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在語文教育中的知識積累
發(fā)布時間:2019-08-0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學生在語文教育中要獲得的最基本的東西,首先當然應該是語文積累,語文積累是對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積累,是現代課程論在語文課程理念中的一種折射。這些積累是一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不具備就談不上有發(fā)展機會。
【關鍵詞】語文教育知識積累
學生們從學校獲得的東西是人們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這些“背景信息”幫助人們擁有普遍的經驗,是賦予生活以意義的不可或缺的條件,F代課程論發(fā)展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明確基礎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為大眾提供必需的語言、知識、價值觀的課程,給每一個學生以發(fā)展的機會,因此非常強調課程對未來公民的適用性
現代社會的教育文化背景是:網絡等大眾傳媒文化占據了學生的生活空間。不少語文教師指出:現在的孩子可以上英特網、看DVD,他們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這使他們對時尚信息總是觸角敏銳,不管是足壇“德比之戰(zhàn)”、上海申博,還是日劇、“韓流”,都能馬上從他們的隨筆中得到反映。結合現在的教育文化背景,有必要對語文積累作一番更深入的思考。面對教育對象的變化與時代文化語境的變化,現時的語文教學在注重傳承的同時,也應該賦予語文積累以新意,注重聯系實際,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要以一種新的認識、新的理念來對待語文積累,要在語文積累的過程中尋找一種文化精神。要盡可能地反映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重視現代信息的傳輸,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和表達的愉快,引導他們主動閱讀,廣泛涉獵,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積累。
一、構建語文積累新理念首先是要從語言中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
語文積累就不單純是一種言語的記憶,不單純是對古今中外名篇的背誦。語文積累是一種文化火種的傳承,是一種民族信念的潛移默化,文化的精神,是從語言的酒窖中發(fā)酵出中華思想的芳醇。精凝的語言背后,潛藏的是睿智的心神;不論無意中的妙句還是有意的留白,均透露出無盡的韻思。讀一篇文章,就是走進一個時代,走進一個作家的心靈世界。讀莊子,是領悟“大道無形”、“遺世獨立”的無窮智慧;讀蘇軾,是領悟他“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的豁達。一切精奧的思想都蘊含于語言之中。語言的貧乏實質就是思想的貧乏。先賢留下的文字是一盞盞美妙的明燈,溫暖著一代代后來者的眼睛。當我們追溯著時間的河流,與先秦的那些智者們相遇,我們很難分清刻在竹筒上的雋永的語言,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語言。思想之美統(tǒng)一于語言之美中,對于精深微妙的語言,對于聽泉眠云,飲露餐菊的智者,尤為如此。陳寅恪先生曾說:“凡中國之韻文,詩賦詞曲韻無論矣,即美術性之散文,亦必有適當之聲調,若讀者不能分平仄,則不能完全欣賞與了解,竟與不讀相去無幾,遑論仿作與轉譯!保ā杜c劉文典教授論國文試題書》)語言與文化的其它項目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方面都需要某種物質形式才能保存,比如樂音離不開笙管笛蕭,雕刻離不開泥土金石,物器的流失與毀滅對于文化的損害是很難避免的,惟有語言可以積累,可以口口相傳,可以心心相傳,被智慧的人們賦予于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力量,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線索。
當然,我們在強調文化傳統(tǒng)的薪火傳承的同時,也應該鼓勵批判、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引入鮮活的、具有時代色彩的主流文化;對待名家名篇不過分依賴,批判的吸收。這樣的人文教育才利于科學的文化精神、多元文化觀念的形成,才能培養(yǎng)出不盲目崇古、崇書、崇尚權威、亦步亦趨的文化創(chuàng)造者。生活積累方面,不僅強調了解、感受、體驗生活的必要性,更強調把認識生活與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結合起來。不僅看到生活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更要看到語文學習又是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否則,語文學習豈不仍然是脫離生活的純工具訓練。
二、積累是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不是知識的機械累加。
理解文本的具體意義,識別內容的具體特征,了解內容之間、內容與原經驗結構之間的具體聯系,是有效積累的前提。語言積累不止是對語言博聞強識,它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理解、感悟、鑒賞是積累的基本條件。沒有理解、感悟、鑒賞的記憶只能是機械記憶。機械記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積累。理解、感悟、鑒賞、記憶四個環(huán)節(jié)不能絕對分割,它們如調色板上的顏料,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鑒賞,也有記憶;記憶中又會有新的理解、感悟、鑒賞。從理解到記憶,積累往往需要循環(huán)往復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真正比較好的實現以上的這些目標,就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多次運用語言知識,在運用中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加強學生記憶的效果。在我們這網絡時代,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制作、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感悟、鑒賞、記憶,從而達到語文積累的目的。
三、拓寬語文積累的視野,把“小語文”變成“大語文”。
人們都在強調積累重要,但究竟該進行哪些方面的積累呢?我們不能局限在語言層面,還應考慮文化積累、生活積累。要跳出“小語文”的習慣思維,如果僅僅把“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視野當然就很難拓展開來,“語文”豐富的文化內涵就不會受到重視,“語文”本應有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就會被忽略。這樣的語文積累只能造就出唯書唯上、缺乏靈性的“書呆子”,卻很難培養(yǎng)出富有個性、充滿創(chuàng)造欲望的現代公民。一旦視野被蒙蔽,在語言積累方面,則要么只強調語言材料的積累,似乎只要記住一些好詞、好句,語文積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強調語言典范的積累,似乎只要多記誦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其實這是語文積累的最大誤區(qū)。其實,我們每天上因特網、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參加活動、與人交談……都在不斷地接觸新的語言材料,一切言語交際的場合都可以成為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