(zhèn)從事為期一兩年的志愿服務工作,還有有上百萬人加入的奧運志愿者服務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四是從管理水平上來講,也是有所提高的。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像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將有十幾萬的場館志愿者和幾十萬的城市志愿者,如果沒有很高的管理水平是無法進行組織的。
          五是志愿者的服務領域與初期時相比,也有了一些變化。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在社區(qū)進行互助活動。近幾年,慈善式的志愿服務越來越多。而且,原來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多是青年人或社區(qū)中的老年人,現(xiàn)在一些企業(yè)也逐漸以各種形式參與進來了。一些退休的人也成為了志愿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是活動的范圍也從過去單純地扶貧、幫助弱勢群體向著更多的領域發(fā)展。有的地方出現(xiàn)了專門以提高生活品質(zhì)為目標的志愿者服務等。
          
          30年的時光,我國的青年志愿組織、社區(qū)志愿組織和各種自發(fā)的草根性的志愿組織在社會春雨的滋潤下蓬勃發(fā)展,志愿服務正在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志愿精神正成為被許多人認同的一種價值取向。
          中國志愿者走向世界
          2007年1月,徐本禹更是把他的愛心播撒到了祖國以外的非洲大陸上。作為共青團山東省委招募的赴津巴布韋進行支教服務的志愿者,他被安排在管理培訓局進行漢語教學。由于教學出色,漸漸的,知道他們志愿服務的人越來越多。
          2001國際志愿者年期間,中國志愿者開始走向世界。中國2001國際志愿者年委員會于此時成立并成功組織了志愿服務國際會議、國際志愿者年慶典晚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從2002年5月開始,中國青年志愿者開始派赴國外開展中長期志愿服務工作,同時按照對等原則引進外國志愿者到國內(nèi)中西部貧困地區(qū)工作。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老撾項目、緬甸項目、泰國項目、埃塞俄比亞項目、津巴布韋項目、塞舌爾項目、圭亞那、突尼斯項目等相繼實施,目前已有229名中國青年志愿者參與這項計劃。
          在津巴布韋,徐本禹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中國志愿者的光榮。“每當我和當?shù)厝肆奶鞎r,一說起中國,他們就會伸出大拇指,用一種驚訝的語氣說:中國的經(jīng)濟每年都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太不可思議了!”徐本禹對本刊說:“每當我講授中文時,我的學生總會對中國充滿好奇與向往,有不少學生說有機會一定要去一趟中國;每當我們行走在哈拉雷的大道上,總能夠聽到在奔馳而過的汽車中傳出這樣的聲音――‘China,Gongfu(中國,功夫)!’每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我們總能夠在津巴布韋惟一的電視臺ZBC上看到中國人的身影……”
          (本刊實習記者王博、李晨曦協(xié)助采訪)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志愿者 差距 中國志愿者:進步與差距 中國志愿者服務網(wǎng) 中國志愿者網(wǎng)注冊平臺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