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華:生命的學問——牟宗三論儒學之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 要]牟宗三將中西哲學作為人類哲學的兩大骨干:西方哲學是“知識的學問”,它以“自然”為領(lǐng)導觀念,其主要內(nèi)容為討論“形成之理”的本體論和討論“實現(xiàn)之理”的宇宙論;
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學問”,它以“生命”為領(lǐng)導觀念,性理、玄理和空理構(gòu)成了其主要內(nèi)容。在中國哲學中,釋、道兩家只是“旁枝”,而儒學才是中國哲學的“主干”;
作為“主干”,儒學作為“生命的學問”,其主要內(nèi)容一方面為主觀方面的修身,二為客觀方面的家國天下。牟宗三認為,因著這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儒學是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方向,故可實現(xiàn)對西方哲學的超越和“轉(zhuǎn)進”。
[關(guān)鍵詞]儒學;
生命的學問;
西方哲學;
知識的學問;
轉(zhuǎn)進
牟宗三認為,人類哲學除了西方哲學作為一個骨干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骨干;蛘哒f,除了作為“知識的學問”的“外在的形上學”的理路之外[③],人類哲學還有另外一個理路,即作為“生命的學問”的中國哲學。而且,這“生命的學問”由于是“直承心性”而開出,故它可以實現(xiàn)對西方哲學的“轉(zhuǎn)進”。不過,在牟宗三,這可實現(xiàn)對西方哲學“轉(zhuǎn)進”的“生命的學問”只是中國哲學當中的儒學。而且,在儒學各個派系當中,惟有心性儒學“由內(nèi)部心性以言道德實踐之學,正有其最大之文化上之作用”[1],故“能給西方宗教以開展、以轉(zhuǎn)進”[2]。
一
在牟宗三,“生命”一詞是有特定的指向的,它不是指“生命的外部”,而是指“生命的內(nèi)部”。所謂“生命的外部”,是指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
所謂“生命的內(nèi)部”,則是指道德政治層面即精神領(lǐng)域的“生命”。牟宗三認為,精神領(lǐng)域的“生命”是分層次的:首先,它是指眼前的個體生命,即,就如其為生命而觀之的“生命”。這是較低一個層次的生命,在此層次之中,生命會有許多麻煩。其次,它是指諸如佛教所說阿賴耶識、涅槃法身等層次的生命。這是一個較高層次的生命,在這個層次中,生命的麻煩都已經(jīng)解決了。牟宗三認為,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的麻煩是很容易解決的,但“生命的內(nèi)部”的麻煩解決起來就困難多了。也就是說,雖然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可以安頓好,但精神領(lǐng)域的生命的麻煩卻很難安排妥當。因此,就此意義上看,“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困難。人最后的毛病都在自己,這個時代的災(zāi)難最后也都在人本身,而不是在原子彈”[3]。但是,與此同時,人也有值得贊美的一面,因為人可以由低的層次向上翻,以至達到最高的境界。換言之,人的生命的層次是變動的,既可以向下墮落以至于比禽獸還壞,也可以一直向上升以至達于神圣。正因為如此,哲學家們?yōu)榱颂嵘说纳鼘哟芜M行了不懈的探索。不過,這種探索主要是在中國哲學中來展開的。牟宗三說:
“征服世界易,征服自己難!闭鞣约壕褪菍Ω蹲约旱纳。這個最深刻最根源的智慧動處,實是首先表現(xiàn)在中國的文化生命里!袊幕镏⒁馍、把握生命不是生物學的把握或了解,乃是一個道德政治的把握!谌绾握{(diào)護安頓我們的生命這一點上,中國的文化生命里遂開辟出精神領(lǐng)域:心靈世界,或價值世界。道德政治就是屬于心靈世界或價值世界的事。[4]
牟宗三認為,中國哲學在這方面的探索源遠流長,而且,正是這種探索形塑了中國哲學的特征!爸袊幕瑒t自始即首先把握‘生命’,以生命為對象而期有以潤澤調(diào)獲安頓之!盵5]自夏、商、周以來,中國哲學的著眼點就落在了關(guān)心人自己身上,就落在了“安排這最麻煩的生命”[6]上。最初的表現(xiàn)就是對“德”觀念的清醒認識,比如《尚書》即講“疾敬德”,要求把提高自己的德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牟宗三說:“《尚書·大禹謨》說:‘正德利用厚生。’這當是中國文化生命里最根源的一個觀念形態(tài)。這一個觀念形態(tài)即表示中華民族首先是向生命處用心。因為向生命處用心,所以對自己就要正德,對人民就要利用厚生。正德、利用、厚生這三事實在就是修己以安百姓兩事!盵7]從“知”的方面看,盡管古人的知識很簡陋,根本不能與現(xiàn)代人相比,但古人對“德”已有清楚而分明的觀念。后來,孔子就是在這清楚、分明觀念的基礎(chǔ)上開出了儒家傳統(tǒng)!叭寮抑詾槿寮,即在點出這一點,亦即在完成這一個‘德’。當時周文罷弊,儒家之以質(zhì)救文,即在德性的覺醒。從德性的覺醒恢復人的真實心,人的真性情、真生命,藉以恢復禮樂,損益禮樂,創(chuàng)制禮樂。”[8]雖言整個中國哲學著眼于生命的安頓,但牟宗三實際上對于中國哲學的內(nèi)容還有進一步的簡別。他認為,就整個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而言,儒家是主流和正宗,道家則是針對儒家而生發(fā)出來的“旁枝”。
以這種簡別為基礎(chǔ),牟宗三進而對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文化的傳衍進行了疏解。他認為,在孔子等原始儒家之后,漢學主要是繼承了儒家的經(jīng)典,這是漢學的重要貢獻。而且,漢代的典章制度深深影響了后世社會,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政治文物”的主流。“兩漢四百年,為后世歷史之定型時期。一經(jīng)成型,則禮俗傳統(tǒng),于焉形成!盵9]后來,魏晉時代以道家的精神為主,故其名士專談“三玄”,即《老子》、《莊子》與《易經(jīng)》。很明顯,這個時代的學問由儒家的主流“岔”到了旁的方向。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時期,中國的思想主要在吸收佛教的教理上。不過,到了隋唐時期,其典章制度又回到了原有的軌道上。這樣,由魏晉名士談“三玄”的歧出,再經(jīng)南北朝對外來佛教的消化吸收而表現(xiàn)出“歧出中的歧出”,這一“歧出”階段持續(xù)了約五百年的時間。牟宗三認為,大唐盛世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這種“特殊”表現(xiàn)在其“政治文物”、典章制度是屬于儒家傳統(tǒng)的,但儒家的義理精神在此時期并無表現(xiàn),反而,其思想義理的精彩處在佛教。中國佛教的大宗派都產(chǎn)生在隋唐時期,如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等,佛教的教義在此時也發(fā)展到了最高境界。盡管如此,唐朝的“政治文物”、典章制度并不是佛家精神,因為佛家精神與治世不相干。這樣,比較地看,漢朝是一個大帝國,它是以經(jīng)學治天下,即以經(jīng)學統(tǒng)政治,以政治統(tǒng)經(jīng)濟,它所服從的是“理性原則”;
唐朝之所以也能開出一個大帝國,原因在于唐太宗式的英雄與詩這兩個因素:英雄是表現(xiàn)生命的,詩也是依靠生命的,唐朝所服從的是“生命原則”,而不是“理性原則”。
不過,“生命原則”并不可靠。牟宗三認為,“生命原則”是“拋物線”,可以從一無所有發(fā)展到最高峰,由最高峰又將落下至一無所有。故此,唐朝發(fā)展到唐末五代時便一無所有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國家最混亂。因此,一定要在“生命原則”以外重視理性,重視“理性原則”。惟有如此,一旦當“生命原則”的“強度”開始衰敗時,依靠理性便可使生命延續(xù)下去。牟宗三認為,這一點可從宋朝的文化反映出來。宋朝開國時國勢很差,且其實力一直沒有達到唐代的水平,但宋朝卻足足維持了三百年之久,比唐朝時間還長。這是什么原因呢?“此乃靠文化的力量”,靠“理性的原則”[10]。所謂“理性的原則”,是指以理性“潤澤”和“調(diào)護”生命、國家和社會。牟宗三說:“理性,若簡單指目出來,不外道德理性與邏輯理性兩大綱領(lǐng)!盵11]當然,此理性原則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而非“邏輯理性”。牟宗三指出,宋代儒學后來受到了來自諸多方面的批判,以至于將宋朝亡國的責任推到宋代儒學身上,這是很不公平的。實際上,理學家不能負這個責任。若公平而恰當?shù)亓私鈿v史的話,整個宋朝三百年是服從“理性原則”的。這一點是必須肯定的。他說:
理學家就是看到自然生命的缺點而往上翻,念茲在茲以理性來調(diào)護也即潤澤我們的生命,生命是需要理性來調(diào)節(jié)潤澤的,否則一旦生命干枯就一無所有,就會爆炸。而理性就能潤澤我們的生命,這樣生命就可以綿延不斷地連續(xù)下去,這一代不行可以由下一代再來。[12]
宋亡后元朝不過持續(xù)了一百年,而明朝持續(xù)的時間則長得多。牟宗三認為,明朝的“政治文物”和典章制度大體是模仿漢朝,但其實并沒有模仿好。但是,總的來看,明朝的時代精神是以理學家為主的,也是服從“理性原則”的。從當時的情況看,王陽明心學的出現(xiàn)給趨于僵化的儒學注射了一針興奮劑,使得儒學在明朝中葉以后大放光芒,從而對佛教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巴鯇W一出,佛教就衰微而無精彩了!盵13]這樣,宋、明兩個朝代的儒家因成為儒學的兩個高峰,也因共同秉承“理性原則”而被牽連到一起,被共同稱為宋明儒家。由上述論述可見,牟宗三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朝代所秉承的是“理性原則”。不過,在牟宗三,這三個朝代的“理性原則”是有區(qū)別的:漢朝是文獻經(jīng)學的整理,而宋、明朝則是儒學義理的闡揚;蛘哒f,宋明儒家是繼承先秦儒家發(fā)展的,它是依儒家內(nèi)部義理講的儒家;
而兩漢經(jīng)學是外部經(jīng)學的儒學,它所依的只是儒家的經(jīng)典;谶@種理解,牟宗三認為,“光是六藝并不足以為儒家,就著六藝而明其意義(meaning),明其原則(principle)這才是儒家之所以為儒家”[14]。從根本上看,“儒家之所以為儒家,是宋明儒所表現(xiàn)的”[15]。他說:
儒家對人類的貢獻,就在他對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開始作一個反省,反省就提出了仁的觀念。觀念一出來,原則就出來。原則出來人的生命方向就確立了。所以他成一個大教。這個大教,我平常就用幾句話來表示,“開辟價值之源,挺立道德主體,莫過于儒”。儒家之所以為儒家的本質(zhì)意義(essential meaning)就在這里。[16]
然而,到了清朝,中國的文化生命受到了嚴重挫折。清朝把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政治體制破壞了;
以前設(shè)有宰相,到滿清就變成了軍機衙門,成了軍事統(tǒng)治。牟宗三說:“到清朝就成為軍事第一,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理想喪失了。所以清朝的知識分子沒事可干,就成乾嘉年間的考據(jù)。此根本與漢學不同,精神也不一樣,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順適調(diào)暢的發(fā)展形態(tài),這是在異族統(tǒng)治下的變態(tài)!盵17]乾隆皇帝反對以往的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認為那是壞習氣。自此,由孔子傳下來的知識分子的理想破滅了,它們對于家國天下的責任擔當也沒有了,乾嘉年間的學問遂成了“清客”[④]的學問,很多考據(jù)家都做了“清客”和“幫閑”[⑤]。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牟宗三并不是說考據(jù)沒有價值,而是反對乾嘉年間知識分子“清客”的意識形態(tài)。他說:“清朝是異族的軍事統(tǒng)治,對民族生命有很大的挫折,因而對文化生命亦有很大的歪曲!盵18]這種情形引起了非常嚴重的后果,以至于近代中國面對外族侵略而節(jié)節(jié)敗退。牟宗三說:
乾嘉年間以來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tài)是清客。故清末民初西方帝國主義侵入中國,我們就完全無法應(yīng)付。因平常不講義理,不講思想,故腦子里就沒有觀念,沒有學問傳統(tǒng),在這樣的情形下靠什么來應(yīng)付呢?只靠一時的聰明是沒用的,這種聰明中國人是很有的,清末民初那些人也都有,但只是這種聰明不足應(yīng)付。因為我們喪失了我們的學問傳統(tǒng),喪失了學問傳統(tǒng)就不會表現(xiàn)觀念,不會運用思想。[19]
關(guān)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牟宗三認為,現(xiàn)代中國本應(yīng)與自己的傳統(tǒng)相呼應(yīng),保持現(xiàn)在與歷史生命的“不隔”。然而,“現(xiàn)在的中國人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太深,對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無存在的呼應(yīng)。故與歷史生命相隔,不能存在地相呼應(yīng)!盵20]中國文化是講究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然而,此時卻出現(xiàn)了明顯的“代溝”,歷史與傳統(tǒng)之間出現(xiàn)了“斷裂”。之所以如此,與中國人的心理習慣有關(guān)。牟宗三說:“西方人有許多觀念,許多主義,這些觀念與主義只是學術(shù)上的主張,或是政治上的個人見解,在西方社會是司空見慣的不會引起什么騷動。但這些觀念與主義一到中國就不得了,每一個主義就成了一個宗教,都想以之治國平天下。就這樣地生命固結(jié)在某些觀念上,而排斥其他的觀念,終于對我們的生命造成騷亂!盵21]在這樣一種情勢之下,雖然在風俗習慣、社會禮節(jié)方面仍遵守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但中國的思想意識已完全不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了。因此,不僅一個人的生命不能和諧,不能一致,而且整個民族生命也“橫撐豎架”、“零亂不一”、“四分五裂”。對此,牟宗三表示了深深的憂慮,他說:“凡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民族生命與文化生命不能得到諧和的統(tǒng)一,這時代一定是惡劣的時代,悲劇的時代!盵22]而造成這種“惡劣”、“悲劇”的原因,“亦是因為頭腦沒有概念化而造成的”[23],即,由于沒有遵循“理性的原則”所造成。
二
在進行了上述歷史回顧之后,牟宗三對整個中國文化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了解一個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內(nèi)部核心的“生命方向”,但這種了解的前提是不能把“生命方向”等同于一個時代的風俗習慣。因此,不能被一般流行的浮薄觀念所迷惑,(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更不能以“直接反應(yīng)”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什么是“直接反應(yīng)”的方式呢?牟宗三說,一個文化是有其內(nèi)部核心的“生命方向”的。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造成生命方面的“中斷”,就只能有一個“動”就有一個“反動”,這種“反動”就是“直接反應(yīng)”;蛘撸绻较蛞坏爸袛唷,就只能以“直接反應(yīng)”來應(yīng)付問題,而“直接反應(yīng)”的方式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暗讲欢@些‘理’時,生命就不會運用思想,不會運用觀念,這樣就不能應(yīng)付這個時代!盵24]牟宗三說:
因為要解答問題是要有根據(jù)的,如解答一個數(shù)學問題就不能憑空來解答,一定得根據(jù)前面所學的定理來解答。要解決經(jīng)濟的問題,就要根據(jù)經(jīng)濟學上的知識原則與辦法來解決。這樣就是要會運用概念,運用概念才會運用思想,運用思想才能解答問題,直接反應(yīng)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直接反應(yīng)的結(jié)果就是孟子所謂的“物交物則引之而已”。來一個刺激就出現(xiàn)一個反應(yīng),這樣一個接著一個,就整個地拖下去了,所以一個民族到不會表現(xiàn)觀念時就沒有了生命(no idea therefore no life)。其生命就是動物性的,因為動物性就不須要idea。[25]
因此,必須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把握其特質(zhì)?v觀中國歷史,每一朝代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都各有不同,然而,在這些不同的背后有一些保持不變的東西。他說,在中國文化中,“不管橫說豎說,總有一中心觀念,即在提高人的歷史文化意識,點醒人的真實生命,開啟人的真實理想。此與時下一般專注意于科技之平面的,橫剖的意識有所不同!偸强v貫的、立體的。專注意于科技之平面橫剖的意識總是走向腐蝕生命而成為‘人’之自我否定。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由真實生命之覺醒,向外開出建立事業(yè)與追求知識之理想,向內(nèi)滲透此等理想之真實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為理想,此是生命的學問之全體大用!盵26]由此,他進一步“照察”出中西哲學之“分際”。牟宗三說:“以前有人說,西方人立言是自己在外的,中國人立言是自己在內(nèi)的!晕矣^之,自己在外就是以純粹理性為最后的態(tài)度,自己在內(nèi)就是以實踐理性為最后的態(tài)度。自己在外,反過來就是自外觀;
自己在內(nèi),反過來就是自內(nèi)觀。自外觀,觀自己也是外的;
自內(nèi)觀,觀他人也是內(nèi)的。屬知者一往向外,屬行者一往向內(nèi)?茖W一往向外,哲學一往向內(nèi)。哲學的方法是‘反身’,形上學的方法尤其是‘反身’。屬知的體性學有遺漏,屬行的體性學無遺漏。其所以無遺漏即在‘自己在內(nèi)’!盵27]概言之,中西哲學具有兩個不同的領(lǐng)導觀念:一個是“生命”,另一個是“自然”。牟宗三說:
中國文化之開端,哲學觀念之呈現(xiàn),著眼點在生命,故中國文化所關(guān)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點,其所關(guān)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對象”(nature or external object),這是領(lǐng)導線索。[28]
關(guān)于學問,“中國人以前所謂學問,是要懂得義理才是學問!盵29]那么,何為義理呢?牟宗三認為,一般來講,義理是一個系統(tǒng),性理、玄理、空理、名理、數(shù)理、物理還得加上事理,所有這些才構(gòu)成了完整的義理系統(tǒng)。其中,“名理”研究邏輯,“數(shù)理”研究數(shù)學,“物理”研究自然,“性理”研究道德,道家研究“玄理”,佛教研究“空理”。比較地看,中國哲學在“性理”、“玄理”和“空理”方面見長,西方哲學則在邏輯、數(shù)學與科學方面見長!耙粋文化只有性理、玄理、空理是不夠的,可是只有邏輯、數(shù)學與科學也是不夠的。”[30]不過,雖然中國文化在邏輯、數(shù)學與科學方面不足,但這并不能因此而否認中國文化在其他方面的長處。牟宗三說:“性理、玄理、空理皆是學問。一有學問表現(xiàn)出來,人的生活才有軌道,才能處事應(yīng)世!盵31]“性理、玄理、空理這一方面的學問,是屬于道德宗教方面的,是屬于生命的學問,故中國文化一開始就重視生命。而性理、玄理、空理都是為了調(diào)護潤澤生命,為了使生命能往上翻而開出的!盵32]而且,“中國人以前幾千年學問的精華就集中在性理、玄理、空理,加上事理與情理!盵33]牟宗三認為,這些就是中國哲學的精彩之處,也是中國文化所遵循的“理性原則”。
“性理”、“玄理”、“空理”也即儒、釋、道三教之義理,這是中國哲學傳統(tǒng)所留下的智慧方向。牟宗三說:“在科技方面,雖然西方人很行,但在生命的學問方面,西方人就不見很行。故要學哲學就要好好研究:儒家的義理是什么,其中有好幾層的境界;
道家發(fā)展到最高境界是什么樣的形而上學,其中有什么問題;
至于佛教的空理更了不起,佛教的教義內(nèi)容可以不管,也可以不贊成,但佛教大小乘各教派所開出的義理規(guī)模,對學哲學的人是很具啟發(fā)性的。”[34]與中國哲學不同,西方哲學則集中于“名理”、“數(shù)理”和“物理”上,因此,科學與民主是西方文化之所長。然而,在西方哲學中卻很難接觸到生命問題,因為西方哲學是以知識為中心的。也就是說,西方哲學的精彩不在“生命”領(lǐng)域內(nèi),而是在知識領(lǐng)域內(nèi)。牟宗三認為,在西方文化中接近“生命”的只有兩條道路:一是文學的,二是生物學的。文學的進路是感性的、浪漫的,生物學的進路則是科學的、自然主義的;
此二者都不能真正進入“生命”之堂奧,故都不是正宗的“生命的學問”。此外,西方人有宗教的信仰,然也不能就宗教信仰開出“生命的學問”,因為其神學的構(gòu)成一部分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另一部分是《圣經(jīng)》所凝結(jié)成的宗教神話。這兩個部分只是盡了“生命的學問”的“外在面”與“形式面”,與真正的“生命的學問”“尚有間”。[35]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的學問”呢?在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即是“大學之道”。他說:“中國從古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髅鞯隆膶W問,才是真正‘生命’的學問!盵36]具體來講,“生命的學問”包括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
前者是指個人修身方面的事情,后者是指治國、平天下方面的事情!吧膶W問,可以從兩方面講:一是個人主觀方面的,一是客觀的集團方面的。前者是個人修養(yǎng)之事,個人精神生活升進之事,如一切宗教之所講。后者是一切人文世界的事,如國家、政治、法律、經(jīng)濟等方面的事,此也是生命上的事,生命之客觀表現(xiàn)方面的事!盵37]不過,這兩個方面不是分隔為二,而是“溝通為一”的。在儒學,個人主觀方面的修養(yǎng)不是“孤離”的成德,因為“仁體”一定要向外感通的,即仁義一定要客觀化于人文世界的。進一步,不但要客觀化于人文世界,而且要擴及于整個天地萬物。很明顯,這種“生命的學問”就是一種內(nèi)圣外王之學。牟宗三說:“正德、利用、厚生這三事實在就是修己以安百姓這兩事!禄蛐藜菏菍Ω蹲约旱纳,利用厚生或安百姓則是對付人民的生命!率堑赖碌,利用厚生是政治的。這就開啟后來儒家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學!盵38]他還說:
儒家的教義就是要這樣充實飽滿,才能算是成德。不是個人的得救,一得救一切得救,一切得救始一得救。個人的盡性,民族的盡性,與參天地贊化育,是連屬在一起的。這是儒圣的仁教所必然涵到的。[39]
進而,牟宗三認為,這種內(nèi)圣外王之學實是一種“仁智合一”的觀念形態(tài)。他說:“周官·說史》曰:‘掌官書以贊治!衷唬骸龤q年以敘事。’前一句即表示:根據(jù)歷代的經(jīng)驗(官書)以贊治,這是屬于道德政治的。后一句則表示:在政治的措施中,含有對于自然的窺測。古天文律歷由此成。這是屬于‘智’之事。我們可以說:智就在政治的措施中,在利用厚生中表現(xiàn),在道德政治的籠罩下而為實用的表現(xiàn)。由此,即可明:中國的文化系統(tǒng)是仁智合一而以仁為籠罩者的系統(tǒng)。”[40]不過,在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中,“仁”的一面特別“彰著”,而“智”的一面卻始終沒有獨立“彰著”出來。因此,比較地看,西方哲學之作為“知識的學問”,長于“分解的盡理之精神”;
中國哲學作為“生命的學問”,長于“綜合的盡理之精神”。所謂“綜合的盡理之精神”,其“綜合”是指“上下通徹,內(nèi)外貫通”[41],其“盡理”即指孟子、《中庸》的“盡心”、“盡性”和荀子的“盡倫”、“盡制”的統(tǒng)一,因此,個人內(nèi)在的實踐工夫和外王禮制的統(tǒng)一即是“綜合的盡理”。不過,“其所盡之理是道德政治的,不是自然外物的;
是實踐的,不是認識的或‘觀解的’(theoretical)。這完全屬于價值世界事,不屬于‘實然世界’事。中國的文化生命完全是順這一條線而發(fā)展!盵42]牟宗三說:
這個觀念形態(tài),本是屬于道德政治的。我現(xiàn)在再進一步,名之曰:仁智合一的觀念形態(tài),而以仁為籠罩者。依此,我將說中國的文化系統(tǒng)是一個仁的文化系統(tǒng)。[43]
牟宗三認為,西方哲學之“分解的盡理之精神”是“方以智”的精神,而中國哲學之“綜合的盡理之精神”是“圓而神”的精神。[44]他認為《禮記》當中的一段話表示“綜合的盡理之精神”“最精美”。他說:“《禮記·禮器》篇有云:‘……古之圣人,內(nèi)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是表示‘綜和盡理’最精美的一段話。”[45]由此可見,這種“綜合的盡理之精神”不是生命的沖動,也不是“理論理性”、“邏輯理性”,而是“實踐理性”或“道德理性”,是孔孟之“仁”或“怵惕側(cè)隱之心”。牟宗三認為,這種“生命的學問”首先由周公創(chuàng)制,然后由孔子確立并發(fā)揚光大;
周公的貢獻在于確定人倫,而孔子的貢獻在于闡發(fā)仁義。在牟宗三看來,惟有這樣一種“生命的學問”,始能立起并貞定吾人之生命,而且真能開出生命的途徑。這種學問不僅是個人的與民族的,甚至是全人類的。如能秉承堅持這種學問,不僅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都將解決“生命的麻煩”,而“終當盡其性,克服磨難,以屹立于天壤間”[46]。他說:
順道德政治的觀念模型而來的發(fā)展,就是周公的制禮,因而成為“周文”。而周公的制禮,最基本的就是確定人倫!量鬃映觯艹浞中蕾p了解這一套禮制,故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边M而他又點出它的徹上徹下的“意義”,此即是:由親親以言仁由尊尊以言義!爸痢瓘倪@里開辟出中國文化生命的全幅精神領(lǐng)域。[47]
三
這樣,在與西方哲學的對照下,牟宗三以“生命的學問”對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的特征進行了詮釋。需要注意的是,在牟宗三,作為“生命的學問”的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并非只是與作為“知識的學問”的西方哲學對列的一種哲學形態(tài),而是高于、優(yōu)于西方哲學的哲學形態(tài)。盡管儒學在“智”的方面始終沒有獨立地“彰著”,在科學與民主方面滯后于西方,但作為“生命的學問”和“圓而神”的精神,儒學可實現(xiàn)對西方哲學的超越和“轉(zhuǎn)進”。牟宗三說:“最成熟的智慧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是普遍原理(泛立大本)與當下決斷的互相攝契。我看西方哲學在這一方面的活動所成的理想主義的大傳統(tǒng),最后的圓熟歸宿是向中國的‘生命之學問’走。不管它如何搖擺動蕩,最后向這里投注!盵48]之所以如此,在于“孔子與釋迦,甚至再加上老子,卻都又有高度的人生智慧,給人類決定了一個終極的人生方向,而且將永遠決定著……它有一種智慧,它可以消融西方式的宗教而不見其有礙,它亦可以消融西方式的哲學而不見其有礙”[49]。“生命的學問”構(gòu)成了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的根本特征,具這一特征的哲學擔負著“轉(zhuǎn)進”西方哲學的使命。此乃牟宗三討論儒學特征的旨歸。
[ 參 考 文 獻 ]
[1][2][11][26][35][36][37][39][46]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6、25、40、自序、32、33、33-34、34、35.
[3][6][10][12][13][15][17][18][19][20][21][22][24][25][28][29][30][31][32][33][34]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3、13、19、19、19、20、20、21-22、21、21、20、23、22、11、22、23、23、23、23、24-25.
[4][7][38][40][41][42][43][44][45][47][48][49]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M].上海:上海古籍社,2007.148-149、148、148-149、149、151、151、149、154、151、149-150、7、5.
[5][9]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載牟宗三先生全集(9)[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3.285、1.
[8]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載牟宗三先生全集(10)[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3.30-31.
[14][16]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3、49.
[2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載牟宗三先生全集(27)[M]. 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3.344.
[27]牟宗三.寂寞中的獨體[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4.
-------------------------------------------------------------------------------
[①]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度項目“牟宗三哲學研究”(06JA720007)階段性研究成果。
[②] 作者簡介:程志華(1965—),河北省武強縣人,哲學博士,現(xiàn)任河北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近現(xiàn)代儒學和中西比較哲學。
[③] 牟宗三認為,由討論“形成之理”所形成的本體論與討論“實現(xiàn)之理”所形成的宇宙論便是“外在的形上學”。
[④] 所謂“清客”也叫“篾片”,是指傳統(tǒng)中國在富貴場中幫閑湊趣的知識分子。
[⑤] “幫閑”亦即“清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