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中國能源安全和能源戰(zhàn)略 [中國能源安全與中國北極戰(zhàn)略定位]

        發(fā)布時間:2020-02-2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 中國國內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耗使中國外交面臨巨大的戰(zhàn)略壓力,維護能源安全已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戰(zhàn)略問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qū)豐富的石油資源和便利的海域航運使之成為當今世界最受關注的地區(qū)之一。為了實現(xiàn)中國的能源安全,中國迫切需要進一步評估北極在國際關系中的政治經濟作用,調整或重新定位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本文認為,中國應積極從保證能源消耗和海上運輸安全的國家利益理解框架中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
          關鍵詞 北極 能源安全 中國北極戰(zhàn)略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812(2010)04-0064-71
          
          自21世紀初開始,北極地區(qū)的戰(zhàn)略重要性不斷增長,并且將在未來幾年里被列入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的議事日程。它不僅與這一地區(qū)內的國家相關,也與這一地區(qū)之外的主要世界大國密切相關?梢灶A期,由于經濟增長的需要,針對能源競爭和海上運輸安全,在北極地區(qū)海域以及大陸架的全球競爭以及對領土的要求將會日趨激烈。為獲取自然資源和海上運輸線,北極地區(qū)日益成為國際競爭和沖突的來源。鑒于北極地區(qū)國際政治經濟的潛在多變性,本文試從能源安全角度探討中國在該地區(qū)的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中的利益,并對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定位提出幾點建議。
          
          一、北極對于中國能源安全和海上運輸線的戰(zhàn)略意義
          
          近年來,隨著北極海域的海上運輸與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建立緊密的商業(yè)關系成為可能,中國迫切需要進一步評估北極在國際關系中的政治經濟作用,調整或重新定位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鑒于穩(wěn)定的能源供應不僅是一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還直接作用于國內政治和外交政策,進而影響地區(qū)安全甚至全球穩(wěn)定,因此將北極納入中國的整體戰(zhàn)略利益框架的首要考慮就是能源安全。
          (一)作為一個全球能源政治中新興的關鍵角色,中國面臨著增加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來源所帶來的巨大戰(zhàn)略壓力。從國際能源制度的穩(wěn)定著眼,要求中國采取綜合的國際政治措施以維持能源出口國和進口國以及各種國際能源組織之間力量和利益的平衡。
          眾所周知,由于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高能源消耗,世界已經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中國的能源需求節(jié)節(jié)攀升。中國已經成為一系列原材料商品的世界最大進口國。而近年來這些商品價格的驚人上漲被歸罪于中國對它們日益增長的進口。有些人甚至擔憂,世界上的能源如天然氣和石油并不足以滿足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如果再將中國的鄰居印度,這個擁有10億人口的國家納入考慮,對上述兩種能源的需求壓力將會翻倍。
          2004年,中國為世界GDP總量貢獻了4.4%,但是中國也消耗了當年世界鐵礦石產量的30%、煤產量的31%、鋼鐵產量的27%以及鋁產量的25%。在2000年到2003年之間,中國對鋁、鋼鐵、鎳和銅的需求在世界需求增長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76%、95%、99%和100%。在全球層面上,僅個人汽車占有量的增長就意味著在未來十年中世界范圍內有額外的十億輛汽車上路行駛,而其中大多數(shù)將會出現(xiàn)在中國和印度。根據(jù)國際能源機構2008年的統(tǒng)計,中國能源消耗增長率和中國在全球最終消耗總量中所占的份額都比世界其他地區(qū)要高得多。
          作為一個全球能源政治中新興的關鍵角色,中國必須拓寬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來源。其含義似乎是明確的,即不僅全球商品價格和國際地緣政治大國關系將會受到影響,中國的國際政治(包括外交政策構思、外交目標的設計、武器出售的考量以及強制擴張的遠程海軍力量投射能力)將會與能源問題緊密相連,這也強迫當前的國際能源機制改變游戲的既定規(guī)則。
          (二)能源安全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戰(zhàn)略問題。中國可能是少數(shù)幾個將能源安全作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之一。能源安全已經成為中國實現(xiàn)其在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國家目標的重要前提。中國領導人與學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共識,那就是能源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戰(zhàn)略問題,并且中國的關鍵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也高度依賴于充足能源的獲取。市場經濟使中國陷入了一個“騎虎難下”的兩難局面,任何經濟增長的放緩都可能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以及國民普遍不滿。國內能源短缺和不停上漲的能源成本必然損害國家經濟的增長,并且由此嚴重地危害就業(yè)機會的創(chuàng)造?梢,能源安全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政治戰(zhàn)略。
          一些學者指出國家主導的對能源供給的尋求常常被看做是國際沖突的來源。然而,能源沖突背后的其他因素(如民族主義、地緣政治競爭、競爭的領土要求)才是根本性的。
          過去幾年,中國一直密切關注著國際上能源價格的急劇攀升和全球能源長期短缺的現(xiàn)狀,把實現(xiàn)能源安全作為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國內,中國制定了新經濟政策和能源政策,以應對能源市場改革以及不斷增長的能源成本和環(huán)境污染所帶來的政治挑戰(zhàn)。因為中國的能源政策和中國采取的每一個步驟和做法都會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產生長遠影響,在發(fā)展精煤、天然氣所進行的技術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以及與之配套的新的制度發(fā)展中,中國所采取的行動同樣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
          實際上,如果不能在世界能源市場和能源地緣政治的博弈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進程就可能受到威脅,具體表現(xiàn)為中國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中國為實現(xiàn)能源安全而進行的大量投資已經與其他大國產生了矛盾。
          (三)海上運輸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生命線。目前,中國嚴重依賴波斯灣提供的大量石油,而中國石油進口的增長份額不得不通過容易受到攻擊的海上咽喉進行運輸。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15年,70%的中國進口石油來自中東,剩下的份額來自于非洲、俄羅斯的輸油管道和鐵路以及中亞的輸油管道。超過50%的中國石油將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
          今天,在全球層面上,超過90%的洲際貿易依靠海運,主要通過遠洋運輸和相關的服務,如貨運代理、貨物裝卸。大部分全球性的商品都通過海運集裝箱運輸。目前中國擁有世界第四大商船隊,占全球噸位的6.8%(聯(lián)合國貿易與發(fā)展大會UNCTAD,2005)。到2015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國,并且擁有2400萬載重噸位能力或全球載重噸位能力的35%。為支撐中國的貿易和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計劃中大力支持港口建設并給予優(yōu)先條件,如上海港被設定為在201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屆時將擁有2500萬集裝箱的預計吞吐量。可以說,中國運輸?shù)拇蟛糠謱ν赓Q易貨物和石油進口都依賴于海上交通運輸。但是,由于中國海上力量的薄弱,并且與鄰國在南中國海的南沙群島存在領土爭端等原因,中國的全球海洋運輸存在巨大的“安全赤字”。
          “9?11”之后,非傳統(tǒng)的全球海上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針對船舶的恐怖活動、偷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武裝海盜搶劫以及人口和武器走私等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一大難題。
          
          海盜和伊斯蘭恐怖組織長期活動在一些海域,包括阿拉伯海、南中國海以及西非沿岸的海面上。根據(jù)肯尼亞海員援助計劃的統(tǒng)計,在2008年的前11個月中,大約40艘船和超過 600名船員在索馬里海域遭到海盜劫持。2008年12月,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全體通過一項決議,首次授權國際陸上行動以對抗膽大妄為的索馬里海盜。中國政府于2008年12月底開始派出戰(zhàn)艦至索馬里海域保護中國商船和船員免受海盜襲擊。目前,中國軍艦與美國、丹麥、意大利和其他國家一同在連接蘇伊士運河的亞丁灣巡航,而這是目前從亞洲駛向歐洲和美洲的最快路線。
          總之,能源安全將會在中國的對外政策上扮演一個日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角色,而中國與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國以及能源出口國之間的關系將會重塑中國在能源問題上的外交政策。過去,中國在北極地區(qū)的目標主要定位在應對技術進步以及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上。今天,中國應積極從保證能源消耗和海上運輸安全的國家利益框架中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
          
          二、從能源安全角度重新認識北極
          
          在所有人類渴望開發(fā)的處女地中,北極無疑是當今世界最受關注的地區(qū)之一。新的地理研究表明,北極冰雪下埋藏著差不多占世界總量五分之一的未經勘探的可開發(fā)天然氣和石油儲量。隨著全球變暖和新技術的應用,北極冰雪下的能源儲量所有權以及新的遠洋運輸航線備受全球矚目!氨睒O主權”概念成為一個復雜的問題,并可能引發(fā)新的全球沖突。正如一位評論員指出的那樣:“總的來說,對北極這個地球上最后一塊大面積無管轄權的土地上最新出現(xiàn)的利益,在冷戰(zhàn)結束后重又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現(xiàn)在一場新的大博弈正在上演。”
          1 北極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重要性。這一地區(qū)的戰(zhàn)略重要性主要來源于大量未開發(fā)自然資源儲量的存在,如魚類、金屬礦石以及石油和天然氣。這一地區(qū)的潛在資源儲量很可能在21世紀將這一地區(qū)轉變成為經濟急速發(fā)展的前沿,但也可能使其成為一個容易導致潛在沖突的國際資源競爭的熱點。
          北極地區(qū)尤其是北冰洋海底深藏的礦產資源令多國向往。據(jù)估計北冰洋沿岸及大陸架蘊含著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和甲烷水合物(天然氣),同時伴隨著大量的珍貴礦藏。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一項已完成的調查研究核定,未被發(fā)現(xiàn)的傳統(tǒng)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藏在北極圈以北的所有地區(qū)。他們運用地理為基礎的自然學研究方法估計:在33個地質學省內發(fā)現(xiàn)未經發(fā)現(xiàn)的石油和天然氣。每個省的平均儲量,估計有900億桶石油,1669兆立方英尺天然氣以及440億桶天然氣液體未經發(fā)現(xiàn),其中的84%被認為是儲存在沿海區(qū)域。
          有關研究表明,除油氣資源外,北極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估計占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此外,北極擁有大量的銅、鎳、钚復合礦和金、錫、錳、金剛石、鈾以及白金等礦藏。全球變暖和冰川融化給五個北極大國一個新的機會爭奪領土和資源。2007年8月,俄羅斯科學家派出一艘潛水艇在北緯90°的北冰洋海床收集數(shù)據(jù),以支持俄羅斯對北極點是俄羅斯大陸架一部分的主張。在考察期間一面俄羅斯國旗豎立在了北極點下4200英里(14000英尺)的海床上,以顯示俄羅斯對“北極主權”的強硬主張,這一舉動引發(fā)了其他北極國家的強烈不滿。俄羅斯的激進行動很可能引爆爭奪這一地區(qū)資源的“新冷戰(zhàn)”?梢韵胂,“‘國旗事件’若是發(fā)生在冷戰(zhàn)期間,這便是一個政治和軍事利益的行動了”
          北極地區(qū)的邊緣陸地分屬亞洲、歐洲、北美大陸北部。歷史上,北冰洋沿岸國(美國、加拿大、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和俄羅斯八國)之間曾有過一系列領土主權爭議。目前,這些領土仍遺留了一些棘手的待解決問題。對于北極地區(qū)2/3以上終年冰封的海域,由于“非陸非海、亦陸亦海”的特點,人們對這些海域的法律屬性和地位問題也有許多不同的主張。根據(jù)1982年達成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北極地區(qū)(特別是終年冰封的北冰洋海域)既不屬于“無主之地”,也不能說是處于法律真空。但該《公約》并沒有從北極特殊的地理狀況、歷史和現(xiàn)實出發(fā),對該地區(qū)法律地位和環(huán)境保護、科學考察、資源開發(fā)、軍事化利用等方面的制度作出專門規(guī)定。
          各國之間在北極區(qū)域的海上管轄權問題上存在爭議,特別是對超出海岸線200海里的大陸架資源的管轄權。原則上,北極國家都同意通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來解決北極領土紛爭問題,并根據(jù)互相信任和透明的原則,加強包括科研在內的北冰洋地區(qū)的合作。只有俄羅斯和挪威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出了限制大陸架的不同意見,但是加拿大、丹麥和美國還是希望能在未來幾年中進一步提高其各自對大陸架的限制。根據(jù)該《公約》,北極5國所擁有的只是其領海范圍內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的能源開采權,而沿海國管轄范圍之外的海洋屬于“國際海底區(qū)域”!豆s》明確指出,“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屬于“全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不論是沿海國還是內陸國,都享有對“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資源的權利。因此,中國也應加強對中國北極權益問題的研究和參與,為實現(xiàn)能源安全戰(zhàn)略目標并為和平開發(fā)北極發(fā)揮與自身地位相稱的作用。
          2 北極地區(qū)作為非傳統(tǒng)海上運輸航線的重要性
          環(huán)境變化正在影響著北極地區(qū),這也為這一地區(qū)創(chuàng)造經濟收益帶來了新的機會。例如,全球變暖可能為北半球創(chuàng)造許多新的可能性,可能將北冰洋轉變?yōu)樾碌慕洕把。未來幾年里可能開通新的船運航線,并且早至2015年甚至不具有破冰能力的普通船只也可以使用新航線。羅伯特?瓦德(Robert Wade)教授2008年1月16日在《金融時報》中寫到:“從距離和安全的角度,開通北方航線是具有吸引力的。上海與鹿特丹之間走跨越俄羅斯頂部的東北海上航線,要比走蘇伊士運河節(jié)省將近1000英里”。而西北航線的石油和海運航線利益也吸引了不少國家。瓦德認為,中國近來對與冰島這個北大西洋上的小島國保持良好關系表現(xiàn)出了特殊的興趣。冰島的戰(zhàn)略位置被認為在未來這一區(qū)域的海上交通扮演一個關鍵性角色。中國籌備開展北方的集裝箱業(yè)務,而冰島的深海港口被看做是潛在的港口基地(Wade,2008)。
          冰島大學的環(huán)境規(guī)劃專家特勒伊斯蒂?瓦爾森(Trausti Valsson)在他的新書中頗具新意地闡述了全球變暖可能帶來的“好處”。隨著北方海冰融化,海運航線將定期繞過北西伯利亞,不久之后,西北航線也將穿過加拿大群島。這意味著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國家之間的距離將大大縮短。那些由于船體太寬而不能通過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的船只,則可以輕松通過北冰洋這條更短的航線來運輸石油和其他貨物。
          氣候變暖和冰雪融化將使得在北方地區(qū)開采石油和礦物資源變得更加容易,也使得北方更適合人類居住,這可以替代那些地球中部由于太熱而不再適合居住的地區(qū)作為人類的居住地。瓦爾森指出,全球氣候在過去改變了很多次,當前的氣候變化趨勢并非是全新的。然而,他也強調了國際協(xié)議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重要性,認為溫室氣體是當前氣候變暖趨勢的主要原因。他推崇一種觀點,即使面對非常多負面結果時,我們仍需對所面臨的變化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他在其他文章和資料中也闡述過類似觀點。
          
          三、北極的競爭態(tài)勢和中國的選擇
          
          近年來,隨著北極地區(qū)資源、交通等方面重要性的不斷凸顯,國際社會對北極的關注不 斷升溫。北極曾經是上個世紀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的戰(zhàn)略制高點,在新世紀,它再次成為具有全球性戰(zhàn)略意義的熱點地區(qū)。目前,有關國家在北極地區(qū)展開的爭奪,凸顯了開發(fā)北極問題上的兩股趨勢:其中之一是北極正經歷著始料未及的快速變化,部分表現(xiàn)為冰蓋以超乎人們預料的速度在溶化;而另一項則表現(xiàn)為大量危險的政治、法律和技術分歧尚存,威脅到地球上這塊最脆弱卻維持生命的地區(qū)的未來秩序。
          北極的五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挪威和丹麥(格陵蘭島)――圍繞北極地區(qū)歸屬權的爭議一直不斷。早在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就率先宣布對北極享有領土主權。1983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里根簽署了《美國的北極政策》議案,強調“美國在北極地區(qū)有著獨特的關鍵性利益”,北極直接關系到美國的國家安全、資源及能源開發(fā)、科學調查和環(huán)境保護。隨著氣候變暖,開發(fā)北極資源的可能性不斷增大,各國對北極主權的爭奪也日益升溫。2003年,丹麥將國旗插上了一個名叫漢斯的小島,宣布對北極享有主權。此外,挪威、瑞典、芬蘭等其他北冰洋沿岸國家也紛紛表示要維護其在北極地區(qū)的權益。
          總體來看,各國圍繞北極的爭奪正在從科學考察、法理手段向軍事手段過渡。俄羅斯對北極主張部分主權,并明確提出要將北極建成俄羅斯在21世紀的資源基地,以保障該國能源安全。俄羅斯把“維護北極權益”提升到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高度,因而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廣泛關注。2009年3月27日,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會議公布了一份北極戰(zhàn)略規(guī)劃――《2020年前及更遠的未來俄羅斯聯(lián)邦在北極的國家政策原則》。根據(jù)這份規(guī)劃,俄羅斯將整合北極附近的陸、海、空及導彈部隊,部署一支專門用來“看守”北極的部隊:“北極獨立部隊集群”;加快北方邊防部隊的軍事現(xiàn)代化進程,建立對北極的有效監(jiān)視和反應機制。
          美國政府于2009年1月9日頒布了《國家安全及國土安全總統(tǒng)指令》,取代1994年北極政策文件。新文件宣布美國是一個“北極國家”,在北極地區(qū)有著廣泛而重要的國家利益,其中航海自由被置于“最優(yōu)先”的地位,美國堅持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屬于國際航道,美國船只有權過境通行。北極巨大的資源價值和航道價值,也吸引著歐盟與北約!氨睒O八國”中的丹麥、芬蘭和瑞典是歐盟成員國,環(huán)北極五國中有四個屬北約國家(冰島、挪威、美國、加拿大),可以想見,一旦北極發(fā)生沖突,無論是歐盟還是北約都將難以“獨善其身”。2008年11月20日,歐盟推出《歐盟與北極地區(qū)》政策文件,宣布歐盟國家在北極地區(qū)擁有漁業(yè)、油氣等利益。2009年1月29日北約領袖和成員國議員群集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一致認為北約可能會為其成員國而卷入北極權益紛爭,應在北極地區(qū)駐軍以消除緊張局面。
          上述情況對中國的影響十分明顯,中國經濟比其他任何主要大國都更加依賴于能源和海上運輸。任何對全球能源供應和海運航線的沖擊都會直接影響中國的進出口。北極地區(qū)發(fā)現(xiàn)潛在能源以及融化的冰雪使通過極地的航線運輸貨物成為可能,這兩項前景對中國而言都是寶貴的機會。由于能夠節(jié)省數(shù)量驚人的距離和燃料,這些新的航線能夠提供“在世界貿易形式、自然界以及商業(yè)海運形式上的震撼世界的改變”,而極地航線也能特別為中國帶來許多臨近的利益:穿過北冰洋航行,中國與歐盟和北美東海岸的距離拉近了4000海里,并且目前沒有像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那樣的輪船大小限制和其他規(guī)則。北極航線目前也沒有任何費用。
          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和區(qū)域范圍內促進資源進口國之間合作的倡議和在機制中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在過去,能源外交也并非是整個國家的外交重點。今天,保持經濟發(fā)展的國內能源安全是與國際能源安全緊密相聯(lián)的,“進一步擴大進口能源供應途徑這一目標已經成為中國能源戰(zhàn)略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中國已成為北極理事會在歐洲以外第一個非北極國家的觀察員國。
          不過,雖然是北極棋盤上的遲到選手,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也在不斷加強對北極地區(qū)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已經派出17支赴南極的官方科考隊伍,并擁有自己的破冰船。中國還建造了兩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科考站(建立于1985年2月)和中山站(建于1985年2月)。2003年10月,中國在斯瓦爾巴特群島的新奧爾松(Ny-Alesund)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北極科考站――黃河站。副總理曾培炎在代表中國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國際極地年2007/2008的開幕式時提出,中國從2007年開始研究在南極建立第三個科考站的可能性。
          為了促進在所有氣候條件下的極地研究,中國配備了必要的現(xiàn)代船只!跋蜿柤t十號”是中國第一艘南極考察船,它最初是為綜合海洋科學研究而建造的,并不完全適合在南極的條件下航行。中國從芬蘭購買了第一支冰輪船“極地號”。中國的第一艘破冰船“雪龍?zhí)枴笔?993年建造于烏克蘭的。中國將其改造成為用于南極科考的運輸船。它于1994年代替了“極地號”,并從那時起服役至今。
          中國擁有一支專攻極地研究領域的科學家隊伍,并在極地研究的特定領域中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自20世紀90年代起,大約10支中國科學家隊伍獨立進行或是參與國際性的北極研究項目。1996年,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第十六個成員國。1999年,超過50位中國科學家在雪龍?zhí)柶票蠀⒓恿说谝粋政府資助的北極研究項目。
          如果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無需借助破冰船使用新極地航線,中國將從許多困境中解脫出來,并且能避免在政治不穩(wěn)定和海盜橫行的阿拉伯海以及南中國海航行。這對于中國實現(xiàn)能源安全的戰(zhàn)略目標而言無疑是重大的進展。
          
          四、關于中國北極戰(zhàn)略定位的幾點思考
          
          中國不斷走高的能源需求與外向型經濟相聯(lián)系,為中國外交政策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zhàn):中國為了支撐經濟發(fā)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國外自然資源,因此在獲取海外資源和海上航線上的任何危機都會對中國的發(fā)展與依賴貿易的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近年來,中國的能源外交已經引起了西方的注意,特別是在敏感地區(qū),如中東和非洲。正如一位中國學者所言:“決定一個國家崛起和衰落的因素并不只是其經濟總量的大小,而是這個國家的戰(zhàn)略能力;這種能力是運用國家實力來達到政治目標的能力”。全球似乎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北極地區(qū)代表著一種巨大的經濟和地緣戰(zhàn)略資產,這也暗示了在這一地區(qū)由這些資源的價值而引起的政治沖突與軍事競爭的潛在景象。因此,為了實現(xiàn)中國的能源安全,中國必須盡快制定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聯(lián)合廣大非北極國家使北極從列強紛爭回歸到國際社會參與治理這一有利于實現(xiàn)我國能源安全的路線上來。
          第一,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定位需要從過去的以準備應對技術進步以及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為目標,轉變?yōu)橐詫崿F(xiàn)中國能源安全為主要目標。如前所述,能源安全是中國的重大戰(zhàn)略利益,能源安全是中國北極戰(zhàn)略的基點。因此,把北極冰蓋下蘊藏的油氣資源和便捷的北極航道納入到中國能源安全的整體戰(zhàn)略體系勢在必行。以能源安全為核心是中國北極戰(zhàn)略的正確定位,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第二,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要有鮮明的主張,特別是在推動解決北極問題的原則問題上,中國應該站在國際社會的立場上,聯(lián)合廣大非北極國家致力于提高北極多邊國際治理,推動北極問題向合理公正的方向發(fā)展。2008年5月,北冰洋五大沿岸國家丹麥、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代表在格陵蘭島的伊魯利薩特召開會議,通過了《伊魯利薩特宣言》,其中聲明“我們(五國)認為沒有必要再建立一個新的廣泛性的國際法律制度來管理北冰洋!睂τ谶@種五國國顧全球利益、瓜分北極的做法中國要堅決反對。
          第三,在北極國家為了各自利益僵持不下的情況下,中國應與歐盟、新興國家等一起積極維護北極與人類的和諧關系,推動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并為此采取有目標、有步驟的行動,以此擴大中國在北極事務上的發(fā)言權。前文述及,目前各國圍繞北極的爭奪正處于從科學考察、法理手段向軍事手段過渡的白熱化時期,這一時期劍拔弩張,局勢十分緊張,但是真正兵戎相見的可能性并不大。究其實質,各方仍是將軍事實力作為贏取利益的籌碼,最可能的結果是陷入長期僵持不下的狀態(tài)。這一時期中國可以做好準備、補足“功課”,并在此基礎上增加科考和勘探行動。
          第四,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要定位于與北歐國家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并籍此作為擴大中國在北極事務影響力方面的突破口。北歐國家在北極利益攸關卻又缺少足夠的實力與俄國抗衡,而它們的盟國美國又是當事國,所以北歐國家必然愿意與中國合作。因此,只要中國能夠與北歐國家建立起長期的北極事務戰(zhàn)略合作機制,包括與北歐國家政府和民間的交流機制,中國就能進一步擴大在北極事務的發(fā)言權,為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而未雨綢繆。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北極 定位 中國能源安全與中國北極戰(zhàn)略定位 中國能源戰(zhàn)略 中國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