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傷仲永 傷仲永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19-01-3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yǎng)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jīng)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遠勝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現(xiàn)在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仲永。

        2.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譯:并且在詩(后)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宗族作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縣的人感到驚奇,漸漸地對他的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有的人用錢幣求取仲永的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前時所聽到的相稱了。

        7.泯然眾人矣。ǖ寡b句)

        譯:(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還自揚州(狀語后置)

        譯:從揚州回來。

        9.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譯:(他的父親)從鄰居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他立刻寫了四句詩。

        10.卒之為眾人。

        譯:最終成為普通的人。

        詞語

        1.傷:哀傷,嘆息

        2.金溪:地名,現(xiàn)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隸:屬于

        6.耕:耕田

        7.生:生長到

        8.年:歲

        9.未:不;沒有 

        10.嘗:曾經(jīng)

        11.識:認識

        13.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13.忽:忽然

        14.啼:出聲地哭

        15.求:要

        14.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19.與:給

        20.即:立即,立刻

        21.書:書寫,寫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為:題寫

        25.名:名字

        26.其:這

        27.以:把

        28.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29.收族:團結(jié)宗族。收:聚,團結(jié)

        30.為:當(dāng)做,作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傳:傳送

        33.一:全

        34.觀:觀看

        35.自:從

        36.是:此

        37.指:指定

        38.作:寫作

        39.立:立刻

        40.就:完成

        41.其:代詞,代指這首詩

        42.文:文采

        43.理:道理

        44.皆:都

        45.可:值得

        46.觀:觀賞

        49.者:……的地方(方面)

        40.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51.奇:對……感到驚奇(奇怪)(意動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華

        53.稍稍:漸漸

        54.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名詞作動詞)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求取 

        59.之:它,代仲永的詩

        60.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其,這。然,這樣。

        61.日:每天

        62.扳:通“攀”,牽,引 

        63.環(huán):四處,到處

        64.謁:拜訪

        65.使:讓

        66.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67.聞:聽說,聽聞

        68.之:它,代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

        70.從:跟隨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72.還:返回

        73.于:在

        74.令:讓

        75.作:寫

        76.稱:相當(dāng)

        77.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時,時候。之,的。聞,傳聞。

        78.自:從

        79.復(fù):又,再

        80.問:詢問

        81.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注:不可解釋為完全)

        82.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83.之:介于主謂之間,助詞無義。

        84.通:通達

        85.悟:聰慧

        86.受:接受

        87.之:它,代通悟

        88.天:先天。

        89.之:它,代天資。

        90.賢:勝過;超過。

        91.于:比。

        92.材:同“才”,才能。

        93.遠:差距大。

        94.卒:最終。

        95.之:音節(jié)助詞,不譯。 

        96.為:成為。

        97.則:那么。

        98.其:他,代仲永。

        99.于:被。

        100.者:不譯。

        101.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102.彼其:他。

        103.如:像。

        104.此:這樣。

        105.其:不譯。

        106.賢:才能!

        107.之:它,代后天教育。

        108.且:尚且。

        109.今:現(xiàn)在。

        110.夫:發(fā)語詞,不譯;有版本譯為:那些(音讀fú)。

        111.固:本來。

        112.得:能夠。

        113.而:假設(shè)關(guān)系。

        114.已:停止。

        115.耶: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116.通悟:通達聰慧。

        方仲永的三個階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朗讀停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題目理解

        “傷”,是“為......感到悲傷”的意思[意動用法]。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強調(diào)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

        “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guān),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xué)習(xí)有關(guān)。要學(xué)習(xí),強調(diào)后天學(xué)習(xí)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huán)境的批評。也對應(yīng)了孔子的一句話:“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相關(guān)古文

        人之為學(xué),不日進則日退①

        人之為學(xué),不日進則日退,獨學(xué)無友,則孤陋②而難成;久處一方③,則習(xí)染④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⑤,無車馬之資⑥,猶當(dāng)⑦博學(xué)審問⑧,古人與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11)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12),終無濟于天下。

        字詞注釋

        ①選自《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②孤陋:學(xué)問和見識淺薄。③方;地方。④習(xí)染:沾染上某種習(xí)氣。習(xí):沾染。⑤窮僻之域:貧困偏僻的地方。⑥資:費用。⑦猶當(dāng):還應(yīng)當(dāng)。⑧審問:詳細考究。⑨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汉。⑩庶(sh))幾:差不多。(11)面墻:對著墻壁,即一無所見的意思。(12)子羔、原憲之賢: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子羔,即高柴,春秋衛(wèi)人;原憲,字子思,春秋魯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

        詩文翻譯

        人們求學(xué)(或做學(xué)問),不能天天上進,就要天天后退。孤獨地學(xué)習(xí),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啟發(fā)),就必然學(xué)識淺薄難以成功;長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不知不覺地沾染上某種習(xí)氣。不幸住在窮鄉(xiāng)僻壤,而又沒有(雇用)車馬的盤費,還應(yīng)當(dāng)廣博地學(xué)習(xí)、詳細地考究,與古人相合,來探求學(xué)習(xí)里邊哪是對的哪是不對的,這樣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獲)。如果既不出門(拜師友),又不讀書,那就是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也終究無濟于社會。

        賞析

        這篇短文講了人們求學(xué)的道理。一個人做學(xué)問求進取,若不能前進則必然后退。關(guān)于“不日進則日退”這一問題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是“獨學(xué)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二是“久處一方,則習(xí)染而不自覺”;三是“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dāng)博學(xué)審問……”緊接著文章從“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去假設(shè),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有“子羔、原憲之賢”也“無濟于天下”。

        讀后有感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yōu)橐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yīng)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yōu)榱俗约旱囊恍┬±鎱s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yīng)當(dāng)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dāng)然比普通人要優(yōu)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xué)習(xí),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yīng)當(dāng)勤奮地學(xué)習(xí)。古人說:“業(yè)精于勤”。勤學(xué)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jīng)歷勤奮的學(xué)習(xí)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xué)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dāng)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yōu)秀,他們的成功來源于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xué)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xué)習(xí),必干不成大事業(yè)。甚至養(yǎng)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xué)習(xí),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xué)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蛟S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xiàn)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xué)習(xí),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整體把握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dāng)。敘事部分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xué)”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對本文語言精當(dāng)?shù)奶攸c,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tài)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問題研究

        1.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jīng)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么“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他貪財短視的父親造成的。文章在首段敘事中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有兩條線索:一條從敘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顯露到聲譽日;另一條敘述仲永父親從發(fā)現(xiàn)兒子才能到以兒子才能為謀利手段。這樣寫的用意: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說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衰退以至喪失殆盡,則是“不使學(xué)”的必然結(jié)果,當(dāng)然不必多說。敘事部分已經(jīng)蘊含了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不必多說了。

        2.“余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本文敘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敘事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后“聞”,依次寫方仲永五歲時才能初露時的情形、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時的狀況和又過七年后“泯然眾人”的結(jié)局,表明方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jié)構(gòu)緊湊,內(nèi)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fā)生了聯(lián)系,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敘事部分按時間順序把“聞”“見”“聞”三個片斷結(jié)為一個整體,其中的過渡句就是“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則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鄉(xiāng),僅從傳聞中得知,尚未見到仲永——這最后一點是暗含在全句話中的。如果把這一點意思明說出來,則全句應(yīng)是“余聞之也久而未見其人”。這樣,下文再說“見”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見,“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是用一明一暗的兩層意思來實現(xiàn)上下文的過渡的。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

        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就事說理。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fā)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shè)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xué)習(xí)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根本無從學(xué)習(xí),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nèi)。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對我們認識人的天資與后天學(xué)習(xí)和主觀努力的關(guān)系不無裨益。

        5.幼年時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稱奇的表現(xiàn)(用原文)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補充注釋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薄抖Y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jié)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養(yǎng)父母”,是“孝”的表現(xiàn),“收族”,是“仁”的表現(xiàn)。五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余,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xiāng)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jīng)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xiāng)”,全鄉(xiāng)。這句話應(yīng)理解為傳給全鄉(xiāng)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xùn)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借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xùn)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xiàn)在廣東省韶關(guān)市),三年后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dāng)時13歲)隨行。據(jù)此,這次還家當(dāng)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寧(現(xiàn)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

        虛詞用法 一詞多義

        “之”

        1. 忽啼求之——代詞,書寫工具。

        2. 借旁近與之——人稱代詞,他,仲永。

        3. 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代詞,仲永寫的詩。

        4. 邑人奇之——代詞,他,仲永。

        5. 或以錢幣乞之——代詞,仲永的詩。

        6. 余聞之也久——代詞,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見之——代詞,他,仲永。

        8. 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9. 受之天——代詞,通悟。

        10. 受之人——兼詞,之于。

        11.卒之為眾人——助詞,不譯。

        “于”

        1、環(huán)謁于邑人——到,介詞

        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詞,被,引出動作的對象。

         并自為其名:自己 還自揚州:從。

        余聞之久也 ——動詞,聽說

        不能稱前時之聞 ——名詞,名聲

        父利其然也 ——代詞,這樣

        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

        詞類活用

        意動用法

        異——對…感到詫異。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以賓客之禮對待。

        利——認為…有利可圖。

        傷——對…感到哀傷。

        名詞作狀語

        日——每天

        古今異義:

        1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2.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3.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nèi)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4.眾人:平常人,eg:許多人,大家

        5.稍稍:漸漸 eg:稍微

        通假字

        扳:通“攀”,牽,引

        材:通“才”,才能。

        古今異義

        稍稍 眾人

        古意:漸漸。 平常人。

        今義:略微。 人很多。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貫、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這是虛歲,他其實四歲),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儀禮·喪服》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薄抖Y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币虼耍笆兆濉钡囊馑际牵阂陨舷伦鸨、親疏遠近之序團結(jié)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梆B(yǎng)父母”,是“孝”的表現(xiàn),“收族”,是“仁”的表現(xiàn)。五歲的孩子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余,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xiāng)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jīng)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xiāng)”,全鄉(xiāng)。這句話應(yīng)理解為傳給全鄉(xiāng)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觀之。自是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xùn)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借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xùn)練。)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yīng)為“不使之學(xué)”,“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只有兩年(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xiàn)在廣東省韶關(guān)市),三年后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dāng)時13歲)隨行。據(jù)此,這次還家當(dāng)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寧(現(xiàn)在屬江蘇。┩ㄅ腥紊。王安石此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yīng)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終于成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意義:人的天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經(jīng)過后天的不斷的學(xué)習(xí)。)

        一、整體把握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dāng)。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xué)”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對本文語言精當(dāng)?shù)奶攸c,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tài)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二、問題研究

        1.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jīng)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么“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他貪財短視的父親造成的。文章在首段敘事中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有兩條線索:一條從敘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顯露到聲譽日隆;另一條敘述仲永父親從發(fā)現(xiàn)兒子才能到以兒子才能為謀利手段。這樣寫的用意: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說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衰退以至喪失殆盡,則是“不使學(xué)”的必然結(jié)果,當(dāng)然不必多說。敘事部分已經(jīng)蘊含了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不必多說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傷仲永 傷仲永ppt 王安石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