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范仲淹的成語“劃粥斷齏”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典故?
發(fā)布時間:2022-08-1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關(guān)于范仲淹的成語“劃粥斷齏”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典故?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人人能誦,而范仲淹的“劃粥斷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歷史典故呢?
【成語出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jīng)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shù)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宋·魏泰《東軒筆錄》)
【成語解讀】范仲淹讀書時,條件艱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1)所用材料:粟米、齏、鹽;
(2)操作過程:煮米成粥(煮二升粟米,小火燒成粥)——凝粥成塊(過了一個晚上,粥就凝成大塊)——定量飲食(早晚取二塊,伴以齏——搗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成碎末,以及少量的鹽)。
用的材料是極其簡單而易得的,燒煮吃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更主要的是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定量分配,體現(xiàn)強大的理性克制力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樣,省材、省力、省時和省心:在解決困難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物盡其用,節(jié)省和珍惜時間,使學習時間得以最大化。
不但在吃上如此注重節(jié)省時間,連作息安排上,他也是這樣做的:苦讀到晚上,若感到困倦,就用冷水澆面,也不寬衣解帶就枕安睡。這樣,持續(xù)五年之久(“五年未曾解衣就寢”)。
【感悟啟示】范仲淹為什么要如此發(fā)憤苦讀呢?
這源于他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和艱難的人生遭際。因為范仲淹二歲時,死了父親。不久,他隨改嫁的母親謝氏,來到山東鄒平長山的朱家,也改姓朱。等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立志要恢復祖姓,因此銳意苦學,去求取功名。
范仲淹“劃粥斷齏”的做法,或許不能也不必“復制”,但背后的精神、意志和思維,確實值得學習,給人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啟示:
(1)對不公的命運,不能“俯首低眉”,而要敢于斗爭,勇于反抗;
(2)要堅信知識的力量,相信知識改變命運,讀書創(chuàng)造出路;
(3)對人生要學會規(guī)劃,有目標有方向,并學會自我管理;
(4)要有堅毅的品格,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行動,成就強大的自我。
“劃粥斷齏”是形容范仲淹青年時期能吃苦,安于清貧,刻苦求學的一個成語,它到底包含著一個什么樣的歷史典故呢?
少有大志,胸懷天下。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謝氏無力撫養(yǎng)他,只好再嫁長山的朱文翰,長山,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鄒平縣。朱文翰是進士出身,做過幾任地方官員。母子兩人自然相隨前往,顛沛流離。
在輾轉(zhuǎn)的過程中,范仲淹看到了百姓的苦難,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從小便立下大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胸懷大志,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如果能為良相,得行其道,就澤被天下,普救黎民。為相即不可得,便為良醫(yī),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民之痛,同樣,可以造福天下。
朱文翰為官清廉耿直,在仲淹二十余歲時,去官歸鄉(xiāng),也沒有什么積蓄。范仲淹,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便寄居在鄒平縣長白山醴泉寺中讀書。
劃粥斷齏,家貧篤學。山東的長白山,層巒聳翠,峰壑縱橫,云霧繚繞,環(huán)境清幽。醴泉寺就坐落在挺拔險峻的主峰北麓,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范仲淹家中并不寬裕,無力供養(yǎng)他的生活費用。他去寺廟的時候,就帶少許的粟米,自己動手做飯。每天晚上,他一邊讀書,一邊煮粟米。放涼后,他把粥劃為四塊,作為一天的口糧,這就叫“劃粥”。什么叫“斷齏”?齏,本來指切碎的菜沫,這里指把在山中采摘的野韭菜,野蔥切碎,灑在粥上。范仲淹就這樣在寺廟中過著艱苦的生活。
范仲淹曾寫過一篇賦,里面有這樣的句子“陶家甕內(nèi),腌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意思是陶制的甕中,腌出的咸菜,有不同的顏色,吃菜時,嚼出的聲音如音樂一樣,很動聽。
結(jié)束語:范仲淹在寺廟中,苦讀三年,考中學究,就是后來的秀才,可以有資格參加進士考試了。再看看現(xiàn)在的孩子們,挑食很嚴重。今年,因為疫情,學校統(tǒng)一要求,食宿在校,總有一些學生,不按時吃飯,只吃一些零食應付?梢,傳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相關(guān)熱詞搜索:中國歷史詩詞故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