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計量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1-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計量歷史篇一:計量歷史文化簡略

        計量歷史文化簡略

        一、計量的起源

        計量來源于測量。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需要進行大量的測量活動。測量的目的最終是為了社會應用,因而,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量的測量結果應該一致,這就需要嚴于一般測量的計量活動。

        計量是實現(xiàn)單位統(tǒng)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它屬于測量,源于測量,而又嚴于一般測量,是測量的一種特定形式。

        二、計量的發(fā)展

        計量在中國已有近五千的歷史。

        國際上通常把計量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古典計量階段、經典計量階段、現(xiàn)代計量階段。

        (一)古典計量階段(中國古代計量)

        度量衡的發(fā)展大約始于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從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著對事物輕重、多少、大小、長短、軟硬等的思考過程,逐漸產生了形與量的概念。在自然界漫長的生活中,人們學會了用感覺器官耳聽、眼觀、手量來進行測量。早期的“計量基準”,大多是來自人體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動物絲毛、植物果實或動物等。

        如,布手知尺:《孔子家語》中記載“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邁步定畝:漢《小爾雅》中記載“跬,一舉足也,倍跬為步”;手捧成升:《小爾雅》記載“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掬,以一升也!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禹在

        治理水患、劃分九州的過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長和體重作為長度和質量的標準,治水時還制作了準繩為測量工具。這種制度的建立,意味著中國計量有了自己的起步。

        商朝,度量衡的應用更加普及。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骨尺,是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測長工具。尺面上有相當于“寸”、“分”的刻度表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十進制。

        商代象牙尺

        周朝在廣泛應用度量衡的同時,還強化了其政治含義,使其成了統(tǒng)治象征。據(jù)《禮記〃明堂位》記載,周公“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計量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春秋時期的一些諸侯國分別建立了各自的量制,現(xiàn)今收集到的這一時期量器比較豐富。在秦國,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商鞅借鑒齊國量制,監(jiān)制了標準銅方升,“一度量、平權衡、正鈞石”,推行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實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等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以皇帝最高權威,頒布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令。

        秦代形成的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度,得到了西漢繼承和發(fā)

        展。至西漢末年,王莽把持政權,讓律歷學家劉歆進行了一次修訂度量衡的工作。劉歆總結了先秦以來的度量衡制度,對單位系列、進位關系、單位量值、標準器型式以及管理制度做了歸納整理,并采用以音律校驗黃鐘律管的長度,以度審容,以黍的容重定衡重的方法,厘定度量衡三個單位量的標準,設計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標準器。他在此基礎上完成的著作《審度〃嘉量〃權衡》被錄入《漢書〃律歷志》,成為我國最早的度量衡專著。

        新莽嘉量

        新莽銅卡尺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局面,政權分散,法制無度,度量衡制度極其混亂,甚至出現(xiàn)“南人適北,視升為斗”的情況。

        隋代開始了中國第二輪統(tǒng)一的度量衡單位量制。

        唐宋元是我國封建社會全盛時期。明清,國家由一度輝煌到逐漸衰落,明代中葉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時期近1300年的度量衡技術和管理,在單位量制基本統(tǒng)一的基礎上穩(wěn)步發(fā)展,度量衡器具技術進步,品種增多;單位名稱和進位關系進一步理順。唐代《唐律疏議》中設臵了關于度量衡的法律條文,是中國歷史上將度量衡法令載入國家法律的首例。

        清宣統(tǒng)元年,由國際權度局制造了營造尺和庫平兩鉑銥合金原器各一件,開始了用國際先進計量科學技術對中國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二)經典計量階段

        由于古代依據(jù)自然物來確定計量單位,準確性難以提高,且各國各地的計量制度不同,在交流上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和困難。早在十七世紀,法國就有科學家提出改革和統(tǒng)一計量制度的想法。1875年5月20日,17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署“米制公約”。從世界范圍看,這標志著經典計量階段的開始。

        在我國,1959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統(tǒng)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以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1976年12月,我國加入國際米制公約組織。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經典計量階段的計量基準都是在經典物理理論指導下的宏觀器具或現(xiàn)象。例如:

        長度: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基本單位,稱作米,并以此制作了國際米原器。

        時間:根據(jù)地球圍繞太陽的轉動周期而確定時間單位國際米原器示意圖

        秒。

        質量:根據(jù)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密度最大時的質量制成了質量基準千克原器,等。

        保存于三層玻璃罩內的國際千克原器

        宏觀實物基準存在一定缺陷。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物理的、化學的以及使用中的磨損等原因,實物基準難免發(fā)生微小的變化。由于原理和技術的限制,該類基準的準確度亦難以大幅度提高,以致不能滿足日益發(fā)展的社會需要。

        (三)現(xiàn)代計量階段

        現(xiàn)代計量標志是1960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并建立國際單位制。由經典理論為基礎轉為量子理論為基礎,由宏觀實物基準轉為微觀量子基準。

        根據(jù)量子理論,微觀世界的量,只能是躍進式的改變,而不可能發(fā)生任意的微小變化;同一類物質的原子和分子都是嚴格一致的,不隨時間和地點而改變。這就是微觀世界的所謂穩(wěn)定性和齊一性。

        建立在量子理論基礎上的微觀自然基準,或稱量子基準,比宏觀實物基準優(yōu)越的多,更精確、更穩(wěn)定可靠。

        迄今為止,國際上已正式確立的量子基準有長度單位米基準、時間單位秒基準、電壓單位伏特基準和電阻單位歐姆基準。例如:

        長度:“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所經路程的長度”。取這個特別的數(shù)字的原因是,因為它對應于歷史上的米的定義。由于時間的測量準確度大大高于長度,這一米定義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時間:“秒是銫133原子基態(tài)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xù)時間”。

        2014年8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銫原子噴泉鐘”通過評審,我國繼法、美、德、意、日、英、俄等國之后,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參與修正國際原子時的國家。

        計量歷史篇二:計量學發(fā)展史

        計量學科在世界社會發(fā)展中的意義與作用

        計量這個詞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并不陌生,在過去的幾千年里一直被稱為“度量衡”。公元前221年,秦朝統(tǒng)一六國,建立起封建專制的大一統(tǒng)國家,施秦制,統(tǒng)一度量衡。從我國幾千年前就開始有了統(tǒng)一的計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計量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世界上,不僅僅是科學技術領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社會科學領域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在不同的時代,計量學科的意義與所起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

        一 . 計量學科在古代社會發(fā)展中的意義和作用

        以中國為例,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也內含著一部量和單位制的計量發(fā)展史。在古代,計量的范疇一般都局限在“度量衡”,只是到了近現(xiàn)代有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工業(yè)化的需求促進,才形成近現(xiàn)代計量。而在這一時期,度量衡在這個時代起了特殊的作用于意義。

        度量衡的源頭,可追溯到原始人群。原始人群從植物的采集獵取,肌體對氣溫的感受,對日月星辰的變化和觀察等,逐步有了數(shù)和計數(shù)的概念。從食物的分配,石塊木棒簡單工具的制作,逐步有了量和比較的概念。最初,人們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手等感覺器官,逐漸發(fā)展到以人的某一部分為參考來比較區(qū)分。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工,即畜牧業(yè)與農業(yè)的分工,隨之出現(xiàn)了進行交換活動的“市”,當時的交換僅是原始的物物交換而已。

        “市”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為早期的度量衡器具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父系社會后期,又出現(xiàn)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分工,這是人類史上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這次分工促進了市的發(fā)展,交換成為經常性的人類生活活動。這使度量衡得以產生。有記載,黃帝“設五量”,指權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其中前三種就是度量衡,當時就已經有了比較正規(guī)的度量衡器具,也有了制度和管理的認識。中國歷史上的大禹治水,度量衡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秦朝統(tǒng)一中國,我國向封建社會轉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度量衡的使用,促進了度量衡形成有定型的器具和成熟的單位制,這期間不僅是一種計量,還是統(tǒng)治階級向勞動人民收取賦稅的經濟統(tǒng)治工具,也是一種權利的象征。在此后的封建時代,大都沿襲秦朝的的度量衡制度,并在秦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

        中華民族的祖先,通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天文測量,創(chuàng)造了里畝、尺寸、斤兩等度量衡單位。以當時先進的科學方法,制定了單位量值標準,不斷完善測量器具和測量方法,使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時空坐標上定格和記錄下來,使其量化的數(shù)據(jù)真實可靠。同時千百年來祖先們的計量測試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識和經驗,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度量衡文物,在中國燦爛的古代科技文明中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二 . 計量學科在近代社會發(fā)展中的意義與作用

        近代計量學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人

        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影響了世界格局的改變。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沒有科學技術,便不可能有人類的今天。其實,計量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科學技術,都是為了探討、分析、研究、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量”組成,并通過“量”來體現(xiàn)的。為了認識量并確切地獲得其量值,只有通過計量。比如,哥白尼關于天體運行的學說,是在反復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的,并在伽利略用天文望遠鏡進行了進一步觀測之后而確立的;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被牛頓的敏銳觀察所揭示,并在百余年后經卡文迪許的精密測試而得到了確認。歷史上三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充分地依靠了計量,同時也促進了計量的發(fā)展。

        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主軍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導致以機器為主的工廠取代了以手工為基礎的作坊,使生產力得以迅速提高,進而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當時,經典力學和熱力學是社會科技發(fā)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在蒸汽機的研制和應用的過程中,都需要對蒸汽壓力、熱膨脹系數(shù)、燃料的燃燒效率、能量的轉換等進行大量的計量測試。力學計量和熱工計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fā)展起來的。另外,機械工業(yè)的興起,使幾何量的計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以電的產生和應用為基本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更加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歐姆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以及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等,為電磁現(xiàn)象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電磁計量和無線電計量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例如,1821年西貝克發(fā)現(xiàn)的熱電效

        應,為熱電偶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而各種熱電偶的研制成功,則對溫度計量、電工計量、以及無線電計量等提供了一種重要手段,促進了相應科技的發(fā)展。愛因斯坦在普朗克假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光不僅具有波動性,而且還具有粒子性,從而說明不同頻率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上述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成了熱輻射計量的理論基礎,同時也使計量開始從宏觀進入微觀領域。隨著量子力學、核物理學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電離輻射計量逐漸形成。

        核能及化工等的開發(fā)與應用,導致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在這個時期,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更加迅速。原子能、化工、半導體、電子計算機、超導、激光、遙感、宇航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計量日趨現(xiàn)代化,計量的宏觀實物基準逐步向量子基準過渡。原子頻標的建立和米的新定義的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頻率和長度的精密測量,促進了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比如,光速的測定、原子光譜的超精細結構的探測以及航海、航天、遙感、激光、微電子學等許多科技領域,都是以頻率和長度的精密測量為重要基礎的。

        總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物理學的成就,為計量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前提,同時也對計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計量的發(fā)展;而計量的成就,又促進了科技的發(fā)展。而在科學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生產力成為當時各國的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三 . 計量學科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的意義與作用

        在當代,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計量是納米納米技術。這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的一門新興技術。它是在0.10至100納米,即十億

        計量歷史篇三:計量史部分

        計量史(50題)

        1.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記有?同律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答:?同律度量衡?記載在《尚書〃虞書〃舜典篇》中,傳說舜到東方部落去巡視,和酋長們?協(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同律度量衡?是指統(tǒng)一音律,統(tǒng)一度量衡

        計量歷史

        。

        2.中國古代什么時候開始有度量衡?

        答:通過文獻記載和實物考證,中國度量衡起源于商周時期,而從春秋到戰(zhàn)國時期度量衡器具和量制已基本齊備。

        3.《史記〃夏本紀》記:禹?身為度,稱以出?是什么意思?答:是說以禹的身長為尺度標準、體重為重量標準。

        4.中國商代的尺,一尺有多長?

        答:根據(jù)現(xiàn)藏商代牙尺,一尺長16厘米。

        5.中國古代天平始于何時?

        答:經考古證實,從春秋中晚期到戰(zhàn)國中期,楚國盛行木衡銅環(huán)權的精細天平,其衡制為24銖(1銖合0.65克)=1兩(合15.6克),16兩=1斤(合250克)。

        6.中國最早由國家頒發(fā)的標準量器是哪一件?

        答: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商鞅銅方升?,方升左側刻?十八年,齊□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方升底部刻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詔書。經考證此方升系商鞅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所造,是我國最早的由國家頒發(fā)的標準量器。

        7.戰(zhàn)國時秦國對使用權衡器和量器規(guī)定的允許誤差是多大?

        答:根據(jù)云夢睡虎地戰(zhàn)國秦墓出土的竹簡簡文《效律》記載,稱重(1~120)斤最大允差為0.8%,稱黃金的衡器(最大秤量為1斤)最大允差為0.13%;容量:1斛(100升)最大允差2%,1升~1斗最大允差5%。

        8.秦始皇下令?一法度衡石丈尺?,頒發(fā)統(tǒng)一度量衡詔書是在哪一年? 答: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25年。

        9.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40字詔書中:?法度量則,不壹歉(同嫌)疑者,皆明壹之。?怎樣釋讀?

        答:按照法定的度量衡標準,把不一致的、不準確的,都明令統(tǒng)一起來。

        10.中國古代桿秤始于何時?

        答: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和實物資料論證,我國至晚在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早期已使用桿秤。

        11.我國最早公布的測定黃金和水的密度值記載在哪兩本古籍上?答:《漢書〃食貨志》記:?黃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漢書〃禮儀志》記:?權水輕重,水一升冬重十三兩?。

        12.新莽銅嘉量是誰創(chuàng)制的?設計的依據(jù)是什么?

        答:是西漢末年律歷學家劉歆(?~23)創(chuàng)制的。他設定黃鐘律管長九寸、容積八百一十立方分為一龠。龠的二千倍為斛,斛底的圓面積為一百六十二平方寸,直徑為每邊十寸的正方形對角線兩端各加庣旁(九厘五毫),斛深一尺,斛的容積等于一千六百二十立方寸。并設

        定了斗、升、合、龠的規(guī)格,又測定了銅的比重,使嘉量的重量等于二鈞(60斤)。按照這些條件制作的嘉量就成為集龠、合、升、斗、斛五個容量并度量衡三個單位量于一體的標準器。

        13.劉歆在嘉量設計中,從經驗得到圓周率為3.1547。請問,這個π值是怎樣驗算出來的?

        答:每邊10寸的正方形,其對角線長:△=14.142135寸,加庣旁九厘五毫(0.095寸),銅斛底圓的直徑為:14.142135+2×0.095=14.3321356寸,半徑為7.1660678;可求得劉歆的圓周率:π=162÷(7.166)2=3.1547。

        14.英國科普學家羅伯特〃坦普爾在李約瑟博士指導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國——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的國度》一書,介紹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其中有一件計量器具,你知道是哪一件嗎?

        答:是公元9年制作的?新莽銅卡尺?(書中稱?活動測徑器?)。

        16.中國古代最大型、最先進的機械天文鐘的名稱及制作年代?

        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地制造機械計時器的國家。這種計時器是以一個機械系統(tǒng)同時推動、控制和調節(jié)部件,既可演示天象變化,又能同時報告時刻。從東漢張衡到唐代僧一行,這種計時器屢被制造。宋初,張思訓于公元979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座有擒縱裝臵的?渾儀?。其后,蘇頌于1092年制作完成了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大型、最齊全、最先進的天文鐘,稱之謂?水運儀象臺?。

        17.第一支溫度計是由哪國科學家于何時制作的?

        答:近代物理學之父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利用空氣受熱膨脹和

        遇冷收縮的原理,于1593年制作了以空氣為測溫物質的第一支溫度計。

        18.攝氏溫標是由哪國物理學家于什么年代建立起來的?

        答:1742年瑞典物理學家攝爾西斯(Celsius)以水銀為測溫物質,將水的沸點定為零度,冰點定為100度,成為百分度的溫標。8年以后,即1750年,他的同事斯托默(Stromer)把兩個固定點的溫度值對換,即為著名的攝氏溫標。

        19.我國用金屬密度作權衡單位量標準,始于何時?

        答:我國現(xiàn)藏有明天啟三年(1623)和崇禎十年(1637)兩件長方體銅砝碼,根據(jù)對其比重、體積、重量的測定和相互關系的求證,可以證明我國在明末已開始用黃銅的比重作為定衡重的標準。較之清《數(shù)理精蘊》(始編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所載以金、銀、銅、鉛的密度定砝碼輕重之率還早八九十年。

        20.法國米制基準是怎樣產生的?

        答:米制創(chuàng)立于18世紀90年代,法國許多著名科學家在大革命的影響下,尋求一種適用于各國通用的計量單位制,提議以赤道到北極的地球子午線的千萬分之一作為基本長度單位。1791年,國民議會采納了以米為基本單位的計量制度的建議。隨即組織測量地球子午線弧長;測定4℃時1立方分米水的質量。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先后制作了一個純鉑千克砝碼和一支純鉑端面米尺,1799年6月22日一起保存在巴黎檔案局。同年12月10日國民議會批準公布了這兩個原器的值的法律。

        21.在18世紀法國根據(jù)測定子午線長度確立米制之前,我國曾兩次測定過子午線,是哪兩次(年代)?

        答:中國測量史上有過兩次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工作。第一次是在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由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發(fā)起進行的。由這次測量數(shù)據(jù)折算,子午線一度之長約合131.11公里,雖誤差較大,但它是最早對地球子午線的實際測量。第二次是在1702~1710年間,清代康熙皇帝組織開展的大規(guī)模經緯度測量。這次測得經線一弧度之長合115.2公里。這與18世紀末法國建立米制時測定子午線一弧度長111.2公里比較接近。而測定的時間比法國早70多年。

        22.?米制公約?是哪一年簽署的?

        答:19世紀初開始,米制被歐洲各國和天文、物理等國際組織相繼采用或推薦采用,米制在世界上的影響迅速擴大。法國政府于1870年8月、1872年9月兩次召開由采用米制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米制委員會?會議。1875年5月20日,俄、法、德、美、意等17個國家的全權代表簽署了?米制公約?,決定設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和國際計量局(BIPM),當時稱萬國權度委員會和萬國權度局。

        23.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是哪一年召開的?迄今已經歷了多少屆?答: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是1889年召開的。根據(jù)?米制公約?附則(1875年)規(guī)定,國際計量大會至少每6年舉行一次。自第一屆(1889~1894年)至第十屆(1954~1959年),70年間共經歷了10屆國際計量大會。其中有8屆是每6年一屆。但是由于受第一次世界

        相關熱詞搜索:計量 歷史 歷史成本計量 歷史成本計量屬性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