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南京人】臺灣人眼中的南京
發(fā)布時間:2020-03-2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最近讀了《城市批評》系列叢書,對其中的“南京卷”愛不釋手。書中文章呈散文筆調(diào),以文化批評為主,于優(yōu)美文字中現(xiàn)出獨到見解和思想鋒芒。 雖然生于北方,但對江南景致也算不上陌生。隨著記憶的褪色,蘇杭的秀美、滬上的繁華、太湖的碧波、周莊的石橋船影在頭腦中的影像都已經(jīng)漸漸遠去模糊,惟獨南京的痕跡在記憶中揮之不去,并且時間越久,印記越是清晰。兩次游南京的經(jīng)歷,使我對它的認識由直觀到主觀,由平鋪到縱深、由似曾相識到依依不舍;我對它的感情,也從陌生到熟悉,從喜歡到關(guān)注。盡管,對于南京而言,我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鄉(xiāng)人。
本書對南京人心態(tài)的批判稱得上是入木三分。一句“不南不北,不東不西”涵蓋了南京人骨子里所有的性格。我沒有在南京長期生活過,對南京人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唯一一點印象僅僅局限于游玩期間幾個細微的小片斷,但這些細節(jié)也足以使我在閱讀這些文字時產(chǎn)生親切的共鳴。
在我看來,南京人是這樣一群極特別的人,他們身上兼具北方人的大氣與南方人的細膩。大氣,源于他們的熱情、直爽;細膩,源于他們的溫和、悠閑。我曾在南京的出租車上見識過司機的善談,他對你會像打開了話匣子一樣滔滔不絕,嘴里滿是炒蹦豆似的南京話,干脆利落且語速極快,完全不同于那悠長溫潤的吳儂軟語;我也曾在紫金山腳的下馬坊遺址公園里偶遇一位出來散步的老大媽,她見了我就像見了熟人一樣很自然地搭起話來,像重慶人一樣擺起龍門陣,兀自說個不停,倒是搞得我不知所措。因為“語言不通”,我只見她的嘴在眼前一張一合,全然不曉得話題的內(nèi)容,只能裝作聽懂的樣子不停地點頭……還好,這位老大媽似乎并不太關(guān)心“聽眾”的反應(yīng),只熱衷于發(fā)表自己的激情“演說”。這兩件小事讓我對南京人的熱情與健談有了最為深切的體會,也是我對南京人不可抗拒地產(chǎn)生好感的直接原因。要知道,對于一個初到某地的陌生人來說,當(dāng)?shù)厝怂憩F(xiàn)出來的熱情、包容與接納是多么的彌足珍貴!在這一點上,南京人的大氣與包容和北京人很像。這正是南京人“北方”的一面。
說到南京人“南方”的一面,或許也能從幾個小小的側(cè)面體現(xiàn)出來。南京人性情溫和、舒緩,比較安于現(xiàn)狀,喜歡悠然閑適的市井生活,這也使得整個南京成為一座節(jié)奏緩慢、時間觀念淡薄的城市,就像城中緩緩流過的秦淮河一樣,永遠步履從容,波瀾不驚。在南京,你似乎永遠無緣一睹蜂擁的人群擠爆公交地鐵的場面,更感受不到北京街頭人人行色匆匆、步履如飛的那種生活壓力。南京人只是邁著不慌不忙的步子,行走在城市的茶館、公園、廣場、湖邊,一邊慢慢咀嚼著鹽水鴨醇厚的味道,一邊陶醉在鴨血粉絲湯那綿長的回味中,手里或許還拿著一份尚帶著油墨芳香的《揚子晚報》,去玄武湖邊看看夕陽,到莫愁湖畔遛遛寵物。這種對生活質(zhì)量的追求和自得其樂的閑情逸致,其實正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征。追溯到千百年前,當(dāng)江南才子們沉醉于十里秦淮的脂粉氣與溫柔鄉(xiāng)中,當(dāng)李后主縱情享受著他的“春花秋月”與“雕欄玉砌”,當(dāng)金陵十二釵們在女兒國里編織著無憂無慮的夢,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正和今天的南京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
南京人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群體,他們或許并不完美,卻顯得尤其真實。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我能夠正視南京這座城市的諸多弱點與缺陷,正像《城市批評》中所提到的種種,大多數(shù)我都有過親身體會。但從感性的角度而言,南京在我的眼中又是鮮活的、靈動的、充滿魅力的。正像《城市批評》中的許多作者那樣,雖然在文章中連篇累牘地批判著南京,但歸根結(jié)底也還是由愛生恨,因為愛之深,所以責(zé)之切的吧。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南京人 眼中 我眼中的南京人 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我眼中的南京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