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改變”制勝?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奧巴馬把改變?nèi)A盛頓的政治面貌,作為競選的主要“賣點”,而他的希望也正在于人們的求變心態(tài)。 不論結(jié)果如何,奧巴馬的參選,對于民主黨奪回白宮,都將是巨大的貢獻。也正是因為他與希拉里的精彩對決,才使得2008年的美國大選從一開始就吸引著公眾眼球,而奧巴馬與希拉里聯(lián)袂出場,也讓志在“衛(wèi)冕”的共和黨人壓力不輕。
民主黨的“注意力經(jīng)濟”
從艾奧瓦州初選開始,奧巴馬與希拉里的雌雄對決就引起了媒體及公眾的極大興趣,也映襯出共和黨初選的落寞而缺乏懸念。就眼下的情勢看,希拉里和奧巴馬很有可能會僵持一段時間,這也引起了民主黨內(nèi)的憂慮,擔心這樣會縮短“決賽”的準備時間,同時可能會造成黨內(nèi)分裂。
這種考慮不無道理,但卻忽略了注意力經(jīng)濟的問題。正如一些經(jīng)濟學家所言,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在信息社會里,注意力是一種財富――誰吸引的眼球越多,誰就越有價值。表現(xiàn)在選舉中,就是人氣和財力的凝聚。
讓奧巴馬感到開心的是,僅僅一年以前,還沒有多少人將他與未來的美國總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也很少有人相信他會戰(zhàn)勝強大的希拉里。但在過去的兩個月里,奧巴馬卻實現(xiàn)了一個飛躍式的轉(zhuǎn)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他,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流入他的陣營,而媒體更是越發(fā)看好他。這也使得奧巴馬看淡3月4日在俄亥俄州和得克薩斯州的失利,并相信他的團隊已經(jīng)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相信自己最終會為美國民主史寫下全新的一章。
從某種意義上說,奧巴馬已經(jīng)取得“勝利”,而在這個過程中,民主黨也取得了超乎預期的收獲。令民主黨人快慰的是,無論奧巴馬和希拉里誰殺入“決賽”,都具有足夠的競爭力,而這是4年前的民主黨人所不敢奢望的。單從造勢角度看,希拉里與奧巴馬的碰撞,不僅使媒體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聞快感,也使選民有了久違的投票和議論政治的沖動,而民主黨人則看到了繼中期選舉獲勝之后再接再厲的機遇。
這種贏得眼球的效果,令共和黨人羨慕不已。如今,由于希拉里與奧巴馬棋逢對手,就連奧斯卡都相形見絀。日前,《紐約時報》在為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做預熱報道時就發(fā)出疑問:“在編劇罷工和半個世紀以來最為有趣的總統(tǒng)大選面前,奧斯卡算什么?誰會關心最佳劇情電影花落誰家?”言下之意,希拉里與奧巴馬的對決,難道不就是最好的劇情電影嗎?
事實上,無論是奧巴馬還是民主黨,都已從這番精彩和充滿懸念的對決中獲益匪淺。奧巴馬的人氣飆升,以及籌款的異乎尋常的順利,都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眼球效應”。而民主黨贏得今年總統(tǒng)選舉的底氣,部分源于布什政府尷尬的執(zhí)政經(jīng)歷,以及這種對決在公眾及媒體中所引起的注意和興趣。
不僅如此,奧巴馬還在無意中驗證了一條重要的商業(yè)定律:有一種辦法可以吸引顧客的注意力,那就是先注意顧客。這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奧巴馬的異軍突起,有助于理解希拉里在3月4日的收獲――你對選民的關心和理解,總會以某種方式反饋回來,而區(qū)別只是,奧巴馬用心“傾聽”的州多一些,希拉里投入精力的大州多一些。
奧巴馬=改變?
奧巴馬的“貢獻”不止于此。在厭倦了布什政府的生硬政治及四處惹火的外交政策之際,奧巴馬的到來給人一種應運而生的感覺。
應該說,奧巴馬的受人關注,不僅在于他的非洲裔背景,更在于他代表了一種試圖變革的新生力量。就像奧巴馬自己所說的那樣,“華盛頓的領袖們似乎不能以實際的、合乎情理的方式攜手工作。政治變成如此痛苦的黨派紛爭、如此受金錢和勢力的影響,以至于我們無法解決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這些是我們首先要改變的事情”。很顯然,奧巴馬把改變?nèi)A盛頓的政治面貌,作為競選的主要“賣點”,而他的希望也正在于人們的求變心態(tài)。
與16年前老布什的對手克林頓相似的是,奧巴馬的主要機會來自人們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不滿。在小布什任內(nèi),無論是陷入困境的伊戰(zhàn),還是共和黨人頻頻攪入的丑聞,都使得很多選民對共和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方式感到失望,也萌生了改變的愿望。在2006年的中期選舉中,盡管民主黨人并未提出多么有吸引力的主張,但卻獲得了大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當一部分選民厭倦了共和黨政府及一些共和黨人的所作所為,而選擇了民主黨人。就像共和黨選舉專家承認的那樣,共和黨不是輸給了民主黨人,而是輸給了自己。
共和黨的這種頹勢,以及美國社會的求變心態(tài),堅定了奧巴馬的競選思路。他自己也承認,自己受到了人們改變政治的愿望的鼓舞。而年輕的奧巴馬也敏銳地將“市場定位”劃定為吸引那些渴望改變現(xiàn)實政治的人們。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奧巴馬各種場合頻繁地提到“改變”。
奧巴馬的形象設計也非常巧妙。在一些人提到他從政經(jīng)驗尚淺時,奧巴馬會提醒人們,自己的同鄉(xiāng)林肯也只做了一屆國會眾議員,而作為黑人政治家的他,更是特別感念林肯解放黑奴的壯舉。同樣相似的是,林肯做總統(tǒng)時遇到的是南北戰(zhàn)爭的巨大考驗,而奧巴馬一旦入主白宮,則將收到來自布什政府的解決伊戰(zhàn)遺留問題的“見面禮”。
像出身貧苦的林肯一樣,奧巴馬的草根背景,為他贏得了巨大的民意認同和支持。在美國媒體看來,奧巴馬與希拉里的選民結(jié)構(gòu)差異,決定了奧巴馬的籌款優(yōu)勢將更明顯。一般來說,希拉里的支持者多為富有階層,如華爾街老板、好萊塢明星,出手大方,但許多已經(jīng)捐出了法定捐款的最高限額。相比之下,支持奧巴馬的選民則更多是中下層和青年選民,他們之前都是幾十美元或數(shù)百美元地捐款,未來捐款空間較大。而在過去兩個月間,奧巴馬也確實依靠眾多的中下層支持者的小額捐款,顯示出了強勁的籌款潛力。
在聯(lián)系林肯之余,奧巴馬還會提醒人們注意他與肯尼迪的相似性。多少有些巧合的是,奧巴馬恰好生于肯尼迪就任總統(tǒng)的1961年,兩人都曾是哈佛大學畢業(yè),都是參議員出身,都因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精彩發(fā)言而一夜走紅,也都寫過很暢銷的書。
更重要的是,奧巴馬也有著與肯尼迪十分相近的歷史感,相信是到了改變國際時局的時候。不僅如此,兩人還都以親民著稱。由于曾長期在芝加哥從事社區(qū)服務工作,奧巴馬積攢了大量與基層民眾打交道的經(jīng)驗,而復雜坎坷的成長經(jīng)歷,更是讓他對美國社會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有著深切認識。在從政之后,奧巴馬更是旗幟鮮明地為窮人爭取權益,努力推動促進社會公平的法案。這也是奧巴馬頗得草根力量信賴和支持的關鍵所在。
肯尼迪的競選策略也為奧巴馬所欣賞。針對布什政府幾年來積累的“負資產(chǎn)”,以及媒體和民意對布什政策及執(zhí)政風格的不滿,奧巴馬在努力重演著肯尼迪在半個多世紀前刮起的魅力旋風。在多次演說中,奧巴馬都在說著與肯尼迪相似的話,為使國家重新運轉(zhuǎn)起來,充滿活力,就需要新人去對付新問題和迎接新機遇。
與崇尚“單邊主義”、“先發(fā)制人”的布什政府不同的是,奧巴馬表現(xiàn)出令選民賞心悅目、耳目一新的誠懇甚至有些謙恭的個人形象,展現(xiàn)了獨特魅力。即便是談到自己從政經(jīng)驗略顯單薄的問題時,奧巴馬也能坦率地承認,而并不過多加以解釋。而事實上,奧巴馬一貫的反伊戰(zhàn)立場,他所具有的清新的政治形象,都已在不知不覺中彌補了資歷上的欠缺,并負載了許多渴望改變命運的人們的夢想。
總統(tǒng)應該是人民信得過的人
對于奧巴馬的崛起,美國媒體認為,奧巴馬不僅“生逢其時”,而且贏在了清新的形象上。
在反思中期選舉失利時,共和黨內(nèi)部不得不承認,過去幾年來接踵而至的發(fā)生在共和黨內(nèi)部的丑聞,共和黨政府推開的一扇扇“門”,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奧巴馬的坦誠、正直、果斷,都帶給選民以好感和信任感。
奧巴馬對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僅蔓延全國,甚至還產(chǎn)生了國際效應。像很多美國年輕人一樣,一些留學美國的青年學子也都非常支持奧巴馬。在同奧巴馬競選活動的志愿人員接觸一段時間后,來自烏克蘭的15歲的卡斯普魯克表示,她傾向于奧巴馬。她說:“總統(tǒng)應該是人民信得過的人?吹剿械娜四敲磁d奮,為奧巴馬大聲呼喊,令人感到‘啊,他真是個好人――也許他應該當總統(tǒng)。’”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在《當魔術消失的時候》文章中,認為“奧巴馬狂熱”(Obama-mania)已經(jīng)變成“奧巴馬失落變態(tài)癥候”(Obama Comedown Syndrome),F(xiàn)在,“O.C.S.”已經(jīng)變成一個英文新字,出現(xiàn)在美國政治議論之中。
而另外一些人則為奧巴馬結(jié)束伊拉克戰(zhàn)爭的呼吁所吸引。許多人明確表示,對正在進行的戰(zhàn)爭感到失望,因而對奧巴馬的和平主張大加贊賞。事實上,無論是在伊戰(zhàn)表態(tài)上,還是在伊核問題的解決方式上,奧巴馬所表現(xiàn)出的鮮明的政策立場,都成為了希拉里的“參照物”,而這種立場的堅定,對于身處反恐、防擴散、伊戰(zhàn)及大量國內(nèi)問題壓力的美國人來說,也顯得珍貴。
奧巴馬的政策開放型也令人期待。在最近的表態(tài)中,奧巴馬提出了與當年肯尼迪一樣的主張,希望能夠招攬跨黨派人才入閣,包括代表內(nèi)布拉斯加州的共和黨參議員哈格爾(反對伊戰(zhàn)),以及現(xiàn)時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共和黨員盧格等。
彌合美國的“分裂”也成為奧巴馬的一張好牌。由于伊戰(zhàn)、移民政策之爭使得美國民眾在諸多國內(nèi)外政策上分歧多多,客觀上也為代表新生代和新形象的奧巴馬創(chuàng)造了歷史性的機遇,那就是凝聚人心,變革美國。而在競選中,奧巴馬也不忘將自己描繪成一個“大熔爐”造就的人,身上具有所有美國人的特點。
3月8日,奧巴馬贏得了懷俄明州初選,并期待著再次拉開連勝的帷幕。但擺在他面前的路也并不平坦。由于希拉里重拾勢頭,兩人的支持率緊緊糾纏在一起。在雙方不相上下的情勢下,民主黨內(nèi)選擇誰來迎戰(zhàn)麥凱恩的考慮就成為關鍵所在。
而在最后階段,奧巴馬在一些問題上的表態(tài)也十分重要。在3月4日的選戰(zhàn)中,奧巴馬就已經(jīng)因為欠妥的表態(tài)失分了。
不過,無論如何,奧巴馬與希拉里的PK,都已揭開了美國政治的重要一頁:一個黑人政治家,一位女性政治家,都在努力開創(chuàng)歷史。而民調(diào)也顯示,大多數(shù)的選民認為美國已經(jīng)準備接受一位黑人總統(tǒng)或女總統(tǒng)了。也就是說,無論是他們中的哪一位最終代表民主黨“殺入決賽”,都意味著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而這一點,在世紀之初,有著豐富的時代意義。(作者新書《總統(tǒng)們――美國崛起的秘密武器》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關熱詞搜索:巴馬 制勝 改變 奧巴馬:“改變”制勝? 奧巴馬制勝的營銷密碼 改變美國的奧巴馬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