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灣 [從波斯灣到利比亞]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開啟美國的中東“新秩序” 事情要從1990年夏天講起。 那年7月中下旬,美國的偵察衛(wèi)星發(fā)現(xiàn),伊拉克正在往南部遣兵調將。到月底,已有10萬大軍部署在那里,坦克的炮口對準了南邊的小鄰邦――科成特。
8月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在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跨過科伊邊界,一天之內便占領了整個科成特。
于是,故事開始了。五天后,美國先頭部隊第82空降師率先抵達沙特阿拉伯。不久之后,美國第101空襲師和海軍陸戰(zhàn)隊第1遠征隊飛越大西洋和地中海,出現(xiàn)在中東。與此同時,“艾森豪威爾”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也在海灣占據(jù)了有利位置。僅僅三個多月,美國集結在沙特的部隊已經達到25萬。在巴勒斯坦問題之外,美國終于找到了一個按照自己的意愿對中東進行塑造的新機會。只是,結局會如何?
機會,英國和法國在中東出局
后來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們一股認為,海灣危機的爆發(fā)成了美國主宰波斯灣的天賜良機。
美國崛起為世界大國,或者說“世界領導的大旗從垂死的大英帝國轉移到美國”的時間和地點,按照威廉?曼徹斯特的說法,是可以考證的――1947年2月21日。他在《光榮與夢想》一書中記述道,這天是星期五,傍午時分,英國駐華盛頓大使英弗查佩爾勛爵給美國國務院打電話,說有急事要和剛剛接任國務卿的馬歇爾會晤。副國務卿艾奇遜說,馬歇爾已經離開國務院了,能不能等到星期一再說?不行,英弗查佩爾回答說,他要遞交“一張藍紙”給白宮。按照外交習慣用語,那是份很正式的外交電函。英弗查佩爾派遣他的一等秘書立即將文件送來,由于涉及對等接待問題,艾奇遜便指派級別較低的遠東和非洲司司長與這位一等秘書接頭!坝谑牵@兩個級別不高的外交官于當天傍晚在行政大樓內一間陰沉的辦公室會面,從此開始了世界領導權西移的第一步!
英國送來兩份文件,一份是關于希臘局勢的,一份是關于土耳其局勢的,說筋疲力盡的英國已經無力支援,要是美國撒手不管,蘇聯(lián)勢力必將在中近東嚴重擴張?傊孢d后來回憶說,這兩份文件是“驚人”的;蛟S,在吃驚的同時,美國人還夾雜著一絲興奮。
當時的中東留給人們的印象,無外平是石油和爭斗。雖然無奈,但這是事實。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通航,開辟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最短的航線。控制了這條水道,也就意味著掌握了迅速穿梭于發(fā)達的西方和資源富饒的東方之間的權力。蘇伊士運河的意義不言自明。即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蘇伊士運河仍然承擔著歐洲和亞洲之間海運貨物的80%。而不久之后石油的大量發(fā)現(xiàn),更是加重了中東在國際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基辛格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泵鎸σ粋既有通道又有“黑金”的中東,誰能不動心呢?
而這里本是英國和法國的傳統(tǒng)勢力范圍,美國曾為擠進中東著實費了不少勁。直到第二場世界大戰(zhàn)使法國的力量支離破碎,英國也被消耗殆盡,它們對中東的控制已岌岌可危。
現(xiàn)在美國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干凈利落地取而代之。20天后,杜魯門宣布向土耳其提供1.2億美金的援助,這意味著美國接替英國挑起了在此地的“責任”,英國代表的傳統(tǒng)殖民主義在中東開始衰敗了。而在波斯灣大國伊朗,當首相摩薩臺發(fā)起聲勢浩大的石油工業(yè)國有化運動、要求英國部隊撤出時,美國選擇了沉默,英國無奈地放棄了在波斯灣的霸主地位。兩年后的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政變一舉將摩薩臺拉下臺,把流亡在外的巴列維國王重新扶上王位。在此后20多年,伊朗一直是美國的親密伙伴,而且是西方化的“典范”。
同時,美國開始在中東嚴密布局。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都是美國推行其“集體安全計劃”的重點。在美國大力推動下,由伊拉克和土耳其率先成立,英國、巴基斯坦和伊朗緊隨其后,于1955年成立巴格達條約組織。
1956年,英國被迫結束了對埃及長達74年的軍事占領,但蘇伊士運河仍控制在英國和法國資本之下。也就是在這一年,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回國有。心急如焚的英國首相艾登給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成爾打去求救電報:“如果我們不(采取堅定立場),你我兩國在整個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終將被摧毀。”艾登只說對了一半,被摧毀的只有英國的影響力而已。
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英國轉向同病相憐的法國以及埃及的宿敵以色列。于是以色列進軍西奈半島,英法隨后宣布軍事介入開往蘇伊士運河。艾森豪威爾火冒三丈,尤其是英國特意選擇在美國大選前一周發(fā)動進攻,而且還由以色列打頭陣,明擺著吃定艾氏不敢得罪猶太裔選民。在以色列出兵的第二天,美國就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上提出一項決議,命令以色列軍隊撤退。在聯(lián)合國大會的投票中,美國還史無前例地與蘇聯(lián)保持了同一立場,反對自己最親密的盟國。
而蘇聯(lián),此時同樣渴望在中東闖一片天地。對于這場戰(zhàn)爭,蘇聯(lián)更是嚴加批判。在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下,英、法、以不得不宣布停火。英法不但沒有達到重返中東的目的,反而進一步喪失了在中東的權益。不久之后,約旦撤銷了英國的軍事基地,伊拉克則在1958年以“自由軍官組織”的一場革命推翻英國扶植的費薩爾王朝,成立共和國。伊拉克的革命也使美國通過巴格達條約組織在中東的戰(zhàn)略布局煙消云散。
作為新興的超級大國,美國希望展現(xiàn)在中東的姿態(tài),是完全有別于英國這樣的老牌殖民者的形象;粮裨凇洞笸饨弧分薪忉尩梅浅G宄号c英國幻想繼續(xù)控制中東類似,美國也有自己的幻覺,認為一旦新興獨立國家了解到美國對殖民主義的態(tài)度與歐洲老舊強權迥然不同,就會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這一點又和另一個新興大國蘇聯(lián)有些相似。
后來的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此時是埃及宣傳部主管,他敏銳地意識到了世界的轉變:“今天,世界上只有兩個大國,美國和蘇聯(lián)。美國的最后通喋使得英國和法國歸于適當定位,既非大國,亦非強國。”基辛格說,蘇伊士運河危機象征著美國開始“挑起世界領導的重擔”。換而言之,英國和法國在中東出局了。
對手,換成了蘇聯(lián)
只是美國沒有料到,填補埃及權力真空的不是自己,而是比英國和法國更強勁的對手――蘇聯(lián)。
對于極具大阿拉伯主義情懷的埃及時任總統(tǒng)納賽爾而言,領導阿拉伯世界抵抗以色列是他畢生奮斗的事業(yè)。他需要武器。納賽爾最初尋求武器援助的對象是美國,但是多次未果。不過“西方不亮東方亮”,此時蘇聯(lián)正在尋找一切機會進入尼羅河。納賽爾告訴杜勒斯國務卿,為了保證埃及的安全和阿拉伯民族的利益,埃及準備向東方國家尋求支持。自傲的杜勒斯聽后,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納賽爾對美國的訛詐。當1955年納賽爾向世界宣布埃及已經和蘇聯(lián)達成第一個軍火貿易協(xié)定時,美國一片驚慌,赫然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已經在中東占好地盤了。 此后,蘇聯(lián)的武器、援助和軍事顧問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在埃及、以及一度和埃及合并的敘利亞,并在這兩個國家保持著長期的影響力。在土耳其和伊朗接連受挫后,蘇聯(lián)終于取得了進人中東更大的跳板,并逐漸在中東站穩(wěn)了腳跟。
美國自是不甘示弱。1957年艾森豪威爾要求國會山授權總統(tǒng)在中東實行軍事、經濟援助和戰(zhàn)略防御計劃,以便使中東出現(xiàn)的真空“在俄國人進來之前由美國填補”。按照艾氏的設想,美國在中東有兩大目標,一是確保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優(yōu)勢,二是拉攏沙特和伊朗等美國在中東的支柱國家作為對抗蘇聯(lián)的第一道防線。
一條旗幟鮮明的權力分割線在中東劃出。此時正是美蘇在全球展開激烈冷戰(zhàn)的時代,中東也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更加變幻莫測的時代。
充當大國在全球競技場上的棋子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對于美蘇都極力想控制的埃及,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就是個血淋淋的教訓。阿拉伯國家在以色列打擊下節(jié)節(jié)敗退,而此時作為埃及盟國的蘇聯(lián)為避免與美國正面沖突,又在戰(zhàn)爭中袖手旁觀,聽憑阿拉伯國家一個一個戰(zhàn)敗。
這一切,1970年接任總統(tǒng)的薩達特看得很明白:“我過去說過,現(xiàn)在仍然這樣說,紙牌的99%控制在美國手里!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中蘇聯(lián)再次支持不力,薩達特更加意識到,解決阿以沖突的鑰匙掌握在美國手中。道理很簡單,以色列的背后始終有美國的支持,而蘇聯(lián)卻不愿全心全意地支持阿拉伯人。與此同時,本身并無豐富石油資源的埃及因為多次戰(zhàn)爭,國內經濟狀況瀕臨崩潰。于是,薩達特放棄了建立統(tǒng)一的大阿拉伯聯(lián)邦的納賽爾主義,轉而將埃及的國家利益,而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利益置于首要位置。一度清晰牢固的冷戰(zhàn)陣線模糊了。
美國和蘇聯(lián)在中東激烈競爭,但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結束時,薩達特選擇基辛格,而不是蘇聯(lián)人來中東斡旋。就連被認為比較激進、與蘇聯(lián)關系比較密切的敘利亞總統(tǒng)阿薩德,也請美國干涉以色列占領戈蘭高地的問題。1977年,薩達特更是打破禁區(qū)歷史性訪問耶路撒冷,次年便在美國的斡旋下與以色列簽訂了著名的《戴維營協(xié)議》,埃及隨之改變陣營轉投美國的懷抱。蘇聯(lián)被逐出尼羅河,美國開始獨攬中東和平進程。
于是輪到蘇聯(lián)體會“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滋味了:憤憤不平的蘇聯(lián)在1979年鋌而走險,舉兵入侵阿富汗,在這個緊鄰中東的中亞國家,繼續(xù)推進其挺進印度洋的南下戰(zhàn)略。世界為之嘩然。只是它沒想到自己在這個山國里整整困了十年。
在美國看來,1979年的中東是無序的、令人驚愕的。埃以和約引發(fā)阿拉伯世界大冼牌,群龍無首。一直沖在反以最前沿的埃及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另類”,利比亞、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和巴解組織成立“拒絕陣線”反對《戴維營協(xié)議》,沙特、約旦等國則主張通過和談解決巴勒斯坦問題。1979年年初,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以一場浩浩蕩蕩的伊斯蘭革命一舉推翻伊朗巴列維國王,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一夜之間,美國最主要的支柱盟友變成最主要的敵人。為營救被伊朗扣押的人質,美國政府策劃“沙漠一號”行動,結果兩架直升機因為沙漠風暴在伊朗沙漠上空墜毀,丟盡世界超級大國的顏面,也使它在被迫退出印度支那之后遭受又一次失敗。加上東南亞、中美洲等地的形勢,冷戰(zhàn)的“蘇攻美守”局面全面形成。
當然,1979年的中東還有一件即將影響無窮的大事――薩達姆就任了伊拉克總統(tǒng)。翌年,薩達姆察覺到了中東的權力真空和伊朗革命后的混亂,義無反顧地打響了兩伊戰(zhàn)爭。中東再次四分五裂,各個國家重新站隊,世界又是另一番景象。
現(xiàn)在看來,1979年的中東對世界的影響怎么強調都不過分。薩達姆成為日后一場危機、三場戰(zhàn)爭的主角,幾度改變中東政治格局;蘇聯(lián)貿然闖進阿富汗,結果在泥潭里耗盡精力,撤軍兩年后轟然倒塌;美國借此終結了戰(zhàn)略收縮的尼克松主義,宣布將動用一切手段打擊任何企圖控制波斯灣的行為。1979年后,美國增加了波斯灣駐軍,成立了一支能夠迅速介入波斯灣的“快速部署部隊”,在諸如安曼、索馬里等波斯灣鄰近國家尋求建立軍事基地,并開始研制能夠在十天之內將美軍從美國東海岸運送到蘇伊士運河的快速“直接駛上、駛下”的運送船只。負責中東軍事指揮事宜的“中央司令部”也應運而生,指揮了此后的三場戰(zhàn)爭。《布什戰(zhàn)爭內閣史》一書分析說,失去伊朗導致美國政策的改變,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波斯灣的范圍。
海灣危機前夕,美國耶魯大學一名叫保羅?肯尼迪的歷史學家出版了一本大部頭論著――《大國的興衰》。他說,就像過去一度相繼稱霸世界的的西班牙和英國終究衰落一樣,現(xiàn)在美國影響世界事務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能力也已今非昔比,輪到美國走向衰落了?夏岬系难哉撘l(fā)廣泛共鳴,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和蘇聯(lián)威脅的減輕,美國理應削減在海外的軍事基地和海外駐軍人數(shù)。
但是,有危必有機。1991年,美國政府直接以震驚世界的方式粉碎了不和諧的衰敗論調:美國并沒有“衰落”,相反,它對中東事務的主導才剛剛開始。
老布什說,中東迎來“新秩序”
提及海灣戰(zhàn)爭,很難繞開此前的兩伊戰(zhàn)爭。
在伊拉克和伊朗都遭受了重挫的美國,在兩伊戰(zhàn)爭中看到了重新進入這里的契機。雖然美國政府宣布“不插手”兩伊戰(zhàn)爭,但恰恰就是在戰(zhàn)時,美國恢復了與伊拉克的外交關系。當伊拉克在戰(zhàn)場處于守勢時,美國的軍艦還數(shù)度在波斯灣與伊朗發(fā)生直接沖突。除此之外,美國還發(fā)起了“忠實行動”,切斷國際社會運往伊朗的武器。
事實上,美國背后還有一手。兩伊戰(zhàn)爭打響后不久,里根政府就曾討論美國如何擺脫在伊朗問題上的困境,尋求重啟伊朗之門的政策。機會很快來了。1985年黎巴嫩內戰(zhàn),七名美國公民落到了由伊朗支持的黎巴嫩民兵組織手中。已與伊朗斷交的美國政府通過中間人暗中試探伊朗的態(tài)度。此時,鑒于嚴峻的戰(zhàn)爭形勢,霍梅尼也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國購買的一批戰(zhàn)斗機的零部件。伊朗溫和派通過以色列(以色列和伊朗出于共同對抗薩達姆的考慮在戰(zhàn)時一直有秘密的軍火交易)向美國暗示,伊朗溫和派領導人愿與美國恢復外交關系。美國和伊朗首先達成“人質換軍火”的協(xié)議,隨后美伊進行了更密切的接觸。
然而美國的秘密舉動被一家黎巴嫩報紙揭露,舉世震驚,美國重返伊朗的努力尚未登場便謝幕了。其實,對美國而言,若伊朗獲勝,勢必成脅到海灣諸國的安全,但如果戰(zhàn)敗,又有可能促其倒向蘇聯(lián)。對于伊拉克也是一樣。因此,美國向伊拉克提供的有關伊朗的情報其實是經過加工處理的。雖然里根并沒有因“伊朗門”落馬,但不少人依然認為,相比較起來,尼克松的“水門”事件不過就是一出校園惡作劇而已。
1988年,兩伊終于結束戰(zhàn)爭。除 了樂于見到兩個地區(qū)大國相互廝殺的美國和以色列外,很難說這場戰(zhàn)爭有贏家。事實上,戰(zhàn)爭發(fā)起者薩達姆惟一的收獲就是,建立起了一支龐大且裝備精良的軍隊。當面對長期戰(zhàn)爭導致的一系列國內問題時,薩達姆把目光投向了領土狹小、但非常富裕的科威特。
或許正是因為兩伊戰(zhàn)爭,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現(xiàn)在想來,如果薩達姆發(fā)動的是一場有限進攻,比如奪取科成特的部分領土和油田,那么歷史可能就是另一種版本。畢竟在很多阿拉伯人看來,薩達姆是自納賽爾以來少見的一位精力充沛的阿拉伯領導人,是他們抗以的最大希望。而且,美國駐巴格達大使曾明確向薩達姆表示,美國對阿拉伯人之間的沖突“沒有什么意見”,此時美國人依然認為,最壞的情況就是薩達姆侵占科威特部分島嶼。但是當薩達姆吞并整個科威特后,美國人相信,薩達姆意在沙特!拔覀儠䴙樯程卮蛞徽蹋粫䴙榭仆刈鲬(zhàn)”,時任美國參聯(lián)會主席鮑威爾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二天說。沙特是美國在海灣的重要支柱,是石油源源不斷輸往西方的保證,這個意義在失去伊朗后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還有人注意到,此時的美國總統(tǒng)老布什曾經是個石油商人。
老布什想尋求一個更光明正大的出師之名。這一次,美國不再需要玩弄權術,也不用像1958年那樣遮遮掩掩地出兵、又灰溜溜地撤出黎巴嫩和約旦。9月底,美國公開提議起草一份可以對伊拉克動武的安理會決議,并為此開始了全球性的外交穿梭。
一旦決定動武,老布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說服沙特國王同意美軍進入他的國家。在此前的十年,美國一直試圖在沙特建立軍事基地,但遭到一次又一次拒絕。這一次,老布什派遣自己的國防部長切尼率團奔赴利雅得,隨身攜帶的還有伊拉克坦克部隊部署在沙特邊境的衛(wèi)星照片。沙特終于點頭了。只是美軍在戰(zhàn)后就一直“賴”著不走了。
而關鍵的因素――蘇聯(lián),此時正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領導下極力建立與美國的友好關系,一改在中東逢美必反的態(tài)度。繼1956年對蘇伊士運河問題之后,美蘇再一次在中東立場一致。
幾十萬美軍在沙漠苦候幾個月后,終于等到了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授權。1991年1月15日,伊拉克沒有按聯(lián)合國的決議撤離科威特。兩天后,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打響海灣戰(zhàn)爭。一個多月后,伊拉克敗北,毫無懸念。
從此,伊拉克一蹶不振,中東再次分崩離析,伊朗依然游離在國際體系之外,蘇聯(lián)已是風雨飄搖。美國再無對手。老布什說,中東迎來“新秩序”。
接下來的故事呢?亭廷頓給出了一種答案:文明的沖突。
美國治下的中東和平?
是誰,在對美國說“不”
海灣戰(zhàn)爭后,美國在中東一家獨大,單以軍事存在為例,美國在此地駐有龐大的軍隊,在海灣附近擁有一支航空母艦和兩棲作戰(zhàn)部隊,在阿拉伯半島建立了軍事基地。
在海灣戰(zhàn)爭結束那年的圣誕節(jié),戈爾巴喬夫打電話給老布什,告訴他自己正在解散蘇聯(lián)。冷戰(zhàn),終于結束了。美國晉升為惟一的世界超級大國。老布什向國民宣稱:在我們面前擺著為我們自己、也為我們子孫后代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機會,美國的領導是不可缺少的。
“美國治下的和平”首選試點:中東。
為了在中東這塊試驗田上成功實現(xiàn)美國主導的“新秩序”,美國采取了被戰(zhàn)略家們精練地概括為“東遏兩伊、西促和談”的政策,以達到美國在中東的四大目標。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這些目標包括:確保石油以合理的價格安全穩(wěn)定地流向世界、確保以色列的安全、防止敵對大國的出現(xiàn)以及遏制伊斯蘭極端勢力。但是,美國依然面臨不少挑戰(zhàn)。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整個中東都在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之下,戰(zhàn)后形成二十幾個民族國家,幾經力量重組,海灣戰(zhàn)爭后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始終與美國保持友好關系;第二類,曾經與美國為敵,海灣戰(zhàn)爭后迅速改變外交政策;第三類,繼續(xù)堅持我行我素。曾經與美國打得火熱的伊拉克和伊朗,毋庸置疑是第三類的典型代表。
海灣戰(zhàn)爭停火后,雖然薩達姆得以繼續(xù)執(zhí)掌朝政,但是美英部隊在伊拉克設立了“禁飛區(qū)”,嚴密監(jiān)控伊拉克的軍事設施和動向,而且使伊拉克的領土一分為三,北部是庫爾德人的勢力范圍,南部屬于什葉派穆斯林的范圍,只有中部為薩達姆政權所控制。與此同時,在戰(zhàn)時對伊拉克的武器禁運和經濟制裁基礎上,美國在戰(zhàn)后兩年內推動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了14個對伊決議,對伊拉克進行了12年的制裁。美國還長期支持伊拉克反對派,美國會1998年通過“解放伊拉克法案”,克林頓政府決定撥款9700萬美金資助多個反對薩達姆的派別組織。同一年,克林頓借口薩達姆阻撓聯(lián)合國武器核查人員開展工作,發(fā)動“沙漠之孤”行動,轟炸了伊拉克三天。而后來的小布什更是以轟炸巴格達附近目標的隆隆炮聲,拉開了慶祝海灣戰(zhàn)爭勝利十周年的序幕。
十年來美國對伊拉克制裁、武器核查和軍事打擊多管齊下,但美國總統(tǒng)換了三茬,薩達姆卻依舊我行我素。更令美國難堪的是,2000年后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一些國家不顧禁令,將一架一架民航客機飛進巴格達,沉重打擊了美國苦心經營的“禁飛區(qū)”。
對于另一個波斯灣大國伊朗,核武器和恐怖主義這兩條理由足以令美國感到厭惡、甚至痛恨。它不但成為美國防止核擴散遏制戰(zhàn)略的重點對象,還進入了美國的“恐怖主義黑名單”,兩國關系處于嚴重敵對狀態(tài),至今仍然是針尖對麥芒。
可以說,在美國的中東“敵國”中,伊朗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一來伊朗地理位置險要,控制著“世界石油總閥門”霍爾木茲海峽,牽一發(fā)便動全身。二來伊朗基本是單一民族和教派,很少有其他勢力可為美國所用,不像民族矛盾、教派沖突重重的伊拉克。更何況,伊朗武裝力量也頗為強大,多年來也從一些國家引進過不少高精武器,使得伊朗成為以色列在中東最為提心吊膽的國家。這一切都使美國恨得牙癢癢,但又不得不有所忌憚。
除了兩伊,美國的黑名單上還有不少國家,比如海灣戰(zhàn)爭中為美國提供過支持、但又不太聽話的敘利亞,上世紀80年代美國直接轟炸過的利比亞,所謂“失敗國家”蘇丹以及塔利班的阿富汗……
“他們?yōu)槭裁丛骱尬覀?”小布什曾提出這樣的問題并自己給出答案:“他們因為我們的自由而憎恨我們!辈贿^,一名美國分析師則另有看法:“在中東,盤旋在加沙上空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岸泊在阿拉伯;刂械膶棏(zhàn)艦,靜候在沙漠基地中隨時準備保護石油供應的F 16戰(zhàn)機編隊,這些都代表著美國。”
阿以和談,山重水復
一直以來,阿以沖突被認為是中東地區(qū)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1947年聯(lián)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次年以色列建國,從此開始了延續(xù)到今天的阿以沖突。與猶太人淵源極深的美國,從一開始就介人了阿以問題。 實際上,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時,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系還不壞,當時美國與蘇聯(lián)共同壓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后美國與阿拉伯世界關系惡化,阿拉伯國家認為,是美國縱容了以色列侵略阿拉伯領土。1973年十月戰(zhàn)爭以后,蘇聯(lián)的影響力被逐出埃及,美國在阿以爭端中作為仲裁人的地位得到加強,正是美國促成下的埃以《戴維營協(xié)議》開啟了中東和平進程。1982年以色列人侵黎巴嫩、圍剿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時,里根政府迫于各方壓力,派特使斡旋,最后由美國軍艦將阿拉法特和一萬多名巴勒斯坦游擊隊員護送去了突尼斯。而阿拉法特的思想也在突尼斯發(fā)生變化,逐步放棄武裝斗爭和暴力行動,轉而通過和平途徑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海灣戰(zhàn)爭后,蘇聯(lián)國內動蕩無暇顧及中東事務,美國則希望中東穩(wěn)定,而中東地區(qū)的穩(wěn)定有賴于巴以問題的解決。在這種背景下,老布什提出“是時候解決阿以爭端了”,倡議召開中東和會。為此,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八訪中東,連拉帶壓,終于使和會于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召開。馬德里和會標志著阿以沖突開始了面對面解決爭端的和平階段,是阿以歷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期間,巴以雙方歷經十輪艱辛談判,輾轉多個地方,最終經過在奧斯陸的九個月密談達成“以色列先從加沙
杰里科撤軍作為巴自治第一階段安排”的協(xié)議。
巴以達成《奧斯陸協(xié)議》雖然繞開了美國,但鑒于美國在中東和平中的重要角色,巴以雙方最終同意在白宮簽署協(xié)議。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和阿拉法特在克林頓的見證下,在白宮草坪簽署了《奧斯陸協(xié)議》――直到今天,這份協(xié)議的簽訂仍然是巴以關系緩和的頂峰時期。只是兩年后,拉賓遇刺身亡,以色列國內右翼勢力抬頭,巴以和談阻力加大,打破了人們對《奧斯陸協(xié)議》的幻想。
2000年,克林頓在結束總統(tǒng)任期之前,將巴以領導人聚集在戴維營會談。然而縱使克林頓使出渾身解數(shù),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克林頓試圖為自己的政治和外交生涯畫上一個圓滿句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遭致巴方的反對,和談無果而終。幾個月后,已在以色列政壇崛起的沙龍“訪問”圣殿山,引發(fā)巴以之間的大規(guī)模沖突,巴以關系從此走向暴力循環(huán)。
“我們將絕不姑息”
在小布什人住白宮之前,已經有一件棘手的恐怖主義事件在橢圓形辦公室等著他處理。2000年10月,在美國總統(tǒng)競選白熱化之際,一艘中途停留在也門亞丁港的美國軍艦“科爾”號遭到襲擊,造成17名美國士兵喪生。這次襲擊被認為是由本?拉登的“基地”組織策劃的。
其實,美國盯上本?拉登已經很長時間了。據(jù)說,在發(fā)生9?11事件之前,中央情報局就曾特招30名阿富汗特工,讓他們在阿富汗追尋本?拉登的下落。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發(fā)生爆炸,克林頓當即批準向盤踞在阿富汗的“基地”組織發(fā)射導彈,只是本?拉登在導彈發(fā)射前離開了。同一年,美軍還在一次襲擊本?拉登的行動中誤擊了蘇丹的一家化工廠。不過,至少“基地”組織沒有對美國本土發(fā)動襲擊,直到2001年9月11日。
當?shù)谝患茱w機撞到世貿中心時,小布什正在佛羅里達州一所小學的二年級課堂上,為孩子們讀一本書。他的高級頤問兼助理羅夫突然走進來,向布什報告說,一架飛機撞向了世貿中心的北大樓。一開始,大家都認為這不過是場意外。幾分鐘后,白宮辦公廳主任卡德打斷了小布什的朗讀,在他的右耳邊低聲說道,第二架飛機又撞向了世貿中心的另一棟大樓,美國正在遭受攻擊。
小布什離開教室,借用小學媒體中心的設備,發(fā)表了一篇由四段文字組成的聲明。透過電視鏡頭,全美國人看到了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小布什總統(tǒng),沒有結結巴巴,沒有口齒不清!翱植乐髁x是站不住腳的,”小布什說。事后回憶時,小布什說,那時我已下定決心,準備要打一仗。11年前,在他的父親老布什說完“這種行為是絕對站不住腳的”后,美國向海灣派出了第82空降師。當然,還要注意到,海灣戰(zhàn)爭就是由小布什政府內的主要成員――副總統(tǒng)切尼、國務卿鮑威爾和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成茨具體策劃和指揮的,當年他們分別是老布什的國防部長、參聯(lián)會主席和國防副部長。
9?11事件發(fā)生后,美國情報機構只用了一天時間就確認了這起恐怖主義事件與本?拉登之間的關系。9月11日當晚,布什再次向美國民眾發(fā)表講話,他說:“對于那些直接實施襲擊的恐怖分子和那些為其提供庇護的人,我們將絕不姑息!弊⒁,不僅僅是恐怖分子要受到報復。在這件案子中,“提供庇護的人”恰是美國極其厭煩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在布什看來,這些人和本?拉登一樣的狂熱,而且竟敢拒絕把本?拉登交出來!只是這個國家是阿富汗,一個傳說中人侵者的墳墓,歷史告訴美國人,侵人這個國家不是什么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待下去。還有就是,如何進人這個關系淡薄多年的山國?
當然,就像上一場戰(zhàn)爭一樣,這一次和美國站在一起的還有廣泛的國際社會,就連美國黑名單上的敵對國家也紛紛譴責9,11事件的攻擊者。阿富汗是俄國人的傳統(tǒng)勢力范圍,美國向俄羅斯表示,至少希望“你們能扭過頭去”。沒想到,沒過多久俄羅斯就派遣了一隊人馬前往美國為他們提供了詳盡的地面情報資料,特別是有關阿富汗復雜的地形地貌以及洞穴的情況。一切準備就緒。
9?11事件一個月后,美國大兵出現(xiàn)在了地球另一端的阿富汗,從此,這個根據(jù)傳統(tǒng)劃分來說不屬于中東的國家,也被納人了中東的歷史進程,阿富汗戰(zhàn)爭成了美國在中東的第二場戰(zhàn)爭。幾年后,美國創(chuàng)造了“大中東”概念。開戰(zhàn)差不多一個月后,反塔利班的北方聯(lián)盟在美軍炮火的掩護下開進了喀布爾,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統(tǒng)治走向終結。11月末12月初,美國作戰(zhàn)部隊圍剿巴基斯坦邊境附近的托拉搏拉地區(qū)――據(jù)說本?拉登就隱藏在其中的某個山洞里。但是,美英聯(lián)軍至今都未能完成布什預想的目標――“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在“基地”組織從托拉搏拉撤退的那天,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恰好在阿富汗對美軍進行凱旋式的訪問,他對部隊說:“你們的任務肯定尚未結束,”“還有好多國家在恐怖主義名單上呢!睅滋旌螅绹嘀械目栐猎诳Σ紶栃木吐,在100天內美國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中東構建起了一個新的政權。
下一個是誰呢?伊拉克。因為與阿富汗比起來,這個國家“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從樹上脫落的爛蘋果”。
改變美國,改變中東,改變世界
一旦決定更迭薩達姆政權,擺在小布什案頭上的首要問題是:使用什么方式?《布什戰(zhàn)爭內閣史》描述了布什內閣討論的三種選擇,參與者包括五角大樓、國務院、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情報局的代表。
第一種選擇是“飛地戰(zhàn)略”。這個 主意是流亡的伊拉克國民大會領導人在上世紀90年代末提出來的。如果采納這個辦法,伊拉克反對派將在美國的支持下,在伊拉克南部、北部或者南北部(反正都在美國設定的“禁飛區(qū)”內)同時建立飛地政府,挑戰(zhàn)薩達姆政權并對其發(fā)起軍事打擊,直到他倒臺。但是大部分與會者認為這種辦法太慢了。第二種選擇是政變。中央情報局在上世紀90年代嘗試過這種方式,但并未獲成功。有人說,即使政變成功,可能仍然需要美國采取軍事行動,以確保伊拉克的新領導人不能控制并重新恢復薩達姆多年前開始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計劃。
那就只剩下第三種選擇了:美國以地面部隊全面入侵伊拉克。
這次討論發(fā)生在2002年春天。也就是說軍事打擊伊拉克的行動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一年已經計劃好了。2003年3月,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如期進行。勝局已定,剩下的惟一問題是,這是否像1991年海灣戰(zhàn)爭那樣是一場真正的勝利。
“火神派”,伊戰(zhàn)關鍵人物
沃爾福威茨和“火神派”是伊拉克戰(zhàn)爭中不得不提到的關鍵人物!盎鹕衽伞北徽J為是一個曾改變美國歷史的群體,他們都曾在五角大樓任職過,“首要關注的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對于“火神派”而言,柏林墻的倒塌和海灣戰(zhàn)爭都只是歷史的一瞬間,他們認為美國需要做的是繼續(xù)強調在世界上的領導作用及使用武力的意愿。除了沃爾福成茨外,“火神派”主要還包括切尼、賴斯、拉姆斯菲爾德、鮑成爾和阿米蒂奇,這些人都在布什政府、包括此前的一些政府內閣中擔任重要職務!盎鹕瘛痹从诠畔ED神話,是掌管火工的天神,這些人借此自稱,寓意權力、頑強和持久。
在海灣戰(zhàn)爭期間,沃爾福成茨出色地完成過兩項敏感的外交使命。一次是與切尼一起說服沙特國王接受在他的國家部署美軍部隊;另一次則是前往耶路撒冷勸說以色列總理沙米爾不要參與任何與伊拉克的戰(zhàn)爭,而讓美國來攔截伊拉克向以色列發(fā)射的飛毛腿導彈,以免引起阿拉伯國家的反感。
其實,沃爾福威茨對伊拉克的關注由來已久,詹姆斯?曼在《布什戰(zhàn)爭內閣史》說,他“對伊拉克最初的興趣是出于對石油、地緣政治和波斯灣地區(qū)力量均衡的考慮”。早在卡特任期時,在五角大樓任職的沃爾福威茨就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項目“有限應急研究”,這個項目后來對美國改變波斯灣政策發(fā)揮了很大作用。當時冷戰(zhàn)正酣,美國人關注的是蘇聯(lián)對海灣油田的成脅,沃氏則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設想:如果另一個國家威脅海灣油田,比如伊拉克入侵鄰國沙特或者科威特怎么辦?i989年秋季,兩伊戰(zhàn)爭已經結束,大家都將視線回到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上,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沃爾福成茨則命令重新審查美國的波斯灣政策,著重研究如何保衛(wèi)沙特油田的安全,尤其是避免來自伊拉克的威脅。但是沃氏的研究仍未引起足夠的關注,頗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當時剛剛恢復外交關系的美國和伊拉克正處在“蜜月期”,而且伊拉克每年都購買10億多美元的美國糧食,“極受國會山和農業(yè)州政客的歡迎”。
1991年海灣戰(zhàn)爭期間,據(jù)說當時沃爾福威茨等更強硬的官員傾向于攻打巴格達,但是遭到了其他一些官員的反對。很多年后,老布什由于沒有在海灣戰(zhàn)爭時迫使薩達姆下臺在美國引發(fā)了很多爭議,甚至批評。不過鮑成爾等人則認為,當時是為了給巴格達留下足夠的實力生存下去,以形成對對美國抱有敵意的伊朗的威脅――這也的確符合美國當年的中東政策。不管怎樣,海灣戰(zhàn)爭后沃爾福威茨對伊拉克的看法逐漸強硬。
冷戰(zhàn)結束后,蘇聯(lián)的威脅不復存在,美國急需一個嶄新的全球戰(zhàn)略應對形勢的變化。1992年沃爾福威茨的辦公室起草了老布什離任前的《國防計劃指南》,這份指南表示,美國有可能需要“對即將發(fā)生的使用核武器、化學武器或者生物武器的攻擊,進行先發(fā)制人的打擊”。換句話說,十年后小布什政府的走向在1992年就定下了基調。
克林頓政府時期,沃爾福成茨在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期間他確定了伊拉克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使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1998年,一個名為“美國新世紀計劃”的政治組織向克林頓政府發(fā)表了一份聯(lián)名公開信,呼吁制定“廢黜薩達姆”的政策,宣稱對伊拉克的遏制政策根本不起作用,薩達姆繼續(xù)掌權只會造成中東的不穩(wěn)定。在這封信上署名的除了有沃爾福威茨外,還有拉姆斯菲爾德、阿米蒂奇等“火神派”人物。
2001年小布什問鼎白宮,“火神派”迎來了繼老布什政府后的第二個春天:副總統(tǒng)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國務卿鮑威爾、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在競選中,小布什在因不能準確說出巴基斯坦或印度領導人的姓名而遭到對手的發(fā)難時,他說:“我組織的外交政策班子是有史以來最強的!钡拇_如此,這個政府一上臺便將援助伊拉克反對派的資金從克林頓時期的幾十萬美元增加到2500萬美元。九個月后,飛機撞向了世貿中心。這次災難搭就了沃爾福威茨和“火神派”的舞臺。
先發(fā)制人,目標伊拉克
在美國人還沉浸在9?11事件的震驚之中時,沃爾福成茨等人已經把進攻巴格達的計劃端上了臺面。當時布什政府正在醞釀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以至于另一位“火神派”主要人物鮑威爾都反駁沃爾福威茨說,現(xiàn)在應先盯住阿富汗。布什一開始似乎與鮑威爾站在一邊,選擇了把精力集中在阿富汗,以至于當時一些媒體戲謔說“鮑威爾吵贏了”。但是,要注意的是,布什的意思是說:本?拉登是美國“當前這個階段的目標”。會輪到伊拉克的。
2002年1月,正值阿富汗戰(zhàn)役即將結束之際,布什發(fā)表了他的第一個國情咨文,宣布伊拉克、伊朗和朝鮮為“邪惡軸心”!恫际矐(zhàn)爭內閣史》分析了布什話中的邏輯:從打擊報復9?11事件肇事者,轉為阻止恐怖分子獲得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轉為防止“邪惡”國家向恐怖分子提供這些武器,最后的結論是,“邪惡軸心”和它的武器計劃對國際社會構成了嚴重的、日益增大的威脅!拔也粫鹊绞录陌l(fā)生”,而是先發(fā)制人,布什在國情咨文中說。
隨著阿富汗戰(zhàn)役進入尾聲,布什政府也為進攻伊拉克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一條是薩達姆政權與“基地”組織之間有關聯(lián)――不過這條理由在戰(zhàn)后遭到了布什的親口否認。另一條理由,布什則說,伊拉克曾在兩伊戰(zhàn)場上對伊朗使用了化學武器。這一說法得到了拉姆斯菲爾德的證實,當時他作為里根的中東特使出訪巴格達,當時的美國政府也得了這方面的情報,但是這個日后的進攻理由在那時完全沒有影響美伊兩國互送秋波,在拉氏回到美國后不久美伊便恢復了正式外交關系。
出乎美國意料,就在美國提出要求聯(lián)合國對伊拉克實行新的武器核查后不久,薩達姆宣布接受武器核查人員。只是核查人員未能“如愿”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負責核查的瑞典 外交官布里克斯曾表示說:“我們去了那些美國情報部門給我們指出的地點,可我們一無所獲。”但不管怎樣,伊拉克被要求銷毀了100枚射程在105英里的導彈,因為伊拉克不被允許擁有射程超過90英里的導彈。以至于后來有人調侃說,布什的確是偉大的軍事天才,因為他先使敵人銷毀了自己的尖端武器,然后他進攻了。
和以往在中東一樣,其他事情也在節(jié)骨眼上摻和進來。在9?11事件后,時任以色列總理沙龍借反恐之名,不斷強化對巴勒斯坦的軍事打擊,阿拉法特當時正被以色列圍困在官邸。如同1991年一樣,切尼再次出訪中東為美國對伊拉克的另一場戰(zhàn)爭尋求支持。然而盡管紅地毯、儀仗隊依舊,但是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都要求美國首先解決好巴以之間正酣的流血沖突事件,并反對美國對伊動武,最重要的盟友沙特明確拒絕美國使用在本國的軍事基地打擊伊拉克。
先集中精力推動巴以問題解決,還是先拿下薩達姆,布什政府一度猶豫不決。包括切尼、拉姆斯菲爾德、沃爾福成茨在內的人認為,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起義分散了美國打擊伊拉克的精力,相應地,薩達姆繼續(xù)當政顯然會對巴勒斯坦的起義提供支持,“阿拉法特在最孤立的時候最愿意妥協(xié),就像薩達姆在1991年戰(zhàn)敗時那樣”。而以鮑成爾為代表的反對派則認為,如果要贏得阿拉伯國家對美國打擊伊拉克的支持,巴以沖突必須取得一些積極進展。
但對伊動武的堅定決心最終促使布什政府“冷處理”巴以問題,2002年6月布什就中東問題發(fā)表了人們期待已久的講話,但他不僅沒有如鮑威爾建議的那樣呼吁召開國際和平會議,反而認定阿拉法特和恐怖分子之間有密切關系,要求巴勒斯坦人建立“起作用的民主”制度,稱美國只有在巴勒斯坦不在阿拉法特的領導之下時才會支持巴勒斯坦建國。這是美國第一次明確拋棄阿拉法特,國際社會一片嘩然。因為此時,布什正全神貫注地注視著伊拉克,直到國會批準了對伊拉克動武。盡管沒有北約和聯(lián)合國的支持,盡管在世界范圍內數(shù)百萬人走上街頭進行抗議。有人說,老布什曾在美國領導的對伊戰(zhàn)爭中把世界團結在一起,而他的兒子正好相反,使美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脫離國際社會。
2003年3月19日下午,美國中央情報局獲悉薩達姆將于這天晚上在巴格達郊外的一所房屋里與他的兩個兒子會面。雖然按照計劃對伊拉克的進攻要在兩天后才開始,但是為了抓住一舉捕獲薩達姆的機會,布什命令兩架隱形戰(zhàn)斗機于當天晚上飛抵目的地,打響了伊拉克戰(zhàn)爭的第一槍――盡管到現(xiàn)在都無法確定當時遇難的到底是誰。
5月1日,身穿空軍制服的布什乘坐噴氣式飛機停到了已經返航的“亞伯拉罕?林肯”號航空母艦上,宣告主要作戰(zhàn)行動結束,他的身后懸掛著巨大的橫幅,上面寫著“使命已完成!”12月13日,美軍捕獲薩達姆,華盛頓興奮不已。
但是借用丘吉爾的話說,我們只看到事情的開頭已經結束了,而不是事情的結尾已經開始了。
重構美國的中東?
有人說9?11事件改變了世界,李紹先則認為,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9?11改變的是美國,美國改變了世界。當法國《世界報》以飽含感情的口號“我們都是美國人”向大洋彼岸表達支持時,歐洲的官員卻發(fā)現(xiàn)越來越難約到或約到足夠的時間會見美國政要了。對此,法國駐美大使比容看得透徹:小布什政府是美國當代歷史上第一個不把歐洲放在其戰(zhàn)略思維中心的政府,美國所關心的事情和戰(zhàn)略思維現(xiàn)在集中在從中東開始一直伸展到東北亞的那個地區(qū)。9?11之前,我們說美國主導中東,9`11之后則是美國構建中東。
2005年4月小布什在國情咨文中宣稱:“在中東地區(qū),只要仍然存在暴政、絕望和怨恨,就將繼續(xù)產生威脅美國及其盟友安全的活動。因此,美國執(zhí)行在大中東地區(qū)促進自由的前進戰(zhàn)略!庇纱耍绹摹按笾袞|計劃”正式亮相。該計劃涉及范圍包括傳統(tǒng)的中東國家,也包括與中東局勢密切相關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核心則是換湯不換藥,依然是老調重彈的通過在中東實現(xiàn)所謂的“美式民主”來改造中東。首批試點自然是美國打下來的阿富汗和伊拉克。
重壓之下,變化自然是有的。在2003年薩達姆家破人亡之際,卡扎菲審時度勢走上與西方和解的道路。他宣布放棄核武器,繼而就上世紀80年代幾次爆炸事件的賠償問題與西方國家達成協(xié)議,還將利比亞掌握的幾百名“基地”組織成員的情報交給美國。2004年,美國與利比亞在對方首都互設聯(lián)絡處,2006年雙方正式恢復外交關系,美國將利比亞從“支恐”名單中刪除。但到頭來,利比亞依舊難逃被西方軍事干預的厄運。
如同1991年后的中東一樣,現(xiàn)在美國依舊面臨不少挑戰(zhàn)。在伊拉克,雖然美國迄今已經在這個國家花費了一萬億美元巨資,但伊朗對馬利基政府的影響力顯然要高于美國。在伊朗,這個“敵對”國家坐大波斯灣的趨勢愈發(fā)明顯,其影響力已經深入到海灣,比如說目前正在動亂中的巴林,而在穆巴拉克下臺后,伊朗軍艦還自伊斯蘭革命以來第一次穿越蘇伊士運河。在巴以問題上,盡管奧巴馬上臺伊始就承諾要盡快解決以巴沖突,阿巴斯領導的巴勒斯坦也已經按要求完全履行了自己的承諾,但以色列至今未在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問題上做一點讓步,很難看出美國曾經在巴以問題上的影響力,而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的勢力倒是有增無減,已沉寂了四五年的耶路撒冷最近又響起了爆炸聲。黎巴嫩的情況呢?美國認定的恐怖組織真主黨已經開始間接插手政府事務。在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正在試圖分享權力。敘利亞呢?美國今年剛剛向敘利亞派駐了一位大使,但在要求其降低與伊朗的戰(zhàn)略關系上,美國未得到大馬士革的任何回應。不少專家分析說,在三場戰(zhàn)爭之后,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已經開始下降。李紹先在接受采訪時說,甚至有人稱“美國的中東正在崩塌”,近期賴斯等“火神派”也出來公開呼吁奧巴馬在布什跌倒的地方站起來,修補或者重新構建美國的中東。
自今年年初開始,一場動蕩從地中海南岸蔓延到尼羅河,又從紅海擴散到波斯灣,李紹先分析說,美國從突尼斯時的驚愕和茫然,到埃及時的變被動為主動,再到利比亞時的主動干預,處處顯示出試圖引導這場大變局的心境。美國能否把握阿拉伯世界未來的走向?這場中東變局之后會怎樣?現(xiàn)在就連最資深的專家也難以斷定,因為歷史告訴我們,中東實在太復雜了、太變幻莫測了。
3月19日,法國、英國和美國發(fā)起“奧德賽黎明”行動,將對利比亞政局的干預推向高潮。這是自1991年后美國在大中東打的第四場戰(zhàn)役,但是戰(zhàn)場上的主力則換成了曾被美國逐出中東的法國。利比亞未來的局勢如何,現(xiàn)在依然甚不明朗。
從海灣戰(zhàn)爭到利比亞戰(zhàn)爭,在過去的20年里,波譎云詭的中東始終是世界的焦點,要么自己在變,要么被世界改變,要么改變世界。而今,中東又走到了歷史轉 折點,中東會因利比亞戰(zhàn)爭發(fā)生什么變化?所有人都在等待答案。
阿富汗戰(zhàn)爭大事記
2001年10月7日,美莢開始向阿富汗實施空中打擊。小布什總統(tǒng)發(fā)表講話宣布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已開始。
10月10日,美國對阿富汗全境展開軍事打擊。
11月13日,北方聯(lián)盟占領喀布爾。統(tǒng)治阿富汗五年的塔利班政權遭到重創(chuàng),轉入他們擅長的游擊戰(zhàn),喪失政權五年的北方聯(lián)盟借助外力重新東山再起。
12月5日,阿富汗四方代表在波恩簽署組建臨時政府的協(xié)議。
12月7日,坎大哈等地的塔利班部隊開始全面繳械。
12月22日,以卡爾扎伊為首的阿富汗臨時政府開始行使管理國家的職能。
2002年1月29日,美國宣布塔利班在阿富汗境內已經徹底瓦解。
6月11日,阿富汗大國民會議舉行,選舉產生阿富汗過渡政府,卡爾扎伊當選過渡政府總統(tǒng)。
10月9日,阿富汗舉行歷史上首次總統(tǒng)直接選舉,過渡政府總統(tǒng)卡爾扎伊當選阿富汗總統(tǒng),任期五年。
2003年8月11日,北約正式接管駐阿富汗國際安全部隊的指揮杈。
2006年3月1日,小布什總統(tǒng)對阿富汗進行突訪。他在與卡爾扎伊會談后說,美國不會放棄對“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追捕行動。
2009年1月21日,美國新任總統(tǒng)奧巴馬表示,新政府將全面評估阿富汗局勢,以便制定出一項針對整個阿富汗及周邊地區(qū)的比較全面的政策。
2010年8月1日,荷蘭正式從阿富汗撤軍。荷蘭是第一個從阿富汗撤軍的北約成員國。此后,加拿大、德國、波蘭和英國等國也已宣布相關撤軍計劃或設想。
伊拉克戰(zhàn)爭大事記
2002年9月12日,小布什總統(tǒng)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指控伊拉克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對美國和全球安全構成威脅。
10月11日,美國國會授權小布什武力解決伊拉克問題。
2003年5月18日,小布什下達最后通牒,要求薩達姆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否則將面,陸戰(zhàn)爭。
5月20日凌晨,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
4月9日,美國部隊進入伊首都巴格達。
5月1日,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zhàn)任務完成”。
9月5日,由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選出的新政府成員在巴格達宣誓就職。
12月13日,美軍在提克里特抓獲薩達姆。
2004年4月18日,西班牙率先宣布從伊拉克撤軍。
6月28日,美英聯(lián)軍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權力。
2005年4月6日,庫爾德人塔拉巴尼當選伊拉克總統(tǒng),什葉派賈法里當選總理。
2006年10月11日,伊拉克國民議會宣布伊拉克實行聯(lián)邦制。
12月50日,薩達姆被處以絞刑。
2007年9月13日,小布什宣布將從伊拉克部分撤軍。
2009年2月27日,新任總統(tǒng)奧巴馬宣布2010年8月31日前撤出駐伊美軍主要作戰(zhàn)部隊。
6月30日,駐伊美軍開始從伊拉克主要城鎮(zhèn)撤出。
2010年8月19日,駐伊美軍最后一批作戰(zhàn)部隊從伊拉克撤出。
8月31日,奧巴馬宣布駐伊拉克美軍作戰(zhàn)任務結束。
利比亞戰(zhàn)爭大事記
2月16日,利比亞多個城市開始出現(xiàn)抗議活動,要求政府下臺,抗議活動隨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
2月18日,卡扎菲發(fā)表全國電視講話,表明不會辭職和離開國家,寧愿犧牲性命,并表示會強硬對付示威者。
2月20日,卡扎菲之子賽義夫發(fā)表電視講話,警告說利比亞有發(fā)生內戰(zhàn)的危險。
2月26日,安理會通過第1 970號決議,決定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禁止卡扎菲及其家庭主要成員出國旅行、凍結卡扎菲和相關人員的海外資產等。
3月1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中止利比亞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資格。這是聯(lián)合國大會首次中止人權理事會某一成員國的資格。
3月12日,阿盟在開羅召開成員國外長緊急會議,決定促請聯(lián)合國安理會采取行動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qū)。
3月17日,安理會通過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qū),并要求有關國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qū)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
3月18日,利比亞宣布接受安理會有關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qū)的決議,立即;鸩⑼V顾熊娛滦袆。
3月19日,旨在落實安理會關于利比亞的決議問題的會議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當日,法國率先空襲利比亞,美國海軍于深夜通過其部署在地中海上的多艘軍艦,向利比亞北部防空系統(tǒng)發(fā)動了導彈攻擊,英國王家空軍派出多架戰(zhàn)機參與隨后的空襲。
3月25日,卡塔爾戰(zhàn)機開始在利比亞空域執(zhí)行巡邏任務,這是阿拉伯國家首次參與多國部隊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3月31日,北約正式從美國手中全面接管西方聯(lián)軍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指揮權。
卡扎菲:
“自從聯(lián)合國1 945年成立以來,世界上發(fā)生了65次戰(zhàn)爭,聯(lián)合國根本沒有能力阻止這些戰(zhàn)爭的爆發(fā)。安全理事會應該改名為恐怖理事會。”
“既然國際社會能夠容忍以色列發(fā)展核武器,那么阿拉伯國家甚至巴勒斯坦也應當被允許發(fā)展核武器!
“利比亞從來沒有總統(tǒng),一切權力歸人民所有!”
“不要擔心那些采采蠅和蚊子,它們是真主的軍隊,是來保護我們免遭殖民者入侵的。那些西方殖民者如果膽敢入侵非洲大陸的話,他們就將惠上瘧疾和昏睡病。”
“應該畫這樣一幅漫畫:耶穌的頭上頂著一顆原子彈,因為原子彈是他的信徒發(fā)明的……還應該畫這樣一幅漫畫:耶穌周圍都畫上裸體女人,因為基督教的婦女是裸體的!
“(美國)將‘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成功塑造成了圣人、先知乃至捍衛(wèi)伊斯蘭世界的模范!
“即使美國與利比亞爆發(fā)戰(zhàn)爭,你(奧巴馬)依然是我的孩子,我還是愛你的。我不想改變對你的印象……如果你發(fā)現(xiàn)他們武力占領美國城市,告訴我,你會怎么做?”
老布什:
“生活是不公平的。薩達姆仍是伊拉克總統(tǒng),而我卻失業(yè)了!
“我們正在從事的這場戰(zhàn)爭并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沒有選擇戰(zhàn)爭。冷戰(zhàn)過后,我們的國家必須對面臨的新威脅、新敵人做出反抗。我們希望我們的總統(tǒng)(小布什)和我們一樣堅強!
“如果有人批評我兒子,我會說你愿意去巴格達嗎?回到那里接受恐怖的薩達姆?侯賽因的統(tǒng)治!
小布什:
“知道嗎?2001年我在這里進行競選造勢時,我說過,我想成為一名戰(zhàn)時總統(tǒng),沒有一位總統(tǒng)想成為戰(zhàn)時總統(tǒng),但我是個例外!
“你們自由了。自由是多么的美好。但是你們也知道,要恢復混亂,不對,要從混亂中恢復秩序是需要時間的!
“我要的是正義。我記得有部老電影Out West的海報是這樣寫的:‘緝拿歸案,無論死活’!
“每個地區(qū)的每個國家現(xiàn)在要做出這樣一個決定:是與美國為友還是與恐怖分子為伍!
“上帝要求我打擊‘基地’組織,因此我就打擊他們;然后上帝又指示我打擊薩達姆,我也照辦了;現(xiàn)在我決定要解決中東問題。”
“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而是實現(xiàn)了對統(tǒng)治者的馴服,實現(xiàn)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我現(xiàn)在就是站在籠子里向你們講話!
“我不想過多地講述自己的生活瑣事,我也不指望你們中的部分人能徹底改變對我的看法……也許過了幾十年后,你們能從這些影響我總統(tǒng)生涯的重大決策中,更加準確公正地評價我……”
奧巴馬:
“我不認為喬治?布什是個壞人。我認為他熱愛自己的國家。我不認為這個政府里盡是蠢材――我認為那里有許多精明能干的人。問題不在于他們的處世哲學沒有按照其應有的方式發(fā)揮作用,而在于正在按照其應有的方式發(fā)揮作用。問題是這個政府正在不折不扣地做它應該做的事!
“我并不把它(諾貝爾和平獎)看作是對我個人成就的認可,而是把它當作是對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啟發(fā)的美國領導人的一種肯定!
“如果我們試圖武力推翻卡扎菲,我們的同盟將分裂!
“我們或者投入地面部隊,或者甘冒空襲殺死大量平民的風險……那是在走伊拉克的道路……(伊拉克)政權的更替花了八年時間,數(shù)千名美國人與伊拉克人喪命,經濟損失近萬億美元。我們不能在利比亞復制這樣的悲劇。”
“我們有信心再次領導世界!
金津 輯
相關熱詞搜索:波斯灣 利比亞 從波斯灣到利比亞 從利比亞 中國從利比亞撤僑事件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