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瓊瑤的那一代]瓊瑤怎么讀
發(fā)布時間:2020-03-2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我們這一代人跟瓊瑤、三毛和席慕容有什么關系?是誰塑造了誰?是這一代人的性格捧紅了她們,還是她們影響了這一代人? 有一代人,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都遇到這樣一些東西――或者說,在他們青春的田園里,都種下了這樣一些東西――瓊瑤式的浪漫愛情,三毛式的流浪夢想,席慕容式的清新鄉(xiāng)愁。這些東西能養(yǎng)育出怎樣一代人呢?
我接觸的第一部瓊瑤小說,是《彩霞滿天》。沒有讀過,是聽完的,收音機里的小說連播節(jié)目。那一年我大約十六歲,已經(jīng)讀過《紅樓夢》了,甚至讀過殘缺的《西廂記》和《金瓶梅》,讀過《呼嘯山莊》,正在讀《復活》。但是在那個漫長的暑假,每天中午我都會打開收音機,聽一男一女聲情并茂地朗誦瓊瑤的愛情故事。
我迷上了這個故事,也迷上那個女播音員的聲音。我甚至產(chǎn)生了去省城里拜訪她的沖動。后來我才知道,當時更多的人想見的女星是林青霞,因為她在銀幕上演繹了這些瓊瑤的故事。
后來有一個機會,我一口氣讀了若干本瓊瑤的小說,一直讀到失去耐心。我必須承認,這些小說曾經(jīng)讓我為愛情而感動。同時,我也獲得了日后嘲笑浪漫愛的資源。
三毛來得稍晚一些。不過我第一次寫文藝評論的沖動就是三毛引起的。大約我頗有感觸地談了一些聽上去有價值的東西,一位老師說,你寫下來吧,我讓《文學報》理論版給你留個位置。臨到頭我并沒有寫什么,差點讓那個報紙開了天窗。
我已經(jīng)忘了那是些什么感慨了,但一定是和虛幻的青春夢想有關系。和現(xiàn)在人們設想的讀瓊瑤三毛的人都很簡單幼稚不同,我們這一代有點早熟,腦子弄得有點復雜。三毛的作品中雖然都是具體的遠方,但其實不過是對流浪的抽象的歌吟,讓人對現(xiàn)實感到厭煩時想要一走了之。
這種情況很快變得愈加嚴重了。那時就是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八十年代。文化熱的年代,知識上的國門洞開,求知的渴望加上多年上當受騙的憤怒,現(xiàn)實社會的變革加上歷史問題的反思,釀成了對每一個青春年少的人來說都難以承受的巨變。巨變之后有一陣迷惘和空虛,突然之間有一本叫《七里香》的小小詩集流行起來,這就是來得更晚的席慕容。
我的一個朋友,不知道他現(xiàn)在是否為自己當時的激動感到臉紅,他讀了席慕容的詩非常激動,說這是天底下最好的詩,因為它是如此簡單,去他媽的復雜現(xiàn)實。受此啟發(fā),1990年的六一節(jié),我們搞了一場“回到童年”的活動,用來“去他媽的”青春熱血。成堆的氣球,涂著胭脂的臉蛋,跳小朋友的舞蹈,唱兒歌,講故事。正在進行中,系支書出現(xiàn)了:“你們太放肆了!”我說:“真的就是玩兒啊!彼Z重心長地說:“你們的腦袋真的這么單純嗎?經(jīng)此一變,有人還會相信你們很單純嗎?騙誰呢,你們組織任何活動都別有用心!”
社會巨變之后,寫詩是可恥的,更不用說席慕容那樣的詩了。
瓊瑤、三毛和席慕容,她們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最成功的,就是空洞化,既沒有向內深入心靈.也沒有向外觸摸現(xiàn)實。
我在想,我們這一代人跟這些特征有什么關系?是誰塑造了誰?是這一代人的性格捧紅了她們,還是她們影響了這一代人?莫非八十年代的狂飆激情跟她們的空洞化有關系?那么又怎樣解釋九十年代以后這一代人成為新興市場的主力呢?
也許這一代有很多人只讀瓊瑤、三毛和席慕容的書,再聽聽鄧麗君的歌,把她們當作自己的人生導師。這樣的人浪漫而虛幻,不食人間煙火。就具體的歷史情景來說,這種情感取向是對“文革”中用革命取代生活、用集體抹殺個人的一種反動。但是如果我們用“大歷史”的眼光,看得更遠,或者看得更細,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顯得簡單化。
比如,當時的女生,剛剛扔下瓊瑤,又揀起了亦舒。以我男性的視角看,亦舒的故事基本上是女性的獨自,和男人沒有什么關系,是對瓊瑤式愛情的嘲諷:那些男人,怎么靠得住?再好也不過是個男人。那么這一代女性,到底受了誰的影響呢?
更何況,那一代的大多數(shù),深受文化熱的煎熬,是把《存在與虛無》、《在路上》當作暢銷書來讀的,后來又把《經(jīng)濟學原理》之類的書捧紅了一回。他們更多的問題,是食洋不化,腦子太亂,而不是相反的簡單幼稚。他們陷入現(xiàn)實的泥沼太深,性早熟又受了傷害似的,而不是相反的抽離和空洞化。
那么瓊瑤、三毛和席慕容到哪里去了呢?她們永遠都在世人的心中。換句話說,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瓊瑤。那些迷離的愛情,那些飄緲的遠方,那些清新的鄉(xiāng)愁,總是藏在心靈的角落里。追求也好,逃避也好,安慰也好,它們替代不了現(xiàn)實,也影響不了現(xiàn)實,但它們總是在那里。
相關熱詞搜索:瓊瑤 讀瓊瑤的那一代 瓊瑤怎么讀 瓊瑤第一代女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